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亮法师: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六卷

繁体

宝亮法师: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六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第三十六卷

(梵行品第二十)

释七善法为梵行谓知法知义等 释十二部经 广辨四无量心 辨爱行人多集喜舍见行人多修慈悲 广释四无量定数 广释怨亲中人有九品义

梵行品第二十

案。僧亮曰。以四等为体也。本是梵天道。仍本名也。亦云。梵是净义。圣行是自净。四等是净他。自净净他。故得梵名也。得具梵行者。先以七善自正。后能四等正人。称七善者。能具前四以治内。具后三以治外。皆自正义也。宝亮曰。大判此品。有四段。第一举七善为自行之体也。第二从四无量心以下竟六念。正谈外化。第三在体既显。便赞叹流通也。第四阇世证此经。能灭大恶。亦证慈悲有实益也。智秀曰。此品有五段。第一明梵行因。即七善也。第二明梵行体。即四无量也。第三明梵行果。第四叹经。第五以阇世为证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六者知众七者知尊卑

案。僧亮曰。七善未即为梵行也。就七善中。前五自行。后二外化。能具七善。故能具四无量。成外化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如是一切名修多罗

案。僧亮曰。修多罗者。含五义。如经叙也。僧宗曰。知法。谓十二部经者。从如是我闻。讫欢喜奉行也。宝亮曰。谓知十二部经也。然此言即是法辩。能识法区分。名相体别。善达其旨。非法辨如何。是以今据之。以取池也。十二部经所明。理无不通。四谛十二缘等法。无一经而不明此理者。所以冠通诸部也。今明其部别者。遂所辨事义。以标其异耳。然十二部名。皆外国音。修多罗者。此称法本。亦言经本。能生观境之智。故称法本。若从如是我闻。下讫欢喜奉行。总于文理。通为十一部作本。正以此义。名修多罗

何等名为祇夜经(至)更不受诸有是名祇夜经

案。僧亮曰。此言重颂偈也。长行已明。更重颂令显取此义。故表殊于余部

何等名为受记经(至)号曰弥勒是名受记经

案。宝亮曰。天竺云和伽罗那也。昔未说四谛以前受记。但记云。十善生天。五戒生人。从通教后。明受记其当来成佛国土名号。谓之受记经。亦以取此受记义为别也

何等名为伽陀经(至)是诸佛教是名伽陀经

案。僧宗曰。除修多罗及诸戒律者。谓除重颂修多罗及重颂戒律也。宝亮曰。此除十一部云直说偈。谓不颂长行。亦以颂他为异也

何等名为优陀那经(至)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

案。僧亮曰。无问自说经也。比丘嫌佛定久。决疑无处。生此念也。寿命极长者。于人是久。于天则不久也。善哉为他不求己利。乃至少欲知足者断疑。欲度众生。致此释也

何等名为尼陀那经(至)渐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经

案。僧亮曰。所因根本者。先说因缘。后说偈者。是也。僧宗曰。为因缘故说偈。不以偈为因缘也。宝亮曰。随有人犯罪。则因事制戒。故名因缘。以此制戒之因缘。得异于余部也

何等名为阿波陀那经(至)是名阿波陀那经

案。宝亮曰。此云譬喻经。理致虚玄。不可以真言取悟。若不假借外事。无以况所诠也

何等名为伊帝曰多伽经(至)是名伊帝曰多伽

案。僧亮曰。名曰界经者。释迦出世。多辨法性。此经作如是名。过去诸佛作佛。作如是名。名如是语经。僧宗曰。此云如是语经也。过去世佛说经。作如是名字也。释迦名界。以其分别法相界别之义也。鸠留秦佛名甘露鼓。言以毒涂鼓。闻之病除。以理书上竹帛。闻见除病也。宝亮曰。通释迦一化之中所说。名曰界经。乃至迦叶佛名分别空。以过去事证今事也

