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莫学重义气(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莫学重义气
一、什么是“莫学重义气”
从世俗观念来看,如果一个人为人处世恩怨分明,对自己的父母、亲属、师长、朋友等恩人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对伤害过自己或自己亲友的仇人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这样的人就是“重义气”。很多江湖好汉、豪杰义士都是这样的人,恩必偿、仇必报,侠肝义胆、快意恩仇。在世人眼里,这样的人是值得敬重、应该效仿的。
藏地的康巴人就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你对他好,他为你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果你伤害了他,他会毫不留情、凶狠残暴地报复你。比如说,如果一位父亲被人杀掉了,他的儿子长大以后要是不去杀了仇人替父报仇,康巴人就会耻笑儿子,认为他不是男人。如果儿子杀死了仇人,人们就会对他敬酒、赞叹。
而《修心七要》则是站在出世间法的观点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莫学重义气”,为人处世要怨亲平等、一视同仁。对于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侮辱和诽谤,不要总是放在心上,一定要尽快忘掉,如龙树菩萨所说:“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和恩德,要牢记不忘,如同在石头上刻字;他人对我们的伤害和欺辱,要立刻忘掉,如同在水面上写字。”也就是说,对于别人的恩德要“重义气”,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对于别人的伤害要“莫学重义气”,要尽快把它放下。
这样的观念虽然显得有些不合常情,但我们既然皈依了佛门,而且开始修学菩提心了,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修心七要》的教诲。佛陀让我们放下,我们就要放下;让我们不要对仇人耿耿于怀,我们就要尽力去做。不要总是想跟佛陀理论一番,凡事先要依教奉行,作为大乘佛弟子,这是不用商量的。
现在这个社会,多数人的怀恨之心特别严重,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忘不了,这真是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有些人甚至还不如动物,假如两头公牛昨天争斗得你死我活,今天就能彼此舔来舔去。虽然牛没学过“莫学重义气”,但是它们却能够做到。我们学了《修心七要》以后,如果依然对别人的伤害怀恨在心,是不是有点愧不如牛呢?“莫学重义气”这句教言主要强调的就是不要有怀恨之心。
二、怀恨之心的因素
怀恨之心就是指嗔恨。一切法由因缘生,要想断除嗔恨,首先要了解嗔恨的组成因素。下面我们就介绍几部论典中对于嗔恨因素的分析:
《入行论》中说: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
具体来说,对应三种人——仇人、自己、亲人,会出现十二种对境,对这些对境引发的非理作意就会导致嗔恨。首先,仇人对自己伤害、欺负、侮辱、诽谤,这是四种。其次,仇人对我们的亲人伤害、欺负、侮辱、诽谤,又是四种。反过来说,仇人快乐、仇人被恭敬、仇人被赞美、仇人的名望很高,又是四种,总共十二种。如果我们对这十二种情况反复地胡思乱想,这就像在喂养嗔恨,嗔恨自然会越来越膨胀,越来越控制不住。对于这十二种情况不要非理作意,嗔恨才会被控制住。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他人打骂我,欺凌夺我财,怀恨遭怨诤,舍恨眠安乐。意思是说,嗔恨的因素有三种,第一种是一直想着别人过去、现在对我们的打骂,甚至将来可能对我们的打骂;第二种是一直想过去、现在都被他打败,将来还可能被他打败;第三种是曾经被他夺财、现在被他夺财、将来还可能被他夺财。有这三种念头,嗔恨就会产生。
《法句经》里讲: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怀此念,怨恨不能息。意思是说,如果一直怀有这样的念头:这个人骂我、打我、击败我、夺我财,怨恨就无法平息。
《入行论》是这样引导我们的:如果别人打了我们,打的是我们的身体,跟我们的心没关系,所以我们的心不必嗔恨;如果别人骂了我们,跟我们的身体没有任何关系,连一根汗毛都动不了,身体未受伤害,何必嗔恨?如果心难受,心是什么?连佛陀也指不出来,别人怎么可能伤害我们的心呢?既然别人的打骂对我们的身体也伤害不了、心也伤害不了,那何必要嗔恨呢?
三、怀恨之心的过患
怀恨之心对我们有什么损害?
首先,总的来看,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是“重义气”的,对恩人抱有感恩之心,对仇敌抱有怀恨之心。我们也曾无数次成功地报复了怨家、战胜了仇敌,但现在的结果怎么样?所有的仇敌都消失了吗?很显然,非但没消失,还一点也没有减少!为什么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的事,至今依然没能解决?一定是观念错误了。那我们何不依照佛陀的教诲,转换一下观念,去除怀恨之心,以宽广的胸怀来包容仇敌?这样我们才能彻底、永恒地战胜“仇敌”。
怀恨之心有哪些具体过患呢?
