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基本礼仪知识和进入寺院的基本礼仪
佛教中的基本礼仪知识和进入寺院的基本礼仪
由于现在社会的改动,人们想要的东西会变多,社会的诱惑也越来越丰富,因而,现在的释教僧人逐渐变少,可是去寺庙中净化下心灵也是能够的。也有少数人会想要去体验释教的日子,那么你知道在释教礼仪中入寺的最基本的礼仪是什么?
还想要了解》》释教的入定是什么意思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行行走正中央,以示恭顺。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行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清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行:以佛殿为通道,恣意络绎游走。
4、进殿之前领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行东张西望、处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全部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行左旋,以示正路。群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需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行谈世俗言语,更不行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整体禅坐外,不行坐于殿内,即便评论佛法,亦不行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行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行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顺。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群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行批评佛像之庄重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通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方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稳当进程,切不行恣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正,如从头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正,纸制者应以恭顺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埋葬。石雕木刻者,以恭顺之心火化或分化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办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咱们的眼前,承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避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间隔,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心(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面(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全部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全部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行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允许。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顺时,宜暗里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间隔约二寸左右,足尖间隔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面;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心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慢慢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缓缓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罢了,手便撒开而退。
入寺须知
释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学过威仪,天然动作合礼。一般学人何能懂得?难免招惹嘲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则来,作个参考: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行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行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行在他的前头走过。
3、阅经:寺中若有分开阅览的经典,宜安坐阅览。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行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行放在经上。
4、见僧人:碰头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拜,不必再持续强拜。俗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行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行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行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现已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今后,不向熟人招待,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安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2024-03-17 13:53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最好的供养是什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4)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上师教言集:佛法就在于一个 善 ——慈悲,不伤害任何众生,这是第一要素;然后尽力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正法,这是我们无须怀疑的。很多人认为,学习佛法要做很..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328)经常不断用菩提心到生活中去训练自己上师教言集: 那为什么要具足发心殊胜,为什么要生起这个菩提心和慈悲心呢?因为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我们看不见,体会不到的地狱、饿鬼、..
大空经的观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后,顺道去加罗差摩精舍。当时,尊者阿难正与许多比丘在精舍内缝补衣服,看到佛陀到来,连忙出来迎接,并且禀告佛陀,他们正在..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禅茶动作 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
什么是“娑婆世界”?
什么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说,就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苦难的世界。 佛经里说的婆娑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远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皆为利往。人活在这..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
嘎玛仁波切:不要让你的爱扭曲成伤害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内心的分别识中,对外在有二元对立的分别,认知的好与坏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于是自然会喜欢能为自己带来好情绪的作为。就个人而言,关爱自己是正常的。..
幸运不是偶然的,而是改变自己得来的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在1930年的一个初秋的早上,一个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个子年轻人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这是个冷幽默,一个让人对人性失望的无奈的悲哀故事。 两个朋友携手一起去旅行,游历了山川,穿越了河流,奔驰在草原。 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森林很大,他们走了好几天,似乎..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彩虹总在风雨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时而有好的征相,时而也会出现不好的征相。好比长途客车行驶的路途一样,有时候要过桥,有时候要翻山,有时候要钻洞,有时候会走平地,都很正常!若是遇到钻..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本人所写的法语中有这两句话,“心咒,不一定是佛语;佛语,不一定是真谛”。很多人看后不解,纷纷表示质疑:“难道心咒都不是佛传来的吗?佛语不是真谛还有什么真谛呢?在这里我就把心咒、佛语..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不排斥、不强硬地对待。社会本来就是,有正的,也有负面的。这才是常态。所以佛法讲为什么不去算命,问卦,因为你一问,好的你就去做,坏的你就要躲掉。但其实你是躲不掉的,因为..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