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恒学三总义(五)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三、第三总义:修行不能片面

修行不能片面相当于四无量心中的“平等舍”。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很多难修之行、难忍之境,这时我们的修行往往会堕于片面,对于各种对境不能平等对待。

比如说,我们可以忍受人为的伤害,但不能忍受非人的伤害;我们可以忍受天灾,但不能忍受人祸;有些人跟富有的人一起共修就会感觉良好,跟贫穷的人共修就会非常厌烦,这都是片面。

再比如,寒冬时,觉得冷了,就多穿些衣服;盛夏时,酷暑难耐,就打开空调,我们会对天气发脾气吗?不会。但如果有一个人让我们挨冻或受热,我们可能马上就会对他发脾气。虽然冷热的痛苦程度都一样,但我们会忍受自然的伤害,不能忍受人为的伤害,这就是修行片面。如果地震了,房倒屋塌,成千上万的人瞬间就死去了,我们会去起诉地震吗?不会。但如果一个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会去报警、起诉,这都是片面。

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哪怕一天不吃饭,好几天没睡觉,他都能够忍受,打坐时腿再痛也都能忍受。但如果别人指着他说:“你是坏蛋!”他马上就会火冒三丈。这些人虽然能长年地艰苦修行,但脾气却很坏,这样的修行就是堕于片面了。

有些修行人可以忍受本民族的人对他的批评,但不能忍受其他民族的人批评;有些可以忍受藏传佛教的指责,但不能忍受汉传佛教的指责。或者看汉传佛教怎么都顺眼,看藏传佛教怎么都不顺眼,这都是修行片面。对于修行来说,没有民族国籍之分,更没有宗教派别之分,都应该平等对待。

(一)怨亲平等

在“修行不能片面”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怨亲平等的修持。

很多修行人对于子女、父母等亲人的批评或伤害可以忍受,但无法忍受其他人的批评和伤害。对于亲人,再大的伤害都能做到宽宏大量;对于冤家仇人,一丝一毫的伤害也绝不容忍,睚眦必报。

有些人则正相反,对外人怎样都可以忍,对亲人却不能忍。只要听到亲人一句半句的指责,马上就会反唇相讥。在一起生活越久,反而越容易互相发脾气。

从恩德的角度看,亲人一点小小的恩德,我们常常会感恩不尽;外人很大的恩德,我们却很容易忘掉。有些人正好反过来——亲人无尽的恩德,常常会遗忘;外人微小的帮助,常常会铭记于心。

对于慈悲心也是这样,有些人对亲人很容易生起慈悲心。但是对其他人,尤其对于冤家仇人,心中就毫无慈悲,甚至充满怨恨。

有些人被自己的孩子咬了一口,就会一笑了之;但如果被一条流浪狗咬了一口,就会拿起石头狠狠地砸它。

这些现象都叫片面的修行。在修行的境界中,不应该有怨亲的分别,要平等对待。道理何在呢?

首先,怨亲的关系是变换不定的。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世的亲人,过去世不见得是我们的亲人,来世也不一定永远是亲人。仇人也是这样,这一世伤害我们的仇人,不见得过去世也是我们的仇人,来世更不一定还是仇人。不用说前生来世,仅仅今生的几十年中,怨亲之间的转换也是很常见的,稍有生活阅历的人都会经历过。

作为修行人,我们的目光要长远一些,胸怀要广阔一些。如果目光短浅、只看眼前,修行就会堕入片面。现在的亲人很可能变成仇人,现在的仇人也很可能转变成亲人。有了这样的认识,修行才会有平等观。对于亲人,当然要尽量彼此关爱,但不要过于执着,善始善终就可以了;对于仇人,不必太过计较,要一切随缘。

其次,无论怨亲,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


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有多大呢?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回想一下: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是像草原上的蘑菇一样自己冒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我们是母亲生出来的。那么母亲生我们是不是很轻松的?不是的,很多母亲在怀孕前后,往往会判若两人。怀孕之前,红光满面,像花一样;生产以后,面容憔悴,花容失色。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母亲肚子里,把母亲身体的精华都吸收了。

不仅是怀孕、生产,母亲养育我们更是要经历千辛万苦,尤其是城市里的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不仅要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还要时刻关心我们的教育,送我们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等等,要负担昂贵的学费,一直照顾我们到长大成人。母亲的恩德真是一言难尽。

我的母亲在40岁才生下我,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得到了母亲很多疼爱,我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但小的时候,我根本不明白母亲的恩德,等我长大以后明白了,母亲的年纪也大了,感官都已经迟钝了。我给母亲买了好吃的东西,她也尝不出滋味,买了好的衣服,她也感觉不到舒适……与母亲对我的付出相比,我连百分之一都没有报答过。

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我们报答母亲恩德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幼小的时候没有能力,长大以后有能力了,可母亲已经老了,或者已经离去。

这一世的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这样深厚,那么上一世呢?也一定是这样。再上一世呢?当然还是这样。无始轮回以来,我们一直流浪生死,所以一切众生一定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曾经对我们恩重如山。如果只片面地报答这一世的父母,忽略、甚至仇视过去世的父母,这从情理上说不过去吧?

