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4 诸法无我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4 诸法无我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4 诸法无我古人依『无常、苦、无我』,立为三解脱门,南传佛教亦称此为三法印,由此可知其重要性!无常前面已说过,现在来谈苦。苦是依无常而成立的,佛于《杂阿含经》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缘起的现象必然是生灭,纵然是短暂的快乐,也终归于灭坏的。人生一切现象,其本质是苦的事实。富贵虽令人羡慕,但敌不过无常;名利虽然令人向往,但逃不过无常。先苦后乐,虽然可喜,但快乐消失后,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在人间,先富贵后贫贱,其痛苦的感受会更难过;在天上,先享福后堕落,其痛苦的感受会更无奈;在定中,先喜乐后躁动,其痛苦的感受会更深刻。凡夫以苦计乐,佛才说「无常故苦」的道理,以劝发厌离爱欲,方能真正离苦得乐。(三)、诸法无我一切痛苦都是因为『我』的概念所产生;因为有我的存在,所以有烦恼的产生。然而要破除此观念,唯有领悟『无我』的真相。但无我是初学佛法的人最不能了解及接受的观念;明明有我站在这里,你坐在那里,怎么会无我呢?要谈无我,应先思惟我是什么?我是『主宰』的意思。主宰,谓自己能作主及支配之义。大家想想,我们能主宰自己的身心及支配外面世界吗?身体会生、老、病、死,心里会忧、悲、苦、恼,外面的世界会成、住、坏、空,哪一项是我们能掌控的。我亦是『常』义,常是不变的意思。我能不变吗?从小到大,从少到老,从生到死,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有谁可以常存不变的。诸法皆因缘所生,包括我也是因缘生;既是缘生,必会缘灭,缘生缘灭便是无常的法则,谁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再思惟,我是怎么形成的?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组成的;单独一项,都不是我。『色』若是我,为什么死尸不能活动;『受』若是我,为什么六根不与六尘接触时,就不生起任何的感受;『想』若是我,为什么没有境界时,就无其他想法;『行』若是我,为什么没有想法时,就不会有一切行为;『识』若是我,为什么离开所有的媒介,就不会产生任何辨识。我们都有身心;身是色,心是受想行识,身心合起来叫五蕴。是谁抓着五蕴?是『我』!是我抓着五蕴,那么我在那里?其实我不在那里,是自己的妄执创造一个错觉的我。只要明白,一切皆是因缘和合,五蕴内外,实无永恒不变的自我,生命只是不断的随因缘而转化。然『无我』概念,一定要建立在『无常』上,《杂阿含经》说:「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像茶杯是无常,所以茶杯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能使茶杯常在。我也一样,我是无常,所以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能使我常存。当我们深解无我,就不再执着自己和所拥的一切,当下将『我』消融,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而解脱自在。观察自己可从『有我 → 无我 → 假我』这三个阶段来探讨。我们现在看到自己感觉上是常,常的状态就是好像有个我;有个我在这边上课,有个你坐在那边听课,有一个人在工作、在修行、在受苦。从第一个阶段『有我』谈起,是指一般人表面上的观察,误以为有个永恒的我;第二个阶段『无我』,是指深入观察,我是无常,非不变的;第三个阶段『假我』,是更深入观察,我虽变化,但却是有作用的。假设我们只停留在第一个『有我』,那跟没有修行一样,所有的人都误认有个我,且牢牢抓住不愿放下,所以要从『有我』的迷思,进入『无我』的观察。所谓观察?不一定是观察一个现象,思惟也是一种观察。『禅』是静虑的意思,所以称为禅观或禅思;是指静静的思惟,静静的观察。为什么要静虑?因为修止会得定,修观会得慧,所以叫做止观。儒家的经典《大学》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实就是止观的意思。静静的思惟,观察自己,只要是人必然会死亡!死后,我将往那里去?未生之前,我又在那里?难道现在活着是『有我』,还没出生是『无我』,死亡之后亦是『无我』?还是生前就『有我』,只是记不起来;死后亦『有我』,只是不知道?当你仔细的观察思惟,会不会对生命产生怀疑,到底『有我』,还是『无我』?我到底是谁?顺治皇帝曾感叹的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假设『有我』,为何我不能主宰生命的一切?为何我不能永生?为何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有我』只是一种假象和一种错觉,《金刚经》才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我是五蕴组成,色身是地、水、火、风所成,此四大又是其他因素所成的;如果色身是我,我应有能力让它不变化、不受苦,但事实上却是没有办法,佛于《杂阿含经》说:「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以色身并非我。心是受、想、行、识,受要具备根、尘、识三事才能产生,《杂阿含经》说:「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行)。」要由眼根接触色尘,才能生出眼识等感受,当受生起,想、行便随之而起,所以此三者,皆随因缘的生灭而变化,所以受、想、行并非我。最后是意识,不论根本佛教所谈的六识,或是大乘佛教所论的八识,其实就是心、意、识,《俱舍论》解释:「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识为前六识,能起分别;意为第七识,能思量、判断;心为第八识,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所以有集起的作用。心本一心,而非三心二意,只是各有不同的功能及作用。若真有心,心在那里?达摩祖师命慧可把心拿来,二祖当下觅心了不可得,《圆觉经》说:「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识要有,色、受、想、行,心亦要六尘的境界,须具有这些因缘才能生起。我是独立、单一、不变之义,细细观察、思惟、分析,实无有一个独立、单一、不变的自我,因此确认『无我』,佛在《圆觉经》直接讲出众生的根本盲点:「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其实四大本空,五蕴无我,六尘非有。