何等名为阇陀伽经(至)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

案。僧宗曰。此云本生经也。宝亮曰。如法华中分本生本事为二。今此中但取过去行菩萨时作粟散王等事义。以为一部也。若举其本生。则生中之事亦随。故据通而迹别也

何等名为毗佛略经(至)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案。僧宗曰。此云方广经也。宝亮曰。昔十二年中。唯取其文辞句旷。故以为广经。不得称方也。自通教已后。至今涅槃。如雪山菩萨一四句偈。收有为无为二轮理尽。则无所不苞。故谓为方广也

何等名为未曾有经(至)如是等经名未曾有

案。宝亮曰。天竺云阿浮多达磨也。夫希有之事。名未曾有。如大青牛。行瓦钵间。令诸瓦钵。互相棠触。无所伤损。如此等事。悉名未曾有经

何等名为优婆提舍经(至)十二部经名为知法

案。宝亮曰。此云论义经。夫理相幽微。若不假以往复。则于义不彰。故取论议之事。别为一部也。然此十二。尽有文理。如火宅一偈。若修多罗往取。则举体是法本也。若以偈颂往拟。便是祇夜语之。是譬即譬喻经。如此三义。即是三家文。是为无有。有理而无文。但文而无理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义(至)广知其义是名知义

案。法瑶曰。若不知义者。则己道未成就。能以解利物耶。是以急须知法及义者也。宝亮曰。第二更无别旨。正以深得此十二名下所以。故名知义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时(至)般若波罗蜜是名知时

案。法瑶曰。夫化物要须知时。不尔则失其机。岂成化耶。宝亮曰。第三善知修道之时。则于胜理无阙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足(至)睡寤语默。是名知足

案。法瑶曰。苟不知足。则唯利是贪。吝而不舍。安能以慈悲救物乎。故宜知足也。宝亮曰。第四于四威仪中。必动静得所。不乖三业而妨道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如是答是名自知

案。法瑶曰。自知兼物之道具。然后可以施化物也。可谓自知矣。宝亮曰。第五若不觉知自己有德。亦于应深进之义失。故能自知有解之少多。更庄严心业也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众(至)如是问答是名知众

案。法瑶曰。众有群方众类。不可以一方之言。适彼众也。是以知众有群俗之异。类言以应之也。宝亮曰。第六应识国土仪轨之风。若不善知此者。于化道有隔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案。法瑶曰。知道尊于我上者。则以尊敬之。卑于我下者。则以慈救之。是为七善。成遂四等之要行。故须明也。宝亮曰。第七据行善者。有优劣胜负。如经所列行善。劣者则卑。优者则尊。既具此七法。便能自在适意应物。若如意之宝珠也

复次善男子复有梵行谓慈悲喜舍

案。僧亮曰。初说四无量相。四皆是慈。浅深为四。论有明文。不辞费也。僧宗曰。慈悲喜舍者。乃是慧性。以其用有优劣。一方制名。所以四也。言无量者。所缘为称。如悲拔苦。则有识蒙救。情无偏益。缘于无量。故称无量也。宝亮曰。第二大段明外化之行也。分为七重。第一辩四无量名数。第二明四心浅深。第三显此四行是实。第四且略结三无量。果在初地。就有中位也。第五别结舍果亦在初地。就空为位。第六明四心成后。登初地去。更进修十一空。得胜上无漏。至于十地。既明十一空满。齐金刚心。便频设三譬赞叹故。第七从八种知见。以次第上三譬也。此下讫一子地。第二段明梵行体。即四无量也。有三翻。第一讫名为无量定。无量名得立为四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推义而言则应有三

案。僧宗曰。此下凡设五重难。此第一举所治之德。既同能治之慈悲。不应有异。所以唯三。不得四也

世尊慈有三缘一缘众生(至)缘如来者名曰无缘

案。僧宗曰。第二难。四心虽殊。而有三缘。谓缘众生。缘法。及无缘也。既所缘是同。唯应一也

世尊慈之所缘一切众生(至)是故应三不应有四

案。僧宗曰。第三难。谓见有父母等者。名众生缘。不见父母。但缘五阴。众生之本。离前二心。即空。为缘境既有。就心从境。唯应有三也

世尊人有二种一者见行(至)是故应二不应有四

案。僧宗曰。第四难。以见爱二人。应为二也。若是见行。必见利根。以强救为能。故唯修慈悲。若爱行之人。志气浮弱。必是钝根。见人胜事。唯有随喜而已。故但有喜舍。所以但应二也

