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 20.P0936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1卷)〖唐 不空译〗
大正藏 No. 1195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唐 不空译
1卷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并序)
此礼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皇帝以深仁驭宇。大明烛物。普洒甘露。[泛-之+(犮-乂+又)]荡黎元。(不空)叨沐
圣慈。滥当翻译。特奉
恩命。令集上都义学沙门良贲等一十六人。于内道场。翻仁王护国般若及大乘蜜严等经毕。愿赞扬次。于至觉冀介福于
圣躬。窃见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经。据其梵本有四十一礼。先道所行但唯有十礼。于文不备叹德未圆。恐乖圣者恳诚。又阙群生胜利。不空先有所持梵本。并皆具足今译流传庶裨弘益。其余忏悔仪轨等并如旧本。此不复云。于时。
大唐永泰元年维夏四月也。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二万五千人俱。皆是阿罗汉。与大菩萨摩诃萨七十二那庾多俱胝。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顶礼佛足。合掌恭敬称扬如来说伽他曰。
无色无形相 无根无住处
不生不灭故 敬礼无所观
不去亦不住 不取亦不舍
远离六入故 敬礼无所观
不住于诸法 离有离无故
行于平等故 敬礼无所观
出过于三界 等同于虚空
诸欲不染故 敬礼无所观
于诸威仪中 去来及睡寤
常在寂静故 敬礼无所观
去来悉平等 已住于平等
不坏平等故 敬礼无所观
入诸无相定 见诸法寂静
常在三昧故 敬礼无所观
无住无所观 于法得自在
慧用常定故 敬礼无所观
不住于六根 不著于六境
常在一相故 敬礼无所观
入于无相中 能断于诸染
远离名色故 敬礼无所观
不住于有相 亦离于诸相
入相于无中 敬礼无所观
无分别思惟 心住无所住
诸念不起故 敬礼无所观
无藏识如空 无染无戏论
远离三世故 敬礼无所观
虚空无中边 诸佛心亦然
心同虚空故 敬礼无所观
诸佛虚空相 虚空亦无相
离诸因果故 敬礼无所观
不著于诸法 如水月无取
远离于我相 敬礼无所观
不住于诸蕴 不著于处界
远离颠倒故 敬礼无所观
常等于法界 我见悉皆断
远离二边故 敬礼无所观
不住于诸色 非取亦非舍
远离非法故 敬礼无所观
证无障碍法 通达于诸法
远离魔法故 敬礼无所观
非有亦非无 有无不可得
离诸言说故 敬礼无所观
摧折我慢憧 非一亦非二
远离一二故 敬礼无所观
身口意无失 三业常寂静
远离譬喻故 敬礼无所观
一切智常住 应现无功用
远离诸过故 敬礼无所观
微妙无漏念 无限无分别
等情非情故 敬礼无所观
以心无碍故 悉知一切心
不住自他故 敬礼无所观
无碍无所观 常住无碍法
远离诸心故 敬礼无所观
心常无所缘 自性不可得
平等难量故 敬礼无所观
以无所依心 悉见诸刹土
知诸有情故 敬礼无所观
诸法萨婆若 毕竟无所有
佛心难测故 敬礼无所观
诸法由如幻 如幻不可得
离诸幻法故 敬礼无所观
佛常在世间 而不染世法
不染世间故 敬礼无所观
一切智常住 空性空境界
言说亦空故 敬礼无所观
证无分别定 得如幻三昧
游戏神通故 敬礼无所观
非一亦非异 非近亦非远
于法不动故 敬礼无所观
一念金刚定 刹那成等觉
证无影像故 敬礼无所观
于诸三世法 成就诸方便
不动涅槃故 敬礼无所观
涅槃常不动 无此岸彼岸
通达方便故 敬礼无所观
无相无所有 无患无戏论
不住有无故 敬礼无所观
智处悉平等 寂静无分别
自他一相故 敬礼无所观
一切平等礼 无礼无不礼
一礼遍含识 同归实相体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汝今善说如来功德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文殊师利假使有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成辟支佛。不如有人闻此功德一念信解。即超过彼百千万倍。如是展转无能称赞譬喻挍量。具如本经所说。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1649 32.P0472 三弥底部论 (3卷)〖失译〗
大正藏 No. 1649 三弥底部论失译3卷三弥底部论卷上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归命一切智。我从此语。如是是人临欲死时。成无记心。其以何业往生。答曰。有业记心惑业往恶道。无惑记心白业往善道。体性记心以是故随行。以无记..
-1648 32.P0399 解脱道论 (12卷)〖梁 僧伽婆罗译〗
大正藏 No. 1648 解脱道论优波底沙造梁 僧伽婆罗译12卷解脱道论卷第一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因缘品第一礼世尊应供正遍知。戒定智慧无上解脱随觉此法有称瞿昙若人脱众难已得离诸著。成就于胜..
