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9 18.P0776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陀罗尼三种悉地 (1卷)〖〗

繁体

大正藏 No. 0899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陀罗尼三种悉地

1卷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陀罗尼三种悉地

尔时毗卢遮那佛。在莲华藏世界。与百千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说心地尸罗净行品教菩萨法证菩提道。尔时千百亿释迦。异口同音白言。法身世尊。一切众生。虽得心地法门。而不能专精修学。设有暂时存念。便即放舍。纵逸身心。恣行不善。或有思惟。我得诸佛深妙法门。不能精进。岂令退转重发道意。日夜精勤。一心修学。求无上道。或有退者。更造恶业。入生死流。不复思惟心地妙法。轮回恶趣。无有出期。如是众生。云何调伏。

尔时毗卢遮那佛告言千百亿释迦牟尼佛。汝今谛听。吾为汝说调伏之法。令一切众生普得安乐。一切众生。于心地法。有闻不闻者。俱得调伏。闻者令遣勤精进加。若不闻者。令发道意。汝等当知。一切众生。得心地法。不勤精进。乐造诸恶随所好处。与作留难。令身不安。此等众主。为苦所逼。必解思惟。重发道意。日夜精勤。一修学。何以故。譬如野马不调。惟加楚挞。然可禁制。或有众生。未闻佛法。承前生少福。今得人身。薄有衣食。乐造世间种种恶业。不求解脱出世之因。此等众生。无明炽盛。不知此身如幻如化。即生即死。唯造诸恶。死入地狱。受诸苦毒。无有出期。如此之人。佛深愍念。汝等当知。此人正造恶之时。汝等须知调伏之法。时时与作重病。世间方法无能救者。如此众生。为苦所逼。必发道意。乃可引摄令入佛道。时释迦闻是说已。心怀惭愧。顶礼辞退。至本源世界。坐道场处。作是惟。诸佛境界难解难入。不可思议。种种方便教导众生。凡夫无知。难可调伏。又告大众。汝等当知。心地尸罗净行法门。难可得闻。难可得见。汝等一切菩萨摩诃萨。及诸声闻。若天若龙。若鬼神等。应当修学。一心精勤。忆持不忘。当得作佛。尔时大忿怒金刚。从座而起。现大相好。放难思光。照十万刹。稽首作礼。白金刚言。大士我闻。诸佛坐道处。皆悉称赞陀罗尼门总持法要。建立无量难思之事。不可思议。惟念众生。薄福者多。设有受持。不得成就。惟愿大士。为此等人。设大方便。令得成就。云何当得三种悉地。云何造九种之坛。云何安置身心。诵念神咒。云何从初念诵。得见何相。自知当得悉地。云何择所居之处。云何择吃食。云何作诸供养。云何具诸威仪。行住坐卧。当怀思念。贫穷众生无物供养。当云何存相。当得摩诃悉地。时执金刚言忿怒军荼利。斯可问佛。我不能答。时二金刚同声白佛言。世尊佛说总持法门。众生云何修学。一一具如上问。尔时佛告俈二金刚言。此可致问毗卢遮那佛。能知此事。时佛即入三昧。作神通力。令诸大众若天若龙。若鬼若神。一切众会。俱到莲华藏世界。稽首作礼。白言法身世尊。我今众生总持法要者。多所不成。纵有少功。即被毗那夜迦与作种种障难。令遣不成。复令其人即生本性。生厌离心。退意弃舍。斯等众生。即为不知心地妙法诸佛境界。是以不成三种悉地。返被鬼神之惑乱。唯愿世尊。怜愍众生。及为我等。说持法要清净轨则。云何当得三种悉地。云何安置身心。念诵不被诸恶鬼神与作留难。