世尊夫无量者名曰无边(至)是故应一不应四也

案。僧宗曰。第五就名字为难。若依正义。释无量者。正以缘无量众生为境。假为不达之辞。乃谬取佛意。谓心体无边际。若称无量。则不翅有四。若存其少。近应一也

佛告迦叶善男子诸佛如来(至)深秘行处不应生疑

案。僧亮曰。此下将欲答难。先显秘密。凡所说法。皆为度人。非浅识所量。不应图度应尔不应尔也。先举因缘是一。而为众生故。凡有所说。多少不同。唯佛能知。是意密也。除生一法者。萨遮尼揵子。父是梵志。母是尼揵。以其不如法生故。为此护其意。不说生也

善男子如来世尊有大方便(至)为调众生岂虚妄耶

案。僧亮曰。次显口密

善男子或有众生贪于财货(至)无所染污犹如莲华

案。僧亮曰。次显身密

善男子应如是知四无量义(至)若有修行生大梵处

案。僧亮曰。总答上难也。生梵天者。有浅有深。上二界皆名大梵。初禅初得其名。明四无量行有浅深。经云。修慈极远。生第三禅。修悲生空处。修喜生识处。修舍生不用处。性有深浅。不应离也

善男子如是无量伴类有四(至)得名为四非一二三

案。僧亮曰。不乐者。嫉妒也。四种烦恼。不可一行顿除。须众行相助。是伴义也。僧宗曰。且以三句。总詶非一二三之难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慈能断嗔(至)伴侣相对分别为四

案。僧亮曰。说性有深浅。治结须伴。有四义也。上云。嗔爱两异。今说嗔有下上。治有深浅。亦待伴也。僧宗曰。汝言慈能断嗔者。此举初难。虽可同治于嗔。然嗔有粗细。慈心断粗。悲心断细。今所断既殊。能断何得独不异耶。自六句释粗细义也。言伴类相对者。慈悲虽为伴类。而相对粗细。故为四耳

复以器故应名为四(至)以是义故应四无减

案。僧亮曰。答见爱二行。俱以因治为难。先答人是法器。而力能行慈。未能及悲。是器有异也。僧宗曰。此答第二。通答第三也。言世间器有大小。四心深浅不同。何得以境使盈缩耶。器以容物为用。境有容心之义。境既有四心。何得不耶。宝亮曰。先答第四难利钝器别。自有能行慈悲。而未能行喜舍。反覆皆然。行于慈悲。自有高下。喜舍亦有浅深。若尔那得难言应二而非四乎

善男子以行分别故应有四(至)无悲喜舍是故有四

案。僧亮曰。兼答因缘二难。虽是因缘。而缘中有异。非一非三也。僧宗曰。答第四难也。若行于慈心。未有悲喜。以四行不同始终一人。行此四德。岂得以利钝为难耶。宝亮曰。答第二第三难也。第二难。言一缘众生。二缘所须之法。佛不须缘。若尔。唯是一众生也。境既是一。但应一也。第三难云。一缘众生。二缘假名空。三缘实法空。是则境三。故应三也。此答意言。虽曰境同。然行人之行。有深有浅。自有能行初一。不能行后三。自有能行第二。不能行第四。云何难言境是同故。应一应三耶

善男子以无量故亦得名四(至)乃得名为无量无边

案。僧亮曰。答第五难。虽无量名同。内外行异。深浅大殊。不应一也。不能得自在三昧。始行菩萨。非无量缘者。与父母无量乐。不以无量众生为缘也。僧宗曰。答第五难。言缘无量众生为境。有四心之别。不言心体通同无际。不可承声为难也。宝亮曰。答第五难。名字虽同。然义有四阶。尽称无量。不得为一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案。僧亮曰。第二说四等成与不成也。始行习慈。要从亲近。从亲起者。烦恼难去。烦恼虽轻。不等怨亲。未成大悲也。僧宗曰。前第一定四无量名教。今第二明慈有浅深也。住下为浅。住上为深。于怨亲中人。非不平等。犹故名浅者。以慈心难成。极有退没。若上住者。不复退也。宝亮曰。第二段辨浅深。谓有漏相。想心名浅。得真无漏。一心具四。故名甚深大无量也

世尊何缘菩萨得如是慈(至)以是义故名大无量

案。僧亮曰。不能一日调伏心者。久修慈者。慈已成就。虽复经生。暂忘修习。一日成就。不从亲起也下诸譬。说嗔难除。明慈难成耳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 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佛..

