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不好强争先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不好强争先
什么是“好强争先”?
比如在赛马场上,每个骑手都想把其他骑手甩在后面,自己夺得第一名,这就是“好强争先”。“好强争先”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名闻和利益,这种观念是凡夫与生俱来的习惯,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整个人生。
当我们还是小孩时,一定会希望得到父母最多的疼爱;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我们都想要;别的小朋友的漂亮衣服我们也想买;别的小同学有了平板电脑,我们也必须让父母给自己买一个;别的同学请了私人老师,我们也要请一位……这都是“好强争先”。
长大以后,对于工作、职位、薪金、遗产等利益,都会去“争先”。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公司之间,时时处处都在竞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业绩最好,自己的公司利润最高、客户最多。我曾经路过一个餐厅,餐厅门口的服务员满脸堆笑、无比亲切地对我招手,让我误以为她是我的熟人,后来才意识到,她实际上是在招揽顾客,在与旁边的餐厅竞争,希望自家餐厅的顾客最多,旁边的餐厅都快点倒闭,这都是在“争先”。
学佛以后,很多人“好强争先”的心态依然不减。比如大家一起去朝圣的时候,有些师兄希望自己坐最好的座位、最早一个吃饭、住在最好的房间,这些小小的行为都存有“争先”的心态。有些人希望自己在师兄里名气最大,这也属于“好强争先”;还些人学佛以后,并没有想要把出离心修得最好、把菩提心修得最好,而是希望自己的知识比别人多、修法的数量比别人大、闭关的时间比别人长,这都是“好强争先”的现象。
在世俗观念里“好强争先”的心态是正确的,甚至是值得赞许的,但《修心七要》的要求与世俗观念完全背道而驰,要求我们“不好强争先”。
以佛法的观点来说,众生和佛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更高更强,是嫉妒、我慢、斤斤计较的心态使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最好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是错误的。以这样的心态闻思、修行、精进,都是颠倒的境界。这种观念务必要转换。
格西班大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当他参加一个法会时,施主开始供养大家酸奶,格西班闪过一个念头:“会不会轮到我的时候酸奶发完了?”他及时发现了自己这个“争先”的念头,于是当施主走到他面前时,他倒扣了自己的碗,说自己已经喝过了。格西班大师就是这么严格训练自己的,我们要向他学习。
《修心七要》为什么要求我们“不好强争先”?
首先,“好强争先”是不明因果的表现。
比如说,若公司赚了很大一笔利润,我们马上希望自己的提成最多,然后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去争取。这样的想法和行为都是违背大乘教言的。
属于我们应得的福报,迟早会得到,根本不必去争;不属于我们的福报,争也争不来、抢也抢不到。如果去争、去抢、甚至去贪污,反而会承受恶果。比如有些贪官贪污了好几亿公款,事发后被双规了,关进了监狱,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福报里没有这几个亿,都是在偷窃别人的,偷窃当然要承受被关监狱的恶果。
阿底峡尊者说过:“争和抢,都不会让我们满足,一切得失都是业力的显现。”我们发财了,是源自于过去世的业,比如布施等等;我们贫穷了,还是源自过去世的业,比如偷窃等等。得到是业,失去也是业,业里面有多少就是多少,根本没有必要“好强争先”,要坦然、放松地面对一切得失成败。
当然,这并不是让大家不努力的意思。如果我们听到“一切由业决定”,于是就决定今天不做晚饭了,坐在家里等着业力来给我们送晚饭,这就是理解错误了,我们一定会挨饿的。“不好强争先”的意思是:我们还是要为了晚饭而去努力,但如果因为某些因缘,我们虽然努力了也没有晚饭可吃,这是也不要出去抢别人的晚饭。
另外,对于一位大乘行者来说,不仅不该“好强争先”,还要低调和谦让,要想方设法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别人,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戈仓巴大师是噶举派的大成就者,他说过一句话:“保持低调,并对一切众生恭敬顶戴。”他的一生真实做到了这句话,化缘的时候,他总是走在最后一个,从来没有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供养;他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斤斤计较、对任何人心生嫉妒;他碰到任何一位施主,只说自己的缺点,从没说过优点。他将一生的修行重点都放在这些地方。
戈仓巴大师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称为密勒日巴第二,他成功的方法并不是守在一个地方闭关,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去接触各种对境来训练菩提心。他做的这几件事我们做得到吗?跟任何人接触,我们能保持低调吗?我们能对一切众生恭敬顶戴、为一切众生服务吗?如果想获得戈仓巴大师那样的成就,就要这样去做。只有这样做才能消业、才能积累福德,戈仓巴大师就是这么成就的,并没有依靠神秘的窍决和高深的大法,就是靠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而得成就。
“不好强争先”要发自内心,如果只是表面上很谦让、包容、低调,内心却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获得别人的恭敬,这是虚伪,这与《修心七要》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样还不如去光明磊落地“好强争先”。大乘佛教最反对的就是虚伪。
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好强争先”的习气是比较难克服的,做不到的时候也可以观想一下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得到也好,失去也好,第一名也好、倒数第一名也好,都是无常,有什么值得争的?一切万法如幻如梦,梦里面得了第一名又怎么样?还是没有醒嘛!只有觉醒才值得去争,如果总是争梦里的第一,在觉醒这件事情上可能就会排在倒数第一了。这样的观想会很有帮助。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堕胎对于女人来说是道永恒的伤,梦魇般一生如影随形讲述人:绿莹31岁精算师第一次堕胎年龄:22岁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没有一天没想到过他,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他叫做我的孩子,他只是一个没成的胚胎..
