第十九课 神异
第十九课 神异
一、佛教对神通灵异的看法?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例如:肚子饿了,一碗饭菜,顿除饥渴;身体冷了,一件毛衣,驱走寒冷,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神通灵异不在别处,现前当下即是。又如一朵花,散发芬芳香味,淡化人间的浊气;一座桥,沟通往来行旅,给予大家的便利;一棵树,庇荫万千行人,散布清凉的气息;一盏灯,照亮暗夜道路,指引人们的前途。也都是另一种神通。
佛教对神通灵异的看法,不好奇,不贪求,明白神通敌不过业力的轮转,比不上清净的道德和不执不取的生命智慧。
二、佛教的神通,其内容如何?
神通是一种无碍自在、不可思议的能力,不仅佛、菩萨具足神通,连魔鬼神只也有神通。佛教认为神通有六种,统称为六神通:
1.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
2.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的语言,及世间种种的音声。
3.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的能力。
4.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的事。
5.宿命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的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6.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此外,依《宗镜录》载,神通又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等五种,或从证悟中道而得,或由修禅定而得,或由咒术、业报而得,善恶优劣,层次不一,其中唯有究竟圆满的漏尽通及道通才是吾人取证的对象。
其实神通并不限于呼风唤雨的幻术,吾人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随处可见神通。比方,饥时饭饱,渴时水止;万里路程只要搭乘飞机,数小时便能抵达,可说是神足通;肉眼难见的微生物,透过显微镜便能清楚看见,就是天眼通;精通各国语言的人,与人交谈无有障碍,这就是天耳通。一切经验的累积及智慧的判断都是相似的神通。
三、神通对我们的利害得失,应如何了解?
神通可以是弘教的方便,但不是万能的利器。优陀夷是一位有神通的阿罗汉,连毒龙也能降伏。一天,他喝醉了酒,睡在路旁,人事不知,佛陀见了说:「现在,他连一只青蛙也降伏不了。」
善用神通可以辅助教化,解厄抒困,譬如观世音菩萨应声化现,常常是苦难中的希望;隐峰禅师掷锡飞空,阻止两军厮杀,成为灾难的救星。为了迅速弘法,神通可以收一时之效,但假藉神通欺世盗名则害人害己。
反之,神通如果使用不当,容易成为危害他人的巫蛊邪术。因此,求证和运用神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要依于慈悲;二、要住于净戒;三、要安于忍耐;四、要用于平常。
四、神通可以改变业力吗?
依佛陀的教法,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佛法讲因果法则,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它是由身心造作,发乎于外的行为,是无法运用神通违背业果。佛陀时代,释迦种族因为侮辱琉璃太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欲拯救释迦种族,最后被拯救的人仍然化为血水,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就是神通不敌业力的明证。
业力虽不受神通所抵消,并不表示定业完全不可转,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真心发露忏悔,向上向善,必能重业轻报,如同盐水注入大量的清水,便可冲淡咸味一般。
五、修行者一定要有感应吗?
修行的目的在于达到身心自在解脱,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感应,譬如看见佛菩萨现身、放光,或自身种种变化等,虽然有时候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有时也可能是自然现象的变化,或其它原因,却无关于解脱。
其实生活中每天都有感应,如:叩钟必有回响,敲鼓即得音声,天上皎月水中映现,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异相感应无非是有为诸法的变现,如同空华水月,正信佛弟子应以平常心视之,感应只是启发信心,不应耽著留恋,妄执为所缘。
六、天灾人祸是由神所主宰的吗?
古时候,人类对自然现象不明白,以为下雨是龙神主宰,刮风是风神来临,闪电是雷神发怒,祝融禳灾则是火神撩拨。这些神话附会之说,到了科技发达的今日,都得到了明确的常识。尤其以佛教观点而言,人心主宰行为业力,由业力形成因果轮回,而宇宙世间原本就是由许多不同的业力所牵引而成,因共业而感得天灾人祸,遂知祸福吉凶全由自己主宰,非神明可以控制。
七、佛教对婴灵的看法?
佛教认为当吾人对生命有不当处理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忏悔。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自我承担,自我化解所造之业?除了在佛前诵经,为不幸的生命祈福,为自己忏悔以外,更要积极作福行善、进德修业、贡献社会,以此功德回施一切同遭此苦者,必然感召好的果报,不必寄望别人为我们消灾免难。
2024-03-17 13:52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