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
佛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法华》凡三译:一、西晋武帝太康七年丙午,(公元二八六年。一说惠帝永熙元年庚戌──二九○年──一说永康元年庚申──三○○年)月支(Kusona)三藏竺法护(Dharmarhsa姓竺名昙摩罗察)译,名《正法华经》,都十卷二十七品。二、东晋安帝隆安六年壬寅,(元兴元年──公元四○二年。──一说义熙二年丙午──四○六年)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都七卷二十八品。三、隋文帝仁寿元年辛酉,(公元六○一年)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志德),与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法蜜)共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都七卷二十七品。考验三译,译意大同,护本译文稍异,多本几全用什本之文:详夫护译既有所遗,什多亦难免其漏。而证所阙者,《普门品》偈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后之生盲喻,《五百弟子授记品》之初入海取宝喻,《法师品》(护本名《药王如来品》)之初轮王千子法供养事。多所阙者,《五百弟子授记品》及《法师品》之初。什本移《嘱累》在《药王》之前,《陀罗尼》置《普门》之后,《提婆达多》另具一品。护本《陀罗尼品》与什本同,《提婆达多》通入《塔品》,《嘱累》安在最后。多本《陀罗尼》置《神力》之后。《提婆》及《嘱累》均依护译。有谓《提婆达多品》及《普门》之后偈,什译本无,今所有者,为崛多添增者。是否属实,智者详之可耳。今所译者,即三译中第二罗什法师所译,为最盛行之本。此经题共五字:前四字为别题,与诸经迥异故,后一经字为通题,诸经各各用故。妙法莲华,梵语为萨达摩奔荼利迦(Saddhanampundarika);萨者,正妙之义;达摩,法也;奔荼利迦,白莲华也。妙法者,谓此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中道了义故。略有四义:所谓巧妙、胜妙、微妙、绝妙。言巧妙者。谓此经巧开方便之门,巧灭执三之见,巧示真实之相,巧生己一之惠故。言胜妙者,谓此经能宣一切佛法,能示一切自在神力,能显一切秘密之藏,能说一切甚深之事故。言微妙者,谓此经所说一乘之果,无妙德而不圆,无杂染而不净,无义理而不穷,无世间而不度故。言绝妙者,谓此经所说一乘法相,广大甚深,离言绝虑故。天竺莲华,应有四种:一、媪钵罗(Utpala青),二、拘某陀(Kunuda黄),三、钵特摩(Padma赤),四、奔荼利(白)。今所指者,即第四种,盖白为众色之本,一乘为余乘之宗,故取喻之。亦具四义:一、奔荼利迦,鲜白分明,花开实显;喻于此经了了分明,开权显实之巧妙也。二、莲花凡有三名,未敷之时名屈摩罗(Kumula),敷而将落名迦摩罗(Kamala),处中盛开名奔荼利迦(Pundarika);喻于此经大机正法之时,宣示显说之胜妙也。三、此花非直出离坭水,亦乃圆之香洁,众美具足;喻于此经所说佛乘,出烦恼浊,离生死海,众德圆满之微妙也。四、此花非直荷广藕深,亦乃不著水渧,不染尘垢;喻于此经所说一乘法门广大,道理甚深,离言绝虑之绝妙也。法喻双标,故云妙法莲华。经者,梵语素怛罗(Sutra),修多罗等,译曰契经,契为契机契理之称,经为历久不变之辞。或翻为线,贯穿等义;谓线有贯摄缝缀之功,世尊灭后,弟子将如来一代时教,依文义之次第,以美妙之文句,书写于贝叶(Pattra)之上,以线缀辑成章,是名为经。基法师云:「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次释品题【观世音菩萨菩门品】梵语阿那婆娄吉抵输(Aryavalokitesvara),新称阿縳卢枳底湿伐逻(Avalokitesvaru),译曰观世音,观自在等。观者,能所圆融,照穷正性,世音,是所观之境。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又观者,是能观之智,所谓一心三观也;世音,为所观之境,所谓一境三谛也。世音即十法界依正所出种种之音声,此音本即妙真如性,以循业发现,故有种种差别。众生迷于本闻,循声起妄,流转分别,故于十法界依正音声,不能偏圆一真法界,三谛妙理。菩萨善证耳根圆通,故观一切音声,皆妙三谛,故曰观世音。言观自在者,谓达观自在,随机赴感,悲智双运,事理无碍故。《法华玄赞》云:「观者察义,俯救悲慧;世者,可破坏义,体即生死有情世间;音即音声,有情语业;世间有情起音声以归念,菩萨以大悲慧,俯观随救,名观世音:正义应云观自在,诸三业归依,必六通垂化,无暇危苦,飞轮摧拔,作不请友,为病应医,摄利难思,名观自在。」《楞严经》云:「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Sarnadha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惭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已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偏十方界。」《悲华经》云:「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随大闇处,忧愁孤穷,无有救证,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上正等正觉)。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苦,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于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Asamklya-kalpa无数时)后分之中,当得作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名曰一切珍宝所成就也。」《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Amita)佛国。」菩萨是梵语之简称,具云菩提萨埵(Bodhisattva),或云摩诃菩提质地萨埵(Mahabodhicittasattva),译曰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或译为大觉心有情,觉有情等。菩提者,道义,觉道是求;萨埵者,众生义,众生是化。又菩提者,觉义,智所求果;萨埵者,有情义,悲所度生。质帝,心义。摩诃,大义,谓依宏誓愿,求大菩提,勇猛精进,妙慧成就,绍隆佛种。自虽已了,犹带缘情,具悲智力,俯救秽方,机感相应,化度无量,故曰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智度论》云:「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或名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山。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平等遍满,名之为普,出入所由,目之为门。菩萨悲悯众生,善权方便,施设无量法门,示现种种之形,济拔无量众生,故曰普门。《嘉祥疏》云:「门是法门,如《华严》云:观音住大慈法门。又能通道,令物悟入,故称为门。普义有三:一、他心普,谓不虑而知,照穷法界;二、神通普,谓不动而应,十方现前;三、说法普,无言可陈,而声教弥八极也。」《华严经入法界品》云:「观自在菩萨告善财(Sudhana)言:『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将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品者,梵语跋渠(Varga),义类相同,聚在一段,故名为品。
2024-03-17 13:54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