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恒学三总义(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四)三种戒的本质
别解脱戒的本质是出离心。
有些人在别解脱戒的外相上表现得很清净,但内心却没有生起出离心,这就不是真正的持戒。无论是一戒居士还是圆满居士,无论是沙弥还是比丘,如果没有出离心,别解脱戒也就没有了。有些人虽然没有受过别解脱戒,但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那么他的别解脱戒是最真实的。
缺乏出离心的别解脱戒属于世间法,根本不能解脱轮回;以出离心摄持的别解脱戒则超越了世间,属于出世间法。
菩萨戒的本质是利他。
如果我们受了菩萨戒,但内心中既没有利他的思想,外表也没有利他的行为,我们认为自己身上还有菩萨戒吗?没有了!这一点务必要记住。
有些人虽然没有接受过菩萨戒的仪轨,但有真实无伪的利他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也总能有利他之行,这就等于是菩萨戒。菩萨戒并不取决于外表,即使我们总是面带微笑、神态慈祥、耳垂很大、肩膀很宽,这也都不能说明什么,这也许只是过去世一些小小的善行,此生在面相上有一点体现而已,至于菩萨戒是否具备,则不一定。当然,也许有些人既具备了利他之心,外貌也随之圆满了,这当然更好了。
总之,菩萨戒的本质是利他。不要只重视修持菩萨戒的仪轨,或者只重视背诵菩萨戒的戒条,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利他,包括利他之心和利他之行。这种利他要不求回报、毫无条件、没有目的性。如果表面上做了很多利他的行为,内心的动机却是为了个人名利,这不叫利他,这叫自利,更谈不上是菩萨戒了。
金刚乘持明戒的本质是清净观
只要有了清净观,持明戒就清净了。有些人认为持明戒必须要在大德面前接受灌顶、接受口传,必须要把宝瓶、铃、杵等法器放在头顶上……当然这些都是有关系的,但都属于手段,属于受戒的助缘,金刚乘真正的戒律不是这些,是清净观。下面我们从几个角度简略讲述一下清净观:
第一,不要过于自信。
清净观首先要求我们不要过于自信,正如《四十二章经》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尤其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我们是无明的,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是靠不住的。用眼睛来举例,并不是说我们视力极佳,不用戴眼镜,眼睛就没问题了。我们的肉眼视力再好,所能看到的范围也相对极小,太远的看不见,几百米以外看得到吗?太近也看不到,谁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太大也看不到,三千大千世界能看见吗?太小也看不到,谁能看见细菌?所以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耳朵也一样,声音太远听不到,太近也听不到;太大听不到,太小也听不到。六根都是如此。而我们凡夫最可笑、最可悲、也最可怕的就是:虽然我们的六根如此狭隘、如此脆弱、如此错误,但我们却对六根深信不疑。
清净观告诉我们: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是错觉。我们之所以看到眼前的世界是浊恶的,之所以看到别人有很多缺点,都因为我们的六根出了问题。而佛菩萨的六根是清净的,所以,他们的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在佛菩萨眼里,整个世界是庄严的坛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金刚乘首先要让我们明白:我们自身这个工具靠不住,看到的东西当然也靠不住,必然是错觉。要想看到真相,必须要把工具升级,就像现在的应用软件一样,要不断升级。如果继续固执地相信自己,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见,错觉就会更加根深蒂固,最后会变成一个刚强难化之人,根本无法生起清净观。没有清净观,金刚乘持明戒也就没有了。
第二,一切显现来源于我们的自心。
在我们凡夫眼里,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其他生命更是形象各异、千差万别。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么多差别?万物真的如此吗?不是,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分别念。当我们通过金刚乘的修行,把分别念彻底净化了、使之彻底平等了,我们就会发现:一切众生都是同一尊佛。清净观就是使我们明白——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外相给我们带来的感受,都与我们内心的分别、习气和无明有关,一切显现都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心,哪怕是沉睡中的一个梦,都与内心有关。
