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般若论和其重要的意义
佛教的般若论和其重要的意义
佛法的中心是什么?佛法的中心,便是般若。般若是什么呢?缘起性空。缘起跟性空的关系怎么样?因为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它靠许多的缘合拢来现一个假象,这个假象跟那个缘却不是一个东西,它别的有它的姿态、别的有它的效果,看起来就像有别的一个法出来了,可是,它本身没有自性的,这个缘起当下就含着性空的道理在里面。所以咱们说佛法的中心,全部佛法讲来讲去,它中心点讲什么?“缘起性空”,便是这句话。咱们佛学院入学考试的时分常常要出这个标题,来考试的学生,当然是学习过一些释教教理了,那么先问问他:你学过佛法,究竟佛法的中心在哪里?释教理论的中心在什么地方?缘起性空。什么东西都是从缘起性空这个准则里打开来的。
缘起的姿态许多。讲原始释教,便是用十二缘起。在讲义中有一个表,就介绍了四种缘起:剎那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远续缘起。在原始释教里面,缘起至少有这么四种。后来发展到大乘释教,还有中观的“受用缘起”、唯识的“阿赖耶缘起”、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许多。每一个宗派的理论体系都有一种缘起的理论掺在里面,每一个宗派都不同。咱们把缘起的道理知道了,佛法的中心也就知道了,所以这个很重要,咱们在这儿就要仔细地学一下。咱们学《心经》,便是期望有点收成,这缘起的道理便是一个重点,咱们来讲一下。学过之后,今后讲到缘起,心里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了。
讲缘起,主要是破“我”,一方面从破“我”(人我)下手,在此之上再进一步破法(法我),把人、法两个固执破掉,释教的主旨也就在这儿。释教学了那么多,为什么?便是破掉补特伽罗的人我,再破掉全部法自性的法我,这个达到了,也就成佛了。人我的空达到之后成阿罗汉,法我的空证到之后就成佛了。咱们修行的意图也就在此,咱们学教,教理的中心也就在这儿。
佛祖出生。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才智。以此才智。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原本无染。故曰清净。原本不昧。故曰光亮。原本广阔包容。故曰虚空。原本无妄。故曰一真。原本不动不变。故曰真如。又曰如如。原本圆满无所不照。故曰圆觉。原本寂灭。故曰涅槃。此在诸佛圆证。故称为大觉。又曰菩提。
诸佛用之。故为神通妙用。菩萨修之。名为妙行。二乘得之。名为摆脱。凡夫迷之。则为梦想业识。发而用之。则为贪嗔痴爱骄谄诈骗。造之为业。则为淫为杀为盗为妄。所取之果。则为刀为锯为铁为磨。甚至镬汤罏炭种种苦具。
皆从此心之所变现。正若醒人无事。种种乐境。皆在目前。少时昏睡冷静。遽然梦在地狱。种种苦具事。一时备受辛酸楚毒。尴尬难忍。正当求救而不行得。时堂前坐客喧闹未息。随有惊觉。嗟叹而起。视其欢娱之境居然在目。而酒尚温肴尚热也。枕席之地未离。苦乐之境顿别。要之乐向外来。苦从中出。由是观之。天堂地狱之说。仿佛呈现于自心。又岂为幻怪哉。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又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专心作。
以此观之。岂独佛法说专心。从上圣贤甚至全部九流异术。极而言之。至于有情无情。无不从此专心之所树立。但有大小多寡善恶邪正明昧之不同。所用之各异耳。故曰。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鳞甲茸毛。普现色身三昧。此皆般若之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
吾人本有之心体。原本广阔包容。清净光亮之若此。目前交织杂沓陈列于四围者。种种境地色相。又皆吾心所现之若彼。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并且误取自心。以为贪爱之乐地。目悦之于美色。耳悦之于淫声。鼻悦之香。舌悦之味。身悦之触。心悦之法。又皆自心所出。又取之而为欢为乐。为贪嗔痴。为淫杀盗妄。而造作种种幻业。又招未来三途之剧苦。如人梦游而不觉。可不大哀欤。
以其此心与诸佛同体无二。历代祖师悟明而不异者。独吾人具足而不知。如幻子逃逝而忘归。父母思而搜讨之。所以释迦出生。达磨西来。甚至曹溪所说三十余年。诸于流衍千七百则指示于人者。尽此事也。岂独老卢。即白叟今日为司直所说者。亦此事也。司直与诸现前共闻见者。亦此事也。
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知此一事外。皆成魔说。为戏论耳。是则诸佛全证若不出生。则孤负众生。诸祖悟之而不说法。则孤负诸佛。凡有闻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则孤负自己。负众生者慢。负诸佛者堕。负自己者痴。斯则佛祖可负。而自己不行负。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持珠作丐。可不谓之大哀欤。
司直今者。身婴尘海。心堕迷途。遽然猛省。回头寻求此事。是犹持珠之子。耻与丐者为伍。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白叟顿以此法直指向渠。俨若指示衣底神珠。原是司直固有。亦非白叟把似。以当人情世态也。然此满意宝珠。随求而应。种种事业受用境地。无不取足。至若求其随应之方。又在司直自心善互精勤。克苦之力耳。若果能自肯。竭力自求。一旦豁然了悟。则将山河大地鳞介茸毛。与夫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及尧臻周孔事业。一口吸尽。不假他力。否则依然一梦想颠倒众生耳。又何故称为大丈夫哉。
司直司直。宁可上负佛祖。下负白叟。万万不行自负负君负亲也。白叟今日所说般若。皆从上佛祖心肠法门。即与六祖大师开始所说。不差一字。第开始闻者。唯尔一人。既以一人而当旧日千二百众。白叟欢欣不由。故亦为说般若之法。如吾佛祖所云。如为一人。很多亦然。邓生持此自利利他。未必不为广长舌也。
注:这是憨山大师给邓司直居士的一封信,所以文中的司直便是邓司直。文中的老卢指的是六祖,俗姓卢。
