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智慧和我们普通人的智慧有什么不一样

繁体

真实的释教实践上是一种才智,学佛便是学才智

有些人认为释教便是禅修,简单地在寺院里边或许某个地方修个瑜伽、修个禅定,就认为自己是在学佛了——当然也能够说是学佛,但不完整,由于真实的释教实践上是一种才智。释教里边有没有放生啊、做慈悲啊,这些有没有呢?有。但这些是不是完整的学佛呢?不是。咱们也做许多许多的慈悲活动,包含现在有些名人、慈悲家,他们常常做一些善事,那么由于做善事的原因就认为“我是释教徒”吗?其实也不一定,由于释教底子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慈悲心。咱们在《释量论》中也讲过,慈悲等并不与无明相违。意思是什么呢?咱们修的慈悲心再好,假如没有切断轮回的才智,也底子解脱不了。

所以归根究竟学佛是什么呢?便是学才智。假如咱们对万事万物,对自己的内心,对整个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真相灵通无碍,这样的才智能够称为释教的才智。那这一点是咱们释教徒自己说的仍是他人说的呢?实践上专门研究、学习、闻思佛法的人最终会理解,尽管释教有许多许多的行为、仪轨、典礼,有许许多多的行为规范、道德原则等等,但这些实践上是释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最底子的。最底子的是什么呢?便是才智!这种才智能够说包括全部,用咱们释教的专用名词来讲,包含胜义谛和世俗谛;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讲,便是实相和现相。也便是说,在不同的人类面前、不同的行者面前所显现的有一种道理,还有一种是它实践的道理,这两个道理都灵通的话,这便是释教的才智,也便是说灵通释教。那么真实名副其实的释教徒是什么样的呢?便是释教里边所讲的道理完全理解,这便是精通佛法。

全部万法都有实相的空性和光亮的部分。最近咱们学院傍边也正在给咱们讲一个光亮、才智、决心方面非常有深度的、藏传释教傍边极其出名的论典。假如要理解实相的话,可能需求讲这些。

作为一个释教徒,至少在才智上有一点沉积和积累;假如没有的话,轻飘飘的,跟着自己的崇奉……对某个上师或许某个崇拜的大德,非常非常有决心当然也是很好的。咱们有时分看到有些释教徒特别有决心,比如说见到佛像、上师,整个情绪都不同,哭呀……有许多感动的表情,这是很好的。可是呢,有些学佛的人,刚开始学的时分,佛在眼前,学了四年今后,佛在西天,也有这样的。刚开始学的时分,对上师也有决心,对法也有决心,对三宝有特别坚定的决心。但过了三年今后,如同佛也好、上师也好,基本上没啥感觉了。这样不是很好,这种决心特别容易改变,不坚定。

坚定决心的办法是什么呢?便是一定要懂得事物的真相,经过闻思,对佛法真实的实相和道理生起了坚持不懈的决心,这种决心不会被他人夺走、偷走,咱们通常称这种决心为随法的决心。还有一种是随补特迦罗的决心,而真实随法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一、让你生烦恼之人。佛言“烦恼即菩提”,在修行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之说,也没有一路畅通之所,皆是披荆斩棘,在修行路上苦苦前行。佛曾说,人人皆具佛性,却因梦想执着不能证得。梦想执著亦是烦恼的底子,假如想要断除烦恼,只要理解烦恼的本源在何处,以才智破除烦恼。但话虽如此,想要做到,却是千难万难。

在日子之中,在修行之中,咱们皆能碰到种种让你生烦恼的事与人,为何会生烦恼,其皆因咱们修行不行,咱们不能时间观照良心所至。古德有语;全部让你生烦恼之人,皆是来度化与锻炼你的人,亦是咱们需求感恩的一种。在典籍之中亦有说“想要成佛,其必须学会踩着烦恼前行”。假如你只能被烦恼踩着,其不单单修行难有前进,反而会影响日子,影响工作。

二、让你“火烧功德林”之人。火烧功德林,咱们都知道,便是发脾气,生嗔恨心,然后导致让自己的所培的福报或具有的福报散失。但往往这种人,咱们亦是需求清净之人,为何?由于他们能让你生嗔恨心,能让你自己理解修的是有多么的差劲。从他说到自观,慢慢的理解、接收,然后让自己心量扩展,不会生嗔恨心,反而升起感恩之心。

在经典之中亦说,人人皆有五毒心,如何寻找到对治自己五毒心的办法,除了佛说的戒定慧,其在人间法之中能找到对治自己的办法,亦是才智的表现,从最基本的他说,到慢慢懂得、理解、接收、改正、忏悔。亦是修行之人不能够或缺的一大步。修行,不是说一说,而是需求做到知行合一。

三、让你时间坚持精进之人。前面所说两种人皆是能够让咱们时间坚持精进之人,为何?由于从中能够理解自己修得好不好,修的行不行。假如你因一件小事,而烦恼无穷。从他人一句话,然后升起嗔恨心。种种表现皆是自己修行的不行好,需求加倍精进,然后达到踩在烦恼向全冲,让他人随便指正,而无烦恼,却是帮助你去接收。反之就算是佛想度你,也很难度化,由于你从无明,转化到了“无知”。无明不可怕,没有才智不可怕,其最怕的便是“无知”,知而不改。

唯有才智明利,能够破除愚痴无明。好比暗室之中不可见物,灯亮后全部都记忆犹新,天然没有利诱犹疑。

释教中才智为何如此重要?

