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莫刺要害处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莫刺要害处
“莫刺要害处”的意思是:“绝对不要去做当众揭发他人过失、持诵致命咒语伤害非人等之类的凶狠残害其他人生的行为。”
“莫刺要害处”和《修心七要》的其余很多教言一样,也是个比喻。原意是指当敌我双方战斗时,我们发现了敌人的要害之处,比如咽喉、心脏等部位,然后趁其不备,刺中要害,将敌人一击毙命。这个比喻的所指是什么呢?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言语方面,一个是持咒方面。
一、言语方面
言语方面指的是“不要当众揭发他人的过失”。我们都是凡夫,一定都有缺点和过失,“要害处”是指他人最严重的缺点和过失。例如,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诸如聋哑、眼盲等身体残疾;或者揭发别人道德上的缺陷与过失,诸如不孝敬父母、婚姻中有外遇、出卖朋友等;或者揭发别人修行上的缺陷,诸如破戒、邪见等。这些言语能令他人受到极其严重的伤害,这就称为“刺要害处”。
前面讲过一句教言“莫发粗恶语”,现在又提到“莫刺要害处”,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莫发粗恶语”是指情绪已经完全失控,在非常嗔恨的状态下说出的粗言恶语。当我们“发粗恶语”时,面目狰狞,样子十分可怕,嗓音大得像打雷一样,生气的状态一望可知。
而“刺要害处”指的是说话人的表情很平静,语调也很温和,但说出的言语却非常恶毒,直接揭露他人的严重缺陷,令他人受到深深的伤害。就像用藏在棉花里的一根长针深深地刺进他人的身体。“刺要害处”是指非常阴险毒辣的话语,俗话称之为“笑里藏刀”“绵里藏针”。
相比之下,“刺要害处”比“发粗恶语”的后果更可怕、更危险。因为当别人对你“发粗恶语”时,你能够有所防备,能够采取一些对策保护自己。而当别人刺你的“要害处”时,你毫无防备,而他所说又恰恰戳中了你的痛处,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以你遭受的伤害更加严重。
我们很多人都有“刺要害处”的毛病,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就有这样的习气,在此生的成长过程中,又没有接触过“莫刺要害处”这类的教育。相反,所受的教育和影响大多是如何才能打败竞争对手、如何才能让谈吐更加犀利、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受委屈、不受欺负,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所以多多少少都会有“刺要害处”的毛病,没有反倒不正常了。
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已经是大乘行者了,已经学习了《修心七要》,所以从今以后,聚会聊天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自己的言谈,尽力做到“莫刺要害处”。
二、持咒方面
“刺要害处”在持咒方面的含义是针对修行人而说的。例如,当我们经受噩梦等现象,或者感觉家里有一些非人存在,我们对它们心生嗔恨,于是持诵一些咒语,或者修一些护法仪轨,想把它们赶出去,甚至把它们杀死,这都属于“刺要害处”。
佛教里的确有一些特殊的咒语和仪轨可以降服非人和魔鬼,尤其在金刚乘里有很多,但前提是修法者的内心必须是充满慈悲的,修行是具备证量的,这样才有资格和能力降服非人。有些大成就者遇到了非人或魔鬼的伤害,于是持咒修法,表面看是消灭了对方,实则是以慈悲心超度了对方。
否则,如果以嗔恨心念咒修法,护法是绝不会出手相助的,这样持咒,受伤害的反而会是自己。就像往天上吐口水一样,口水会落在哪里?只能落回到自己脸上。或者像不懂养蛇技巧的人玩弄毒蛇,一般自己反而会被毒蛇咬伤。
持咒必须以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见为前提,这样持咒,力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三、第六要的三条语戒
“不应说缺陷。莫发粗恶语,莫刺要害处”这三句是《修心七要》所讲述的在言语方面的戒律,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容易违犯的。违犯之后,谁的损失最大?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以相貌为例,讲两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据《百业经》记载,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有一个比丘叫宁巴桑德。他的相貌异常丑陋,没有任何人愿意多看他一眼。但是他的声音却极其动听,动听到什么程度呢?在他唱歌的时候,正在吃草的牛都会停下来,一动不动地沉醉在他的歌声里,直到他唱完才会继续吃草;树上的鸟都会停止飞翔,直到他唱完才会飞走。