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时的礼仪和动作解说

繁体

拜佛具有悔过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悔过以前所造的业障,不光有助于品质的进步,也能让人的身心安靖。每逢到了寺院,感触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生起了一份严肃与安静的心,令人天但是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折腰礼佛动作里,感触到礼佛者的安靖与谦卑。不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便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一同,拜佛也可一同悔过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垂头折腰,心服口服-两肘两膝以及脑门着地,完结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还礼,故又称为顶礼。折腰垂头标明谦善,招认自己的福德才智短少,而当心服口服,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力,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谢谢大地,谢谢一切众生。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连想到,当人的心里充满了礼敬、感恩与悔过期,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老到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便是如此了。假如再细分,拜佛富含四层意义: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走运,革除灾害,求佛接引超度,谢谢恩德。2.恭顺礼拜:对三宝恭顺,或为了感恩、敬重,这种礼拜是从心里诚实诚实的自觉发生的。3.悔过礼拜:也便是为悔过而礼拜。能做悔过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善,或正在学习谦善的人,因此,悔过礼拜可以进步人的品质,改动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笃、温文、谦冲。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间又分三个层次。开端知道自己在拜,领会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领会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现已没有了;终究抵达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领会,但是清理解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自己是谁?横竖「他」在拜。所以,拜佛时,应当要逐渐拜下,逐渐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理解天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领会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触,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短暂、严峻。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安静、安靖。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坚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乃至接触的地上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今后用自己的心领会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今后,领会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触。感触自己的领会,领会自己的感触,感触每一纤细的有些。假如拜佛的时分,只需动作而没有用心、短少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品质的进步很难有效果。假如不方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悔过、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靖烦乱的心思吧!动作阐明:拜佛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慢慢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基地(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跟着伸下,按在拜垫基地左方逾越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3、右掌由拜垫基地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脑门平贴于地上。4、两把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翻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上,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脑门」接触地上,并非「头顶」去着地。5、动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翻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上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基地(或右膝前方)。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2024-03-17 13:53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最好的供养是什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4)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上师教言集:佛法就在于一个 善 ——慈悲,不伤害任何众生,这是第一要素;然后尽力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正法,这是我们无须怀疑的。很多人认为,学习佛法要做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8)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上师教言集: 那为什么要具足发心殊胜,为什么要生起这个菩提心和慈悲心呢?因为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我们看不见,体会不到的地狱、饿鬼、..

大空经的观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后,顺道去加罗差摩精舍。当时,尊者阿难正与许多比丘在精舍内缝补衣服,看到佛陀到来,连忙出来迎接,并且禀告佛陀,他们正在..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禅茶动作 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

什么是“娑婆世界”?

什么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说,就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苦难的世界。 佛经里说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往。人活在这..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内心的分别识中,对外在有二元对立的分别,认知的好与坏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于是自然会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的。..

幸运不是偶然的,而是改变自己得来的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在1930年的一个初秋的早上,一个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个子年轻人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这是个冷幽默,一个让人对人性失望的无奈的悲哀故事。 两个朋友携手一起去旅行,游历了山川,穿越了河流,奔驰在草原。 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森林很大,他们走了好几天,似乎..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彩虹总在风雨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时而有好的征相,时而也会出现不好的征相。好比长途客车行驶的路途一样,有时候要过桥,有时候要翻山,有时候要钻洞,有时候会走平地,都很正常!若是遇到钻..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本人所写的法语中有这两句话,“心咒,不一定是佛语;佛语,不一定是真谛”。很多人看后不解,纷纷表示质疑:“难道心咒都不是佛传来的吗?佛语不是真谛还有什么真谛呢?在这里我就把心咒、佛语..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不排斥、不强硬地对待。社会本来就是,有正的,也有负面的。这才是常态。所以佛法讲为什么不去算命,问卦,因为你一问,好的你就去做,坏的你就要躲掉。但其实你是躲不掉的,因为..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