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断一切果求(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断一切果求
“断一切果求”是又一条非常重要的菩提心戒律,如果不谨记这条戒律,我们的修行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会误入歧途,所以必须要牢记这个窍诀。
什么是“果求”?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解释。
一、只管如法修行,不问结果如何。
首先,对于修行能带来的功德抱有强烈的期待,这就是“果求”,当予以断除。
比如说,有些人皈依佛门以后,每天都烧香磕头、诵经念咒,做了很多功课,这样做的动机是盼望家庭和睦、工作顺利、生意红火;还有些人经常放生,目的是让自己健康长寿;还有些人做了很多布施、很多慈善,希望自己下辈子能变成亿万富豪。
这些修行的动机仅权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都属于“果求”。这些善行虽然很好,但因缺乏出离心,就不是如法的修行,不能够成为解脱的助缘。
再比如说,我们修“自他交换”修了很久,自认为我执已经很轻了,很渴望别人能了解自己的境界,于是别人不敢去的地方我们敢去,别人不敢碰的东西我们敢碰,别人不敢毁的我们也敢毁,别人不敢说的话我们也敢说,处处想表现得与众不同。为了获得别人的赞叹和恭敬,虚假、造作地做出并不符合自己内心真实水平的行为,这也属于“果求”。
还有,我们用佛珠念了很多咒,佛珠的颜色变深了、包浆很美了,于是故意拿给别人看,显示自己修行的功夫很深,这样的小事也属于“果求”。
或者我们接了四加行的法以后,为了显示自己很精进,强迫自己在半年之内必须完成,但在质量上对自己却没有要求,只有形式上的执着,这也是“果求”。
为了炫耀自己修行优于他人的一切言行,都属于“果求”。
还有一类“果求”,就是对修行瑞相的盼望和执着。
比如说,我们修了一天金刚萨埵法,修得非常辛苦,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腰酸腿痛,目的只是为了能亲见金刚萨埵,亲眼看一看金刚萨埵的甘露怎样从自己的头顶流入,这就是“果求”。
或者我们今天禅修的感觉很好,平静且舒适,于是下座以后赶紧去照镜子,看自己脸上是不是出现了什么菩萨的特征。
还有些修行人常常会这样想:我做了那么多功课,为什么连个好梦都没有啊?这也是“果求”。实际上,没有好梦是一种幸运,是佛菩萨的加持,如果真有了好梦,很可能会着魔的。
还有些人把佛法当作一种交易,如若生病了,赶紧去求药师佛的咒,然后夜以继日地拼命念咒,盼望能早日痊愈。一旦病情没有好转,就会对药师佛产生埋怨情绪,这也是“果求”。
有些人修了很多年,不仅没有梦到什么瑞相,反而做了很多噩梦,于是开始怀疑传承的清净,怀疑上师是不是如法,这就是“果求”的过患。
在学佛的过程中,好的征兆或不好的征兆都代表不了什么,即使出现了一些好梦或瑞相也并不重要,如法地做到上师的每一个要求才是最重要的,要断除一切对结果的执着。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法,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如法地把握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下,至于结果如何,不必过于在意,交给因缘业力去决定。这就是“断一切果求”。
修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闻法的阶段、觉受的阶段、证悟的阶段,或者称为基、道、果。对应这三个阶段有三解脱门:基的阶段要保持空性见;道的阶段保持无相,不可有任何着相;果的阶段保持无愿,对于果不可有任何执着。三解脱门都属于“断一切果求”。
这三个阶段可以用飞机的飞行过程来做比喻:飞机在起飞前的准备工作相当于闻法的阶段,这个阶段看似平凡,但至关重要,决定了未来的飞行是否安全、能否成功;第二个阶段是从起飞到升空的过程,相当于觉受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飞到了安全高度,开始平稳飞行,翱翔于白云之上,展翅于万里晴空,这相当于证悟的阶段。
每个阶段的修行都必须断除对结果的执着,尤其是在觉受的阶段。我们闻法之后,努力修行,慢慢就会进入觉受的阶段。觉受如果非常如法,会逐渐引向开悟。觉受的阶段也是修行人最难闯过的险关,会出现三种果求,导致三种危险。
第一,内心会产生乐的觉受。当乐受产生的时候,有正知正见的人会以空性见来摄持,转换乐受。没有空性见地的人,会追求乐受、执着乐受,这样会导致修行人投胎于欲界。
第二,光明的觉受。在这个觉受中会看到一些光明,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这是禅修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但如果执着于光明的觉受,修行就会误入歧途,导致来生转生于色界。
第三,无念的觉受。在这个觉受中,不用说粗大的烦恼和杂念,连细微的念头也没有了,修行者往往会执着于这种觉受,误认为这是开悟的境界,导致轮回于无色界。
觉受本来可以成为证悟的因,但由于执着于觉受的果,觉受反而变成了轮回的因。就犹如飞机在升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达到安全高度就停止上升,这非常危险,很可能会导致机毁人亡。
觉受有极多的种类,以上三种只是概论。如果执着于果求,一切觉受都会变成修行的误区,这就是为什么《修心七要》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坚持训练“断一切果求”。
“果求”对我们的解脱非常不利。只要还有“果求”,修持再殊胜的高深大法都是不如法的;如果能“断一切果求”,任何微小的善行都能成为解脱和成佛的助缘。
总而言之,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不能怀着太多的目的去修行;只管如法修行,不问结果如何,这是“断一切果求”的含义。
二、一切出于私心的修行都是“果求”
“果求”还可以从三士道的角度来理解:
