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断一切果求(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三、“断一切果求”的终极标准——菩提心
再深入一步说,什么是“果求”?《修心七要》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强调的都是菩提心,所以必须从菩提心的角度来理解“断一切果求”,只要有菩提心的摄持,一切修持与行善,都不属于“果求”;如果缺乏菩提心,一切修持与行善,都属于“果求”。如果不是为了生起菩提心,其他一切修行目的都属于“果求”。
为什么这样说呢?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给出了坚实的理由:从无始以来,我们为了今生的利益或来生的安乐,所做的善业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也都得到过相应的果报,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甚至是一国之君,我们都做过无数次了,做欲界六天、色界、无色界的皇帝也有无数次了。由于我们的善业缺乏菩提心的摄持,所以这些福报用尽之后,一切就都消失了,宛如黄粱一梦,无影无踪,我们又变成一个赤裸裸的婴儿降生到人间,继续忍受轮回中的各种苦痛。
这就是为什么《修心七要》让我们“断一切果求”,因为这些“果求”对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很大的益处,既不真实,又不永恒。只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业才是真实的、永恒的。缺乏了菩提心,所做一切善业对解脱、成佛不会有任何帮助,只会让我们更长久地流转于轮回,更频繁地感受生老病死。
关于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和缺乏菩提心的善行之间的差别,《入行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芭蕉树能结出美味的芭蕉,但芭蕉一旦被摘走,芭蕉树也会随之枯槁。缺乏菩提心的善行也是这样,哪怕布施了全世界的穷人、供养了整个地球的僧众,这样的善行虽然善果很大,但是终将枯槁。菩提心树就不是这样,菩提心树的果实可以一边享用,一边不停地增长,不但不会枯槁,反而会更加增盛,直到证到菩提。善行的形式上都一样,但具备菩提心和缺乏菩提心,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可以这样说:缺乏菩提心的修行是从苦入苦;具备菩提心的修行是从乐入乐。
比如说:有些佛弟子的修行非常刻苦精进,甚至能忍受凡人难以想象的苦行,例如燃指供佛等等,但这些苦行如果发心不正确,不仅不能引发佛果,甚至连解脱都不可能。有些很极端的外道行者敢于把自己的双手、双脚和头部都绑上棉花,倒上燃油点火自焚,把身体供养给大自在天或大梵天,目的是消除自己的宿罪。这类苦行由于缺乏菩提心的摄持,很难如愿以偿,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堕入地狱。这样的修行就是从苦入苦。
而具备菩提心的修行,不仅过程比较轻松、舒畅,结果更是不可思议的快乐,佛法称之为初善、中善、末善——初始学佛时不必苦行,舒舒服服地坐在坐垫上闻思就会法喜充满,这是初善;中间实修的过程只要发心清净、少欲知足、保持中道,就不会偏至过于艰难的极端,这是中善;最终会证入初地菩萨,初地也叫欢喜地,这时的修行人不仅自己超越了轮回苦海,还有能力上求无量法门、下化无边众生,而且必将升入二地、三地、直至佛果,此时的欢喜之心超越一切世间之乐,所以叫欢喜地,这就是末善。这样的修行过程就是从乐入乐。由此可见,菩提心是多么重要啊!
《现观庄严论》中说要证得佛陀的遍一切智,必须具备十种条件,首要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在《入中论》的礼赞文中,月称菩萨没有礼赞诸佛菩萨,而是礼赞了大悲心,因为有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有菩提心才能成就佛果。无论是广行派的《现观庄严论》还是深观派的《入中论》,对菩提心的重视程度都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菩提心是什么?