-1647 32.P0375 四谛论 (4卷)〖陈 真谛译〗
大正藏 No. 1647 四谛论婆薮跋摩造陈 真谛译4卷四谛论卷第一婆薮跋摩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思择品第一般若遍诸法大悲摄众生无相说正道顶礼人天尊大圣栴延论言略义深广大德佛陀蜜广说言及义有次第庄严广略义相称名理互相..
-1646 32.P0239 成实论 (16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 No. 1646 成实论诃梨跋摩造姚秦 鸠摩罗什译16卷成实论卷第一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发聚中佛宝论初具足品第一前礼所应礼自然正智者一切智应供大师利世间亦礼真净法及圣弟子众今欲解佛语饶益于世间论应..
-1645 32.P0226 彰所知论 (2卷)〖元 沙罗巴译〗
大正藏 No. 1645 彰所知论发合思巴造元 沙罗巴译2卷彰所知论序元正奉大夫同知行宣政院事廉复撰夫出三界者惟佛。佛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悯化群生。此亘古不磨之善也。大元帝师。洞彻三乘。性行如春。仁而穆穆不可..
-1644 32.P0173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10卷)〖陈 真谛译〗
大正藏 No. 1644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陈 真谛译10卷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第一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地动品第一如佛婆伽婆。及阿罗汉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世尊住舍卫大城。毗舍佉优婆夷鹿子母精舍。莲花重阁。与大比丘众。一..
-1643 32.P0172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1卷)〖宋 日称译〗
大正藏 No. 1643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马鸣菩萨集宋 日称译1卷尼乾子问无我义经马鸣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尔时尼乾子等。心怀异见发起疑惑。寻求往诣解大乘者所。到已作..
-1642 32.P0169 金刚针论 (1卷)〖宋 法天译〗
大正藏 No. 1642 金刚针论法称菩萨造宋 法天译1卷金刚针论法称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如婆罗门言。众典之内。四围陀正。又于此中念为其正。又此念中能所诠正。又于此中能诠为正..
-1641 32.P0158 随相论(解十六谛义) (1卷)〖陈 真谛译〗
大正藏 No. 1641 随相论德慧法师造陈 真谛译1卷随相论一卷德慧法师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论中解十六谛十六谛总问。为物有十六。为名有十六耶。答毗(防夷反)颇(判何反)沙(翻为广解)师解。为物有十六故。立十六名。实有其..
-1640 32.P0156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 (2卷)〖后魏 菩提流支译〗
大正藏 No. 1640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提波菩萨造后魏 菩提流支译1卷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提波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问曰。何者外道所谓涅槃。答曰。外道所说涅槃有二十种。是诸外..
-1639 32.P0155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1卷)〖后魏 菩提流支译〗
大正藏 No. 1639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提波菩萨造后魏 菩提流支译1卷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提波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问曰。外道所立四宗法非佛法者何者是。答曰。谓一异俱不俱。问..
-1638 32.P0150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 (2卷)〖宋 施护译〗
大正藏 No. 1638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善寂菩萨造宋 施护译2卷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卷上善寂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一切佛。归命诸法藏。顶礼一切智。广大甚深理。我今造论名曰宝..
-1637 32.P0145 集大乘相论 (2卷)〖宋 施护译〗
大正藏 No. 1637 集大乘相论觉吉祥智菩萨造宋 施护译2卷集大乘相论卷上觉吉祥智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妙吉祥菩萨摩诃萨。我今略释诸大乘相。从菩提心出生大悲相应。所谓..
-1636 32.P0075 大乘集菩萨学论 (25卷)〖宋 法护等译〗
大正藏 No. 1636 大乘集菩萨学论法称菩萨造宋 法护等译25卷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一法称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集布施学品第一之一我闻地狱大险怖无穷猛苦镇烧..
-1635 32.P0049 大乘宝要义论 (10卷)〖宋 法护等译〗
大正藏 No. 1635 大乘宝要义论宋 法护等译10卷大乘宝要义论卷第一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归命十方无边际所住一切世界中过未现在诸如来菩萨声闻缘觉等智者当知。人身难得。于..
-1634 32.P0036 入大乘论 (2卷)〖北凉 道泰等译〗
大正藏 No. 1634 入大乘论坚意菩萨造北凉 道泰等译2卷入大乘论卷上(本无阙第一品名目)坚意菩萨造北凉三藏法师道泰等译今欲解入大乘义。问曰。何故说入大乘义。答曰。我为众生欲遮苦因故。汝今当知。或复有人近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