宁巴桑德的歌喉就是这么动听,比现在的歌星唱得好多了吧?现在有哪一位歌星的演唱能让牛忘记吃草、让鸟忘记飞翔呢?当时的人们看到这个现象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宁巴桑德相貌这么丑,歌喉却这么美?于是大家就去询问佛陀。佛陀告诉大家:在迦叶佛的时代,宁巴桑德曾是一个工人,参加了建造一座佛塔的工程,由于工作很辛苦,他就一直抱怨:“造这个塔有什么用啊?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呀?”虽然他怨气很大,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等佛塔完工以后,宁巴桑德仰头望去,发现佛塔极其庄严、无比精美,受到很大的震撼、非常感动,他对自己之前的怨言感到深深懊悔,于是拿出自己的全部工钱,请购了一个镶满珠宝的铃铛挂在了塔上。由于曾经诽谤佛塔的因缘,所以宁巴桑德这一世的相貌极其丑陋;又由于供养了那个铃铛的功德,所以他这一世的嗓音极其悦耳。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对我们自己的来世有多么不利,我们会像宁巴桑德一样丑陋不堪,连技术高超的美容师看见我们可能都会哭。我们还不如这一世少造一点口业,多说真诚的、令人喜悦的善言善语,这是我们给自己的来世最好的美容投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的。第一世噶玛巴的修证无与伦比,是观音菩萨的化现,可是他的相貌却是历代噶玛巴里最不好看的。我们看历代噶玛巴的唐卡时,一眼就可以辨认出哪位是第一世。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世噶玛巴自己作过解释:多生多劫以前,他曾讥讽过一位比丘的相貌缺陷,说:“你长得像猴子一样。”由于这一句恶语,他受到了许多报应,曾经做了几百世猴子。这一世虽然做人了,但恶报仍然在相貌上有所显现。其实,这个相貌,一方面是第一世噶玛巴过去世的报应,另一方面也是他度众生的方式——他以自己的相貌彰显了因果的不虚,令无量众生得到利益。我们每一位后代弟子看到他的相貌后自然会想:连噶玛巴都会受到因果的影响,我们更要谨慎啊,千万不能说他人的缺陷。千言万语的开示都不如示现这样一副相貌更有效果,第一世噶玛巴利益众生是多么有善巧啊!
再看现在的第十七世噶玛巴,相貌如此庄严,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位,仅仅是他的相貌就不知度化了多少众生,这一定是多生多劫积功累德的结果。
相比之下,我自己的相貌就太普通了,如果我长得能像第十七世噶玛巴那么庄严,或者像第一世噶玛巴那么特别,我就不用再讲课了,坐在这里让大家观看就可以了,大家自然就能得到法益。很遗憾我的长相不能改了,只能努力讲课,口干舌燥了也只好坚持,这是我前世不够努力的结果吧。
因此,如果我们对别人“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我们自己的损失是最大的。
我们还可以用此观点去观察动物,比如一条鳄鱼:它的每一颗牙齿、每一只利爪、每一块粗糙的皮肤从何而来?都是源于过去世一举一动的身业、一言一语的口业,这些恶业积累至今,就堕落成了一条鳄鱼。如果我们现在不谨慎,将来也会变成那样的。
再看菩提迦耶的那尊佛陀25岁等身像,如此的庄严、如此的清净,世间再高明的艺术家也做不出来,那是天人制作的。即使如此,这尊佛像仍然远远不能体现出佛陀真正的相好。据说,当年有一位画家给释迦牟尼佛画像,由于佛陀的相貌太庄严、太灿烂,画家无法直视,只好看着佛陀在水中的倒影来作画。释迦牟尼佛的相貌为何如此庄严?佛陀自己这样解释: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种都是无数的功德所积累的。也可以这样理解:佛陀在无数大劫之前就彻底清净了“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等口业,所以他的容貌才如此庄严,他的妙语才如此悦耳。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该怎样做?是不是要“不应说缺陷,莫发粗恶语,莫刺要害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道理虽然明白了,但由于我们过去世的习气太重,还是很容易犯“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的毛病。而且,口业并不仅限于说话,书面言论也属于口业,比如发微信朋友圈,如果我们随手发了几句让人不愉快的言论,让别人受到了负面影响,口业就已经完成了。造业不取决于行为本身,而取决于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如果给他人带来愉快和幸福,无论做什么都是善;如果给他人带来痛苦和伤害,无论做什么都是恶。
我们要想彻底管住自己的嘴,最好的方法就是管住自己的心,做心的主人。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主要原因是心没有管好,而我们的心是完全可以管好的,道理何在呢?
