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智慧和我们普通人的智慧有什么不一样
真实的释教实践上是一种才智,学佛便是学才智
有些人认为释教便是禅修,简单地在寺院里边或许某个地方修个瑜伽、修个禅定,就认为自己是在学佛了——当然也能够说是学佛,但不完整,由于真实的释教实践上是一种才智。释教里边有没有放生啊、做慈悲啊,这些有没有呢?有。但这些是不是完整的学佛呢?不是。咱们也做许多许多的慈悲活动,包含现在有些名人、慈悲家,他们常常做一些善事,那么由于做善事的原因就认为“我是释教徒”吗?其实也不一定,由于释教底子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慈悲心。咱们在《释量论》中也讲过,慈悲等并不与无明相违。意思是什么呢?咱们修的慈悲心再好,假如没有切断轮回的才智,也底子解脱不了。
所以归根究竟学佛是什么呢?便是学才智。假如咱们对万事万物,对自己的内心,对整个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真相灵通无碍,这样的才智能够称为释教的才智。那这一点是咱们释教徒自己说的仍是他人说的呢?实践上专门研究、学习、闻思佛法的人最终会理解,尽管释教有许多许多的行为、仪轨、典礼,有许许多多的行为规范、道德原则等等,但这些实践上是释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最底子的。最底子的是什么呢?便是才智!这种才智能够说包括全部,用咱们释教的专用名词来讲,包含胜义谛和世俗谛;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讲,便是实相和现相。也便是说,在不同的人类面前、不同的行者面前所显现的有一种道理,还有一种是它实践的道理,这两个道理都灵通的话,这便是释教的才智,也便是说灵通释教。那么真实名副其实的释教徒是什么样的呢?便是释教里边所讲的道理完全理解,这便是精通佛法。
全部万法都有实相的空性和光亮的部分。最近咱们学院傍边也正在给咱们讲一个光亮、才智、决心方面非常有深度的、藏传释教傍边极其出名的论典。假如要理解实相的话,可能需求讲这些。
作为一个释教徒,至少在才智上有一点沉积和积累;假如没有的话,轻飘飘的,跟着自己的崇奉……对某个上师或许某个崇拜的大德,非常非常有决心当然也是很好的。咱们有时分看到有些释教徒特别有决心,比如说见到佛像、上师,整个情绪都不同,哭呀……有许多感动的表情,这是很好的。可是呢,有些学佛的人,刚开始学的时分,佛在眼前,学了四年今后,佛在西天,也有这样的。刚开始学的时分,对上师也有决心,对法也有决心,对三宝有特别坚定的决心。但过了三年今后,如同佛也好、上师也好,基本上没啥感觉了。这样不是很好,这种决心特别容易改变,不坚定。
坚定决心的办法是什么呢?便是一定要懂得事物的真相,经过闻思,对佛法真实的实相和道理生起了坚持不懈的决心,这种决心不会被他人夺走、偷走,咱们通常称这种决心为随法的决心。还有一种是随补特迦罗的决心,而真实随法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一、让你生烦恼之人。佛言“烦恼即菩提”,在修行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之说,也没有一路畅通之所,皆是披荆斩棘,在修行路上苦苦前行。佛曾说,人人皆具佛性,却因梦想执着不能证得。梦想执著亦是烦恼的底子,假如想要断除烦恼,只要理解烦恼的本源在何处,以才智破除烦恼。但话虽如此,想要做到,却是千难万难。
在日子之中,在修行之中,咱们皆能碰到种种让你生烦恼的事与人,为何会生烦恼,其皆因咱们修行不行,咱们不能时间观照良心所至。古德有语;全部让你生烦恼之人,皆是来度化与锻炼你的人,亦是咱们需求感恩的一种。在典籍之中亦有说“想要成佛,其必须学会踩着烦恼前行”。假如你只能被烦恼踩着,其不单单修行难有前进,反而会影响日子,影响工作。
二、让你“火烧功德林”之人。火烧功德林,咱们都知道,便是发脾气,生嗔恨心,然后导致让自己的所培的福报或具有的福报散失。但往往这种人,咱们亦是需求清净之人,为何?由于他们能让你生嗔恨心,能让你自己理解修的是有多么的差劲。从他说到自观,慢慢的理解、接收,然后让自己心量扩展,不会生嗔恨心,反而升起感恩之心。
在经典之中亦说,人人皆有五毒心,如何寻找到对治自己五毒心的办法,除了佛说的戒定慧,其在人间法之中能找到对治自己的办法,亦是才智的表现,从最基本的他说,到慢慢懂得、理解、接收、改正、忏悔。亦是修行之人不能够或缺的一大步。修行,不是说一说,而是需求做到知行合一。
三、让你时间坚持精进之人。前面所说两种人皆是能够让咱们时间坚持精进之人,为何?由于从中能够理解自己修得好不好,修的行不行。假如你因一件小事,而烦恼无穷。从他人一句话,然后升起嗔恨心。种种表现皆是自己修行的不行好,需求加倍精进,然后达到踩在烦恼向全冲,让他人随便指正,而无烦恼,却是帮助你去接收。反之就算是佛想度你,也很难度化,由于你从无明,转化到了“无知”。无明不可怕,没有才智不可怕,其最怕的便是“无知”,知而不改。
唯有才智明利,能够破除愚痴无明。好比暗室之中不可见物,灯亮后全部都记忆犹新,天然没有利诱犹疑。
释教中才智为何如此重要?