下士道属于人天乘,修行的发心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此世的安乐或来生的幸福;中士道属于小乘,修行的发心是为了让自己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上士道属于大乘,修行的发心是为了让一切如母有情解脱轮回苦海。
《修心七要》属于大乘,从《修心七要》的角度看,下士道和中士道的修行目的都是为了自己,都属于“果求”,当予以断除。
任何修行,必须观察发心是什么。修行的行为本身并不能决定结果,结果由发心来决定。因此,“果求”的另一个定义就是指一切以满足私心为目的的修行,都应该予以断除。一位合格的大乘行者,必须时刻观察自心,做任何事的发心都不能只为自己。
格西班大师的三个小故事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断一切果求”:
格西班大师是古时候噶当派的成就者,在获得成就以前,他和我们一样是凡夫,心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自私的念头。与我们不同的是,他时时刻刻都在观察自己的心。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法会,坐在很多喇嘛中间。法会开始之前,施主给大家供养酸奶,施主拿着酸奶壶,沿着喇嘛的行列逐一把酸奶倒进大家的碗里。格西班远远望去,觉得壶里的酸奶不是很多,心想:“会不会轮到我的时候就没有了……”这个一闪而过的私心念头被格西班发觉了,于是他立刻把碗倒扣过来,等施主走到面前时,他对施主说:“谢谢,我的自私之心已经享用过酸奶了”。
第二个小故事:格西班曾在一个山洞里长期闭关,一天,有人告诉他明天会有施主来拜见他。格西班很高兴,于是清扫房间,把佛龛和供具都擦拭得一尘不染。清扫之后,看着焕然一新的房间,格西班忽然警觉起来,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格西班觉察到,自己的动机并不是为了供养佛陀,而是出于私心,想取悦施主,以求得更多的供养。于是格西班抓起一大把尘土,洒在洁净的佛龛上……后来印度大成就者帕当巴桑杰听说了这件事,赞叹道:“那一把尘土是藏地有史以来最好的供养”。
第三个小故事:格西班曾在一位施主家里诵经,施主在房间外准备午饭,屋里只有格西班一个人。他看到身边有一个茶叶罐,于是想偷偷拿一些茶叶带走,他伸出右手探进茶叶罐,这时猛然警觉:“这是不对的,是小偷的行为!”于是格西班立刻大喊:“抓贼啊!抓贼啊!”施主全家听见喊声,赶紧拿着棍棒扫帚跑进屋,进来一看都愣住了,格西班用左手抓着右手,正在大声控诉着自己的盗窃罪行。
格西班后来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三个故事也在藏地广为流传,成为后代行者的修心窍诀。我们要向大师学习,要随时观察自己内心的动机,断除一切私心,这就是“断一切果求”。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你还梦见么?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可以默念地藏经吗
可以默念地藏经,因为念诵地藏经的方式有很多种,默念就是其中一种,虽然默念不用出声,只要我们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念诵地藏经,其实出声和不出声又有什么关系,同时默念地藏经也可以帮助我们平复情绪。那么默念地..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谢履端,清朝云南人。为人端正好学,从小即有孝友的善名。少年读书时,凡看到有诲人淫佚的书籍,恐怕它流传人间,使人读了迷失心志,而做出损人败德的事。所以常不吝惜金钱,用高价全部把它买回来烧毁。因..
流水长者的儿子
流水长者的儿子流水长者子是世尊的前生,世尊成道后,那些鱼转生的十千天子前来闻法,佛陀为他们授菩提记。长者子小时候就知道救护动物,而如今的小孩,在有意无意中杀死很多动物,真应该羞愧,应象长者子那样救护众..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一位少妇照例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
普门品要念多少遍会有感应
普门品一共两千多字,是妙法莲华经的一品,千百年来,念普门品获得功德的佛弟子或者普通人数不胜数,有很多普通人每天都在念诵普门品,拜观世音菩萨,所以得观音菩萨感应的人很多。念普门品想要获得感应,就要知道怎..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如今我们有很多前世的福报成熟了,拥有了暇满人身,但如果这辈子没有信仰,其实就跟动物差不多。我们以为自己很高贵,有崇高的思想,可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理解力和领悟力呢?看看那..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在觉醒的路上,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一晃参加三级修学已经四个多月了,现在的我烦恼少了,每天都很开心快乐,按时学习按时做定课,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努力工作,过得都很充实。想想..
四位夫人
有一个富翁娶了四位夫人,四位夫人一个比一个娇美艳丽。大富翁最爱恋年轻貌美的四夫人,钻石珍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都买给四夫人。富翁对婀娜娉婷的三夫人也倍加疼爱,交际应酬,出双入对,都带着三夫人。二夫人..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我们人生所有的种种苦难和不能克制的欲望,都是因为没有守戒造成的。大家想想看,家庭的破裂是不是因为没有守戒?如果懂得守戒,懂得克制,懂得相互原谅,就是把自己的戒律牢牢地放在心中,你就不..
宋大善寺行童《净土圣贤录》
大善寺行童,常随师善辉,持诵佛名。一夕,梦妇人持数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耳。妇人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