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佛弟子如何看待婚姻?

繁体

经常会有年轻的学佛人,在学佛与婚姻之间的取舍存在困惑:在家居士是不是一定要结婚生子呢?

其实困惑很正常,作为在家佛弟子,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很清楚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可如果不结婚,由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怕周围亲朋不能理解,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当年轻的在家佛弟子面临不得不结婚的困境时,应该如何思考这一问题呢?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们说了一则故事:

过去无量劫之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人,名叫光明,他在四万二千年之中修持清净行,已经到达不再造作种种恶业,甚至远离一切过失的境界。

经过这四万二千年修行之后,有一次因为某种因缘,光明婆罗门来到一个大城。这城里住了一个女人,名字叫作伽吒,这伽吒看到光明婆罗门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贪欲爱乐之心,走到光明婆罗门面前向他敬礼。

这时光明婆罗门就问伽吒:你来到我面前敬礼,是不是对我有什么希求?

伽吒回答说:我请求您能与我结为夫妻。

光明婆罗门就告诉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经不对女人生起贪欲爱乐之心了。

伽吒又说:今生如果不能跟你结为夫妻,我将在不久之后就结束这一生的性命。

这时光明婆罗门听了就想:我好不容易经过四万二千年修持清净行,都不敢违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么可以再与这个女人结婚,去受用违背清净修行的爱欲染着呢?我还是赶紧离开她才好。

这么想以后,光明婆罗门就离开伽吒。但是才走离了七步,光明婆罗门却停住了脚步,心中生起了大悲心而改变了心念说:我现在应该发起勇敢捍卫众生的心,纵使因为与这个女人结为夫妻而违犯禁戒,我也应该忍受地狱的苦报,不应该就这样离开她,让她因而失去了性命。

伽吒听到光明婆罗门的话,心中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已能如她所愿,不至于要结束生命。这时光明婆罗门就抓着伽吒的手对她说:就如你的希求,我同意随着你。于是光明婆罗门就与伽吒结为夫妻。

光明婆罗门与伽吒一同过了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就离家,栖居山林中精进修持清净行,然后舍报后就生到梵天,成为色界天人。

世尊讲完这则故事后,又再说明:当时的光明婆罗门不是别人,正是释迦世尊的前身。而当时与光明婆罗门结为夫妻的女人伽吒,正是释迦世尊成佛前为悉达多太子时的王妃耶输陀罗。

释迦牟尼佛说到这里,进一步解释其中的缘由说:我于尔时,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复还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于十千劫中受轮回身,虽受是身,不生厌倦。

从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事迹可以得知:释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时,正是为了救护众生,才以甚深的慈悲和善巧的方面来满足众生的愿求,甚至违犯禁戒必须受轮回苦报,也丝毫不起厌倦之心。但另一方面,却又尽可能地修持清净梵行,以为将来解脱之本。

那么,佛陀为何要如此善巧方面,甚至不惜损害自己上万年的清净修行呢?这就必须要明白一个问题:学佛者,尤其是大乘的修行人,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学佛之人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避俗的。当然,如果是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才转而想要在空门中求得一丝慰藉,而非为了探求生命实相、万法本源来学佛,那的确是不折不扣的消极。

然而事实上,众多的大乘佛子心中都有着十分远大的目标成佛度众生。因此,在一举一动之中,都要以这个究竟长远的目标来看待所面对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时出现的名利财富上斤斤计较。

学佛的目的既然是要成佛,那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佛国土。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简单地说,即是摄受众生来成就的。舍离了众生,便不可能成就佛道。无论娑婆世界还是极乐世界,都不是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一个人可以成就的。

若无苦恼众生,佛出现于世化导的对象又何在呢?诸佛常常劝导我们要利乐有情,教诲我们修习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

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围绕将来成佛所居的佛国土来发愿后,就要行菩萨道摄受众生,要世世利乐众生以摄受众生。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虽修梵行,却最终决定曲顺机宜,进入婚姻,其目的便是要摄受众生。

两个人今世成为夫妻,固然有着过去生特殊的情缘;但是佛教认为:夫妻之间不应以贪欲爱乐为重,而应该彼此在道业上互相劝勉,将一世的情缘转为无量世的道缘。

佛教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如《杂宝藏经》记载:一对贫穷夫妻共同思索,因为过去生不知布施植福,导致今生贫困潦倒。为了让未来世不再更加贫苦,于是相约卖身给有钱人家做奴仆,得来的钱财拿到寺院请僧作法会、供养佛塔,并且布施僧众及救济贫困的百姓。

贫穷夫妻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国王,施给他们宝衣璎珞,让他们脱离贫穷免除了奴仆之身,并且赞叹他们: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又如《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记载:释迦牟尼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与金色女跋陀罗为夫妻,二人相约不行五欲之乐,不同室而眠。后来父母都亡故了,就散尽家财一同出家各自寻访师父学道。后来,大迦叶先值遇佛陀,就把跋陀罗也找来归依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证得阿罗汉果。

修学大乘佛法的佛弟子,如果有因缘不受父母亲友的羁绊,可以如愿单身修行学佛,固然值得随喜赞叹。如若没有这种因缘,不得不进入婚姻,还是应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

如同《华严经》中的圣教云: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释尊和大迦叶尊者的故事都完美展示了自己在化导众生和坚持道业之间的取舍,更为众多面临不得不结婚的佛弟子展示了一种兼顾婚姻与修持的路径:用摄受众生之心来完成自己的婚姻,以家庭为道场,将配偶作道友。

因此,佛弟子除了尽自己应尽的职责,随缘善了夫妻情缘之外,同时可以观察因缘摄受配偶学佛;或许他就像前面世尊讲述故事中的女人伽吒一样,会在您将来成佛时担任重要的角色了。

2024-03-17 13:53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最好的供养是什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4)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上师教言集:佛法就在于一个 善 ——慈悲,不伤害任何众生,这是第一要素;然后尽力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正法,这是我们无须怀疑的。很多人认为,学习佛法要做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8)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上师教言集: 那为什么要具足发心殊胜,为什么要生起这个菩提心和慈悲心呢?因为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我们看不见,体会不到的地狱、饿鬼、..

大空经的观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后,顺道去加罗差摩精舍。当时,尊者阿难正与许多比丘在精舍内缝补衣服,看到佛陀到来,连忙出来迎接,并且禀告佛陀,他们正在..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禅茶动作 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

什么是“娑婆世界”?

什么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说,就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苦难的世界。 佛经里说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往。人活在这..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内心的分别识中,对外在有二元对立的分别,认知的好与坏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于是自然会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的。..

幸运不是偶然的,而是改变自己得来的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在1930年的一个初秋的早上,一个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个子年轻人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这是个冷幽默,一个让人对人性失望的无奈的悲哀故事。 两个朋友携手一起去旅行,游历了山川,穿越了河流,奔驰在草原。 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森林很大,他们走了好几天,似乎..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彩虹总在风雨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时而有好的征相,时而也会出现不好的征相。好比长途客车行驶的路途一样,有时候要过桥,有时候要翻山,有时候要钻洞,有时候会走平地,都很正常!若是遇到钻..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本人所写的法语中有这两句话,“心咒,不一定是佛语;佛语,不一定是真谛”。很多人看后不解,纷纷表示质疑:“难道心咒都不是佛传来的吗?佛语不是真谛还有什么真谛呢?在这里我就把心咒、佛语..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不排斥、不强硬地对待。社会本来就是,有正的,也有负面的。这才是常态。所以佛法讲为什么不去算命,问卦,因为你一问,好的你就去做,坏的你就要躲掉。但其实你是躲不掉的,因为..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