第三,虽然世间的一切显现并不真实,但我们必须遵守世间的规律。因果是决定不虚的,世间有世间的因果规律,出世间有出世间的因果规律。虽然我们看到的一切显现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无明的产物,但在无明的范畴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因缘和规律,我们必须遵守这些因缘和规律。除非我们真的悟道了,内心的清净观和外在的现实完全结合起来了,本质和显现成为一体了,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可以在岩石内自由穿行,可以在虚空中躺着睡觉,否则,必须要遵守世间的规律。
第四,放下执着。
我们懂得了眼前的一切都是无明的产物,都是不真实的,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我们在生活中就不会过于执着,对世间八法也可以比较淡定地面对——得到了怎么样?本来就不真实;失去了又怎么样?本来也不真实。这样,我们就更容易生起清净观。
(五)三戒一体
简单地说,别解脱戒是小乘注重的戒律,以出离心为根本,以解脱为目标,侧重于身和语,不以意为主。能断除对众生的直接伤害,但不能承办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菩萨戒具备了出离心,更以菩提心来摄持,不仅断除了对众生的伤害,还能承办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金刚乘持明戒以出离心为基础,以菩提心来摄持,更加上了清净观,视一切众生为本尊。
显而易见,金刚乘是完整的教法,不仅具备了别解脱戒的出离心,也具备了菩萨戒的菩提心,更有独一无二的特色——清净观、气脉明点、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等,这些内容小乘是没有提及的,大乘也是一知半解的,在金刚乘里是完整而圆满的。
以身体来做比喻,别解脱戒就像双足,菩萨戒就像躯干,金刚乘持明戒就像头颅,只有头、躯干、双足都具备了,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同样,只有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持明戒都齐备了,才是一个圆满的修行人。
再比如,要盖一座大厦,小乘相当于地基,大乘是架构,金刚乘就像大厦的装修。只有地基、架构、装修都具备了,才是一座完美的、可以居住的大厦,三者缺一不可。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修大乘的,所以小乘的戒律就没必要了解;或者认为自己是修金刚乘的,小乘和大乘的戒律没必要遵守,这些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就像盖大厦时,如果不打地基就开始搭建架构,大厦一定会倒塌;如果没有地基、没有架构,装修又从何谈起?所以,大乘行者也要遵守小乘戒律,金刚乘行者更要同时遵守别解脱戒、菩萨戒、持明戒。不能违背承诺过的任何戒律。
有些法教把别解脱戒定为外法,菩萨戒定为内法,金刚乘持明戒定为密法。外、内、密的差别并不取决于外在形式,在同一条戒律上可以同步具备。
例如不杀生戒,如果为了减肥而受持了不杀生戒,这样连小乘都不是,属于世间法;如果以出离心而受持了不杀生戒,就属于别解脱戒;如果以菩提心受持了不杀生戒,这条戒就属于菩萨戒;如果以视一切众生为本尊的见地受持了不杀生戒,那就属于金刚乘的戒。
三种戒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外修就是别解脱戒;内修就是菩萨戒;密修就是持明戒,一个修行人可以同步修持三种戒律。
总之,无论是金刚乘持明戒,还是菩萨戒、别解脱戒,我们一定要抓住其重点:没有出离心,受持再多的别解脱戒也毫无意义;没有利他之心,受多少菩萨戒也形同虚设;没有清净观,无论受多少灌顶、接触多少密法,金刚乘持明戒也根本不存在。
进一步说,别解脱戒、菩萨戒、持明戒,这三戒都建立于一点之上,哪一点?就是降伏自心!如果能做到降伏自心,等同于三种戒都圆满了。
如果没有做到降伏自心,只停留在外相上,那么三种戒都不存在。
(六)密勒日巴尊者关于三种戒的开示
密勒日巴尊者把三种戒定义为“基道果”:别解脱戒定义为“基”,菩萨戒定义为“道”,持明戒定义为“果”。“基”是基础的意思,“道”指中间的路,“果”是指结果。
我们凡夫处于“基”的层面,要特别重视别解脱戒,不杀生、不妄语等等。然后继续修行,侧重于利他之心、菩提心,这时会有一些修行上的觉受,烦恼、我执也破了一些,这是“道”的过程。最后,必须通过金刚乘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果法来证悟,这是“果”的过程。虽然别解脱戒是基础,但如果没有中间的菩萨戒,修行就无法提升;具备了菩萨戒,如果没有持明戒,修行就无法成就。
密勒日巴尊者的开示是很有特色的,意思也是说,别解脱戒、菩萨戒、持明戒属于密不可分的同一体系。
(七)阿底峡尊者关于三种戒的开示
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曾经问尊者:“是不是我们的三种戒很清净,修持也非常精进,就已经掌握佛法了?”
