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恒学三总义(一)

繁体

第六要 修心的戒律

第六要根本颂

恒学三总义。转欲自稳重。

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

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

舍弃有毒食,莫学重义气。

莫发粗恶语,勿候险阻处,

莫刺要害处,犏载莫移牛。

不好强争先,断除诸邪命,

天莫沦为魔,为乐莫求苦。

第六要修心的戒律

恒学三总义

如果我们渴了,想倒一杯水喝,那首先要把杯子摆正,否则倒水时杯子就会倾倒,一滴水也喝不到。听闻佛法也是这样,首先要摆正心态。无论是讲法者还是听法者,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双方都得不到佛法的加持,更不用说生起菩提心了。

生起菩提心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要把心转向佛法。如果我们的身体虽然坐在这里,心却不在这里,心里想的都是财产、名利等各种世间杂务,那说明我们的心还没有转向佛法。即使是追求个人解脱的小乘修行者,也需要把心转向佛法,否则是不能获得解脱的。而我们现在是大乘弟子,听闻的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修心七要》,这是我们过去多生多劫积累福德的善报,是无比深厚的善根结出的果实,我们真的是非常幸运、非常有福报。虽然如此,大德们却告诫我们:“法殊胜很重要,人殊胜更重要。”此处的“人殊胜”指的是我们的心,不是指外表。

藏地有这样一句俗语:评价一头老虎的时候,只需看它身上的斑纹就可以了,但评价人不能这样。老虎只要斑纹长得很漂亮就足够了,就可以放进动物园供游人欣赏。但人的评价标准不在外,而在内。

作为一个大乘弟子更要这样,要重视内心,不要重视外表。即使我们正襟危坐地听闻了殊胜的大乘法教,甚至还传播了大乘佛法,这也不一定能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有内心转向了佛法、内心得到了改善,并能以此心态去为人处世,这才说明我们得到了实质性的法益。

我们今天听闻了《修心七要》,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听闻佛法后

的改善——给予他人更多温暖,对人生更加充满热忱等等。如果《修心七要》听得越多,反而变得越自私,对周围的人越冷漠,这就失去了听闻的价值。法虽然殊胜,人却没有变得殊胜。

《修心七要》不是神话故事,它的每一句都是修行的窍诀,每一句都能在生活中实际运用。所以我们要把听到的每一句都实实在在地用来改变内心,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实践,这才是听闻《修心七要》正确的心态。

进一步说,听闻佛法时只做到认真是不够的,必须要对法教的殊胜充满信心、对上师三宝充满虔敬心,这样既能得到加持,还能在听闻的当下做到实修,令佛法在内心不断地深入、扩大、巩固,最终充盈我们全部的心。

目前,我们内心中菩提心的比例是极少的,因为我们学习的时间很少,即使学了也很片面,菩提心怎么能显露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一天24小时,我们是不是都忙碌于世间法当中?学习菩提心的时间有多少?即使学了,又有多少融入了我们的内心?所以,要想得到佛法强而有力的加持,首先必须增加学习菩提心的时间,然后多多思维,让菩提心逐步融入内心,最后融入于骨髓之中,成为我们的天性。

对于圣者们来说,佛法与自心是合为一体的,已经是天性了。对于我们来说,佛法不是天性,世间法才是天性,这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转换!要把自己不好的念头、不正确的行为,透过《修心七要》来转换!

利他的事业和利他的力量,完全由内在的菩提心决定。就像手电筒一样,灯泡的亮度完全由内在的电量决定。而我们的菩提心是非常微弱的,能发挥出来的利他的能量能有多少呢?我们常常会以为自己是一个很精进的修行人,实际上很多地方做的都很差,自己却感觉不到。如果学了《修心七要》以后,还是老样子,人际关系没有改善,实际生活上也没什么进展,这是不行的。一定要依照《修心七要》来刻意地训练自己,改变自己的世间法天性,从多闻思佛法开始,从面带微笑开始,从彼此关爱开始,要让自己跟以前真的不一样了,要有这样的感受。