尔时毗卢遮那佛言。汝等当知。我念往昔。初发道意。在于阿兰若处。端坐思惟。修心地法门。为无智惠故。心不安定。诸法不现前。既不安定。种种妄想起诸攀缘。以是义故。即被鬼神之所惑乱。错入魔境。谓是佛法。贪生爱心。将作究竟。不觉不知。经无数劫。为魔所害。后忽得本心。知是魔魅非佛法也。虽然如此。无复方计。当大发声言。告言诸佛。佛有惠眼。何不见我为魔所恼。当时空中无数化佛即告我白言。善哉菩萨汝今谛听。为汝说去魔之法。有大神咒。名心地咒法。诵持之者。速得一切种智。不为诸魔得其便也。我闻是语。心大欢喜。白言。诸佛愿为我说。时诸化佛即为我说。我得闻之。忆持不忘。时诸魔退散。我于此时。便得无生法忍。菩提大道自然圆满。汝等当知。此心地神咒。一切诸佛修心地法。不诵此咒而得成者。无有是处。坐道场时不诵此咒离诸魔难者。亦无有是处。诸佛不诵此咒具一切智者。无有此处。若不诵此咒诸法自在者。无有此处。若诸人天将诸余咒。若不先诵此咒得悉地者。无有此处。若先诵此咒。后将诸咒。不成验者。无有此处。诵此咒者。被毗那夜迦恼乱。无有此处。何以故。此咒是一切诸佛心地法要。但世间出世间法。不从心地而生者。从何而立。是故诸佛甚深境界无能入者。

尔时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稽首白言世尊。世尊唯愿说之。

尔时毗卢遮那佛。即与释迦说心地神咒。即说咒曰。

唵苏底瑟吒缚折罗

说此咒已。天雨宝华。十方世界所有上妙香华反诸音乐。悉皆云集而为供养。诸天乐满于空中。一切天龙皆曰未曾有也。时佛虽说法。众会有闻不闻者。何以故。心得解脱者。悟三空者。得法眼者。入诸佛境界无怖畏者。于心地法无障碍者。并得闻之。善知诸佛方便所说。了一切法如幻相者。亦得闻之。不具如上智者。并不闻之。由如醉人醉酒。而卧不觉不知。

尔时毗卢遮那佛说此咒已。忽然不现。入于清净法界同一身。遍十方刹。如大虚空。等无有异。一切众会皆悉不见。时释迦牟尼佛。亦随毗卢遮那佛。入法界同一真体。一切众会亦复不见。时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金刚藏等五大菩萨。总随侍释迦。入深法界。听毗卢遮那佛说心地法要之门甚深境界。一切众会皆悉不知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大菩萨今在何处。

尔时毗卢遮那佛。在于何清净法界。入无处所。惟与五大菩萨。说持心地神咒法门轨则威仪悉地之相。佛告言。汝等当知。若持此心地神咒。欲学禅定智惠。入一切三昧。证无生法忍者。当知先诵心地咒百万遍讫。然后结跏趺坐。右手押左手。闭眼观无处所。断一切念。亦不离于念。断一切诸缘。亦不离于缘。先观四大五阴无所有。作是观已。乃诵此心地咒二十一遍。即自然得入无量三昧。得无生法忍。如是境界证者。乃知不可说也。当诵此咒。不令口舌咽喉等动。令心念之。仍须入无念之念。是名真念。告言。汝等当知。乐大乘之人。修学禅定智慧者。若宿世无因钝根之辈。不能前次第安心者。但能空诵心地神咒。满百万遍。自性智惠性开。速证无生法忍。若先世曾修学。暂时废忘宿智惠故。更不烦多诵。但依前安置心地。诵二十一遍。即得禅定智惠。此人能入诸境界。无有怖畏。般若波罗蜜多自然圆满。如是境界诸者乃知。言。汝等若有人。持三部神咒。欲得此心地神咒助法成者。我今为汝分别解脱之。持佛部咒者。当先诵心地咒百万遍。若持菩萨咒者。当诵心地咒二百万遍。若持金刚部咒者。当诵心地咒三百万遍。若人但依此遍数满者。随持本咒。皆得成就。何以故。此心咒是一切诸咒之母。是故诸咒神等无敢违逆。若所作者不遂心者。但心念心地咒二十一遍。当得大验。一切诸咒神奔星走来。无敢违不顺敕驱使。又言。汝等当知。若人持三部咒。未得悉地者。为是凡夫无明炽盛。忽生退转之心。造诸非法。贪著五欲。于所持咒而令间断。或经多时。于后忽然自发开悟菩提之心。重持本咒。我为此等说绪勋心神咒。令诸众生无间断性。共本不退一种。即说绪勋咒曰。

