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先净重烦恼(二)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三)烦恼的组成因素

1.三种因素

烦恼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实有的,它的本质是缘起性空,必须具足很多因缘才会产生,这些因缘可以总结为三种:种子、对境、非理作意。三种因素具足,烦恼必然产生,就像摄像机的三脚架一样,只有三条支架都支住了,摄像机才能稳稳地立住,缺一条支架,摄像机就会摔坏。下面我们以嗔恨为例来分析烦恼的三种因素。

第一,种子。

我们证得阿罗汉果位了吗?证得初地菩萨的果位了吗?显然还没有,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内心中嗔恨的种子是具备的。即使我们做过很多善事,嗔恨的种子也依然完整无缺地储存于我们的内心。为什么?因为善业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区别。行善、朝圣等善业属于世间,仍然属于妄想执着的范畴,能增加我们的福报,让我们来世能投生善道,并不能根除嗔恨的种子,不能让我们出离轮回、超越生死。只有出世间的善业:空性、无我、般若、中观等法门,才能根除嗔恨的种子。

就如同水火不容,烦恼和出世间善也是互不相容的。要破除嗔恨的种子,必须达到无我、空性、般若、中观这样的境界。

再比如,我们的房间现在为什么没有黑暗?因为有灯的光明。黑暗和光明是不能共存的。只有光明才能破除黑暗,其他什么也破除不了。即使我们在房间里供再多的佛像,放再多的法本和法器,黑暗也不能被去除,唯有靠光明。同样,我们虽然做过很多世间善业,但从来没有遇到般若之光、中观之光、无我之光、空性之光,所以我们嗔恨的黑暗种子从来没有被破坏过,一直在繁衍、生长。

虽然我们现在看似很平静、很亲和,但并不等于我们没有嗔恨的种子,它只是藏起来了,在内心很深的地方藏起来了。一旦因缘具足,它立刻就会跳出来。这是第一个因素,是产生嗔恨最根本的因。

第二,对境。

既然嗔恨的种子一直存在,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没生气呢?还能面带微笑地一起学习呢?因为嗔恨的第二个因素没有出现——对境。

嗔恨的对境是什么?就是仇人,包括一切令我们反感、厌恶的人、事、物。

不同的对境会引发不同的烦恼。贪欲的对境是一切让我们心生欢喜的物品或环境,以及所有让我们心生爱恋的人。嫉妒的对境是向上的,比我们优秀的、漂亮的、有钱的人等等,面对这些对境很容易产生嫉妒。我慢的对境是向下的,比我们贫穷的、职位低的、水平低的人等等。

第三,非理作意。

非理作意就是不合理的观念和思维。在佛法之中,合理的作意就是慈悲与智慧,与此相违的所有观念都属于非理作意。

比如说,我们偶然遇见了一个仇人,嗔恨的种子本来已经在我们心中存在,再加上与仇人狭路相逢,于是就想:“哼!这家伙在五年前几月几日的早上跟我吵过一架,后来又害过我好几次,现在不知道又在想什么坏主意,看他那恶狠狠的眼神……说不定正打算拉拢我的朋友来害我,我得先下手……”我们一直这样想,越想越气,越想越控制不住情绪,恨不得立刻就过去揍他一顿,这样思维的过程就叫非理作意。

贪欲也是一样,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广告,发现一件心爱的商品正在打折,心里立刻惊呼:“哇!这是我一直想买的,机不可失,慢一步就会被别人买走了,赶紧上淘宝订货……”这也是非理作意,这样,贪欲就会强烈生起。

2.六种因素

烦恼的组成因素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概括为六种:第一是种子,第二是对境,第三是喧闹,第四是烦恼的话题,第五是烦恼的习气,第六是非理作意。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种子、第二对境和第六非理作意与上面是相同的。

第三是喧闹,或者是繁华的意思。就是指一些世俗的聚会,很多人在一起喝酒、闲聊、唱歌、抽烟等等,总是出入这样的场合,修行就会受到干扰,功课也很容易中断。这样心就会越来越被污染,烦恼也会越来越重。

第四是烦恼的话题。比如常常与一些恶知识在一起,谈论有悖佛法的话题;或者非常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内容都是描写男欢女爱、杀人放火、美食、打猎,或怎么赚钱、怎么做生意等等;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看手机,这些都会增长烦恼。

第五,习惯。如果昨天发脾气了,今天也发脾气了,到了明天,不发脾气可能就觉得很不舒服。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烦恼也是这样增强的。

所以不要养成习惯,如果学佛的时间在增长的同时,脾气也一直在增长,佛法和烦恼就像两只牛角一样,各长各的,这就是恶性循环。

总之,因的条件具足了,果就会迅速成熟;因的条件断除,果就不可能出现。无论是六种因素还是三种因素,断除任何一个因素,烦恼就站不住脚了。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净除烦恼的具体方法。

二、先净重烦恼的方法

(一)先要辨认出自己哪种烦恼最重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如果根本不认识自己的烦恼,净除又从何谈起呢?

身为凡夫,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烦恼,贪、嗔、痴、慢、嫉、邪见,一定是样样俱全。各种烦恼,因人而异,哪一种强?哪一种弱?哪一种多?哪一种少?只有自己去观察,自己去认识。我们已经知道了烦恼的种类、过患和组成因素,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在自己身上,首先辨认出重烦恼。

经常静坐反省诚然是发现烦恼的好方法,但实际生活更是发现烦恼的大好机会,因为在生活中烦恼更容易暴露出来。在与家人相处的时候,与员工、客户、金刚师兄接触的时候,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哪一种烦恼习气比较重?

