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如何祛除戾气?
戾气是一种极端的负面之气,是一种煞气。身上这种气如果很重的话,不但性格自私狭隘,而且还会发展到杀人越货的程度,所以戾气是很可怕的。那怎样才能消除这种灾难之气呢?只有好好做人,与世无争,善待别人,宽厚为怀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戾气越大,吸引的灾难就会越多,而慈悲心越大,遭遇的好事也就越多,所谓“吸引力法则”完全是自己创造的业果。
如何祛除戾气?为什么有的人念一辈子咒都没什么感应,甚至连一个梦都没有,一个好的梦、吉祥的梦都没有?不是神圣力量不愿意来,而是祂无法到你的面前,无法到你的梦里来,因为你的周围有一层戾气。你知道算命里有一种说法,说一个人戾气很重。什么叫戾气?也就是一个人,由于他的心地不正,所以他身边有一层灰蒙蒙的能量围着他,这灰蒙蒙的能量并不是有什么鬼怪给他的,而是他的这种灰色的心地、邪恶的心地自动吸引了这种戾气笼罩着他。
当一个人全身有戾气笼罩的时候,神圣的感应进不来,祂连梦都进不来。一个破戒的人、一个行为不正的人,或者一个内心有疑虑的人,哪怕他天天在持咒,也注定不能获得加持。因为正只能感应正,邪只能感应邪。你的心邪,你就是念咒语,念正的咒语,也无法感应到正的菩萨。你必须里面也是正的,你的心也必须是正的!当你念度母咒的时候,当你念六字大明咒的时候,你的心必须保持纯正,否则,你无法感应到这么纯正的一个度母来回应你。因为这是能量法则,纯正只能感应另一个纯正!
佛陀在涅槃的时候,告诉大家要“以戒为师”;虚云老和尚也讲了同样的话:我圆寂以后,你们只要“以戒为师”,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这句话听上去好像非常宗教化,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这句话其实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戒,并不是宗教的戒律,这个戒是指一个人的正气!并不是真的有某种宗教的戒律你需要去遵守它,而是指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你的生活态度是阳光、纯正的吗?还是猥琐、阴暗的?并不是真的要你去皈依某个宗教,然后去受戒,不是的。
就像那个念六字大明咒的老太太一样,如果十年间她的心地不够纯正,她再念十年咒语,也不会有任何感应,那个豆子是不会跳的。印度教有这么一句话:当你哭丧着脸走向神的时候,神也只能哭丧着脸迎接你;当你跳着舞走向神的时候,神也会跳着舞欢迎你。祂只能以你的样子来迎接你。当你不那么正,你就无法感应到像度母、像观音这样的神圣力量。
有人问我,我念了这么多咒语,连一个梦都没有,连一个相对好的梦都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如果你念了一个月的咒,用不着一个月,其实一个礼拜就够了。大家回去可以尝试一下,你如果念一个礼拜六字大明咒,你没有梦,就只能证明一件事——你不够纯、不够纯正,你还有戾气。有人问:那怎么去除呢?非常简单。
你可以通过像以前八十年代练气功一样,用手抓一把往旁边一甩,有用吗?我告诉你,没有任何用。你可以甩一百下、一千下,甩完,新的戾气又来了,因为你是个磁场中心,你会吸引属于你的那一份能量。每个人都是一个磁场中心,每个人都是等离子体,你注定会吸引跟你匹配的能量来到你身边。所以心地不光明,你就是天天洗澡换衣服、天天甩,把戾气往外甩,你也甩不掉,你会吸引更多的属于你的那份灰色能量来到你身边。这是能量法则,这是物理性的,你改变不了,你也无法扭转它,它是一个物理效应。那怎么办?
非常简单,你只要在你的里面生出一点阳光来,你把你所有的那些负面的思想统统放下。你能活得阳光一点吗?你能活得纯正吗?你能够在面对像宣化上人这样——有人在诱惑你的时候,你能不受她诱惑吗?可以吗?你都可以,你内心的一份光明就出来了,这个是真正去除戾气的方式,由内而外地,这也是王凤仪讲了一辈子的事。王凤仪一辈子都在讲,你要怎么做人。
因为你做人的方式决定了你未来的命运。一辈子的命运。你嫌弃你的丈夫、嫌弃你的小孩、嫌弃你的公婆,等等。你无法做一个持家的主妇,你无法做一个承担责任的丈夫,等等。你所有的行为,所有自内而外的这些言行,都创造了一个属于你的能量。你的这些能量将会吸引相应的外在能量,也就是会吸引外在的人和事,而这些人和事将一步步地累积成你未来的命运。
所以佛陀才会讲,你要以戒为师。因为也许你是一个不擅长冥想的人,它对你太技术化了;也许你无法主动提升意识层次,这对你显得有点高深了。如果禅定、冥想这些东西对你太高深了,但你起码可以从行为上做到。一旦你的行为做到了纯正,你的心灵注定受到影响。而一个人如果只从里面开始做,他的外面倒不一定完全会受影响。一个人像阿难一样,里面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学问,可他行为上却做不到,因此行为上做到似乎更有强度、更有难度。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一直讲,你要先从行为上做到!
今天下午,我们的一个学员问我:除了坚持冥想以外,还要做什么,能对冥想有明显的帮助?我给他的回答是,除了冥想以外,对修行、对冥想最最有帮助的是——你必须生活得足够阳光健康,不要做猥琐的事。这句话跟佛陀临终讲的“以戒为师”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任何一个人,无论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无论你是否在灵修,哪怕你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哪怕你不冥想,哪怕你什么也不干,我们讲的最低限度,你什么也不干,你只是一个正常人,你要活得好,活得开心快乐,你会发现有一件事是必须要达到的,必须要做到位的,这就是你的人格必须足够的正直阳光。
不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你生活里面,各种各样的事、蹊跷的事、负面的事、莫名其妙的事特别多。那不是别的,那是你吸引来的,你心灵的负面、你的内鬼吸引来了外鬼。所以“戒”这个字并不只是给一个信仰宗教的人,它实际上应该给每一个人,它实际上是一个基本生活的常识。你足够阳光吗?你足够健康吗?你足够直心吗?一定要直心啊!它就是一个最最正常的生活的逻辑。你必须活得够健康、够阳光,很简单,不要太自私,不要太阴暗。因为这对你好,这对你的未来好,这对你的命运好。命运不是注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任何一个圣者都是这样讲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里,是可以改变的一件事。
2024-03-17 13:54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