曩牟波伽伐帝乌瑟尼沙唵部林盘陀曳娑婆诃怛他揭都娑婆曳娑婆诃钵头摩尼娑婆曳娑婆诃跋折罗摩尼娑婆曳娑婆诃摩尼摩尼摩尼俱罗曳娑婆诃怛侄他[合*牛]吽叭吒摩尼达哩[合*牛]叭吒唵[合*牛][合*牛]歌歌叭吒摩尼伐折哩[合*牛]叭吒

此是绪勋神咒。亦名心地根本神咒。能灭重罪。此罪业。能诵此咒。悉能灭之。亦能破一切诸咒功能。复成诸咒功能。不用具论。俱有诵持。获验无量。若人持咒。中间断绝。复欲理。随力先诵本持之咒。少多遍数纯。发愿稽首毗卢遮那佛。弟子某甲。先诵某咒若干遍数。中间废阙。今又诵得若干遍。请诸佛。与我前绪所诵功课。及今时所诵者。通洞无间断。即诵绪功神咒一千八遍。又重准前发愿。即共本来不退无有异也。毗卢遮那言。守持莫流转此咒于无智之人。何以故。此无智人见是诸佛方便所说。便生贪著懈怠。不勤精进。生五欲想。退菩提意。何以故。此人为根性不坚牢故。少智惠故。入生死流。复更修学。终无有益。何以故。如人故将新衣污恶已后复如洗之。何以本来不污。是故此咒亦如之也。若本来不退者。诵此咒助法速成。

尔时观世音菩萨白言法身世尊。其持咒之人。求三种悉地相者云何。上悉地相云何。中悉地相云何。下悉地相云何。唯愿世尊。为我等说。令一切菩萨摩诃萨及诸人天普得成就。得不退转地大三摩地。证菩提道。成等正觉。度天人众。令入涅槃永离生死。不受诸苦。

尔时毗卢遮那佛告。汝欲知三种悉地者。吾为汝说。汝等当知。三部共同上中下悉地相。三部各有三种悉地。若有善男子等。欲得成上悉地者。当须清净护净内外清净身三口四意三烦恼业清净者。先诵所持之咒。依本经上遍数满足。乃诵心地咒亦遍数满足。于闲静之所。净草座具上坐结跏趺坐。烧上妙香供养。广发大誓愿。启告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大金刚一切诸天冥宦众圣。普愿证明。弟子某甲。为欲受持其咒。唯愿世尊菩萨金刚天等。诚为证明。速得成就。三发是愿已。即闭目而坐。先诵所持之咒八百遍。自想本身是本咒神身。一一身分庄严相好。及身上有光无光。坐立形势。嗔喜举动。一一依本经上画像庄严。作如是观。想自身极须了了分明讫。次想无量诸神部落使者。前后围绕。恭敬随侍。一一依本土所说。作此想观。大顺分明。如是讫已。心诵所持之咒二十一遍。遍遍自口中有文理之光。从自口中而出。入诸神口中。光入尽已。想一切诸神。复总入自口中。至心王中安置。如是一日三时作想。必须明了。都满三七日。每日依次第作之。必得成就上悉地也。于后非但本经上说事。意欲作种种难思议之事皆得成就。所作事意举动运为。皆共本说神咒一种。得大自在。不可说。学者知之。凡欲为事。每思惟心念。我是大圣自在之身。今且化作凡夫人。于俗众之中。度苦众生。令不识。若须诸神驱使者想。从自心王。化作百亿万众。前后围绕。住所为种种无碍。此非是人之自力。是心地神咒之力。能令一切诸神与自在神识合为一体故知。如是若持佛部咒及菩萨咒。取上悉地。若持金刚已下咒。莫取上悉地。何以故。金刚诸天药叉神咒为性猛烈恶。若能成就上悉地者。为得自在故。不生慈悲。伤一切鬼神故。若能起大悲。普愍一切不生害心。亦不嗔怒者。亦任取上悉地。若不能如者。持莫违流佛语。当得大罪。知之。若持佛顶咒得上悉地者。即共诸佛一种。何以故。虽身是凡夫。心得自在辨才无碍。智惠无滞。能与一切天人世间为师。具一切种智一切神通。说不可尽。是故应知。与佛无异。更有难思议事。不可具说。证者乃知。若持菩萨部者。得上悉地者。随持本咒。与本说咒菩萨一种。无有异也。何以故。将此凡夫之心。以菩萨运度及咒力庄严种种方便。令此凡夫得共菩萨之心一种。菩萨有万行。饶益众生。及有神通大自在。此持咒之人悉得如是。当知即是菩萨一种无有异也。护持佛法。降伏诸魔。若持金刚咒得上悉地者。亦如本说法。金刚一种。何以故。金刚者不坏之身。持咒之人。身心不坏。所得神力。共本说咒金刚无有异也。能护持佛法。降伏诸魔。令入正道。持咒之者。悉能得如是。更有诸事。尔时普贤菩萨白言法身世尊。持三部咒成悉地者。各得如本尊一种。何以凡夫能如是得以佛菩萨金刚之身在于凡俗之类。毗卢遮那佛告言普贤。汝等当知。诸佛化作凡夫。可真是凡夫。持咒之人得悉地者。亦复如是。

