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宙法师:与杀父仇人独处时他想起父亲的遗言
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唯有无怨,而除怨耳。
在没有成就佛陀圆满的果位的时候,佛陀是如何依靠佛法,救度自己以及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今天主要要讲述的――长寿王的本生故事。
佛陀讲这个故事的缘起是:当时佛陀的两部分弟子因为互相怨恨,正在吵架。佛陀就去劝说,他善于打比喻,就讲了这个本生故事。这个故事在佛经里有很多种版本,内容是大同小异。我今天阐述的是根据《六度集经》来的。
释迦牟尼佛以前还没有成佛、作为菩萨的时候,有一次投生为一个国王,名叫长寿王。他有一个太子,名叫长生太子。这个国王非常仁慈,具大悲心悯念一切众生,整个国家没有刀杖、兵器,臣民之间互相也没有埋怨、仇恨,国家风调雨顺。
他们的邻国有一个国王,叫作梵施王,非常残暴。他听说长寿王的国土,人民非常多,财宝非常多,国王又非常仁慈,他就非常生气,心想不能让他比自己有更好的名声,要去征服他。然后他就发兵去攻打长寿王的国家。
长寿王听到这个消息,作了一个决定――他不准备跟他打仗。这并不是说长寿王没有能力、胆怯,他不跟他打仗,是因为打仗不管哪一方胜利了,总归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他不希望任何人为了他而丧失生命。
我们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应该尽量进入角色,这样会得到利益。进入什么角色呢?比如你可以观想你是长生太子,也就是说长寿王是你的父亲;或者观想长寿王是你的丈夫,是你最亲爱的人,当我们讲到后面的时候,你就想,如果我碰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长寿王作了这样一个决定,大臣们都非常忠于他,心想这样的国王去哪里找?但是梵施王很残暴,如果他打进来,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于是他们决定自己组织军队去应战。长寿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太子说,梵施王非常残暴,其实他只是想征服这个国家,得到这个国家的财富和人民,而这主要的障碍就在于他自己一人。因此,他就对太子说:“我们逃跑吧。”太子也很孝顺、听话,答应了他。长寿王和王后、太子三人一起逃走以后,隐姓埋名,打柴为生。
梵施王就把长寿王的国家征服了,因为国家没有大王,大臣也打不了仗,国家就拱手相让了。但是梵施王仍然不甘心,因为他觉得长寿王存在一天,就是他们的祸害,他时时刻刻担心他会来报仇。于是他就悬赏,谁要是抓到长寿王,赏黄金一千斤,钱一千万。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贫穷的修行人出去化缘,听说长寿王非常乐善好施,就慕名到那个国家去,想要一笔钱。走到山里面,坐在那里休息的时候,正好碰到长寿王。他一听说长寿王离开了他的国家,就大哭起来,说:“我好不容易听说有你这么一位爱布施的人,现在你没有国家了,我也要不到钱了,怎么办呢?”长寿王看见他这样,非常怜悯他,说:“哎,你太可怜了,怎么不早一点来呢?早来就给你很多钱,现在怎么办?”他想了想对他说:“这样吧,梵施王正在重金悬赏,你把我的头拿去,就可以领到一笔赏钱。”“不行不行,这是非常不仁义的事情”,这个修行人说,“要不你就跟着我去吧,这样我既可以领赏,又没有把你的命杀掉。”长寿王就同意了。
当然,领过去以后,梵施王就把他抓起来,马上要杀掉他。把他绑起来去游街的时候,他以前的大臣们以及他的人民都非常悲痛,说让他们再给他吃一顿饭吧,梵施王也同意了。就这样,长寿王要被处死的消息传了出去。
长生太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化妆成一个卖柴的人去看,就站在他父亲的面前。在行刑的当天,他的父亲看到了他,就对着天说了这样一句话:“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唯有无怨,而除怨耳。”当然,其他的版本里还说,如果去报仇,就不是孝子;如果为了报父亲的仇而杀害众生,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说完之后,就被梵施王烧死了。
这个故事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当我们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假设我们是这个故事情节中的太子,我们对这个杀害父亲的恶王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他很可恨?继续想一想,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想不想报仇?再继续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报仇?这个可能大家不太想得出来。
总的来讲,假设我们碰到这种情况,按照古代的话,“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没有比这更大的仇恨了。所谓不共戴天,就是不共一个天,只要我站着,你必须躺下,就是你死我活的状态,这个仇是一定要报,不报不行。而作为佛教来讲,怨和亲并不是我们所否认的,比如他把我们父亲这样害死,当然是怨,但佛教要讲的是不要对怨起瞋,不要对亲起贪爱。
我们接着讲。长生太子也是信佛的,是一个孝子,他当时听到父亲这句遗训,牢牢地记住了,然后就逃走了。他不忍心亲眼看他父亲被烧死。他逃走之后,有的版本说当时他还比较年轻,去学了很多技艺,比如武艺、厨艺、歌舞、军事等等,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工巧全都通达,然后开始进行他的复仇计划。虽然父亲告诉他不能报仇,但是他觉得这个仇太大了,这话是不能听的,一定要报仇。他以仇恨为动力,花了很多心血和力量,受了很多苦,学了很多技术,目的很简单——报仇。