为什么释教这么注重才智呢?由于从底子上来说,人间的全部恶,都是源于无明愚痴。而全部苦果,一方面由于有恶不善法为业因,另一方面也要有无明相应,才会呈现为苦。

唯有才智明利,能够破除愚痴无明。好比暗室之中不可见物,灯亮后全部都记忆犹新,天然没有利诱犹疑。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又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足以看出才智的重要性。

咱们常说才智不是人间的聪辩,但实践上对二者的差异并不甚知。

聪辩,首要表现在快速的认知与反响才能。所谓耳聪目明,感官上的敏锐带来认知上的敏捷。而反响的敏捷,乃至处理问题时能用他人无法想到的办法,都会让人惊叹其人的聪明。

假如只注重认知与反响的敏捷,很显然会忽略了另一个维度:认知的正确性。才智重视的,不是认知有多敏捷,反响有多敏捷,而恰恰是认知的正确性,以及是否能基于正确认知,做出正确反响。

假如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资质,那么是否才智,很明显是能够在后天培养的。咱们能够从如下故事中了解这二者的差异。

佛在世时分佛陀有一个弟子叫周梨盘陀迦,便以人间聪辩才能较弱而出名。

周梨盘陀迦尊者甚至无法完整记忆一个偈颂,佛陀耐心教导,方便施设,教他打扫卫生,在扫地时念“扫尘”、“除垢”,乃至仅仅往左扫时念左,往右扫时念右。

尊者对三宝信重之极,在僧团中日夜熏陶法义,在扫地的过程中便忆念到:心中烦恼,也像地上遍满的污垢,而佛法就如扫帚,心地也需打扫,用佛法来祛除烦恼。这样思维,导致他最终得证阿罗汉。

阿罗汉的才智是远超凡人的,由于对法的现见,他们彻断烦恼解脱生死。这毋庸置疑。可是成了阿罗汉,周梨盘陀迦尊者就变成一个很聪慧的人了吗?

并非如此。佛世时比丘僧团会轮番差遣阿罗汉大僧到比丘尼僧团中讲法,其他的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团中都能够长期流畅地讲述佛法,而周梨盘陀迦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团,反反复复只会讲一个偈颂,一个他仅有记得的偈颂。能够看出,他并没有由于有了阿罗汉这么深彻的才智,就成为一个机敏的少年。

文殊菩萨的才智究竟有多深?

菩萨要化导众生,当然不能仅仅自己了达实相,还需求有广阔的辩才。那么以才智著称的文殊菩萨,其才智又有如何表现呢?

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维摩诘经》中《诸法言品》(即《文殊师利问疾品》)所讲述的故事。

维摩诘居士是毗耶离大城中一位对佛法有深入了悟的居士,他与当地人交好,深为咱们尊敬。因此当他患病时,国王大臣不少人都前去慰劳他,而他则趁机为这些来慰劳的人讲述佛法,让他们建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在不少人间人前往问疾之后,佛陀也让他的弟子们前去问疾。可是佛陀的弟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不堪此任,由于维摩诘居士对佛法法义的了解深彻,都曾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指出他们不如法的言行。

然后佛便跟弥勒菩萨等菩萨说起问疾一事,而这些菩萨也均因各种原因被维摩诘居士指出言行知见中的不圆满。

佛陀最后便跟文殊菩萨说到,咱们都觉得自己不行资历去问疾,那就你去吧。

文殊菩萨当场表示,这个维摩诘居士的确很了不起,对于佛法了解深彻,又能神通安闲,辩才无碍,并不是那么好应对。尽管如此,仍是愿意奉佛法旨前往。

这一前往,有八千菩萨,五百声闻,以及百千天人都跟着去,希望能从两位大士的对答中获得法益。

文殊菩萨先后问了维摩诘居士患病的缘由,详细的病症,又问他应该如何慰劳患病的菩萨,又该如何调服其心。维摩诘居士便借文殊菩萨的发问,一一作答,大开法筵。

两位菩萨的对答的确机锋横生,说是问疾,却问出了菩萨本怀,让一众听众皆得法益,其中更有八千天人因此而建议了菩提心。

也只要文殊菩萨的才智,才能在与维摩诘居士的应对中不落下风。

2024-03-17 13:54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