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 20.P0017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 (1卷)〖唐 智通译〗

繁body

大正藏 No. 1035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

唐 智通译

1卷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

大唐总持寺沙门智通译

娜谟曷啰(上)跢娜怛啰耶(余何反)夜(弋可反一)娜么(莫我)阿唎耶跋卢枳羝铄(上)筏啰夜(二)菩提(徒你反)萨跢婆夜(三)莫诃萨跢婆夜(四)莫诃迦噜奶(奴绮反)迦夜(五)跢侄他(六)阇(上)曳阇曳(七)阇(上)夜婆醯(上)你(八)阇(上)榆跢唎(上九)迦(上)罗迦(上)罗(十)么罗么罗(十一)者罗者罗(上十二)绮拏(上)绮拏(十三)萨啰(上)皤(符可反)羯啰(上)摩跋啰(上)拏你迷(十四)薄伽跋底(都你反)娑(上)诃萨啰(平)薄羯羝(十五)萨啰(上)皤菩(上)陀跋卢枳羝(十六)者刍(上眼十七)输(上)噜怛啰(上耳十八)揭啰(上)拏(上鼻十九)是诃(上)皤(舌二十)迦夜(身二十一)末弩(心二十二)毗(上)输达你(二十三)素(上)啰(上)素(上)啰(上二十四)钵啰(上)素啰钵啰(上)素啰(上二十五)萨啰(上)皤菩(上)陀阿(上)提(徒你反)瑟絺(上)羝娑婆诃(二十六)达啰(上)么陀睹揭啰(上)鞞娑(上)婆诃(二十七)阿(上)婆皤(二十八)娑(上)皤婆皤(二十九)达啰(上)摩皤(三十)蒱驮(上)尼(奴移反)曳(三十一)娑婆诃(三十二)

千转印与观世音心印同(唯足不同)头指以去四指反叉。向内相捺。左大指屈入头指中。右大指舒直。向内勿曲。两腕相合。两脚作丁字形。乃右脚直立左膝曲在外。弩跨身屈向左边。以心印当右乳前勿著乳。面作笑颜头向右(手印与观世音心印同唯身脚法用别)每月十五日洗浴于净室。手作心印诵咒。灭四重五逆(此印是阿地多崛多师译出)。

千转云。诵此咒已恶业消灭。至七遍五逆罪灭。若满十遍已罪无不灭。十万遍面见观音种种庄严者。七日之中初作法时。惟得食乳糜苏酪白饼粳米饭。不得食盐酱菜。最后一日勿食。十五日夜空腹。佛前馺馺诵咒无定数。见像动摇。出声唱言善哉。放光明曜。复以真珠宝物安咒师顶上。即知成验。面见观音已。得满一切善愿。又于睡眠中梦见观音种种庄严者。一切善事成就。一切恶业消灭。直转读者亦得灭罪。欲东西行时。先咒手七遍以摩拭面。所至之处无诸灾横若能清净如法常诵不废。得第一地。若有女人能诵持者后成男子。更不重受如是女形。先作坛安置供养备讫。然始诵咒其坛四面各长十六肘。四重作规。院相皆外白色内四色。各一重如似壁势。即是八重也。合五方色四面开门。东西南北相当。正中一重不须开门。大瓦罐八枚瓮子四枚。满盛水插柏及树枝。安水罐瓮中。作白饼粳米饭乳酪苏蜜香果子等供养。然十六枝灯。四门外各插十六只未经用箭。挂五彩线于箭上。取佉陀罗木(紫檀木是)四枝。二长五指二长六指。钉坛四角。散种种时非时花于坛上。又取颇伽木(拘无子少者是)一千八百枚。各长一尺。若一瓦钵若铜钵。和苏乳涂此木枝。咒一枝一遍即掷火中。无佉陀罗木时(赤枣木代亦得)须画一白色观音圣者像。随力大小作。又先翻法云。千劫聚集业障。一时诵念悉皆灭尽。得千佛聚集善根。得背千劫流转生老病死边际。舍此身已即见千转轮圣王。恒持十善。若欲生诸佛净土者。昼夜各三时诵二十一遍。满三七日如其所欲。即于梦中或见佛金色形像及菩萨形像(此是先相即知当生净土)。

上件咒及功能。并是通师总持寺翻梵本出。其印法者崛多师译出。

别译本云。受持法。取突婆香并苗五斤。楮木一千个长一尺。并苏总咒一千遍。临欲烧之。以苏涂木茎及香上。各咒一遍烧之。豫五月六月取牛粪阴干。突婆香水和作泥作场身。二肘圆作场。场上安种种花香。冬月无花刻花安之。然薰陆香。咒师面向东。坐诵满一千遍法成。未咒之时用此咒水二十一遍。或七遍服之。咒水解污净室道场佛堂洗身咒柳枝打病咒水治病并得。各二十一遍。若能一生日别三时时别诵二十一遍。灭罪不可思议通一切用。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

打赏 点赞
评论问答

-1873 45.P0598 华严经问答 (2卷)〖唐 法藏述〗

大正藏 No. 1873 华严经问答唐 法藏撰2卷华严经问答上卷沙门法藏撰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别。答。三乘中事者心缘色碍等。理者平等真如。虽理事不同而相即相融不相妨碍。亦不相妨而事义非理义也。普法中事理者。..