每个人的烦恼习气都不一样,哪一种强,就说明以前我们把它培养得很成功。比如说,我们是一个喜欢发脾气的人,满脸怒容是常态,从不觉得发脾气是坏事,反而认为发脾气很有用,觉得越厉害别人就越怕我们,越厉害自己的生活、工作就越顺利。现在我们学了《修心七要》,就要明白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不仅意味着我们一直在精心养育自己的嗔恨,更意味着我们已经给自己铺好了去地狱的路。

因此我们要尽力用佛法理论指导自己,认识自己烦恼的种类、强弱程度、持续时间。同时开始克制自己,不要继续养育烦恼。如果活一年烦恼也增长一年,活一辈子烦恼也发展了一辈子,这样的人生就太糟糕了。来世除了三恶道,恐怕无处可去。

(二)只有佛法能净除烦恼

虽然我们很不幸,被如此多的烦恼污染了,但不幸之中的万幸,就是我们今生遇到了佛法。没有佛法,净除烦恼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有了佛法,无论烦恼多么强大、多么顽固,必然能够被对治、被净除、最终被彻底消灭!在漫长的轮回历程中,这样的机会是极为稀少的,我们要把握良机、拯救自己。

佛陀虽然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烦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遍学八万四千法门,因为每一个法门都涵盖了从初始到圆满的整个修行,每一个法门都可以让我们从凡夫达到佛果。所以,我们只要专心致志地学好一个法门就足够了。

还有一点要注意:真正成佛之后就不再需要佛法了,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他还需要药物吗?当然不需要。但是在没有彻底净除烦恼、成就佛果以前,决不能离开佛法!即使已经开悟了,或者已经证得初地菩萨果位了,所知障也还没有净除,必须依止佛法继续修行。比如一张包裹香皂的包装纸,香皂已经包在里面好几个月了,即使把香皂拿走了,包装纸还是会散发出香皂的余香。香皂就相当于烦恼障,余香就相当于所知障,所知障的习气很难断除,尤其是成佛之前的一个刹那,那时的烦恼习气是最难断除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想要放弃佛法了,可千万要警惕啊!

依靠佛法来解决烦恼有三个步骤,如第一世大宝法王所说:“听闻佛法认识烦恼,思维佛法对治烦恼,实修佛法根除烦恼。”听闻佛法时,首先要了解烦恼的种类,比如六根本烦恼、二十分支烦恼、八十种烦恼,乃至八万四千种烦恼,其次要了解烦恼的过患、烦恼的组成,然后依据这些理论观察自己:当下有什么念头?属于什么烦恼?能认得出来吗?这就叫认识烦恼,认识烦恼不能只停留于书本和口头上,必须要在自己内心清清楚楚地把烦恼辨识出来。

“思维佛法对治烦恼”,是指要依靠不断地思维把佛法融入自己的心,像水乳交融一般,这才能对治烦恼,《佛子行三十七颂》说:

烦恼串习则难治,勇士明持念正器,

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

对待自心的烦恼,要像警察抓小偷一样。正念相当于警察,烦恼相当于小偷。警察首先要辨认出谁是小偷,然后保持警惕,跟踪观察,在小偷实施盗窃时立刻抓捕。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心里的警察在哪里?小偷有没有出现过?一定要多培养几个内心的警察哦。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

你还梦见么?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可以默念地藏经吗

可以默念地藏经,因为念诵地藏经的方式有很多种,默念就是其中一种,虽然默念不用出声,只要我们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念诵地藏经,其实出声和不出声又有什么关系,同时默念地藏经也可以帮助我们平复情绪。那么默念地..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谢履端,清朝云南人。为人端正好学,从小即有孝友的善名。少年读书时,凡看到有诲人淫佚的书籍,恐怕它流传人间,使人读了迷失心志,而做出损人败德的事。所以常不吝惜金钱,用高价全部把它买回来烧毁。因..

流水长者的儿子

流水长者的儿子流水长者子是世尊的前生,世尊成道后,那些鱼转生的十千天子前来闻法,佛陀为他们授菩提记。长者子小时候就知道救护动物,而如今的小孩,在有意无意中杀死很多动物,真应该羞愧,应象长者子那样救护众..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一位少妇照例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

普门品要念多少遍会有感应

普门品一共两千多字,是妙法莲华经的一品,千百年来,念普门品获得功德的佛弟子或者普通人数不胜数,有很多普通人每天都在念诵普门品,拜观世音菩萨,所以得观音菩萨感应的人很多。念普门品想要获得感应,就要知道怎..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如今我们有很多前世的福报成熟了,拥有了暇满人身,但如果这辈子没有信仰,其实就跟动物差不多。我们以为自己很高贵,有崇高的思想,可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理解力和领悟力呢?看看那..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在觉醒的路上,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一晃参加三级修学已经四个多月了,现在的我烦恼少了,每天都很开心快乐,按时学习按时做定课,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努力工作,过得都很充实。想想..

四位夫人

有一个富翁娶了四位夫人,四位夫人一个比一个娇美艳丽。大富翁最爱恋年轻貌美的四夫人,钻石珍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都买给四夫人。富翁对婀娜娉婷的三夫人也倍加疼爱,交际应酬,出双入对,都带着三夫人。二夫人..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我们人生所有的种种苦难和不能克制的欲望,都是因为没有守戒造成的。大家想想看,家庭的破裂是不是因为没有守戒?如果懂得守戒,懂得克制,懂得相互原谅,就是把自己的戒律牢牢地放在心中,你就不..

宋大善寺行童《净土圣贤录》

大善寺行童,常随师善辉,持诵佛名。一夕,梦妇人持数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耳。妇人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