(一)为亲人报仇反而会害了亲人
以大乘佛教的观点看,一切事都有因缘。如果一个人遇害了,一定是由于他过去世的恶业和渊源。历史上曾有这样的记载:一位母亲养育了十个儿子,十个儿子长大后都当了将军,可母亲还是被人暗杀了,十个将军儿子也没能保护母亲,这说明了业力的强大和不可思议。因此,假如我们的亲人遇害了,我们不应该对凶手怀恨在心。因为这是亲人个人的宿业,这个业很可能就此消除了。如果我们报复凶手,或是过分地要求赔偿,亲人的宿业反而难以了断。
藏地某些地区就有这样的习俗:一个人的家人被杀害了,如果这个人没有报仇、没有让对方赔偿,寺庙和族人就会给予他奖励。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
在当今社会上,有些儿女平时对父母并不孝顺,一旦父母受到伤害,他们却会疯狂地报复凶手:起诉、打官司,要求重判,要求巨额赔偿,甚至还想把赔偿金占为己有,这样的行为不免有些虚伪,对受害的父母又有什么帮助呢?从因果的角度看,不仅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会让父母更深地堕入轮回。父母受害之后,本来可以消除宿业,升入善道,但由于亲属得到了过多的赔偿,结果父母去善道的签证被取消了。如果亲属能去除怀恨之心,原谅凶手,才能帮助父母彻底消除罪业、升入善道。
作为大乘行者,我们相信因果轮回与来世,所以,一旦亲人受到伤害,只需依照法律去处理,不必加倍地报复对方。我们不仅要考虑亲人现在的利益,更要替他们谋求来生的安宁。
(二)毁灭功德
经典中说:“一点嗔心火,烧尽功德林。”怀恨之心能毁灭我们过去一切善行的功德。《入行论》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入中论》说:“若有嗔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顷能顿坏。”两部论典之所以表述的摧毁功德的数量不一致,是因为嗔恨的对象不同:如果嗔恨的对象是一位菩萨或是上根利器的金刚师兄,则会毁灭一千大劫的功德;如果嗔恨的对象是一位普通人,会毁灭一百大劫的功德。
这就是平时我们为什么总是强调三殊胜:开始发心正确,中间保持正念,最后功德回向。有三殊胜摄持的功德,一切嗔恨都毁灭不了。就好像这个功德已经锁进保险柜了,除了自己,谁也不知道密码,所以谁也取不走。
(三)破戒
如果我们对他人抱有怀恨之心,这就属于舍弃众生。这不仅会破坏大乘菩萨戒,也会破坏金刚乘三昧耶戒。什么是舍弃众生?冈波巴大师在《解脱庄严论》说:如果因为某人对自己的态度不甚理想就疏远他,打算不再怜悯对方,未来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利益对方,有机会为其扭转伤害,也不要再为其付出,这就是舍弃有情。
这时候,就已经破了菩萨戒,也已经破了三昧耶戒中十四条根本戒的其中一条。
菩萨戒和三昧耶戒是修行人一切资粮和功德的载体,借助于这个载体,功德才能不断提升、趋于完善。这个载体就相当于银行账户,没有银行账户,钱就无法存储。要想成为一个富裕的人,不仅要努力挣钱,更要建立一个储蓄账户并妥善保管,否则一辈子的积蓄都无法保存。同样,戒律就是我们功德的载体,如果戒律毁坏了,我们的一切功德将付之东流。
从冈波巴大师的这段开示我们可以明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都会破坏我们的菩萨戒和三昧耶戒,我们的损失有多么惨重。同时也可以明白,众生对我们的修行有多么巨大的帮助。
很多经典都说:佛陀和众生,对我们成佛的助缘是平等的。并不是说佛陀获得了伟大的成就,对我们帮助就大;而众生有七情六欲等各种烦恼,对我们的帮助就不大,不是这样的。在我们修道、证道的整个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依赖于众生。所以对待众生一定要像对待佛陀一样恭敬。这个观念很重要。尤其对那些反感我们、伤害我们的众生,不仅不能舍弃,反而要加倍地感恩。这就是“莫学重义气”。
如果我们学习《修心七要》修持菩提心的同时,还仍然对仇人抱有怀恨之心,那么菩提心是无法增长的。比如说,我们修行非常勤奋刻苦,晚上打坐到深夜,凌晨三五点又起来做早课,吃素吃得骨瘦如柴了,念佛念得口干舌燥了,磕大头把头都磕破了……可是对一个众生一直怀恨在心,这就像一锅美味的粥里掉进了几颗老鼠屎,整锅粥都被毁了,多么可惜啊。所以,盛粥时一定要把锅盖盖好,不要让老鼠靠近;修行时一定要断除怀恨之心,不要毁坏戒律。
(四)障碍菩提心
怀恨之心对修持菩提心的障碍极大。
小乘、大乘、金刚乘对治贪嗔痴烦恼有不同的侧重。小乘侧重于断贪烦恼,因为个人解脱最大的障碍是贪欲,而不是嗔、痴。金刚乘建立在大乘和小乘之上,主要对治痴烦恼,冈波巴四法的最后一法是“惑转成智”,最大的障碍就是痴。
“莫学重义气”这句教言是大乘比较侧重的。大乘强调慈悲心,主要对治的是嗔恨,因为嗔恨和慈悲是对立的,就像水火一样不能相容。
如果怀恨之心不能放下,那就不必浪费时间来学《修心七要》。如果真心想学《修心七要》,真心想成为菩萨,前提是必须断除怀恨之心,也就是“莫学重义气”。
大乘的修行道路可以分为五个次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凡夫位,见道和修道是有学的圣者位,无学道彻底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人我执和法我执,是佛陀的果位。我们从上往下看,无学道需要圆满修道;圆满修道先需达到见道;见道要求现证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缘起性空的见地,现在我们虽然也知道这些道理,但只是想象而已,并没有现证,到了见道就是初地以上菩萨的境界,这时已经具备了胜义菩提心,能彻底根除怀恨之心;加行道分为四种——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加行道具备了世俗菩提心,这时粗大的怀恨之心会得到抑制,但无法根除。见道和加行道是什么关系呢?可以用钻木取火来比喻:见道就像火,加行道就像钻木,在加行道阶段,虽然还没有看到火,但是已经有温度了,能感到越来越热了,心里确信一定能钻出火来。资粮道是初学者的阶段,分为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才算是达到了小资粮道,而世俗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怀恨之心。由以上过程可见,“莫学重义气”也是不容易的,有很多层次,只要我们依教奉行,怀恨之心必然可以逐渐断除。否则,我们一边学习大乘法教,一边又对众生怀恨在心,这样的修行实在是自欺欺人。
菩提心必须于众生身上展现出来。如果受了菩萨戒、修了大乘法、念了观音菩萨心咒,但对众生不管不问,甚至怀恨在心,这根本不能称之为大乘弟子。就像一位医生一直在研究医术,但一个病人也治不好,他能被称为医生吗?或者一位教师一直在研究教育方法,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学生,他能被称为教师吗?