尔时文殊菩萨白言法身世尊。其上悉地者已知。中悉地者云何。唯愿说之。普令众生而得安乐。毗卢遮那佛告言文殊。中悉地者。随持三部咒。各有本尊画像之法。一一复依本经所说。身分庄严。及诸洛眷属等。一一分明。记取先诵遍数满足。然又准前诵心地神咒。亦遍数满足。或于山间。或于广野。或在城郭市肆之中。或于伽蓝舍等之内。须闲静处。或于空地。或在房中。唯须静坐。烧众名香。供养诸佛菩萨金刚诸天等及本咒神。即发大誓愿悔过。先世之罪及今时所造之罪。住深心悔过。顶礼三讫已。即跏趺坐。手把念珠。闭目定想。思念本尊神等。在于目前。对面而立。作此想观。必须分明。想观成已。诵所持咒八百遍。唯心念勿令口舌等动。遍遍想自口中有白光出。入本咒神口中。光无令断绝。持诵咒已满。必须分明。想观咒神口中光不令间断。诵咒毕已。又更发愿。作香华印。供养都了。即起礼拜。如法发遣神。如是一日三时夜三时。时别准此。都满七日。成中悉地也。若人持三部神咒得此中悉地者。大不可思议。依本经上所说功能皆得成就。佛部中成者。三部总成。菩萨部中成者。诸菩萨咒总成。及金刚部中已下诸天夜叉鬼神等咒。无不自成也。金刚部中成者。非但本法。诸金刚已下天龙鬼神咒总成也。菩萨不成佛部咒金刚咒。不成菩萨咒。何以故。从心至顶为上。从脐至心为中。从至脐为下。是故诸法不可逆行。持咒之人善须分明上中下咒。此是三部都说中悉地轨则知之。

尔时观世音菩萨白言法身世尊。中悉地者已知。下悉地云何。毗卢遮那佛告言。汝等当知。若人持三部神咒欲得下悉地者。先诵遍数。及诵心地咒。神咒准前说之。诵遍数满已。于静处坐。烧安悉香供养。即诵大轮金刚印咒二十一遍。稽首告言。唯愿金刚速垂降此。弟子为持其咒。求某愿欲得成就大验。为弟子某乙贫穷。无诸供养。唯愿大圣为弟子。于此铺设大曼荼罗法坛。一一依经中。无令缺少。发是语已。闭目而坐。想观金刚。于前铺设大曼荼罗坛。上妙之物以为供养。想此坛已。次想四壁及地皆是七宝合成。即结手印。诸本咒神降起道场。授弟子供养。诵所持咒百八遍讫。自发心愿。如是日夜六时。一一次第想念分明。都二七日。成下悉地也。想此道场及坛。了了分明。不得错观。毗卢遮那佛告白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及五大菩萨等。此三种悉地成就之相。若人持三部神咒得此三悉地者。当知是人成佛不久。何以故。此是诸佛有大方便。说总持门最要之法甚深境界难解难入不可思议。又告之言。得悉地者所有功能德。不可具说。证者乃知。何以故。若我具说此法门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何以故。诸佛境界等觉地位。不然知之。岂况凡而不惊怖。