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虽然非常可怕,但习气跟我们的心不是一体的,属于客尘;而菩提心、智慧、慈悲这些美好的属性才是我们心的本质。我们的心就像一个水晶球,晶莹剔透、光彩夺目,这些美丽不是被装饰的,而是水晶本来就有的,是水晶的本质;烦恼习气就像水晶球上的尘垢,我们的心之水晶之所以黯淡无光,是由于被覆盖了一层又一层烦恼的尘垢。只有佛法才能将这些尘垢拭去,只有佛法才能令我们的心之本性展现。只要我们依靠佛法坚持训练,烦恼终有消除的一天。
给大家讲一个《贤愚经》里的故事吧:
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位国王叫光明王,他得到了一头举世罕见的白象。光明王请来一位高明的驯兽师来训练白象。经过一段时间,驯兽师报告:“白象已经驯服了。”光明王很高兴,把宝座架在白象身上,自己坐上宝座,带领大家去郊游,驯兽师和大臣们跟在后面。白象果然很驯服,光明王兴致勃勃地来到一片树林,没想到树林里留有母象的味道,白象闻到之后,忽然发疯一样地狂奔起来,驯兽师怎么对它喊,白象也不听。光明王狼狈不堪,眼看就要摔下来了,危急关头,他抓住了一个树枝悬挂在半空中,这才幸免一死。事后,光明王非常生气,要惩罚驯兽师,驯兽师说:“我真的驯服了白象,我可以证明给您看。”于是驯兽师准备了一个烧得赤红的铁球,对光明王说:“我能让白象吃下这个热铁球,证明我真的驯服了它。”光明王不相信,于是驯兽师指挥白象,白象真的用鼻子卷起热铁球吃下去了,立刻烧穿了五脏六腑,当场就死了。光明王很震惊,问驯兽师:“那为什么刚才在树林里,你不能制止发疯的白象呢?”驯兽师回答:“我只能调伏白象的身体,不能调伏它的心。”光明王问:“有谁既能调身,又能调心?”驯兽师回答:“世间只有一个人——佛陀,既能调身,又能调心。”光明王由于善根深厚,听了他的回答后,立刻对佛陀产生了强烈的信心。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言行的调伏只能是暂时的,只有心被调伏了,言行才能彻底被调伏。而要调伏自心,只有依靠佛法。
“说缺陷、发恶语、刺要害”三条都属于口业。只要我们依靠佛法管好了自己的心,这些口业就不会出现;如果我们的心没被管好,这些口业就不可能彻底被消除。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3你还梦见么?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可以默念地藏经吗
可以默念地藏经,因为念诵地藏经的方式有很多种,默念就是其中一种,虽然默念不用出声,只要我们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念诵地藏经,其实出声和不出声又有什么关系,同时默念地藏经也可以帮助我们平复情绪。那么默念地..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谢履端,清朝云南人。为人端正好学,从小即有孝友的善名。少年读书时,凡看到有诲人淫佚的书籍,恐怕它流传人间,使人读了迷失心志,而做出损人败德的事。所以常不吝惜金钱,用高价全部把它买回来烧毁。因..
流水长者的儿子
流水长者的儿子流水长者子是世尊的前生,世尊成道后,那些鱼转生的十千天子前来闻法,佛陀为他们授菩提记。长者子小时候就知道救护动物,而如今的小孩,在有意无意中杀死很多动物,真应该羞愧,应象长者子那样救护众..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一位少妇照例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
普门品要念多少遍会有感应
普门品一共两千多字,是妙法莲华经的一品,千百年来,念普门品获得功德的佛弟子或者普通人数不胜数,有很多普通人每天都在念诵普门品,拜观世音菩萨,所以得观音菩萨感应的人很多。念普门品想要获得感应,就要知道怎..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如今我们有很多前世的福报成熟了,拥有了暇满人身,但如果这辈子没有信仰,其实就跟动物差不多。我们以为自己很高贵,有崇高的思想,可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理解力和领悟力呢?看看那..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在觉醒的路上,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一晃参加三级修学已经四个多月了,现在的我烦恼少了,每天都很开心快乐,按时学习按时做定课,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努力工作,过得都很充实。想想..
四位夫人
有一个富翁娶了四位夫人,四位夫人一个比一个娇美艳丽。大富翁最爱恋年轻貌美的四夫人,钻石珍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都买给四夫人。富翁对婀娜娉婷的三夫人也倍加疼爱,交际应酬,出双入对,都带着三夫人。二夫人..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我们人生所有的种种苦难和不能克制的欲望,都是因为没有守戒造成的。大家想想看,家庭的破裂是不是因为没有守戒?如果懂得守戒,懂得克制,懂得相互原谅,就是把自己的戒律牢牢地放在心中,你就不..
宋大善寺行童《净土圣贤录》
大善寺行童,常随师善辉,持诵佛名。一夕,梦妇人持数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耳。妇人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