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放弃成为父母心中的那个形象是不孝吗?
我努力成为父母心中的我,可我很累想放弃,这是不孝吗?被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困扰很多年了,努力过互相沟通,每一次都无功而返,还被他们的言语和态度所伤,让自己好不容易坚强起来的内心,变得脆弱,觉得自己的人生可悲而无望。
现在来分享今天的这个提问。如果你想成为你父母心中的那个形象,其实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心它会变化,那父母的心也会变化。在不同的时间点,在不同的心境下,其实这个条件都一直在变。
所以你一定要明白,你就是你,你也不可能成为别人心中的你,你也不可能去模仿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这出戏的主角,你要活出自我,做一个快乐的自己,那才是最重要。父母无非也希望你过得快乐,过得充实,对社会对家庭都有意义。
人生在世做什么不重要,做的怎么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些?你追求的又是什么?有些人苦苦的追求,最终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早已不知去向,忙碌的生活使我们的丢失了自己。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重新的在寻找自我追求个性,正所谓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人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就是自我,这就是个性。
很多人总是看着别人的生活,忘掉了自己。他们总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别人的样子,希望得到别人所拥有的一切。所以他们苦恼,其实这样的人很悲哀。我们永远也成不了别人心中的那个你,也不可能模仿你心中想达到的那个他。
一个人,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身外之物,去掩藏自己的个性。整天说着违心的话,虚伪的活着,做着自己极不情愿的事情,最后弄得身心疲惫。这样的人生,结果一定是苦的。
下面跟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相遇了,富人羡慕穷人的身体健康,穷人羡慕富人的财富。于是呢,他们找到了佛祖,请求他们互换身份,佛祖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富人得到了健康,心想可以游山玩水去了。却发现没有钱,他必须要赚钱,他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从小生意做起,很快又成为了富人。成为富人后,他再也没有时间游山玩水,整天为生意奔波。时间久了身体每况愈下,又变成了以前那个渴望健康的富人。
这个穷人,获得财富后山珍海味大吃大喝,不久就厌倦了,而且这个穷人有病在身了,胃口越来越差。穷人不知道怎么做生意,无法把财富变成更多的财富。穷人把富人的钱用光之后,反倒安下心来又回去种地了,无忧无虑。
身体渐渐地强壮起来,又变成以前那个穷人了。富人仍然是富人,穷人仍然是穷人,谁也变不成谁。我们不要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自己,也不要去模仿别人。
我们的长相、我们的出生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奋斗和努力。哪怕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万贯家产,这些都不可怕,因为我们还可以做自己,还可以快乐。
最可怕的是,迷失自己,迷失了本性,只会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为什么要做。没有能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穷人和富人盲目的迷恋对方所拥有的东西,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总是毫无主见的忙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他就不可能活得快乐。我们每个人要活出个性,活出自我,但你不要忽略了一个条件,你以什么作为你的准则?你以什么作为你的标杆?这个非常重要。
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但是这个自我就变成了自以为是。我这里所说的自我,就是活出更好的自己,活出更真实的自己,而且这个真实越来越符合道,越来越吻合自然,越来越与真理相应。那样的自我,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自我。
如果为了张扬个性,活着自以为是,别人说的话不管好与坏,都听不进去,完全以自我的感受为出发。这样的人生就完全被业力所主导,感觉他就是业力。
但是我们修行人是以法来要求自己,然后与道相应。那样活出了自己,是真实的自己,更优秀的自己,这样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光明。
2024-03-17 13:53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最好的供养是什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4)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上师教言集:佛法就在于一个 善 ——慈悲,不伤害任何众生,这是第一要素;然后尽力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正法,这是我们无须怀疑的。很多人认为,学习佛法要做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8)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上师教言集: 那为什么要具足发心殊胜,为什么要生起这个菩提心和慈悲心呢?因为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我们看不见,体会不到的地狱、饿鬼、..
大空经的观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后,顺道去加罗差摩精舍。当时,尊者阿难正与许多比丘在精舍内缝补衣服,看到佛陀到来,连忙出来迎接,并且禀告佛陀,他们正在..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禅茶动作 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
什么是“娑婆世界”?
什么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说,就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苦难的世界。 佛经里说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往。人活在这..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内心的分别识中,对外在有二元对立的分别,认知的好与坏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于是自然会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的。..
幸运不是偶然的,而是改变自己得来的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在1930年的一个初秋的早上,一个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个子年轻人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这是个冷幽默,一个让人对人性失望的无奈的悲哀故事。 两个朋友携手一起去旅行,游历了山川,穿越了河流,奔驰在草原。 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森林很大,他们走了好几天,似乎..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彩虹总在风雨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时而有好的征相,时而也会出现不好的征相。好比长途客车行驶的路途一样,有时候要过桥,有时候要翻山,有时候要钻洞,有时候会走平地,都很正常!若是遇到钻..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本人所写的法语中有这两句话,“心咒,不一定是佛语;佛语,不一定是真谛”。很多人看后不解,纷纷表示质疑:“难道心咒都不是佛传来的吗?佛语不是真谛还有什么真谛呢?在这里我就把心咒、佛语..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不排斥、不强硬地对待。社会本来就是,有正的,也有负面的。这才是常态。所以佛法讲为什么不去算命,问卦,因为你一问,好的你就去做,坏的你就要躲掉。但其实你是躲不掉的,因为..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