关于菩提心的理论非常深奥、非常广大,《现观庄严论》里对于菩提心有很细致的分析: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等等,还有从比喻的角度分为二十二种,或者分析资粮道属于哪种菩提心,加行道属于哪种菩提心,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是什么样的菩提心,十地又有五种特殊的菩提心,佛果中又有三种菩提心等等,非常复杂,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于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证。”再简要则可以归纳为两句: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大家可能会发现,这句话里也有一个“求”字,但这里所求的既不是人天福报,也不是个人解脱,甚至也不是涅槃,而是求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究竟的佛果。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如果没有证得正等菩提,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利他。所以求正等菩提是为了利他,这两句话虽然都有所求,但不属于“果求”,对此要有明晰的认识。
佛法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解脱轮回、证得佛果,也就是菩提心。如果想求今生的安乐、来世的幸福等人天果报,那根本用不着修行佛法,修习世间法就足够了。如果行为上修的是佛法,内心追求的却是人天果报,那就等于大材小用,太辜负佛法不可思议的价值了。比如说,六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目标。但如果为了生活富裕而布施、为了升天而持戒、为了美貌而忍辱、为了世间愿望而精进、为了去色界天而禅修等,六度也就属于“果求”了,所得的果报也就如芭蕉树一样,终将枯槁,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佛经中说,这就有如你千辛万苦地把国王请到了家里,国王本有能力让你获得一生的荣华富贵,而你只求他帮你扫扫地。
再例如,汉地的净土宗属于大乘法教。可惜的是,很多净土宗修行人对净土宗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只是觉得这辈子过得很不如意,希望自己能早日往生极乐世界去逃避痛苦、去享乐,把殊胜的净土宗法门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方法,这样的心态也属于“果求”。实际上,这样的人根本不能往生极乐,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首要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
无著贤大师在《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中解释“断一切果求”时说:“至于希望依靠修持修心教法,而使自己能得到今生的名闻利养等等,或者来世的人天安乐,或者使自己证得涅槃等之类,自私自利的所有想法,都必须彻底根除。”这也是对菩提心最好的诠释。
作为佛弟子,如果忽视了“断一切果求”这个窍诀,我们的损失就太大了。我们常常自认为是一个佛教徒,因为我们读了很多经论、念了很多咒、做了很多功课,实际上我们还称不上是个佛教徒,甚至一点都不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修行往往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私之心,而自私之心和佛教的根本——菩提心是完全相违背的。菩提心和自私之心像跷跷板一样,自私心高了,菩提心就一定低了。追求今生的名闻利养、来世的人天安乐,或者自己证得涅槃等都属于私心,都与佛法是背道而驰的、完全对立的!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会把修行变成增长私心和我执的助缘,把佛法这剂救命的良药变成了致命的毒药,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学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缺乏正确的观念,反而会增加更多的问题。我们不妨坦诚地对比一下:别人都在忙于工作赚钱、养育儿女、照顾父母,我们把这些时间都用来修行了,做了很多功课、念了很多咒,然而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别人的行为都有实实在在的结果:银行卡里的钱越来越多了、儿女也长大了、父母也赡养了……我们呢?进步在哪里?跟别人实质性的差异在哪里?这是很值得反思的!