世间智的世智才聪是有所知,是别离,别离是最坏的妄心。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白痴一样,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别离、不加取舍,好坏、长短、对错仍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憎不舍。因为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别离,均是梦幻泡影,了不行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着外境滚动呢?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讲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
一瞬间,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
老板说:“好呵!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
买主称心满意地走了。过了一瞬间,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
老板说:“好!给你一刀肥肉。”这人也称心而去了。
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
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买主也称心而去。
老板说:“看呵!我这儿块块都是好肉。”
啊!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确实,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彻底是买肉人的心在别离。而这别离心又是多年养成的习气所发生的知见。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气,就厌烦肥肉,所以说瘦肉好,肥肉欠好;他的习气是喜欢吃肥肉,就以为瘦肉欠好,肥肉好。就像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彻底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气、人的喜恶而构成的梦想知见所造成的。倘若习气消除了,梦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
是的,人的行为确实有好坏之分。在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晰全部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通。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从着一条因果规则。
“欲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此生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宿世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此生作者是”,此生的所作所为,便是你来世所受的果报。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端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则一样,自因自果,作茧自缚,恰如其分,丝毫不差。所以释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便是自利,害人实是自害,咱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因此,见了坏人,咱们也不要厌恨他、鄙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痛改前非。若心里总是存着“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彻底除掉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
释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便是,全部众生都有佛性。也便是说全部众生都可以成果为佛,是平等的。可是成果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缘由而定了。
所以,学佛的人要心量大,要能容忍各式各样的众生,在成果别人的一起成果自己。
般若又分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用文字言语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如三藏十二部经典、讲经说法等。
前面讲过,因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无法描绘。所以不行言说,说了即不是,故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如一言不发,又怎能引初学者入门呢?故又不得不于无言说处,说些义理,使初学者入门。
故文字般若,仅为表法方便。修学者通过对文字言语的理解、思想,理解了佛法的义理,再起观照实修,这便是修法的闻、思、修全过程。这儿还须阐明一下,用文字言语所表达的教义教理,是佛陀与佛门弟子的心髓,供后学者方便了彻实相妙理,以起实修观照,照见实相般若之体,而起度生之用,乃妙才智法宝也。
观照般若: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才智。即观照全部有为和无为诸法俱不行得的才智。
比如:《心经》一开始就提出“观安闲菩萨”,这儿的“观”便是观照,它既不是用肉眼观看,更不是胸内肉团心的效果;既不是大脑神经的功能,也不是用第六认识去别离观想,而是无形无相之性的效果,即会集心力观照所修的法。
