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6 31.P0060 唯识三十论颂 (1卷)〖唐 玄奘译〗
大正藏 No. 1586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唐 玄奘译
1卷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酬答,颂曰:
“1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2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3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4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5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6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7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8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9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10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11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12 烦恼谓贪、嗔、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13 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14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15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16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17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18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19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20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21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22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23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24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25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26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28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29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30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唯识三十论颂
-1926 46.P0697 法华经安乐行义 (1卷)〖陈 慧思说〗
大正藏 No. 1926 法华经安乐行义陈 慧思说1卷法华经安乐行义陈南岳思大禅师说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
-1925 46.P0664 法界次第初门 (6卷)〖隋 智顗撰〗
大正藏 No. 1925 法界次第初门隋 智顗撰3卷法界次第初门总序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顗。辄依经附论。撰法界次第初门三百科。裁为七卷。流传新学。略为三意。一为读经寻论随见法门。脱有迷于名数者。二为未解圣教所制..
-1924 46.P0641 大乘止观法门 (4卷)〖陈 慧思说〗
大正藏 No. 1924 大乘止观法门陈 慧思说4卷南岳大乘止观序两浙路劝农使兼提点刑狱公事朝奉大夫行尚书度支员外郎护军借紫朱頔撰鹤林示灭而来贤圣应世者非一。咸以六度万行通达大智。安住于法界拔济于群迷。金文宝轴具..
-1923 46.P0627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2卷)〖陈 慧思撰〗
大正藏 No. 1923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陈 慧思撰2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陈南岳思大禅师撰如万行中说。从初发心至成佛道。一身一心一智慧。欲为教化众生故。万行名字差别异。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
-1922 46.P0621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1卷)〖隋 智顗说〗
大正藏 No. 1922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隋 智顗说1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辩法相第一夫行人欲度生死大海。登涅槃彼岸者。必须了达妄惑之本。善知至道出要。妄惑之本。是即意之..
-1921 46.P0587 观心论疏 (5卷)〖隋 灌顶撰〗
大正藏 No. 1921 观心论疏隋 灌顶撰5卷观心论疏卷第一隋天台沙门灌顶撰然论有序正流通。从初问佛经无量下去。至四月一岁有三纸半。论文并是序分。从问观自生心云何四不说下去。至寂然无言说有三十六行偈。是正说。从..
-1920 46.P0584 观心论亦名煎乳论 (1卷)〖隋 智顗述〗
大正藏 No. 1920 观心论隋 智顗述1卷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问曰。佛经无量。论亦甚多。弘法之人诜诜盖世。听受之众无处不有。是则法雨普津四众。露润利益无边。何所见闻。更何利益而造斯论。..
-1919 46.P0581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1卷)〖隋 智顗说〗
大正藏 No. 1919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隋 智顗说1卷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师言安般守意。当知色心相因而息。犹然火缘薪以烟。睹烟清浊则览燥湿之形。察息耎粗用镜真邪之候。守之者庶使望云造浦候岸。制篙识其机道船获..
-1918 46.P0555 四念处 (4卷)〖隋 智顗说〗
大正藏 No. 1918 四念处隋 智顗说4卷四念处卷第一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门人章安灌顶记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思想图度。不可言语商略。何以故。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行处灭故不可思。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
-1917 46.P0549 六妙法门 (1卷)〖隋 智顗说〗
大正藏 No. 1917 六妙法门隋 智顗说1卷六妙法门天台大师于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门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迳。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
-1916 46.P0475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12卷)〖隋 智顗说〗
大正藏 No. 1916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隋 智顗说10卷禅波罗蜜序禅波罗蜜者。辅行云。次第禅门目录云。大师于瓦官寺说也。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章安顶禅师。治定为十卷。开十大章。一大意。二释名。三明门。四诠次。五..
-1915 46.P0462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卷)〖隋 智顗述〗
大正藏 No. 1915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隋 智顗述1卷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
-1914 46.P0459 止观大意 (1卷)〖唐 湛然述〗
大正藏 No. 1914 止观大意唐 湛然述1卷止观大意唐天台沙门释湛然述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大意略报纲要。略述教观门户大概。今家教门以龙树为始祖。慧文但列内观视听而已。洎乎南岳天台。复因法华三昧。发陀罗尼。开拓义..
-1913 46.P0447 止观义例 (2卷)〖唐 湛然述〗
大正藏 No. 1913 止观义例唐 湛然述2卷止观义例卷上天台沙门湛然述第一所传部别例 第二所依正教例 第三依正消释例 第四大章总别例 第五心境释疑例 第六解行相资例 第七喻疑显正例(有题云破迷者请改)第一所传部别例者..
-1912 46.P0141 止观辅行传弘决 (40卷)〖唐 湛然述〗
大正藏 No. 1912 止观辅行传弘决唐 湛然述10卷止观辅行传弘决序宗虚无者名教之道废。遗文字者述作之义乖。古先梵皇乘时利见。圣贤道契德音莫违。尚假言诠寄诸结集。况时淹像季学鲜知几。领会之宾十无一二。至有穷年..
-1911 46.P0001 摩诃止观 (20卷)〖隋 智顗说〗
大正藏 No. 1911 摩诃止观隋 智顗说10卷摩诃止观卷第一(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智者。大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于荆州玉泉寺。一夏敷扬二时慈霔。虽乐说不穷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分..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