为什么释教这么注重才智呢?由于从底子上来说,人间的全部恶,都是源于无明愚痴。而全部苦果,一方面由于有恶不善法为业因,另一方面也要有无明相应,才会呈现为苦。
唯有才智明利,能够破除愚痴无明。好比暗室之中不可见物,灯亮后全部都记忆犹新,天然没有利诱犹疑。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又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足以看出才智的重要性。
咱们常说才智不是人间的聪辩,但实践上对二者的差异并不甚知。
聪辩,首要表现在快速的认知与反响才能。所谓耳聪目明,感官上的敏锐带来认知上的敏捷。而反响的敏捷,乃至处理问题时能用他人无法想到的办法,都会让人惊叹其人的聪明。
假如只注重认知与反响的敏捷,很显然会忽略了另一个维度:认知的正确性。才智重视的,不是认知有多敏捷,反响有多敏捷,而恰恰是认知的正确性,以及是否能基于正确认知,做出正确反响。
假如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资质,那么是否才智,很明显是能够在后天培养的。咱们能够从如下故事中了解这二者的差异。
佛在世时分佛陀有一个弟子叫周梨盘陀迦,便以人间聪辩才能较弱而出名。
周梨盘陀迦尊者甚至无法完整记忆一个偈颂,佛陀耐心教导,方便施设,教他打扫卫生,在扫地时念“扫尘”、“除垢”,乃至仅仅往左扫时念左,往右扫时念右。
尊者对三宝信重之极,在僧团中日夜熏陶法义,在扫地的过程中便忆念到:心中烦恼,也像地上遍满的污垢,而佛法就如扫帚,心地也需打扫,用佛法来祛除烦恼。这样思维,导致他最终得证阿罗汉。
阿罗汉的才智是远超凡人的,由于对法的现见,他们彻断烦恼解脱生死。这毋庸置疑。可是成了阿罗汉,周梨盘陀迦尊者就变成一个很聪慧的人了吗?
并非如此。佛世时比丘僧团会轮番差遣阿罗汉大僧到比丘尼僧团中讲法,其他的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团中都能够长期流畅地讲述佛法,而周梨盘陀迦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团,反反复复只会讲一个偈颂,一个他仅有记得的偈颂。能够看出,他并没有由于有了阿罗汉这么深彻的才智,就成为一个机敏的少年。
文殊菩萨的才智究竟有多深?
菩萨要化导众生,当然不能仅仅自己了达实相,还需求有广阔的辩才。那么以才智著称的文殊菩萨,其才智又有如何表现呢?