如何报?他非常有智慧,先去亲近为梵施王种菜的园丁,帮他种菜。他种的菜非常好,这个园丁非常高兴。菜送到掌厨那里,他们也很高兴,问这个菜是谁种的。他们就说:“这来了一个小青年,是他种的。”然后掌厨就问他:“你菜种得这么好,烧菜你会不会?”他说会,于是帮他烧菜,烧出来的菜非常好,超过了全国最高级的厨师。
国王非常爱吃,问谁烧的菜,他们就告诉他:“就是这个小青年烧的。”然后他再表演一些歌舞,也是非常精彩。国王看了非常高兴,就把他选拔到宫里去做伴。因为他什么都会做,很聪明,很受国王的器重。
国王后来又问他:“你会不会武艺?”他说:“从小就会,还不错。”国王很高兴,说:“那你就做我的贴身侍卫吧!我有个大仇人,叫长生太子,他随时想来杀我,我要防备他。”这个长生太子说:“好的,我一定要好好保护你。”
就这样,他取得了梵施王的信任。过了一些年,有一天,长生太子设了一个计谋。他们去打猎,梵施王很信任他,打猎的时候本来有很多人马跟着的,长生太子就把梵施王单独引到一个岔路,这样他们两人就走入了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然后就迷路了,绕了三天都没有走出去,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这时梵施王非常累了,他把身上的宝剑解下来,交给长生太子,说:“你好好地保护我,我太累了,要睡一下觉。”然后就睡着了。
长生太子心想:终于等到今天了,现在我可要把你杀掉!当他把剑拔出来的时候,突然想到他父亲对他说的“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他想起了父亲的这个遗训,也想起了佛陀的教诲,他就又忍住了,觉得不应该违背父亲,还是饶了他吧,他就把剑放回去了。
这时国王正好醒过来,他很害怕,说梦到长生太子要杀他。长生太子就说:“不要害怕,这是有鬼在作祟,我会好好保护你,你睡吧。”
他又睡着了。第二次,长生太子实在忍不住,又把剑拔出来。他又想起父亲的教诲,又把刀抽回去了。这时国王又醒来说:“我又梦到他来追我的命了。”他对他说:“不要管他,这是鬼在作祟,你好好地睡。”国王又睡着了。
第三次,长生太子实在忍不住了:“这么好的机会,再不报仇,就没机会了!”当他把剑拔出来的时候,又想起他父亲的话,他开始思考这句话,他觉得从情感上,他难以克制这种报仇的欲望,但是他想,不能违背父亲和佛陀的教言,就把刀丢掉了。
这时国王又醒过来了。长生太子就对他说:“你认不认识长生太子?我就是。我本来想杀你,但是想起父亲的教诲,我没有杀你。请你现在赶快动手把我杀了吧!不然的话,我要违背父亲的教言。”梵施王被这么仁义的人感化了,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说:“我不能杀你。”于是他们就一起回国。
回国以后,他就对他的大臣说:“以后不准跟长生太子作对。”然后把国家还给长生太子,与他结拜为兄弟,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故事讲到这里,佛陀就说:“以前的长寿王,就是我自己。太子就是阿难尊者。这个恶王就是提婆达多。”然后告诉大家,之所以他前世被梵施王杀掉,是因为这个怨不是仅仅从那一世开始的,是好几世,多生多世的。为什么长生太子没有被梵施王杀掉?因为他们的前世没有结这样的怨,所以虽然他落在他手里,也没有被杀。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不要互相仇怨。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要知道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真理:凡是别人有怨恨于我,皆不足报,如果我们以怨去报怨,怨是不能消除的。这可以说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泛泛的说教。通常,我们不要说这种杀父的大仇,就是平时师兄弟之间、亲戚朋友之间、单位同事之间,稍微有一点点的利益冲突,马上怨恨就来了。然后,比如说商业上的竞争对手,首先我们就会想办法把他挤垮、吞并,或者把他赶走,这样我才安稳、痛快。如果是赶不走,比如这个冲突再小一点的话,那我把他压服,把他骂个狗血淋头,让他不要说话。或者有能力的话,我就打他一顿,把他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报怨的方式。
因为我们从小就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小朋友碰到大朋友,大朋友要去报怨的时候,把小朋友打倒在地,爬不起来,大朋友认为这下问题解决了,小朋友跟我讲和了。慢慢在长大的时候,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用这种向外的方式解决的,而且我们认为这是最合理的。可能我们受了很多来自别人的鼓励,好像不这样就很没出息,很懦弱,要有勇气,不要怕。虽然有时候我们还不敢去斗,但经由这样一鼓励,我们就勇气倍增,又开始去斗。
所以我们要对照这个故事,比较一下。我们这种解除怨恨的方式,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有一个理由在背后支撑着,因为我们的思维当中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这个故事当中的长寿王,肯定不是一个傻瓜,他能够做出这样的行为,肯定背后有一个理由。由于他对这件事情的一个看法在支撑他,这个理由让他做这件事情不会后悔,可以持续地去做,可以得到好处。
这个思路来自哪里?我们知道皈依法,在他做这个行为的当下,他是不是在依法?所谓皈依即依靠,比如当我们碰到敌人要来伤害自己的时候,我们想依靠的是什么?我们通常会捏紧了拳头,有时候肌肉开始紧张,脖子变粗、眼睛也变直了,然后全身开始进入战备状态。我们所依靠的是这个,因为我们习惯于这样来保护自己。
很多动物也如此,比如斗鸡的时候,鸡的脖子变粗了,毛也冲起来,眼睛也变红了。这是它所依靠的。它认为通过这样仇恨的心理,自己就变得强大起来,好像就可以跟对方一决雌雄了。从我们的心态上,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其实不是。只是我们习惯于这种错误的方式,一直锻炼,一直串习,所以到现在还是这么做。其实它本身不是一个什么好办法。