尔时普贤菩萨从坐而起。白言法身世尊。诸佛如来以大慈为本。云何诸陀罗尼说有操恶威德自在伤害鬼神及诸外道天阿修罗。毗卢遮那言。汝今谛听。吾为汝说。有二义应善知之。云何为二。一者诸佛方便说法导引众生。二者显此猛烈操恶之身。降伏众魔令入佛道。汝等应知。此亦是方便。持咒之人见有此事。即心生忿怒。降伏鬼神。未得悉地不然成验。又不知诸佛方便所说。欲知此者。降伏自心。种种颠倒忘想攀缘作诸不善。或生饿鬼之心。或生外道之心。或生修罗之心。或生诸恶鬼神罗刹之心。以是义故。念念相生皆是诸恶鬼神天阿修罗。及诸外道罗刹鬼要从心而生。虽不即生受如是报。诸法所说摧伏鬼神者。以是咒力能灭心中如是恶念。无此恶念。不受恶身。故当知降伏者。若能先降自心诸恶鬼神者。一切天魔外道天阿修罗药叉罗刹诸恶鬼神。自然归伏。无敢违逆。若不自降伏恶心。能降伏诸余天鬼神者。无有是处。普贤菩萨又白言。云何法中说有治病救众生苦。云何于余部经中。即说不许病合和汤药。其义云何。毗卢遮那佛言。治病亦尔。与前不异。自治心病。既可能治诸病。若自有病。能治彼病。无有是处。说不许持病者。为自病故。说有许者。为斯咒力。令彼解脱者。心无有病。有病者不名解脱。持咒之人自有心病。终不能治诸病。纵治亦不。普贤菩萨又言。世尊云何闻陀罗尼能灭重罪。又能救地狱苦。其义云何。毗卢遮那言。此有二义。一者真闻。二者耳闻。真闻者。深达法性。知法如幻。罪体亦尔。了不可得。如是之人是真悉地。能救地狱。何以怪之。耳闻者。假诸因缘合和闻之。诸佛以此方便。令此闻者渐渐薰修自识本性。以是因缘。众罪消灭。承诸佛力亦然。救地狱苦。毗卢遮那佛言。若人不能成就三种悉地者。但能诵心地神咒一百万遍。所持之咒当得大验。持诸咒人。若不如法。被本咒神嗔。诵心地。自皆欢喜。尔时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金刚藏王菩萨。弥勒菩萨。同声说偈赞毗卢遮那佛曰。


  诸佛难思议  甚深法亦尔

  我今得闻之  亦复知深义

  法身不说身  报应身亦尔

  三身俱不说  是名真说义

  说不说皆空  非一亦非二

  说者及听闻  此皆如幻义

  如幻不可得  佛方便如是

是诸菩萨说此偈已。坐而听法。观世音菩萨白言。世尊我为求悉地之人。或在深山旷野之中。持诵咒法。未得成就。乏少粮食。以是义故。令退菩提之心。我今为此等善男子。说诸天厨神咒。即说咒曰。

南牟喝罗怛那多罗那夜阇罗摩诃阇罗逗遛摩诃逗遛吽急速诃尼摄唵急速诃尼摄速

先以净水洗钵。置钵净巾上。复以净灰于巾下。灰上铺巾。含水噀钵。闭目诵咒。一百八遍。心念上妙天厨。于时诸天遣天童。奉送上妙之食。于钵中满。即起顶礼弥勒世尊。次礼观世音菩萨。即当食之。余者散施一切众多生。若人同食不可尽。得此食吃。自然证悉地也。将此咒咒人间食饮二十一遍。施与饿鬼。鬼得是食。免饿鬼苦。得生弥勒天宫。若至饥荒之年。以此咒咒人间饮食千八遍遍。可众人食之。令无尽。饥荒之年十五日。白月圆满。烧香仰面。向天视月。诵此咒咒月千八遍。当念言。月光所照众生普得饱足。无饥渴想。十五日午时。咒日亦得。准前发愿。每日常诵此咒千八遍。发愿言。诸天王等。愿以余食。遣诸天神十方界所有饿鬼。普与食之。食已便离彼苦。若人能于三年。日日不阙作此法者。其利广多矣。舍此身已。得生西方净土。现世生中增益得福。持诸余咒悉得成就。