净土宗修念佛法门。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分,修学者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须会集摄在这句佛号上,不使外驰。佛号从心起而出于口,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干摄住妄念而安然入定,才干收到念佛的成效。这种口持耳闻的念佛法,是最好的观照念佛法。因为耳闻便是心闻,心观照在佛号上,妄念天然不生。
印光大师在《念佛三昧摸象记》中言:若证明三昧之法,“有必要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才干证入念佛三昧。所以,净土宗离不开观照。
再讲禅宗。禅宗也离不开观照。禅宗要参一句话头,要起疑情,使全身心都会集在话头的疑情上。疑情起时,笼罩着全身,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整个身心都凝到这个疑团里去了。禅宗把这比喻为吞了一个栗棘蓬,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于妄念剿绝处,猛着精彩,才有好消息到来,这也便是观照。
再说密宗。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加持。身密,脚跏趺而坐,手结印不动。口密,嘴巴连绵密密不停地持咒,而不行说话。意密,便是思想、意念都会集在所持之咒上,像前面所说的念佛一样,口持心闻,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这也是观照。密宗修法许多,有观像法,观本尊法等等,这儿就不多谈了。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很多人知道,学佛能让自己增加智慧,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清净。但是,到底怎样学,才对呢。有人觉得学佛就是要皈依,觉得佛教中讲三皈五戒,很复杂。有人说,其实学佛就是将佛当做..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目的,并付诸实现呢?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非常重要。你现在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所以用头脑去思考和寻找。你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对,也不..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给我们表法的,我们用见贤思齐的心瞻礼尊容,这就是修功德。我们一定要知道瞻礼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在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学佛,学着学着佛因为..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这种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顶礼可以分为三个..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个?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问:“东区长者之声”,这大概是个刊物,里面登载说本港卫生局长说,香港严重缺乏灵龛,倡将骨灰洒在纪念花园,化做春泥更护花。世俗也有把骨灰洒入江海的..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一个众生,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都一样,都想解脱,都想成佛,只是不会或不敢用“解脱”、“成佛”这些词而已,他们认为这是迷信。一说要解脱、要成佛,..
孩子,这是甜的
好甜!好苦!好甜呀!我说好苦才对!邻家哥哥结婚,分礼糖。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拿着刚到手的糖果跑一边享受这难得的喜悦。可是吃着吃着就吵了起来,一个说糖果是甜的,另一个穿得破旧、年纪稍小点的却说这是苦的,谁..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文:宏海法师今天这一讲,我们想,主要把我们做一个大的视野整合,就是在此之前,我们讲过了这么多的国土呀,界呀,道呀,今天我们要讲一下它是怎么来的。就着说前面的几种国土,净土..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文/学诚法师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当然,这里所..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这是蕅益大师讲的,讲得一点都不错。绝对不是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包括菩萨,菩萨、声闻、缘觉没有法子理解净..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安忍不是只在表面上“忍吧、忍吧……”你一忍再忍,总有一天会露馅的。这都是表面上的忍,实际上心已经动了,因为心里已经有怨恨了。这说明你还是没有深信这些道理。佛讲的这些道理..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我们已经有幸得到了暇满人身,丰衣足食,比较健康,也没有什么疾病,顺缘样样具备,这个时候应该好好地利用此良机精进修行。我们往昔造过很多恶业,业力缠身,这些恶业早晚都会现前的。业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解】六、净土诸经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