很多古代的大德和祖师,最开始都与我们一样,都是充满自私和烦恼的凡夫,后来都是因为修持《修心七要》而成就了菩提心。现在我们也开始学习了,所以迟早都会成为菩萨,有些人可能快一些,有些人慢一些,有些可能会更慢。无论进度如何,大家接触了《修心七要》之后,终有一天会成为菩萨,会成就佛果。那时经典中也许会记载:2015年地球上的某某人由于修习了《修心七要》,变成了某某时代的菩萨,后来以某个佛陀的名号度化众生,这是一定的,并不是我安慰大家。因为《修心七要》这个法真的很难得、很殊胜,我们能有机会听闻,功德已经不可思议,如果听闻之后还能精进实修,能快速地把菩提心变成自己的天性,那一定会成为一个菩萨。或许大家成就的时间会比我还早,因为我现在虽然“装模作样”地给大家传授《修心七要》,但对于实修可能比较懒惰。而大家听闻之后很精进地修持,所以会比我先成就。到时候大家不要忘记我啊,一定要帮帮我啊,大家早一点成就,我也就有了早日得救的希望。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六要——修心的戒律,一共有十六句,第一句是“恒学三总义”。“三总义”是指《修心七要》的戒律总义。《修心七要》的戒律是很有特色的,所有的戒律都包含在三总义之中。

第一个总义是“不违背自己所承诺的戒律”,第二个是“修行不要癫狂”,第三个是“修行不能片面”。

一、第一总义:不违背自己所承诺的戒律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把戒律比喻为大地: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有了大地,人类和一切生命才得以生存;有了戒律,世间的人天果报

和出世间的解脱才能够获得。戒律包括三种: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的持明戒。“持”就是持有,“明”就是指我们内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当我们能认识自心时,就能像主人一样自在地持有本心的光明,称为持明。持明戒也称为三昧耶戒。

(一)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主要指小乘的戒律,梵文是“乍得莫哈”,翻译为“别解脱戒”。梵文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字可以有很多含义。别解脱戒的一种含义是个别的意思,就是说:谁受持这个戒,谁获得解脱;谁没有受持这个戒,谁就无法解脱。并不是张先生受戒,李先生解脱,不是这样。张先生受持这个戒,张先生自己解脱,跟别人没关系。

别解脱戒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初次解脱的意思。如果我们已经解脱了,此生就没必要受这个戒。此生我们还在轮回,正说明过去世没有受这个戒,所以要种下解脱的种子,称为初次解脱。

别解脱戒有出家与在家之分,一般分为七种。最低的是受戒时间最短的八关斋戒,最高的是比丘戒。居士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只受了不杀生戒,称为一戒居士;有些居士受了不杀生、不偷盗两条戒,就是两戒居士;如果受了五戒,就是圆满居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去受戒,佛陀从不会强迫大家。

出家的别解脱戒有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最高的比丘具足戒有两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就更多了。短期出家也可以受别解脱戒,比如说出家几年、一个月,甚至几天,都是允许的。比丘分为五种:名想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具足比丘,最高的是破惑比丘,也就是烦恼已断的比丘。

这里要强调的是:虽然别解脱戒有在家、出家之分,但破惑比丘没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只要烦恼断了,就是最高级的比丘。所以,不要认为比丘都需要出家,在家人也应该树立信心,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破惑比丘,只要烦恼断了,头发仍然可以留着,仍然可以穿西装打领带,也算是比丘,而且是最高级的比丘。破惑比丘的含义很重要。有些人总是想出家,这当然值得随喜,但想要解脱不一定必须出家,而是必须断烦恼,这才是重点。烦恼没断,即使出家也不一定能解脱。当然,也可以先做名想比丘、自称比丘等,不需要养家糊口,不需要在俗事上过多分心,破惑也许会容易一些。