阿底峡尊者回答了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如果没有厌离三界轮回的心,就算清净持守三种戒律,还是会成为轮回的因。”
这和我们刚才讲的完全一致——别解脱戒的根本是出离心。如果从外表看戒律非常清净,但内心没有体会到轮回是充满痛苦的,没有生起出离心,这样的话,持戒也会变成流转轮回的因!
即使能一辈子清净地严守三戒,比如天天过午不食,有时甚至一天什么都不吃,常年闭关打坐等等,如果没有出离心,这些全都是流转轮回的因啊!那我们何苦要持戒呢?如果我们想要流转轮回的因,不如去打打麻将嘛,那多舒服啊。
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窍诀!有些人很重视修行的外在形式,但对修行的关键重点却一无所知!无论是汉地还是藏地的佛弟子,甚至包括很多出家人,心里依然有追求名利之心,依然对此生有所贪执,真正具备出离心的人很少,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重视。
尊者回答的第二个要点是:“如果不懂得回向圆满菩提,就算三门昼夜不懈地行善,也一定会被颠倒分别所牵引。”
三门就是指身口意。常常会有弟子问我:“我想在某某时间内完成某某数量的修法,可时间不够怎么办啊?”从来没有人问我:“我的出离心不够怎么办啊?我的菩提心不够怎么办啊?”阿底峡尊者说得非常尖锐:即使不分昼夜地精进行善,却不懂得回向菩提,行善的功德都会被摧毁的。真正的回向是很困难的,内心必须有真实无伪的慈悲心,如果我们所做的功课没有立即以菩提心和慈悲心来回向,内心就会产生很多分别念,这样的话,无论多么勇猛精进,所有的功德都会被分别念所摧毁。
第三要点是:“如果没有舍离世间八法,就算博学、持戒、说法、禅修,一切作为只会成为今生的目标,终究找不到来世的方向。”
世间八法是什么?是“称讥、毁誉、苦乐、利衰”,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尽力去平和对待世间八法,得到不要太贪恋,失去不要太灰心。“善缘随它去,恶缘由它来,一切无所求。”这样的心态就是舍弃了世间八法。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你还梦见么?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可以默念地藏经吗
可以默念地藏经,因为念诵地藏经的方式有很多种,默念就是其中一种,虽然默念不用出声,只要我们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念诵地藏经,其实出声和不出声又有什么关系,同时默念地藏经也可以帮助我们平复情绪。那么默念地..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谢履端,清朝云南人。为人端正好学,从小即有孝友的善名。少年读书时,凡看到有诲人淫佚的书籍,恐怕它流传人间,使人读了迷失心志,而做出损人败德的事。所以常不吝惜金钱,用高价全部把它买回来烧毁。因..
流水长者的儿子
流水长者的儿子流水长者子是世尊的前生,世尊成道后,那些鱼转生的十千天子前来闻法,佛陀为他们授菩提记。长者子小时候就知道救护动物,而如今的小孩,在有意无意中杀死很多动物,真应该羞愧,应象长者子那样救护众..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一位少妇照例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
普门品要念多少遍会有感应
普门品一共两千多字,是妙法莲华经的一品,千百年来,念普门品获得功德的佛弟子或者普通人数不胜数,有很多普通人每天都在念诵普门品,拜观世音菩萨,所以得观音菩萨感应的人很多。念普门品想要获得感应,就要知道怎..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如今我们有很多前世的福报成熟了,拥有了暇满人身,但如果这辈子没有信仰,其实就跟动物差不多。我们以为自己很高贵,有崇高的思想,可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理解力和领悟力呢?看看那..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在觉醒的路上,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一晃参加三级修学已经四个多月了,现在的我烦恼少了,每天都很开心快乐,按时学习按时做定课,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努力工作,过得都很充实。想想..
四位夫人
有一个富翁娶了四位夫人,四位夫人一个比一个娇美艳丽。大富翁最爱恋年轻貌美的四夫人,钻石珍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都买给四夫人。富翁对婀娜娉婷的三夫人也倍加疼爱,交际应酬,出双入对,都带着三夫人。二夫人..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我们人生所有的种种苦难和不能克制的欲望,都是因为没有守戒造成的。大家想想看,家庭的破裂是不是因为没有守戒?如果懂得守戒,懂得克制,懂得相互原谅,就是把自己的戒律牢牢地放在心中,你就不..
宋大善寺行童《净土圣贤录》
大善寺行童,常随师善辉,持诵佛名。一夕,梦妇人持数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耳。妇人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