-1872 45.P0597 华严策林 (1卷)〖唐 法藏述〗

大正藏 No. 1872 华严策林唐 法藏述1卷华严策林右唐贤首国师述夫华严宗旨。其义不一。究其了说。总明因果二门。因即普贤行愿。果即舍那业用。此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收。圆通一际。语其所以。不出缘起。以义回..

-1871 45.P0589 华严经旨归 (1卷)〖唐 法藏述〗

大正藏 No. 1871 华严经旨归唐 法藏述1卷华严经旨归唐京兆西崇福寺沙门法藏述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帝珠方广揽法界于毫端。无碍镕融卢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贤眼之玄鉴。浩汗微言实叵寻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

-1870 45.P0536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4卷)〖唐 智俨集〗

大正藏 No. 1870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唐 智俨集4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一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初会十门料简一经意 天王赞佛说偈初首显教分齐义 卢舍那品一乘三乘义章 胜音菩萨偈首立转法轮章 观五海..

-1869 45.P0519 华严五十要问答 (2卷)〖唐 智俨集〗

大正藏 No. 1869 华严五十要问答唐 智俨集2卷锲华严五十要问答序五十要问答二册者。华严第二祖云华尊者。撮略杂华之要义。往复征责以解其肯綮者五十余条。实可称义学之龟鉴者也。抑俨公者受称性之说于帝心大师。其制..

-1868 45.P0514 华严一乘十玄门 (1卷)〖隋 杜顺说.唐 智俨撰〗

大正藏 No. 1868 华严一乘十玄门隋 杜顺说.唐 智俨撰1卷华严一乘十玄门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承杜顺和尚说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

-1867 45.P0509 华严五教止观 (1卷)〖隋 杜顺说〗

大正藏 No. 1867 华严五教止观隋 杜顺说1卷五教止观一乘十玄门合行叙夫五教止观也者。华严初祖帝心尊者所造。且一乘十玄门也者。第二祖至相大师所撰也。偕释于大不思议经。而始起五教。乃立十玄。是显于无阂重重因陀..

-1866 45.P0477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4卷)〖唐 法藏述〗

大正藏 No. 1866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唐 法藏述4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一唐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今将开释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建立一乘第一 教义摄益第二 古今立教第三 分教开宗第四 乘教开合第五 起教前..

-1865 45.P0467 八识规矩补注 (2卷)〖明 普泰补注〗

大正藏 No. 1865 八识规矩补注明 普泰补注2卷八识规矩补注序八识颂凡八章。文略而义深。乃集施颂体制兼以韵。故知义彼而文从此。扩充之则唯识理事无遗矣。昔天亲虑末学心力减而不永。遂撮瑜伽之文。述三十颂。精择而..

-1864 45.P0449 大乘入道次第 (1卷)〖唐 智周撰〗

大正藏 No. 1864 大乘入道次第唐 智周撰1卷大乘入道次第一卷沙门智周撰稽首无等善调御能拔生死苦沉溺如空性相无去来若影从形应所化实相一味妙甘露等流八万甚深法三贤永截爱流人十地长驱正路者故我归诚此三宝将显入大..

-1863 45.P0408 能显中边慧日论 (4卷)〖唐 慧沼撰〗

大正藏 No. 1863 能显中边慧日论唐 慧沼撰4卷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一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十力五眼大圣雄为物求法无边劫八万四千妙宝藏咸契其真胜彼岸随机诠显各令鉴故号能仁为法王佛日权隐涅槃山正教随潜慧眼灭十地三贤..

-1862 45.P0375 劝发菩提心集 (3卷)〖唐 慧沼撰〗

大正藏 No. 1862 劝发菩提心集唐 慧沼撰3卷劝发菩提心集卷上翻经沙门慧沼撰一明菩萨种姓相门 二明发心因缘门 三显胜负论门 四譬喻赞叹门 五劝发胜劣重广门 六立誓发愿门 七复说发心及哀愍门 八杂明修行及退不退门 九..

-1861 45.P0245 大乘法苑义林章 (7卷)〖唐 窥基撰〗

大正藏 No. 1861 大乘法苑义林章唐 窥基撰7卷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基撰总料简章第一总辨诸教.业.宗.体.名。于中略以五门分别。一教益有殊。二时利差别。三诠宗各异。四体性不同。五得名悬隔。第一教益有殊。复分..

-1860 45.P0201 肇论新疏 (3卷)〖元 文才述〗

大正藏 No. 1860 肇论新疏元 文才述3卷肇论新疏卷上五台大万圣祐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大师长讲沙门文才述始自好诵斯论。亦粗玩其辞。尚未能吮其理味以其心也。及隶樊川之兴教。得云庵达禅师..

-1859 45.P0161 肇论疏 (3卷)〖唐 元康撰〗

大正藏 No. 1859 肇论疏唐 元康撰3卷肇论疏卷上 序释元康撰肇论序小招提达法师作者 就此一论。文有二章。前序文。后论本。今言肇论序者。后秦姚兴时。长安释僧肇法师。作宗本不迁等论。从人立名。故云肇论。叙述肇法..

-1858 45.P0150 肇论 (1卷)〖后秦 僧肇作〗

大正藏 No. 1858 肇论后秦 僧肇作1卷肇论序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菩萨。爰传兹土。抑亦其例。至如弥天大德童寿桑门。并创始命宗图辩格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