宁愿拖著尾巴

猴子转生为人仍残留尾巴余报(前生可能是马来西亚猴子)达尔文尝试以进化论解释人类的进化,这个理论至今仍是争论不息。然而马来西亚的一名有尾婴孩,却似乎增强了此进化论的可信程度。这名已三个月大的婴孩,居于马..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景区,龙门石窟分为西山石窟和东山石窟,中间是易水河昼夜不息地流淌。龙门石窟最大的看点,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群像。..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大家都有这种体会吧,你心情好的时候,别人跟你开两句玩笑,你不怎么放在心上。一得病,身体不舒服,情绪就容易敏感、波动,心态往往就会不好,这时候别人稍微一惹你,你就烦,对吧?这说明..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作者:reading我姐姐信佛20年,常年吃素,虽已经50岁,但和40岁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看上去很年轻。姐姐平时以念佛和诵《地藏经》为主,也持一些短咒:比如六字大明咒、大悲咒、莲..

圣开法师:今世后世得安乐八法

圣开法师:今世后世得安乐八法 今世后世得安乐八法有一位婆罗门预多加,到祇树给孤独园,请示佛陀说:「世尊!在家的俗人,应当如何才能得到现世安乐?」佛陀答:「有四种方法,能使在家人,得到现世安乐:一、方便..

女人在生理期可以念佛诵经吗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

如何使佛教发扬光大?

四十一、如何使佛教发扬光大?要能够屈己待人,时时改过迁善,不要把“我”看得那么重要,这就是敦品立德。◎一九八二年十月十日开示学佛的人,应使佛教一天比一天发扬光大,而不是一天比一天衰败。如何发扬光大?首..

孕妇梦见孩子让她念经,诵5000部普门品感应非常神奇!

孕妇梦见孩子让她念经,诵5000部普门品感应非常神奇!作者:任天真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各位同修师兄大家好!末学的妹妹刚怀孕不久时,梦见她的孩子对她说,读经功德很大。已经很久没读经的她在梦醒后,立刻起床读经,..

圣旭法师:认识信仰

圣旭法师:认识信仰(初三上午) 认识信仰生命要得到改良,就要有信仰。因为我们过来没有信仰,生命才有障碍,生活才非常烦恼。大家来到这里,有些同修是为了治病而来,这就是不懂得佛法的微妙。如果是为了信仰而来,..

圆瑛法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圆瑛法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摘自:圆瑛法师著《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此引经作证。‘华严经..

圆通寺和冰淇淋——林清玄

到圆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妇人,很虔诚地在那里顶礼。我也专心地拜着佛,突然听到右边传来劈啪两声巨响,回过神来,发现右边的妇人正打着小孩的耳光,由于用力极猛,连静寂的佛殿都回响着嗡嗡..

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

正视自己的分别心,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大家可以从一个故事来看到分别心的相状,从前寺院有一个禅师,他在禅堂打坐以后,他晚上要睡觉了,他走回他的寮房。因为晚上天色不是很明亮,他不小心一脚踩到一个软..

第二十卷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内容提要: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六、..

雪漠:我执是最大的敌人

雪漠:我执是最大的敌人认假成真后,罗网罩大空。人的许多烦恼,都是由我执引起的。我执,就是认为自己是永恒存在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我”与“他人”的区别,并且把“我”对世界的解读,当做世界的真相。我执结,..

娑婆世界修行一日胜过极乐世界修行百年

娑婆世界修行一日胜过极乐世界修行百年有人问我:《无量寿经》说“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这句话怎么理解?难道在这个世间受个八关斋戒、参加一次昼夜念佛,就超过了在极乐世界一百年的修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