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怎么样看待老年人的?孝是本分

繁体

敬老爱老

九是阳数比较大的数字,传统上,九九重阳节也叫做敬老节,我们祝所有老人节日快乐!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敬老节开始,以及佛法是怎么样看待老年人的。

敬老爱老,不仅是社会的一个风气,也是我们人生当中必不可缺少的一堂课,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老年人有丰富经验,有很多的人生价值,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另外,从感恩的角度讲,没有老年人就没有我们今天。我们国家充满着正能量,对于老一辈的敬仰,以种种的形式,缅怀老前辈的革命精神。传达着敬老爱老的重要、有必要,这是感恩心的一种培养。

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孝道。无论你们受了三皈依、五戒、菩萨戒,还是没有学佛的,孝道是为人之本。一树,一花,都是先有根后有叶,后有花的,父母是根,我们应该饮水思源,要知恩报恩。《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我们做事情有先有后,有轻有重,在家庭生活中,从世俗生活层面的角度讲,父母为本,我们是末。

饮水思源

孝顺是有内容的,它并不是一个概念,也并不是一个形式。它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对长辈的那种珍惜和感恩之心要有,这是我们生命的根。所谓的事业等等,某种程度上是长辈给我们带来的,我们叫恩泽后世。我们要有这种根源意识,寻根意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的源头枯竭,我们不懂得去饮水思源,没有把源头经常放在自己的心里面,没有用一种感恩的心去承事我们的生命,我们一定会断流。

释迦牟尼佛,古圣先贤或者历代祖师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是给予我们心灵的引导,人的幸福还是不幸福,人有正能量还是没有正能量,最重要的来源是他的心。《华严经》里面讲,善财童子要去求道,他要解脱。文殊菩萨就教他要善用其心,一切功德不从他得,是每个人自性当中都本具有的。你能善用其心,能够用正能量去开发你内心里面的这些功德,你就能够自在、解脱,快乐,乃至成佛。

至道之法

印祖讲,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对于父母师长,对于三宝、阿弥陀佛,以及领导,都是我们的上。要摆正我们的位置,要有恭敬心,真正的孝顺是无怨无悔的,敦伦尽分的。《梵网经》讲,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就是我们的一个本分的规范,就是戒,是我们应该做的。

孝顺是我们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承上启下,把信心、利他心,宽容心,慈悲心,感恩心等正能量,传递给其他的生命,融入到我们周围,甚至我们晚辈的心的状态里面去,这叫关爱生命,这个其实是钱买不回来的。我们要懂得用这些优良的传统去培育晚辈,这是对一个生命的最重要的关爱。

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和成道,乃至用教法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从轮回里面走出来。我们也见到很多生老病死,见到很多老人,我们有没有真正回归到自己?哪一天我也会这样拄拐棍,甚至吃不下饭。一个佛弟子,见到一切事物,听到一切声音,我们人生当中所有的经历都必须回到你当下这念心上来。也就是说你必须从你所见所闻的一切事物当中要增长你的智慧;能透过人生的无常,要追求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

以苦为师

我们对于生命的终极关怀。老,是生命过程当中的一种形式,老的后面那个环节,就是死亡,没有人能逃避。唯有圣人知道,死亡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唯有圣人教化我们如何超越生死。我们现在学佛念佛,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尤其学佛带来的利益是有三个层面,第一,让我们今生快乐。第二,临终自在。第三,来生得到究竟的解脱。

我们厌离娑婆,其实不是与别人对立,不是给人瞋恨,不是给别人造业,而是我没有话说。对什么东西我都没意见,这叫厌离。厌离就是不再造业,不再纠缠。无论是贪爱还是瞋恨都叫纠缠,都不叫厌离,只有淡淡的你才会很轻松。今生的是非得失,不再执著,持无所谓的心态,很多境界你就能过得去。

生命要有方向感,就是我们要有愿力。那么老年人能够遇到佛法,生命就有意义,念佛又不要钱,又不要花很多气力,只要信愿念佛,就得到更大的利益,让心更能安,换得来生的金刚不坏之身,得到无量寿的生命状态。

佛讲,以苦为师,师,就是从苦难当中生长智慧,要得到利益,这是以苦为师的一个基本的内涵。否则冤枉受苦。白白苦了一辈子,最后什么也没有明白。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道理,从苦难里面真正得到究竟的解脱了,苦也是值得的,我们受苦有意义。这个苦就是我们的老师,教我们人生当中解脱的道路。佛陀、祖师、高僧大德,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的许许多多的念佛人,也都是从生老病死里面走出来,得到究竟的快乐。

我们今生知道了老苦,知道死苦,我们就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种状态下面,好好地去寻求解脱之法,好好念佛,求生净土!今生的受苦,今生的老病死,就是最后一次。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生净土

2024-03-17 13:53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最好的供养是什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4)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上师教言集:佛法就在于一个 善 ——慈悲,不伤害任何众生,这是第一要素;然后尽力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正法,这是我们无须怀疑的。很多人认为,学习佛法要做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8)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上师教言集: 那为什么要具足发心殊胜,为什么要生起这个菩提心和慈悲心呢?因为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我们看不见,体会不到的地狱、饿鬼、..

大空经的观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后,顺道去加罗差摩精舍。当时,尊者阿难正与许多比丘在精舍内缝补衣服,看到佛陀到来,连忙出来迎接,并且禀告佛陀,他们正在..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禅茶动作 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

什么是“娑婆世界”?

什么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说,就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苦难的世界。 佛经里说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往。人活在这..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内心的分别识中,对外在有二元对立的分别,认知的好与坏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于是自然会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的。..

幸运不是偶然的,而是改变自己得来的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在1930年的一个初秋的早上,一个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个子年轻人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这是个冷幽默,一个让人对人性失望的无奈的悲哀故事。 两个朋友携手一起去旅行,游历了山川,穿越了河流,奔驰在草原。 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森林很大,他们走了好几天,似乎..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彩虹总在风雨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时而有好的征相,时而也会出现不好的征相。好比长途客车行驶的路途一样,有时候要过桥,有时候要翻山,有时候要钻洞,有时候会走平地,都很正常!若是遇到钻..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本人所写的法语中有这两句话,“心咒,不一定是佛语;佛语,不一定是真谛”。很多人看后不解,纷纷表示质疑:“难道心咒都不是佛传来的吗?佛语不是真谛还有什么真谛呢?在这里我就把心咒、佛语..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不排斥、不强硬地对待。社会本来就是,有正的,也有负面的。这才是常态。所以佛法讲为什么不去算命,问卦,因为你一问,好的你就去做,坏的你就要躲掉。但其实你是躲不掉的,因为..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