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恒学三总义(一)

繁体

第六要 修心的戒律

第六要根本颂

恒学三总义。转欲自稳重。

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

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

舍弃有毒食,莫学重义气。

莫发粗恶语,勿候险阻处,

莫刺要害处,犏载莫移牛。

不好强争先,断除诸邪命,

天莫沦为魔,为乐莫求苦。

第六要修心的戒律

恒学三总义

如果我们渴了,想倒一杯水喝,那首先要把杯子摆正,否则倒水时杯子就会倾倒,一滴水也喝不到。听闻佛法也是这样,首先要摆正心态。无论是讲法者还是听法者,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双方都得不到佛法的加持,更不用说生起菩提心了。

生起菩提心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要把心转向佛法。如果我们的身体虽然坐在这里,心却不在这里,心里想的都是财产、名利等各种世间杂务,那说明我们的心还没有转向佛法。即使是追求个人解脱的小乘修行者,也需要把心转向佛法,否则是不能获得解脱的。而我们现在是大乘弟子,听闻的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修心七要》,这是我们过去多生多劫积累福德的善报,是无比深厚的善根结出的果实,我们真的是非常幸运、非常有福报。虽然如此,大德们却告诫我们:“法殊胜很重要,人殊胜更重要。”此处的“人殊胜”指的是我们的心,不是指外表。

藏地有这样一句俗语:评价一头老虎的时候,只需看它身上的斑纹就可以了,但评价人不能这样。老虎只要斑纹长得很漂亮就足够了,就可以放进动物园供游人欣赏。但人的评价标准不在外,而在内。

作为一个大乘弟子更要这样,要重视内心,不要重视外表。即使我们正襟危坐地听闻了殊胜的大乘法教,甚至还传播了大乘佛法,这也不一定能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有内心转向了佛法、内心得到了改善,并能以此心态去为人处世,这才说明我们得到了实质性的法益。

我们今天听闻了《修心七要》,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听闻佛法后

的改善——给予他人更多温暖,对人生更加充满热忱等等。如果《修心七要》听得越多,反而变得越自私,对周围的人越冷漠,这就失去了听闻的价值。法虽然殊胜,人却没有变得殊胜。

《修心七要》不是神话故事,它的每一句都是修行的窍诀,每一句都能在生活中实际运用。所以我们要把听到的每一句都实实在在地用来改变内心,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实践,这才是听闻《修心七要》正确的心态。

进一步说,听闻佛法时只做到认真是不够的,必须要对法教的殊胜充满信心、对上师三宝充满虔敬心,这样既能得到加持,还能在听闻的当下做到实修,令佛法在内心不断地深入、扩大、巩固,最终充盈我们全部的心。

目前,我们内心中菩提心的比例是极少的,因为我们学习的时间很少,即使学了也很片面,菩提心怎么能显露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一天24小时,我们是不是都忙碌于世间法当中?学习菩提心的时间有多少?即使学了,又有多少融入了我们的内心?所以,要想得到佛法强而有力的加持,首先必须增加学习菩提心的时间,然后多多思维,让菩提心逐步融入内心,最后融入于骨髓之中,成为我们的天性。

对于圣者们来说,佛法与自心是合为一体的,已经是天性了。对于我们来说,佛法不是天性,世间法才是天性,这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转换!要把自己不好的念头、不正确的行为,透过《修心七要》来转换!

利他的事业和利他的力量,完全由内在的菩提心决定。就像手电筒一样,灯泡的亮度完全由内在的电量决定。而我们的菩提心是非常微弱的,能发挥出来的利他的能量能有多少呢?我们常常会以为自己是一个很精进的修行人,实际上很多地方做的都很差,自己却感觉不到。如果学了《修心七要》以后,还是老样子,人际关系没有改善,实际生活上也没什么进展,这是不行的。一定要依照《修心七要》来刻意地训练自己,改变自己的世间法天性,从多闻思佛法开始,从面带微笑开始,从彼此关爱开始,要让自己跟以前真的不一样了,要有这样的感受。

