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称谓
第七课 称谓
一、佛教常用的称谓有那些?
佛教的称谓是一种礼仪,常代表著当事者的身分或职务,也是一种修持程度的表征。称谓的先后大小具有维系佛门纲常的功用,如法合宜的称谓,是学佛行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
就出家众而言,信徒普遍通称所有出家众为「师父」或「法师」,「师父」在丛林中是职务的通称,如受戒师父、依止师父、剃度师父、知客师父、纠察师父、当家师父等。「法师」则代表「以法为师、以法师人」,研修律藏有成者称「律师」,专门修习禅坐者称「禅师」,研究论藏或造论阐扬佛法者称「论师」。
此外,「大师」系指专家、杰出者之谓,大陆比丘尼也有称大师者。大师有「菩萨」之意,菩萨又称「大士」,如观音大士、普贤大士等。开山建寺,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一般称「开山大师」。无论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俱优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长者。中国历代帝王往往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唯「长老」则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
「和尚」,乃亲教师之义,要在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始得成就。一个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称住持、方丈。传授三坛大戒时,须有得戒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三师及七尊证、开堂和尚、引礼法师等人共成佛事。
就在家居士而言,在佛门全心奉献而未婚的在家女众称为「师姑」;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的在家男众,称为「净人」、「道人」或「教士」。出家众彼此可互称师兄、道兄、戒兄、学兄和法兄。在家信徒彼此可称居士、师兄、师姐。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
此外,还有上座、中座、下座、僧伽、僧侣、僧俗、僧信、同参、善知识、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檀那、施主、功德主、檀讲师、檀教师、弘讲师、弘教师、藏主、庄主、库头、饭头、水头、菜头、园头、净头等佛门的常用称谓。
二、何谓「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供养的圣者。
阿罗汉有杀贼、不生、应供三义。1.杀贼,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杀烦恼之贼。2.不生,即无生,不复受生于三界中。3.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据《法住记》所载,有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自此部经典汉译以来,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成为禅宗寺院主要的造像,呈超凡出俗或奇异姿态,后世乃以罗汉譬喻不拘小节,尚余习气的悟道圣者。
三、什么人可称为「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菩提萨埵意译作觉有情、大道心众生。即指以智慧上求无上菩提,以慈悲下化无量众生,修六度万行,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皆可称为菩萨。亦即发自利利他菩提心者,称为菩萨。
诸经典常举的菩萨名,有弥勒、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大势至等。大乘僧侣或居士,亦有被尊为菩萨者,如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即被尊为菩萨;于我国,竺法护被尊为敦煌菩萨,道安为印手菩萨;日本亦有高僧由朝廷赐封菩萨号者。
四、何谓「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在佛教史上,通晓三藏,并从事翻译经、律、论的高僧众多,其中以玄奘大师最为著名,世人每以「玄奘三藏」或「唐三藏」尊称之。其它如鸠摩罗什三藏、慈愍三藏、不空三藏、义净三藏、真谛三藏、日照三藏、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等,也都赢得「三藏」的称号。
五、何谓「国师」?
国师,为帝王对学德兼备而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所御敕的封号,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此号夙行于印度、西域。如诃梨跋摩于印度摩揭陀国折服外道论师,而受王封为国师。佛教东传以后,西域亦有国师封号,如鸠摩罗什之父鸠摩炎舍相位出家,东渡葱岭,龟兹王闻名敬慕,请为国师。
我国封高僧为国师,系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五五○),敕高僧法常入宫宣讲《涅槃经》,尊为国师,是为嚆矢。其后,唐代有法藏为康藏国师,澄观为清凉国师,慧忠为南阳国师,知玄为悟达国师等。元、明、清各代对佛教领袖人物亦有此封号,如玉琳国师。清代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封章嘉活佛为国师,掌管内蒙古喇嘛教事务。
六、出家人都可称为「和尚」吗?
和尚,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和尚梵语音译为「邬波驮耶」,意译为亲教师、大众之师。原为受戒者的师表,如戒坛中,正授戒律者,称「得戒和尚」;主持白四羯磨授戒仪式者,称「羯磨和尚」;教授威仪作法,为众人引导开解者,称「教授和尚」。后世沿用为敬称语,如方丈和尚、开堂和尚、主法和尚、主七和尚等。
七、何谓「方丈」、「住持」?
「方丈」、「住持」皆指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
古时,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称方丈室;后来转指住持的居室,今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
住持,原为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后指掌管一寺的主僧。佛教传入我国之初,习禅者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居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禅风渐兴,徒众日增,百丈怀海禅师始设住持之制,严传师法,奉其师为住持,尊称长老,后亦称方丈。宋代以后的禅林则广用住持的职名。
八、何谓「仁波切」、「活佛」、「格西」?
仁波切,指堪任密乘轨范师(阿阇黎)的上师,须具备下列条件:1.须有正统传承的根本金刚上师的密法灌顶。2.从金刚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师,其间所有密法的传承灌顶皆须圆满无缺,不可间断。3.须受本尊大灌顶(阿阇黎灌顶),精通显密佛法及菩提心学,并具备火供、坛城等修法材料,熟习诸经轨所说的修法。4.自己有能力传授密法时,须经根本金刚上师许可,方能担任上师阿阇黎,为人传法灌顶。圆具上述条件后,依照西藏的习惯,即可称为「仁波切」,意指转世佛爷。
活佛,指西藏高僧证道圆寂后,为接替前生遗职的转生。为维护教团的发展,高僧在往生之际,便预告下一代转生的方向,其弟子即就所言地点寻出一年之内所生出的神童,经正式试验之后,证实无误,即推举为继承者。
西藏的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以及漠南蒙古的章嘉,均为历史上著名的活佛。
格西,藏语「格威喜联」的简称。意译作善知识。相当于博士或教授。西藏佛教格鲁派的学制,僧众循序修学五部要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俱舍》,并于学程期间,每年冬季兼学一月《因明论》),学至《俱舍论》时,由各中部学院的「堪布」(住持、主持者)量其学力,而授予「格西」之衔。
九、何谓「上人」?
上人,系对师长或智德兼备者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大品般若经》卷十七〈坚固品〉则载,若菩萨摩诃萨能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心不散乱,称为上人。《维摩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人、大人物的意思。在日本,上人一语特用于净土宗与日莲宗。
十、何谓「同修」?
同修,指同修净行的人,共同修行同一法门。有谓戒和同修、同修梵行、同修净业、同修禅法、同修止观、僧俗同修等。
2024-03-17 13:52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