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召好亲家、好女婿跟媳妇
佳婿是贤良的丈夫,找女婿就要找贤良有德行的。
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说,男不忠良,女不柔顺。所以娶媳求淑女,这个淑是指贤淑有德行的女子。勿计厚奁,不要去计算、贪求丰厚的嫁妆。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不要去求很重的聘金、聘礼。这句告诉我们:这几句都是教我们在五伦中,什么是本,什么是末。男女成为夫妻,本是义,利是末。交朋友也是这样。今天在团体中,要找什么样的公司、领导?是重义的,是真正要服务社会的。找好的下属、干部,也要找重义轻利的。很多公司很大,就被几个人搞垮了,那还是用人本末倒置。
有一句俗话叫人算不如天算,什么是轻,什么是重,我们要会衡量。我们要常常拿人生的天平来称一称孰轻孰重。嫁女儿,是聘金重要还是女婿的德行重要?称称看,哪里重?这都是人生重要的抉择,称错了,很可能自己或者下一代的幸福就没有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与人是互相交感的,我们的思想观念错误了,怎么可能感召好的亲家、好的女婿跟媳妇呢?
我们共学《朱子治家格言》,有没有感觉我们人生的秤,拿出好几次了?之前讲,孩子的人格重要还是赚钱重要?赚了钱,孩子的人格不健康,都没有陪他成长,那能用多少钱买回孩子健康的人格?包括孩子从小都吃外面,跟吃有母亲的爱煮的饭,健康不一样,我们又拿多少钱能买孩子的健康?我见到很多非常用心照顾家庭、孩子的母亲,他们的子女很壮,读书、做事业,体力都比别人好很多。健康是伴随孩子一辈子的,可现在妈妈出去赚钱了,孩子全部吃外面,身体不好,请问我们能拿多少钱买孩子的健康?这些都得衡量啊。
所以明理了,这个天平才能常常拿出来。其实这句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非常重要。为什么?孔子的外公就很清楚这点,所以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一开始就讲,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孔子的外公嫁女儿前要做什么事情?不是看他们家有没有钱,是先查他们祖上有没有圣贤人。结果一查,祖上很多圣贤人,把女儿嫁给叔梁纥,生了孔子。所以我们感谢孔子的恩德,还要感谢他的外公。所以出一个圣人很难,第一,外公要有智慧;第二,妈妈要含辛茹苦抚养他。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这句话真懂了,说不定现在的孔子,就从我们为人父母、长辈的正确态度出来了。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打算盘就只看眼前,这个女子家里很有钱,娶过来我就少努力很多年了。男人打这种算盘,靠女人吃软饭,还叫男人吗?
古人留了一段话让我们思考: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因为利结交的朋友或对象,利没有了,交情就疏远了,甚至没有利,可能都离婚;以势交者,势倾则交绝,因为地位去交的,今天没地位了,交情就断绝了;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人的青春美丽不可能长久,它会变化,因为女色才交往、结合,最后没有这样的美貌了,就嫌弃,可能遇到更漂亮的,就变心了;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道义相结合,不分彼此,同甘共苦。
历史当中有个很好的榜样,东汉的宋弘。当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去世了,皇帝也希望帮姐姐找个好对象,她的姐姐对宋弘很看重,皇帝就去帮姐姐说媒,就举社会中一个说法,当然这个说法也不妥当。他说: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有了地位,就换交往的朋友,有了钱财,就换自己的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一听,就懂皇帝的意思是要给他提亲,他马上讲,贫贱之交不可忘,贫贱时曾帮过我们的朋友,不能忘了他们的恩,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是原配,陪着自己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的太太,绝对不能遗弃。这么一讲,汉光武帝也觉得很惭愧。宋弘这份对妻子的情义,震动了当时的朝廷,其他人也不敢因地位高就背叛自己的妻子。经分享这个故事,结果有个官员下了课,就来跟她道谢,说本来要离婚了,听了宋弘这个故事,自己惭愧心起来了,不再背弃自己的太太
所以好故事要多记一些,一有机会讲给亲戚朋友听,可能就把他的良知唤醒。假如真的劝一个人,想离婚把他劝回来了,功德无量,他的祖先都会保佑你,感你的恩德。这句不只是选择配偶,包括择友、用人,都要重视德行、重视孝道。
2024-03-17 13:53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最好的供养是什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4)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上师教言集:佛法就在于一个 善 ——慈悲,不伤害任何众生,这是第一要素;然后尽力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正法,这是我们无须怀疑的。很多人认为,学习佛法要做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8)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上师教言集: 那为什么要具足发心殊胜,为什么要生起这个菩提心和慈悲心呢?因为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我们看不见,体会不到的地狱、饿鬼、..
大空经的观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后,顺道去加罗差摩精舍。当时,尊者阿难正与许多比丘在精舍内缝补衣服,看到佛陀到来,连忙出来迎接,并且禀告佛陀,他们正在..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禅茶动作 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
什么是“娑婆世界”?
什么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说,就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苦难的世界。 佛经里说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往。人活在这..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内心的分别识中,对外在有二元对立的分别,认知的好与坏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于是自然会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的。..
幸运不是偶然的,而是改变自己得来的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在1930年的一个初秋的早上,一个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个子年轻人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这是个冷幽默,一个让人对人性失望的无奈的悲哀故事。 两个朋友携手一起去旅行,游历了山川,穿越了河流,奔驰在草原。 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森林很大,他们走了好几天,似乎..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彩虹总在风雨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时而有好的征相,时而也会出现不好的征相。好比长途客车行驶的路途一样,有时候要过桥,有时候要翻山,有时候要钻洞,有时候会走平地,都很正常!若是遇到钻..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本人所写的法语中有这两句话,“心咒,不一定是佛语;佛语,不一定是真谛”。很多人看后不解,纷纷表示质疑:“难道心咒都不是佛传来的吗?佛语不是真谛还有什么真谛呢?在这里我就把心咒、佛语..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不排斥、不强硬地对待。社会本来就是,有正的,也有负面的。这才是常态。所以佛法讲为什么不去算命,问卦,因为你一问,好的你就去做,坏的你就要躲掉。但其实你是躲不掉的,因为..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