尔时金刚藏王菩萨言。诸有情持三部咒。未得成就。有少功效。即而为防护。即说咒曰。

怛他唵跋折罗娑婆耶娑婆诃

若持咒之人觉有不安。当知即是诸魔夜迦等恼乱。即急诵此咒。我与十方藏王及诸眷属。至彼作护。一切诸夜迦魔鬼众忙怕自死。若得苏息。远走他方。不敢住也。尔时释迦牟尼佛言。善哉善哉。汝等诸菩萨等。能为一切众。问是诸事。及说神咒。令诸有情普受安乐。又言。普当知。此心地法门甚深经典。是无量无数无边恒河沙诸佛所说。难可得见。难可得闻。若人曾于去无量劫中。供养诸佛。深乐佛法。厌离世间生死往返。曾闻诸佛所说深法。以是义故。今始得闻此心地经典及陀罗尼。又更精勤一心读诵。如是人等真是佛子。何以故。此人不久得无上正觉菩提。当知此经是诸经中王。此咒是诸咒中王。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须流布于阎浮提。与诸众生作大利乐。令持咒者速成悉地。

尔时毗卢遮那佛言。流布此经。先观根性。然后付嘱。何以故。智惠之人闻之深信。无智之人必生惊怖。复有疑心。令彼众生返招其罪。死入地狱。为谤此经及诸佛等。获如是报。当说此经。众会不闻。为在清净法界中说。时释迦牟尼佛及五大菩萨。顶礼毗卢遮那佛已。辞退而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众说法。此后灭度后。付五大菩萨。流传于世。为诸声闻。不闻佛说见诸菩萨众。流布此经。深心惊疑。不信不受。时观世音菩萨言。汝等声闻。此经非汝境界。非汝所知。是毗卢遮那佛与千百亿化身释迦及大菩萨而说。是故非汝所知。时诸大众同闻。闻已悲泣而泪。叹未曾有。尔时众会欢喜信受。作礼奉行。

毗卢遮那佛别行经一卷

(点本云)。

秘录云。复题云毗卢遮那别行经(晓)。

常晓进宦录云。大毗卢遮那三种悉地法一卷。

秘录云。清净毗卢遮那三种悉地一卷(晓)。

私云。秘录题与本录题少相违如何。

或人云。慈镇和尚被寻菅原为长之处。俈字非古文也。正作喾字形也。急告也。甚也(云云)帝喾王名也。古文卜云。事来勘之。

(点书云)。

建久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大原御自笔本写之毕。

嘉历二年三月四日。于心城房书写了。即日一校了。

师曰普普钵五(云云)。

建武元年六月十六日 于心城房两点毕文明十三年(辛丑)五月二十八日 于东坂本宗聚寺。以东塔东谷正觉房救舜法印本。偏为弘通利生写之。

(再校云)三部都法大阿阇梨昌俊记之。

于时宽永十五(戊寅)二月二十三日 感得之。

睿岳止观院北涧八部尾竹林院盛宪。

元禄元(戊辰)十一月七日 令书写毕。

三部都法大阿阇梨豪珍

元文三戌年八月二十一日 以红叶溪藏本写之。       自在金刚韶真

宝历二壬申四月十三日 以大僧正韶真本。写延历寺东塔南涧吉祥之室中。谙生生奉行。           实灵

明和七年庚寅七月四日 以大僧都实灵本。写于东睿山宝胜院念诵窟中。 吉祥金刚贯亮

文政六年癸未十月 以圆福寺元瑜阇梨本。令书写之。自手一校了。  龙肝

-1649 32.P0472 三弥底部论 (3卷)〖失译〗

大正藏 No. 1649 三弥底部论失译3卷三弥底部论卷上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归命一切智。我从此语。如是是人临欲死时。成无记心。其以何业往生。答曰。有业记心惑业往恶道。无惑记心白业往善道。体性记心以是故随行。以无记..

-1648 32.P0399 解脱道论 (12卷)〖梁 僧伽婆罗译〗

大正藏 No. 1648 解脱道论优波底沙造梁 僧伽婆罗译12卷解脱道论卷第一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因缘品第一礼世尊应供正遍知。戒定智慧无上解脱随觉此法有称瞿昙若人脱众难已得离诸著。成就于胜..

-1647 32.P0375 四谛论 (4卷)〖陈 真谛译〗

大正藏 No. 1647 四谛论婆薮跋摩造陈 真谛译4卷四谛论卷第一婆薮跋摩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思择品第一般若遍诸法大悲摄众生无相说正道顶礼人天尊大圣栴延论言略义深广大德佛陀蜜广说言及义有次第庄严广略义相称名理互相..