(二)菩萨戒

我们修学的菩萨戒是龙树菩萨的传承,首先要发愿菩提心,然后是行菩提心,在佛菩萨面前磕三个头、念三遍仪轨,就领受了菩萨戒。

菩萨戒的分类有四种、十八种、四十六种等等,主要包含于一个戒之中——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愿力。这是菩萨戒的根本。如果其他的菩萨戒都破了,但是内心没有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菩萨戒就等于没有失去。很多人不明白菩萨戒的根本,以为在庄严的佛堂里,点很多灯、供很多供品,然后磕三个头、念三遍仪轨,这样就得到菩萨戒了,这是不一定的。菩萨戒不取决于外表,而取决于内心。必须要有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心愿。

(三)持明戒

一般来讲,金刚乘持明戒种类是最多的,细分有成万上亿的戒条。阿底峡尊者曾说过:他没有违背过别解脱戒,偶尔会违背菩萨戒,但是他常常会违背持明戒。连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都会违背持明戒,可想而知,持明戒多么难以持守。

浓缩起来,持明戒有“十四根本堕”。只要这十四条没有违犯,持明戒就是清净的。如果进一步浓缩,“对上师的坚固的信心,及保持金刚师兄之间的和睦团结”,做到这两条,持明戒的根本就还存在。

佛陀曾经“宣说律藏二万一”,律藏的内容非常浩繁、非常细致,我们现在学习的是《修心七要》,所以戒律部分只讲根本与关键,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用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清楚。那么,三种戒最关键的本质是什么?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净土法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净土法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不放在心上,不理它,《楞严经》上:好境界;如果你理会它,你就错了,你就迷了。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间人,也是通病,趋吉避凶,不同国..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常说世界苦?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常说世界苦?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

净土法门:佛陀一生的行迹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

净土法门:佛陀一生的行迹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我们看佛陀一生的行迹,初发心是在做太子的时候,看到世间众生的痛苦,经典里面所记载的,说他出去郊外去参观考察,看到生老病死,他体会就很深,那个时候他才十几岁。十..

净土法门法师:饮食起居要能够正常,才可以延年益寿

净土法门法师:饮食起居要能够正常,才可以延年益寿饮食起居要能够走向正常,延年益寿。中国古人说得很好,「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这是过的人正常生活,早晨天亮起来,晚上太阳下山可以休息了。中国人懂得养生,子..

净土法门:样样随缘,好自在

净土法门:样样随缘,好自在我们这个地方,你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你有取舍,因为你有分别。这个世间虽然都是假的,你把它当真,你要想得到、你要想控制它、你要想受用它,这是见思烦恼,这是轮回心。这轮回的念头要舍..

净土法门:诸佛的密藏是什么?

净土法门:诸佛的密藏是什么?诸佛的密藏是什么?跟诸位说,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实在太少。像善导大师讲的,许多菩萨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决定念佛,他为什么还要..

净土法门:五蕴自己生,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净土法门:五蕴自己生,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

净土法门:万法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

净土法门:万法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一生当中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断烦恼、消业障。入门,你看看须陀洹,看看初信位的菩萨,等于说佛的小学一年级,他修什么?他断见思烦恼。先断见烦恼。见烦恼五大类,第一个身见,放下身..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很多人知道,学佛能让自己增加智慧,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清净。但是,到底怎样学,才对呢。有人觉得学佛就是要皈依,觉得佛教中讲三皈五戒,很复杂。有人说,其实学佛就是将佛当做..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目的,并付诸实现呢?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非常重要。你现在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所以用头脑去思考和寻找。你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对,也不..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给我们表法的,我们用见贤思齐的心瞻礼尊容,这就是修功德。我们一定要知道瞻礼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在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学佛,学着学着佛因为..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这种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顶礼可以分为三个..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个?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问:“东区长者之声”,这大概是个刊物,里面登载说本港卫生局长说,香港严重缺乏灵龛,倡将骨灰洒在纪念花园,化做春泥更护花。世俗也有把骨灰洒入江海的..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一个众生,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都一样,都想解脱,都想成佛,只是不会或不敢用“解脱”、“成佛”这些词而已,他们认为这是迷信。一说要解脱、要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