【法师简介】宗宙法师,1976年生于云南昆明,1995年于三门多宝讲寺在国宝级高僧智敏上师座下剃度出家,并依止学修至今。广泛闻思智敏上师所传显密教法,且秉持精严持戒之家风。2007年由智敏上师授予上虞多宝讲寺和尚位,2008年授予上师位。法师继承大般若宗之开山祖师海公上师“转末法为正法500年”与智敏上师“培育僧材”之大愿,紧抓道风建设,领众薰修,并不遗余力地号召四众弟子响应智敏上师恭敬三宝之倡议,开展敬惜字纸、恭敬三宝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果。法师应四众弟子之祈请,并谨依师嘱,先后讲述了《药师经》、《普门品》《行愿品》《五蕴论》《唯识二十论》等经论。多次应邀为社会各界讲述《认识无常》《认识业果》等系列通俗讲座。其讲述风格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深受大众欢迎。
净土法门:样样随缘,好自在
净土法门:样样随缘,好自在我们这个地方,你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你有取舍,因为你有分别。这个世间虽然都是假的,你把它当真,你要想得到、你要想控制它、你要想受用它,这是见思烦恼,这是轮回心。这轮回的念头要舍..
净土法门:诸佛的密藏是什么?
净土法门:诸佛的密藏是什么?诸佛的密藏是什么?跟诸位说,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实在太少。像善导大师讲的,许多菩萨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决定念佛,他为什么还要..
净土法门:五蕴自己生,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净土法门:五蕴自己生,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
净土法门:万法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
净土法门:万法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一生当中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断烦恼、消业障。入门,你看看须陀洹,看看初信位的菩萨,等于说佛的小学一年级,他修什么?他断见思烦恼。先断见烦恼。见烦恼五大类,第一个身见,放下身..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很多人知道,学佛能让自己增加智慧,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清净。但是,到底怎样学,才对呢。有人觉得学佛就是要皈依,觉得佛教中讲三皈五戒,很复杂。有人说,其实学佛就是将佛当做..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目的,并付诸实现呢?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非常重要。你现在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所以用头脑去思考和寻找。你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对,也不..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给我们表法的,我们用见贤思齐的心瞻礼尊容,这就是修功德。我们一定要知道瞻礼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在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学佛,学着学着佛因为..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这种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顶礼可以分为三个..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个?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问:“东区长者之声”,这大概是个刊物,里面登载说本港卫生局长说,香港严重缺乏灵龛,倡将骨灰洒在纪念花园,化做春泥更护花。世俗也有把骨灰洒入江海的..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一个众生,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都一样,都想解脱,都想成佛,只是不会或不敢用“解脱”、“成佛”这些词而已,他们认为这是迷信。一说要解脱、要成佛,..
孩子,这是甜的
好甜!好苦!好甜呀!我说好苦才对!邻家哥哥结婚,分礼糖。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拿着刚到手的糖果跑一边享受这难得的喜悦。可是吃着吃着就吵了起来,一个说糖果是甜的,另一个穿得破旧、年纪稍小点的却说这是苦的,谁..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文:宏海法师今天这一讲,我们想,主要把我们做一个大的视野整合,就是在此之前,我们讲过了这么多的国土呀,界呀,道呀,今天我们要讲一下它是怎么来的。就着说前面的几种国土,净土..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文/学诚法师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当然,这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