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心在哪,佛法就在哪

繁体

世尊若复世间,这一句话开始,广陈我们所有幻相世界的起源,为什么障碍着我入不到如来藏真如境的根本,就都在下面的经文中开始阐述了。首先,富楼那的疑问。第一个,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这是问里边的第一问,疑情。既然讲到了世间的一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些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且把它形容为什么呢?清净本然,周遍无差别。一般我们在凡夫视野中,听到这样的一种描绘马上就觉得说世界身心一种融化感、纯粹感,好像它是等同一味的,没有差别的,清净本然,就好像把它融化了、抹平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虚空大地怎么出现的呢?山河日月怎么运作的呢?因为现前,分明现前露见有这种相状。为什么开悟的人叫做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里的现前的状况还在,你说山河大地,现前的物质怎么出现的?你不能说它是平等一味,这种融化感生不起来,有抵触。有情世界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成住坏空,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这种染法的相还是次第迁流,它是怎么出现的?每天大家都在律动,过了一天又一天,大家都在活着,活着就是在动,你看人为什么叫主观能动?殊不知就是这一念主观能动,一念妄想生起,无明生起,开始世界的出现。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并且下面再讲到,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这一段是讲到的第二疑。前一念疑是山河大地怎么出来的。第二疑再进一步,如来说了,地水火风不是圆融周遍的,既然圆融周遍,常住不动,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如果地性是周遍法界的,哪里有空间来容纳水呢?如果水性周遍法界,水火不相容,火就不能生起,又怎么能说水火二性遍满虚空,又不相互陵夺呢?再者,地属于坚固,有障碍,有形的;这个空性它是虚空,属于无形的;一个是有质碍,一个是通达无碍,这两者怎么样周遍法界呢?怎么一块过日子呢?活不到一起。所以我现在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归趣,就是攸往,要世尊给我来讲一讲。在这里,这一段经文就是在这陈述两种疑情。第一个,万法始生之因和相续之相,世界万法最初怎么生起来的?是怎么相续的?既然告诉我如来藏空,那么最初,众生的业果是怎么相续的?突然生起来的吗?如果是突然生起来的,它就应该突然灭,怎么会中间还有相续不断呢?这是第一个疑的层面。第二个怀疑是什么呢?五大圆融之故,你说地水火风空,因为见和识是主观的,他这里没有问,就把这五大:第一个,地和水是难容的;第二个,水火是不容的;第三个,地这个坚性和虚空是过不到一起的。你说它周遍圆融,就把它等于说完全统一,现在它是统一不了。所以这两大疑情,它的根本原因出在哪里?我们听《楞严经》听了这么久,这两大疑情的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哪里?第一个问题,他不知道妄即是真,所以等于你说了如来藏,我理解为这是真,那他就容不得现前的山河大地,因为山河大地是妄。所以他想把这拨开了抹平了,他才能见这个真,现在说的见真了,他就容不得妄了,所以山河大地怎么出来的?掰成两块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不知道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所以他执著一定是坚性就是地性,坚为地性,湿为水的性,他不知道整个地水火风、坚湿热动都是一个性,只不过相上不一样。所以说来说去,他的问题,有没有超出阿难的范畴?还是在这个方面,没有超出阿难的范畴。所以在这里他说,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我现在不知道最终道理的归趣,山河大地既然有生相、相续相,好像与如来清净是有违的。在这里,我又不敢说佛说的不对,所以只能说,故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呢?而我不知,他不敢说佛不对。既然而我不知,可是他又有疑情,有悔,所以非佛不能解开,这里讲到说,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只有佛说。

2024-03-17 13:54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