-1646 32.P0239 成实论 (16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 No. 1646 成实论诃梨跋摩造姚秦 鸠摩罗什译16卷成实论卷第一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发聚中佛宝论初具足品第一前礼所应礼自然正智者一切智应供大师利世间亦礼真净法及圣弟子众今欲解佛语饶益于世间论应..

-1645 32.P0226 彰所知论 (2卷)〖元 沙罗巴译〗

大正藏 No. 1645 彰所知论发合思巴造元 沙罗巴译2卷彰所知论序元正奉大夫同知行宣政院事廉复撰夫出三界者惟佛。佛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悯化群生。此亘古不磨之善也。大元帝师。洞彻三乘。性行如春。仁而穆穆不可..

-1644 32.P0173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10卷)〖陈 真谛译〗

大正藏 No. 1644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陈 真谛译10卷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第一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地动品第一如佛婆伽婆。及阿罗汉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世尊住舍卫大城。毗舍佉优婆夷鹿子母精舍。莲花重阁。与大比丘众。一..

-1643 32.P0172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1卷)〖宋 日称译〗

大正藏 No. 1643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马鸣菩萨集宋 日称译1卷尼乾子问无我义经马鸣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尔时尼乾子等。心怀异见发起疑惑。寻求往诣解大乘者所。到已作..

-1642 32.P0169 金刚针论 (1卷)〖宋 法天译〗

大正藏 No. 1642 金刚针论法称菩萨造宋 法天译1卷金刚针论法称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如婆罗门言。众典之内。四围陀正。又于此中念为其正。又此念中能所诠正。又于此中能诠为正..

-1641 32.P0158 随相论(解十六谛义) (1卷)〖陈 真谛译〗

大正藏 No. 1641 随相论德慧法师造陈 真谛译1卷随相论一卷德慧法师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论中解十六谛十六谛总问。为物有十六。为名有十六耶。答毗(防夷反)颇(判何反)沙(翻为广解)师解。为物有十六故。立十六名。实有其..

-1640 32.P0156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 (2卷)〖后魏 菩提流支译〗

大正藏 No. 1640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提波菩萨造后魏 菩提流支译1卷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提波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问曰。何者外道所谓涅槃。答曰。外道所说涅槃有二十种。是诸外..

-1639 32.P0155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1卷)〖后魏 菩提流支译〗

大正藏 No. 1639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提波菩萨造后魏 菩提流支译1卷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提波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问曰。外道所立四宗法非佛法者何者是。答曰。谓一异俱不俱。问..

-1638 32.P0150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 (2卷)〖宋 施护译〗

大正藏 No. 1638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善寂菩萨造宋 施护译2卷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卷上善寂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一切佛。归命诸法藏。顶礼一切智。广大甚深理。我今造论名曰宝..

-1637 32.P0145 集大乘相论 (2卷)〖宋 施护译〗

大正藏 No. 1637 集大乘相论觉吉祥智菩萨造宋 施护译2卷集大乘相论卷上觉吉祥智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归命妙吉祥菩萨摩诃萨。我今略释诸大乘相。从菩提心出生大悲相应。所谓..

-1636 32.P0075 大乘集菩萨学论 (25卷)〖宋 法护等译〗

大正藏 No. 1636 大乘集菩萨学论法称菩萨造宋 法护等译25卷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一法称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集布施学品第一之一我闻地狱大险怖无穷猛苦镇烧..

-1635 32.P0049 大乘宝要义论 (10卷)〖宋 法护等译〗

大正藏 No. 1635 大乘宝要义论宋 法护等译10卷大乘宝要义论卷第一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归命十方无边际所住一切世界中过未现在诸如来菩萨声闻缘觉等智者当知。人身难得。于..

-1634 32.P0036 入大乘论 (2卷)〖北凉 道泰等译〗

大正藏 No. 1634 入大乘论坚意菩萨造北凉 道泰等译2卷入大乘论卷上(本无阙第一品名目)坚意菩萨造北凉三藏法师道泰等译今欲解入大乘义。问曰。何故说入大乘义。答曰。我为众生欲遮苦因故。汝今当知。或复有人近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