从另一方面说,为什么有些人的一生会遭遇很多冤亲债主?其实,这些冤亲债主大都是他们前世的父母,因为在那一世为子女付出了很多艰辛,子女却不孝顺,所以父母死去的时候充满嗔恨,这一世就成为了冤亲债主来讨债。

所以,我们只对亲人怜悯是不够的,这连动物也能做到,这不完全是佛教提倡的慈悲。作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要怨亲平等,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曾当过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恶道众生。恶道众生之所以会堕入恶道,大多数是因为子女。是不是这样?我曾经问过一些开海鲜餐厅的老板:“为什么要从事这样每天杀生的行业?”他们都说:“没办法啊,我有家人、孩子,我要养活他们。”很多人都跟他们一样,因为不造业赚不到钱,所以只能不停地造业,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且还是为了子女,造了恶业,来世当然会堕入恶道。做过父母的人都可以感受一下:只要我的孩子幸福,我什么都可以做,下地狱都不怕。是不是有过这种心态?

因此,作为修行人,我们对一切堕入恶道的众生都负有责任。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对任何生命,无论是亲人还是仇人,非人还是魔鬼,飞禽还是走兽……都要保持平等的怜悯之心,这样修持就不会堕入片面。

深入一步说,是怨还是亲,并不取决于对方,而取决于我们自己。朋友和怨仇从何而来?如果一个人在我们身上看到很多优点,自然会愿意亲近我们,最后成为朋友;如果一个人在我们身上看到很多缺点,自然会讨厌我们,进而发展下去就是仇人。因此,是朋友还是仇敌,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身上善恶品质的展现,就会导致对方怨亲不同的结果。想要化敌为友,并不需要改变对方,而是需要改变自己。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减少片面的修持。

所以,不要仅停留于对亲人的挚爱、对仇人的嗔恨,最该嗔恨的是我们自己的烦恼、我执和无明。对这些我们可以嗔恨,对亲人和仇人我们则要平等。

举例来说,某人对你说了非常难听的话,你可能很生气,但是立刻意识到:可恨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的嗔恨。然后想一想:如果我回骂他,就是火上浇油,彼此的嗔恨就更炽盛了,造业就会很可怕……他之所以这样说我,肯定是因为我过去世诽谤过他,这个业消了就好了……这样思维了,就能够忍受下来,并保持平静。如果亲人对我们说了很多好听的话,送给我们很多贴心的礼物,这时我们也不要过于贪执,觉得亲人对我太好了、太重要了,这样就会增长对亲人的贪著,这时也要保持平静。这样才算做到平等观,平等观有了,修行才不会堕入片面。

总之,第三总义告诉我们:修行要保持平等观。

逆境来临时马上想到佛法,赶紧拿起佛珠来念;顺境一来就什么都忘了,功课也不做了,这样也是片面。无论痛苦还是幸福,无论逆境还是顺境,内在的修心和外在的功课都要保持,这样才是平等。

要像无著菩萨的《快乐之歌》所说的那样:得病要快乐,健康也要快乐;活着很快乐,死掉也快乐;有钱很快乐,没钱也要快乐。或如竹巴三猛咒所说:“顺缘由它去,逆缘随他来,一切无所求。”保持这样的观念,修行就不会堕于片面。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

你还梦见么?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可以默念地藏经吗

可以默念地藏经,因为念诵地藏经的方式有很多种,默念就是其中一种,虽然默念不用出声,只要我们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念诵地藏经,其实出声和不出声又有什么关系,同时默念地藏经也可以帮助我们平复情绪。那么默念地..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谢履端,清朝云南人。为人端正好学,从小即有孝友的善名。少年读书时,凡看到有诲人淫佚的书籍,恐怕它流传人间,使人读了迷失心志,而做出损人败德的事。所以常不吝惜金钱,用高价全部把它买回来烧毁。因..

流水长者的儿子

流水长者的儿子流水长者子是世尊的前生,世尊成道后,那些鱼转生的十千天子前来闻法,佛陀为他们授菩提记。长者子小时候就知道救护动物,而如今的小孩,在有意无意中杀死很多动物,真应该羞愧,应象长者子那样救护众..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一位少妇照例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

普门品要念多少遍会有感应

普门品一共两千多字,是妙法莲华经的一品,千百年来,念普门品获得功德的佛弟子或者普通人数不胜数,有很多普通人每天都在念诵普门品,拜观世音菩萨,所以得观音菩萨感应的人很多。念普门品想要获得感应,就要知道怎..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如今我们有很多前世的福报成熟了,拥有了暇满人身,但如果这辈子没有信仰,其实就跟动物差不多。我们以为自己很高贵,有崇高的思想,可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理解力和领悟力呢?看看那..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在觉醒的路上,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一晃参加三级修学已经四个多月了,现在的我烦恼少了,每天都很开心快乐,按时学习按时做定课,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努力工作,过得都很充实。想想..

四位夫人

有一个富翁娶了四位夫人,四位夫人一个比一个娇美艳丽。大富翁最爱恋年轻貌美的四夫人,钻石珍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都买给四夫人。富翁对婀娜娉婷的三夫人也倍加疼爱,交际应酬,出双入对,都带着三夫人。二夫人..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我们人生所有的种种苦难和不能克制的欲望,都是因为没有守戒造成的。大家想想看,家庭的破裂是不是因为没有守戒?如果懂得守戒,懂得克制,懂得相互原谅,就是把自己的戒律牢牢地放在心中,你就不..

宋大善寺行童《净土圣贤录》

大善寺行童,常随师善辉,持诵佛名。一夕,梦妇人持数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耳。妇人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