很多古代的大德和祖师,最开始都与我们一样,都是充满自私和烦恼的凡夫,后来都是因为修持《修心七要》而成就了菩提心。现在我们也开始学习了,所以迟早都会成为菩萨,有些人可能快一些,有些人慢一些,有些可能会更慢。无论进度如何,大家接触了《修心七要》之后,终有一天会成为菩萨,会成就佛果。那时经典中也许会记载:2015年地球上的某某人由于修习了《修心七要》,变成了某某时代的菩萨,后来以某个佛陀的名号度化众生,这是一定的,并不是我安慰大家。因为《修心七要》这个法真的很难得、很殊胜,我们能有机会听闻,功德已经不可思议,如果听闻之后还能精进实修,能快速地把菩提心变成自己的天性,那一定会成为一个菩萨。或许大家成就的时间会比我还早,因为我现在虽然“装模作样”地给大家传授《修心七要》,但对于实修可能比较懒惰。而大家听闻之后很精进地修持,所以会比我先成就。到时候大家不要忘记我啊,一定要帮帮我啊,大家早一点成就,我也就有了早日得救的希望。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六要——修心的戒律,一共有十六句,第一句是“恒学三总义”。“三总义”是指《修心七要》的戒律总义。《修心七要》的戒律是很有特色的,所有的戒律都包含在三总义之中。

第一个总义是“不违背自己所承诺的戒律”,第二个是“修行不要癫狂”,第三个是“修行不能片面”。

一、第一总义:不违背自己所承诺的戒律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把戒律比喻为大地: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有了大地,人类和一切生命才得以生存;有了戒律,世间的人天果报

和出世间的解脱才能够获得。戒律包括三种: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的持明戒。“持”就是持有,“明”就是指我们内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当我们能认识自心时,就能像主人一样自在地持有本心的光明,称为持明。持明戒也称为三昧耶戒。

(一)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主要指小乘的戒律,梵文是“乍得莫哈”,翻译为“别解脱戒”。梵文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字可以有很多含义。别解脱戒的一种含义是个别的意思,就是说:谁受持这个戒,谁获得解脱;谁没有受持这个戒,谁就无法解脱。并不是张先生受戒,李先生解脱,不是这样。张先生受持这个戒,张先生自己解脱,跟别人没关系。

别解脱戒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初次解脱的意思。如果我们已经解脱了,此生就没必要受这个戒。此生我们还在轮回,正说明过去世没有受这个戒,所以要种下解脱的种子,称为初次解脱。

别解脱戒有出家与在家之分,一般分为七种。最低的是受戒时间最短的八关斋戒,最高的是比丘戒。居士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只受了不杀生戒,称为一戒居士;有些居士受了不杀生、不偷盗两条戒,就是两戒居士;如果受了五戒,就是圆满居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去受戒,佛陀从不会强迫大家。

出家的别解脱戒有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最高的比丘具足戒有两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就更多了。短期出家也可以受别解脱戒,比如说出家几年、一个月,甚至几天,都是允许的。比丘分为五种:名想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具足比丘,最高的是破惑比丘,也就是烦恼已断的比丘。

这里要强调的是:虽然别解脱戒有在家、出家之分,但破惑比丘没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只要烦恼断了,就是最高级的比丘。所以,不要认为比丘都需要出家,在家人也应该树立信心,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破惑比丘,只要烦恼断了,头发仍然可以留着,仍然可以穿西装打领带,也算是比丘,而且是最高级的比丘。破惑比丘的含义很重要。有些人总是想出家,这当然值得随喜,但想要解脱不一定必须出家,而是必须断烦恼,这才是重点。烦恼没断,即使出家也不一定能解脱。当然,也可以先做名想比丘、自称比丘等,不需要养家糊口,不需要在俗事上过多分心,破惑也许会容易一些。

(二)菩萨戒

我们修学的菩萨戒是龙树菩萨的传承,首先要发愿菩提心,然后是行菩提心,在佛菩萨面前磕三个头、念三遍仪轨,就领受了菩萨戒。

菩萨戒的分类有四种、十八种、四十六种等等,主要包含于一个戒之中——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愿力。这是菩萨戒的根本。如果其他的菩萨戒都破了,但是内心没有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菩萨戒就等于没有失去。很多人不明白菩萨戒的根本,以为在庄严的佛堂里,点很多灯、供很多供品,然后磕三个头、念三遍仪轨,这样就得到菩萨戒了,这是不一定的。菩萨戒不取决于外表,而取决于内心。必须要有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心愿。