修菩提心一定要接地气,不能是空中楼阁,所谓“接地气”,就是要把菩提心的修持落实于断除怀恨之心、无私地服务他人。大乘佛弟子要具备教师和医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更要具备超越教师和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因为教师和医生虽然培养学生、治病救人,但不免要掺杂工资多少、职称高低、名誉地位等私欲,这都是“有毒食”。真正的大乘佛弟子,毫无自私之心,毫无怀恨之心,纯粹为了众生,没有名闻利养掺杂其中。大乘佛法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无私”二字。佛菩萨们常常会为了解救一个众生,多生多世都跟随着他,没有片刻的舍弃之心,替他承受了无数的痛苦,甚至心甘情愿地为他而进入地狱,这样伟大的行为令我们深深地感动、由衷地敬仰,这才是真正的“莫学重义气”。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净土法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净土法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不放在心上,不理它,《楞严经》上:好境界;如果你理会它,你就错了,你就迷了。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间人,也是通病,趋吉避凶,不同国..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常说世界苦?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常说世界苦?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
净土法门:佛陀一生的行迹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
净土法门:佛陀一生的行迹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我们看佛陀一生的行迹,初发心是在做太子的时候,看到世间众生的痛苦,经典里面所记载的,说他出去郊外去参观考察,看到生老病死,他体会就很深,那个时候他才十几岁。十..
净土法门法师:饮食起居要能够正常,才可以延年益寿
净土法门法师:饮食起居要能够正常,才可以延年益寿饮食起居要能够走向正常,延年益寿。中国古人说得很好,「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这是过的人正常生活,早晨天亮起来,晚上太阳下山可以休息了。中国人懂得养生,子..
净土法门:样样随缘,好自在
净土法门:样样随缘,好自在我们这个地方,你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你有取舍,因为你有分别。这个世间虽然都是假的,你把它当真,你要想得到、你要想控制它、你要想受用它,这是见思烦恼,这是轮回心。这轮回的念头要舍..
净土法门:诸佛的密藏是什么?
净土法门:诸佛的密藏是什么?诸佛的密藏是什么?跟诸位说,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实在太少。像善导大师讲的,许多菩萨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决定念佛,他为什么还要..
净土法门:五蕴自己生,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净土法门:五蕴自己生,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
净土法门:万法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
净土法门:万法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一生当中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断烦恼、消业障。入门,你看看须陀洹,看看初信位的菩萨,等于说佛的小学一年级,他修什么?他断见思烦恼。先断见烦恼。见烦恼五大类,第一个身见,放下身..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很多人知道,学佛能让自己增加智慧,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清净。但是,到底怎样学,才对呢。有人觉得学佛就是要皈依,觉得佛教中讲三皈五戒,很复杂。有人说,其实学佛就是将佛当做..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目的,并付诸实现呢?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非常重要。你现在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所以用头脑去思考和寻找。你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对,也不..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给我们表法的,我们用见贤思齐的心瞻礼尊容,这就是修功德。我们一定要知道瞻礼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在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学佛,学着学着佛因为..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这种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顶礼可以分为三个..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个?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问:“东区长者之声”,这大概是个刊物,里面登载说本港卫生局长说,香港严重缺乏灵龛,倡将骨灰洒在纪念花园,化做春泥更护花。世俗也有把骨灰洒入江海的..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一个众生,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都一样,都想解脱,都想成佛,只是不会或不敢用“解脱”、“成佛”这些词而已,他们认为这是迷信。一说要解脱、要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