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瑞法师开示:信佛必须要每天都上香吗?附上香仪轨

繁体

问:师父,像我们初学佛法的人,是每天都去上香拜佛,还是初一、十五去拜,或是心到就可以了?

如瑞法师答:学习佛法的形式是非常灵活的,根据你自己家的情况来决定,不要求一定要怎么样作。如果家里没办法供佛像,早晚可以念十声阿弥陀佛号,或者念三皈依: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心到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时间久了,因为没有佛堂,久久地不去礼拜,慢慢就和佛疏远了。

如果有佛像,就会常常提醒我们:本来我们没想到要拜佛,但一看到佛,自然就会生起恭敬佛的心。这样就借助于佛像来督促我们,不让我们懈怠。所以如果有条件,最好是设佛堂,没有条件,心到就可以了。每天早晨洗涮了以后,静静地站到那: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三宝加持我,给弟子智慧和力量。但是如果有仪式,就又不一样。从事相上,像我们敬一枝香,恭敬心就在里头。又借助于上香,提起我们的心,来修我们的福。如果没有事相上的东西,你心里怎么能静?

供香及礼诵持念等种种法门,其妙要在于诚敬二字。供佛、供香虽有仪轨种种,而究其实,都是旨在唤起、培扶修持者的诚敬心,并使之坚固光明。若无诚敬在内,则一切外在的举止言行无论如何严整,也是刻板无光,难增智慧功德。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敬至极,“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佛经所说之功德,而其所得亦已难以思议。”其中道理奥妙,正如“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这能礼敬诸佛的我,以及受我礼敬的诸佛,其实都是由于自性真空,所以才能产生佛入于我、我入于佛这样难以思议的感应道交。心的道场,就象帝释天的智慧宝珠,外部的事物皆能映显其中,所以一切如来也都能映显在我们的自性之中。

佛教中的不同派别和修行法门,其供香仪轨有所不同,以下是参照各种资料综合整理出的焚香供佛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焚香,又称烧香、拈香、捻香、告香、插香等。)

(一)清净身心

在供香之前,要洗手、漱口,衣冠整洁,仪容端正,身心安泰正定。

(二)发起礼敬之心

在所供养的佛菩萨、本尊、圣像之前,恭敬合掌,目光凝神圣像,心中思惟观想佛陀及一切圣众功德巍巍,如现在眼前,发起诚敬供养之心。也可颂念或默念一些敬语,如:一切恭敬,一心敬礼十方常住三宝。

(三)诵持赞偈/真言

捻起所供养之香,双手持于胸前,跪颂烧香偈语或真言,声音宜庄重迟缓(也可默念),祈愿所供之香,化为无量香云,普熏法界,上令十方诸佛欢喜,下能觉悟一切有情。常用的赞偈有《炉香赞》、《宝鼎赞》、《戒定真香赞》等。

《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宝鼎赞》

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

端为人民祝安乐,地久天长;端为人民祝安乐,地久天长。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戒定真香赞》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爇(ruò)在金炉上,

顷刻氤氲(yīnyūn),即遍满十方,众生祈求免难消灾障。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四)皈依诸佛

供香者诚心尽力观想,所皈依敬奉的诸佛放出广大光明,现于面前。可持念特别供养的佛菩萨名号,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无”读音:“namo”;译自梵语Namas,其意义接近又涵盖了“皈依”、“礼敬”等词汇,故采用音译。因古今读音之异,当时译为“南无”或“南模”。

(五)供香

以恭敬轻安的动作燃香(燃香时若出明火,可用手轻轻扇灭,勿吹);使香正对所礼敬之佛像,双手持香举到额头,停留片刻,再插入香炉;

每次上一炷香。一般三炷香即可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礼敬。

(六)诵念《供养偈》

观想诸佛菩萨,十方圣众,欢喜接受供养,一切有情亦皆安住于究竟安乐;观想祈愿以此香供养诸佛贤圣,在无边世界中,都能普熏一切众生,共同证得无上圆满智慧。 

《供养偈》: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普熏诸众生,皆共证菩提。

或: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

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

(七)叩拜/诵经/礼佛

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缓缓拜起,不要匆忙。宁可少拜,不要草率。

观想佛菩萨感应如在眼前,并且可以默念: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八)回向/祈愿/忏悔/发愿

双手合十,回向、祈愿(诵念或默念),如: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回向弟子历代先祖、冤亲债主,离苦得乐。(或为:回向弟子眷属合家吉祥安康;某某人疾病早日康复;某某人往生净土,离苦得乐;某某人世间、出世间事业悉皆成就;某某人早开智慧,学业进步;某某地方灾障平息,吉祥平安,有情安乐,入于佛道;等等)

发愿,忏悔,如:

弟子某某与累世父母、师长、历劫冤亲债主及法界一切众生,从过去世乃至尽未来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弟子某某与累世父母、师长、历劫冤亲债主及法界一切众生,从过去世乃至尽未来际: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一切罪障皆忏悔/一切罪根皆忏悔。

(八)供香完毕

最后礼佛三拜。可念“供养完毕,一切恭敬。”

2024-03-17 13:53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最好的供养是什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4)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上师教言集:佛法就在于一个 善 ——慈悲,不伤害任何众生,这是第一要素;然后尽力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正法,这是我们无须怀疑的。很多人认为,学习佛法要做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8)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上师教言集: 那为什么要具足发心殊胜,为什么要生起这个菩提心和慈悲心呢?因为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我们看不见,体会不到的地狱、饿鬼、..

大空经的观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后,顺道去加罗差摩精舍。当时,尊者阿难正与许多比丘在精舍内缝补衣服,看到佛陀到来,连忙出来迎接,并且禀告佛陀,他们正在..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禅茶动作 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

什么是“娑婆世界”?

什么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说,就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苦难的世界。 佛经里说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往。人活在这..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内心的分别识中,对外在有二元对立的分别,认知的好与坏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于是自然会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的。..

幸运不是偶然的,而是改变自己得来的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在1930年的一个初秋的早上,一个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个子年轻人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这是个冷幽默,一个让人对人性失望的无奈的悲哀故事。 两个朋友携手一起去旅行,游历了山川,穿越了河流,奔驰在草原。 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森林很大,他们走了好几天,似乎..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彩虹总在风雨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时而有好的征相,时而也会出现不好的征相。好比长途客车行驶的路途一样,有时候要过桥,有时候要翻山,有时候要钻洞,有时候会走平地,都很正常!若是遇到钻..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本人所写的法语中有这两句话,“心咒,不一定是佛语;佛语,不一定是真谛”。很多人看后不解,纷纷表示质疑:“难道心咒都不是佛传来的吗?佛语不是真谛还有什么真谛呢?在这里我就把心咒、佛语..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不排斥、不强硬地对待。社会本来就是,有正的,也有负面的。这才是常态。所以佛法讲为什么不去算命,问卦,因为你一问,好的你就去做,坏的你就要躲掉。但其实你是躲不掉的,因为..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