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维摩诘经》中《诸法言品》(即《文殊师利问疾品》)所讲述的故事。
维摩诘居士是毗耶离大城中一位对佛法有深入了悟的居士,他与当地人交好,深为咱们尊敬。因此当他患病时,国王大臣不少人都前去慰劳他,而他则趁机为这些来慰劳的人讲述佛法,让他们建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在不少人间人前往问疾之后,佛陀也让他的弟子们前去问疾。可是佛陀的弟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不堪此任,由于维摩诘居士对佛法法义的了解深彻,都曾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指出他们不如法的言行。
然后佛便跟弥勒菩萨等菩萨说起问疾一事,而这些菩萨也均因各种原因被维摩诘居士指出言行知见中的不圆满。
佛陀最后便跟文殊菩萨说到,咱们都觉得自己不行资历去问疾,那就你去吧。
文殊菩萨当场表示,这个维摩诘居士的确很了不起,对于佛法了解深彻,又能神通安闲,辩才无碍,并不是那么好应对。尽管如此,仍是愿意奉佛法旨前往。
这一前往,有八千菩萨,五百声闻,以及百千天人都跟着去,希望能从两位大士的对答中获得法益。
文殊菩萨先后问了维摩诘居士患病的缘由,详细的病症,又问他应该如何慰劳患病的菩萨,又该如何调服其心。维摩诘居士便借文殊菩萨的发问,一一作答,大开法筵。
两位菩萨的对答的确机锋横生,说是问疾,却问出了菩萨本怀,让一众听众皆得法益,其中更有八千天人因此而建议了菩提心。
也只要文殊菩萨的才智,才能在与维摩诘居士的应对中不落下风。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
学佛以后,才发现,最重要的就三个字很多人知道,学佛能让自己增加智慧,让自己的心,更加的清净。但是,到底怎样学,才对呢。有人觉得学佛就是要皈依,觉得佛教中讲三皈五戒,很复杂。有人说,其实学佛就是将佛当做..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付诸实现 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目的,并付诸实现呢?答: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非常重要。你现在不清楚自己的生命目的,所以用头脑去思考和寻找。你可能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对,也不..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
宏圆法师:瞻礼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三十二相都是给我们表法的,我们用见贤思齐的心瞻礼尊容,这就是修功德。我们一定要知道瞻礼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在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位比丘学佛,学着学着佛因为..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宏圆法师: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如何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的事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金刚般若的这种智慧,当即名字以离名字,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如果我们还取法相,还取..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顶礼可以分为三个..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
学佛那么久 你真的学会磕头顶礼了吗?顶礼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个?顶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磕头行礼,这是佛教徒对佛菩萨的最高礼敬。大家不要以为,顶礼就是“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这样的一个动作,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十..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
净土法门法师:今天是清明节,祭祀不能没有,祭祀没有就错了问:“东区长者之声”,这大概是个刊物,里面登载说本港卫生局长说,香港严重缺乏灵龛,倡将骨灰洒在纪念花园,化做春泥更护花。世俗也有把骨灰洒入江海的..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
达真堪布:福慧圆满是每个人的愿望每一个众生,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都一样,都想解脱,都想成佛,只是不会或不敢用“解脱”、“成佛”这些词而已,他们认为这是迷信。一说要解脱、要成佛,..
孩子,这是甜的
好甜!好苦!好甜呀!我说好苦才对!邻家哥哥结婚,分礼糖。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拿着刚到手的糖果跑一边享受这难得的喜悦。可是吃着吃着就吵了起来,一个说糖果是甜的,另一个穿得破旧、年纪稍小点的却说这是苦的,谁..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
宏海法师:佛法宇宙观之劫与世界文:宏海法师今天这一讲,我们想,主要把我们做一个大的视野整合,就是在此之前,我们讲过了这么多的国土呀,界呀,道呀,今天我们要讲一下它是怎么来的。就着说前面的几种国土,净土..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学诚法师: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文/学诚法师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
宗萨仁波切:为什么爱得越深,痛苦就越强烈每次演讲,我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得愈深,痛苦就愈强烈?”这是很普遍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各个年龄层的人。当然,这里所..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这是蕅益大师讲的,讲得一点都不错。绝对不是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包括菩萨,菩萨、声闻、缘觉没有法子理解净..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
达真堪布:爱恨过后,只有大爱...安忍不是只在表面上“忍吧、忍吧……”你一忍再忍,总有一天会露馅的。这都是表面上的忍,实际上心已经动了,因为心里已经有怨恨了。这说明你还是没有深信这些道理。佛讲的这些道理..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
达真堪布:生死自在待阎罗我们已经有幸得到了暇满人身,丰衣足食,比较健康,也没有什么疾病,顺缘样样具备,这个时候应该好好地利用此良机精进修行。我们往昔造过很多恶业,业力缠身,这些恶业早晚都会现前的。业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
净土法门法师:这就是在“作佛”【解】六、净土诸经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