(三)持明戒

一般来讲,金刚乘持明戒种类是最多的,细分有成万上亿的戒条。阿底峡尊者曾说过:他没有违背过别解脱戒,偶尔会违背菩萨戒,但是他常常会违背持明戒。连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都会违背持明戒,可想而知,持明戒多么难以持守。

浓缩起来,持明戒有“十四根本堕”。只要这十四条没有违犯,持明戒就是清净的。如果进一步浓缩,“对上师的坚固的信心,及保持金刚师兄之间的和睦团结”,做到这两条,持明戒的根本就还存在。

佛陀曾经“宣说律藏二万一”,律藏的内容非常浩繁、非常细致,我们现在学习的是《修心七要》,所以戒律部分只讲根本与关键,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用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清楚。那么,三种戒最关键的本质是什么?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

你还梦见么?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可以默念地藏经吗

可以默念地藏经,因为念诵地藏经的方式有很多种,默念就是其中一种,虽然默念不用出声,只要我们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念诵地藏经,其实出声和不出声又有什么关系,同时默念地藏经也可以帮助我们平复情绪。那么默念地..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

毁淫书得功名显耀谢履端,清朝云南人。为人端正好学,从小即有孝友的善名。少年读书时,凡看到有诲人淫佚的书籍,恐怕它流传人间,使人读了迷失心志,而做出损人败德的事。所以常不吝惜金钱,用高价全部把它买回来烧毁。因..

流水长者的儿子

流水长者的儿子流水长者子是世尊的前生,世尊成道后,那些鱼转生的十千天子前来闻法,佛陀为他们授菩提记。长者子小时候就知道救护动物,而如今的小孩,在有意无意中杀死很多动物,真应该羞愧,应象长者子那样救护众..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

尘世中哪里可以修行?心即道场、心即禅堂这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一位少妇照例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碰巧遇到一位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

普门品要念多少遍会有感应

普门品一共两千多字,是妙法莲华经的一品,千百年来,念普门品获得功德的佛弟子或者普通人数不胜数,有很多普通人每天都在念诵普门品,拜观世音菩萨,所以得观音菩萨感应的人很多。念普门品想要获得感应,就要知道怎..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

嘎玛仁波切:人类比动物强在哪儿?如今我们有很多前世的福报成熟了,拥有了暇满人身,但如果这辈子没有信仰,其实就跟动物差不多。我们以为自己很高贵,有崇高的思想,可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理解力和领悟力呢?看看那..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

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在觉醒的路上,降服生命的迷惑和烦恼一晃参加三级修学已经四个多月了,现在的我烦恼少了,每天都很开心快乐,按时学习按时做定课,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努力工作,过得都很充实。想想..

四位夫人

有一个富翁娶了四位夫人,四位夫人一个比一个娇美艳丽。大富翁最爱恋年轻貌美的四夫人,钻石珍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都买给四夫人。富翁对婀娜娉婷的三夫人也倍加疼爱,交际应酬,出双入对,都带着三夫人。二夫人..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

境界越高的人话越少我们人生所有的种种苦难和不能克制的欲望,都是因为没有守戒造成的。大家想想看,家庭的破裂是不是因为没有守戒?如果懂得守戒,懂得克制,懂得相互原谅,就是把自己的戒律牢牢地放在心中,你就不..

宋大善寺行童《净土圣贤录》

大善寺行童,常随师善辉,持诵佛名。一夕,梦妇人持数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无钱买耳。妇人曰,我当与汝,汝可开口,即以数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师。辉曰,此是大势至菩萨,授汝念佛三昧也。过数日,童见二大士,持华座与之..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

少白公子、齐白石传人书画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

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嗔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

国学十二道有禅宗之道,禅宗以心为主,学佛修行如何做到清净心呢佛教修行有三善,那么其中何为究竟善,何为无记心呢?中国的历史文学范围比较广,这些年主张的国学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国学分类比..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

因果报应法则里暗藏的五大玄机!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

嘎玛仁波切:菩提树和明镜台导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当时以佛的境界写的四句偈,不是凡人的境界。现在我们的身心被客尘污染得一塌糊涂,需要运用佛法,让我们的菩..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