既然已经进入佛门,我们就一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改善、得到佛法真正的加持,真正的加持就是断除自私之心、断除一切“果求”。何必要做虚假的修行人呢?虚假的修行只能得到虚假的果报,这些果报终将枯槁。
修行的关键是发起菩提心。否则,再如法、再漂亮、再庄严的外表也是假的。真正的菩提心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并不是每天嘴上念念这两句就可以了,不能像鹦鹉学舌一样,关键要落实于内心,要把一切修行以菩提心来摄持。
“果求”的现象在修行人中是非常普遍的,大家刚从贡嘎山回来,如果我问大家:“你们有没有绕山啊?”大家都会回答:“绕了绕了”。如果我继续问:“你们有没有为利他而绕山啊?”大家可能就沉默了。这样的话,绕山可能就变成“果求”了。
佛法不是为了帮助我们谋求此生暂时的快乐,佛法真正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和一切如母众生解脱轮回、获得佛果。除此之外,如健康、富有、家庭美满等世间果报都是附属品,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有时学佛之后反而遇到了很多逆境,也不必沮丧,要时时刻刻牢记学佛的真正目的。
当然,做到“断一切果求”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菩提心和自私心会像跷跷板一样忽上忽下,此起彼伏。要让菩提心这一端稳步提升,如果急于求成,猛地蹿上去,反而会摔个头破血流。比如说,听了“断一切果求”之后,回家就辞职、离婚、卖房子卖车,然后离家出走,找山洞去闭关,这叫过犹不及,堕入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学习了《修心七要》,懂得了“断一切果求”所讲述的道理,目标就应该锁定于佛果了,就不要再改变。比如说,我们发愿要去拉萨,于是买了火车票,登上了青藏线的火车。途经青海的时候,我们看到外面的风景美极了,于是就下了火车去游山玩水,放弃了去拉萨的初衷,这就是“果求”。既然我们已经把目标锁定在拉萨,而且已经登上了旅途,那么无论在路上看到多么令我们沉迷、让我们怦然心动的景致,都不要弃车而去。因为火车在中途会停很多站,每一站我们都可以下车散步,每个站台上都会有美丽的风景,都会有很多帅哥美女来卖当地特产,不要因为这些而误了火车哦。
《修心七要》真是一部伟大的法教,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什么果该求,什么果不该求;求了不该求的果我们会遭遇什么,求了该求的果我们会获得什么。我们真是非常幸运。但是,我们也要牢记大德们的另一句话:“法是大圆满大手印没有用,人必须是大圆满大手印”。如果我们学了《修心七要》,心却并没能同步跟上,那也是毫无意义的。
只要我们能依教奉行,以菩提心来摄持所有修行,一定能从乐入乐,顺利获得无上的佛果。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你还梦见么?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可以默念地藏经吗
可以默念地藏经,因为念诵地藏经的方式有很多种,默念就是其中一种,虽然默念不用出声,只要我们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念诵地藏经,其实出声和不出声又有什么关系,同时默念地藏经也可以帮助我们平复情绪。那么默念地..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谢履端,清朝云南人。为人端正好学,从小即有孝友的善名。少年读书时,凡看到有诲人淫佚的书籍,恐怕它流传人间,使人读了迷失心志,而做出损人败德的事。所以常不吝惜金钱,用高价全部把它买回来烧毁。因..
流水长者的儿子
流水长者的儿子流水长者子是世尊的前生,世尊成道后,那些鱼转生的十千天子前来闻法,佛陀为他们授菩提记。长者子小时候就知道救护动物,而如今的小孩,在有意无意中杀死很多动物,真应该羞愧,应象长者子那样救护众..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一位少妇照例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
普门品要念多少遍会有感应
普门品一共两千多字,是妙法莲华经的一品,千百年来,念普门品获得功德的佛弟子或者普通人数不胜数,有很多普通人每天都在念诵普门品,拜观世音菩萨,所以得观音菩萨感应的人很多。念普门品想要获得感应,就要知道怎..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如今我们有很多前世的福报成熟了,拥有了暇满人身,但如果这辈子没有信仰,其实就跟动物差不多。我们以为自己很高贵,有崇高的思想,可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理解力和领悟力呢?看看那..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在觉醒的路上,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一晃参加三级修学已经四个多月了,现在的我烦恼少了,每天都很开心快乐,按时学习按时做定课,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努力工作,过得都很充实。想想..
四位夫人
有一个富翁娶了四位夫人,四位夫人一个比一个娇美艳丽。大富翁最爱恋年轻貌美的四夫人,钻石珍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都买给四夫人。富翁对婀娜娉婷的三夫人也倍加疼爱,交际应酬,出双入对,都带着三夫人。二夫人..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我们人生所有的种种苦难和不能克制的欲望,都是因为没有守戒造成的。大家想想看,家庭的破裂是不是因为没有守戒?如果懂得守戒,懂得克制,懂得相互原谅,就是把自己的戒律牢牢地放在心中,你就不..
宋大善寺行童《净土圣贤录》
大善寺行童,常随师善辉,持诵佛名。一夕,梦妇人持数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耳。妇人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