奇怪的友谊
奇怪的友谊真真在小的时候生了一场病,是失忆症,于是不知怎么的,就和一直叫珞珠的老虎交上了朋友。他们两个亲密无间,如果真真被老狼追击,珞珠就立刻窜了出来,老狼便不敢来袭了。每当珞珠受了伤,真真便用自己的..
随缘之义
随缘之义 杨云唐 识与智的最主要差别在—识是有「自我」的成分,而智是脱却了「自我」的色彩。意识,它所取的都是有利自己、保护自己、顺于自己的;所以它能自己养胖自己。也因此,意识活在自己世界里,一直在自我堆..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
圆 梦 王宽心
圆 梦 王宽心我曾有过一个梦。此梦已圆多年,然而却羞于启齿,原因是,别人为了圆梦,无不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我圆梦,未有点滴付出,却坐享其成。此因此果,作下陈情。我是学俄语的,对地铁的了解,早在上世纪中叶。当..
姻缘靠天定?算命先生都说孤独终老的姑娘,靠这个办法竟然找到如意郎君收获幸福美满
姻缘靠天定?算命先生都说孤独终老的姑娘,靠这个办法竟然找到如意郎君收获幸福美满 俗话说,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正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能否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几乎决定了人生最后..
信愿法师: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
信愿法师: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问: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答:以末法时代,我们凡夫众生要修学,很多人在弘扬佛法,到底谁讲的才对呢?很简单,依法不依人。无论出家在家大德,他所讲的,引经据论,我们就听从;不..
堕胎活见鬼
堕胎活见鬼 小饼的大姐是北京人,他有个女性朋友,婚前曾经堕过胎,无神论者,毫不在意也毫不愧疚,婚后生了个大胖儿子,红红火火。 儿子几岁的时候,突然开始天天哭,用稚嫩的声音惶恐的哭喊:窗外有人!窗外有人!..
妙江法师: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都是正法住世的能量
妙江法师: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都是正法住世的能量妙江法师我们向往正法住世,这也是一种动力。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就是这个动力,就是正法住世的能量。诸位都是能量,我们出家人也是能量。三宝就代表明灯,大家能..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 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
太虚大师:为何要修学佛教
太虚大师:为何要修学佛教可知学佛为吾人极平常极必要之事。而决非不近人情者也。佛法的精义甚深难知,不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但他的义理虽然深妙,却又在吾人日用寻常之中,并非离掉吾人日用寻常另外有所谓佛理佛法..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 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佛..
宁愿拖著尾巴
猴子转生为人仍残留尾巴余报(前生可能是马来西亚猴子)达尔文尝试以进化论解释人类的进化,这个理论至今仍是争论不息。然而马来西亚的一名有尾婴孩,却似乎增强了此进化论的可信程度。这名已三个月大的婴孩,居于马..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景区,龙门石窟分为西山石窟和东山石窟,中间是易水河昼夜不息地流淌。龙门石窟最大的看点,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群像。..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大家都有这种体会吧,你心情好的时候,别人跟你开两句玩笑,你不怎么放在心上。一得病,身体不舒服,情绪就容易敏感、波动,心态往往就会不好,这时候别人稍微一惹你,你就烦,对吧?这说明..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作者:reading我姐姐信佛20年,常年吃素,虽已经50岁,但和40岁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看上去很年轻。姐姐平时以念佛和诵《地藏经》为主,也持一些短咒:比如六字大明咒、大悲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