色身的形骸,心灵的思虑,从无始劫来,皆由因缘业力所生,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像水涓涓不停,如灯焰焰不熄。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夫不能察觉,以为有个不变的自我,所以被此邪见所缚。谈到这里,大家应该领悟到缘起的道理。缘生则有,缘灭则无,论『有我』、『无我』皆是落一边,生命是不断的随因缘变化无常,既不是常见,也非断见。人因不了解,五蕴身心的假我,所以误认于身心中,藏有不变的灵魂,为永恒的我,这便落入『常见』的想法;又有人误认,人往生之后,一了百了,更不相信业力、轮回之说,这便落入『断见』的想法。『无我』不是否认生命的存在,只是说明一切皆是因缘而起,所以我不是永恒的常见,亦非永灭的断见。《杂阿含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离于二边,说于中道。」因缘集起,不可否定暂时存在的我,所以不生『无见』;因缘散灭,不可否定暂时消失的我,所以不生『有见』。不落断常、有无二边,才是缘起中道之正见。虽然『无我』,但不可否认现象界的『假我』,是有其作用的。明明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成败兴衰等无常变化,此生虽是短暂的我,所以更应把握每个机会、每次因缘,来奉献自己的力量,无私的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善缘。文殊菩萨于《华严经》说:「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用心才能自觉自利,用心才能觉他利他,用心才能觉行圆满,所以惠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身心纵然假有,万象即便假象,但一切的事物,皆是妙用无穷,端看行者会不会应用。人身是五蕴的假合,无不变的实体,诸法皆是因缘所生,无我、无我所,毕竟无有我,此是究竟的真相,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人因有我,所以生起我慢、我见、我爱,反而被这个执着的我所系缚,故佛又说:「罗睺罗!比丘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了悟无我,才能离一切苦。
学佛人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死问题,懂的人很少!
学佛人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死问题,懂的人很少!一日清晨,寺院里,小沙弥正在扫地的时候突然想起还在修养身体的马祖禅师,不知道他的身体好点了没有,可刚掉下来的落叶又打断了他的思绪。时间走到黄昏,小沙弥将药送..
失掉人身则永远活在果报当中[净界法师]
诸位你要注意这个六道里面,你们知道六道里面,造业最强的是谁吗?对人道,不是天道哦!在唯识学上说,除了人道以外其它道,几乎没有造业能力,几乎了,都是在受果报,真正能够创造生命的,就是在人道。在《宗镜录》..
净土法门法师:业障频频现前,请问这是表示念佛有功夫吗?
净土法门法师:业障频频现前,请问这是表示念佛有功夫吗?问:业障频频现前,请问这是表示念佛有功夫吗?答:不一定,大多数人业障现前会障碍用功。功夫得力时,业障现前可能是来考验你的。谁来考验?过去生中的冤亲债..
学佛入门
学佛入门这个就是二乘,声闻缘觉乘。前面是人天乘,怎样保住自己的增上生叫下士道,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称之为下士道,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修行如何去超越生死超脱六道轮回这个是中士道。就是声闻缘觉道。第三个这..
宣化上人:你做这些事情,就会被酒色财气给迷住了
宣化上人:你做这些事情,就会被酒色财气给迷住了《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
学佛要慎独
学佛要慎独“慎独”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即一个“志于道”的君子,即使在私下,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仍然戒慎恐惧,不敢做出..
如何将烦恼转为菩提
如何将烦恼转为菩提问:如何将烦恼转为菩提?达真堪布答:真正修大圆满正行的时候,是不怕烦恼,不怕妄念的。念头一起来,看它的本性。烦恼也好,妄念也好,它本身也是空性,也是缘起性空。起一个妄念,起一个烦恼,..
天才不相信结局
天才不相信结局老希尔顿创建希尔顿旅店帝国时,曾指天发誓:我要使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黄金来。 故事发生在70年前,希尔顿以700万美金买下华尔道夫阿斯托里亚大酒店的控制权后,以极快的速度接管了这家纽约著名的宾馆..
十句《金刚经》,点醒迷路人!
十句《金刚经》,点醒迷路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于任何形..
千万不可小看熏习的力量
千万不可小看熏习的力量古时农家妇女,在衣橱里放置薰衣草,让衣服充满香味,这就是“熏习”的力量。“熏习”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影响力。《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儒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
除此之外都是假的不可靠的
龙树菩萨讲,普通的财富钱财、权力,包括亲朋好友等,都是无常的,具有欺惑性的,都是束缚和轮回之因,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它让你无法从六道轮回中摆脱,会把你紧紧束缚在六道轮回里,让你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我们要..
千万不要让三业把我们的福报漏了
千万不要让三业把我们的福报漏了我们赚得的钱财,把它放在口袋里,口袋有缺口,钱财漏了;我们积聚的东西,把它放在箱子或篮子里,箱子或篮子有洞,我的东西漏了。有的人修福积功德,牺牲奉献,无如不懂得「摄心守意..
半边碗
半边碗一条乡村的小路上,有一眼清澈的山泉。村人上街或者串亲戚,路过山泉,便停下蹲在泉眼边喝水解渴。半边碗就是用来让过路人在泉眼里舀水喝的。 过去,泉边连半边碗也没有,人们就用手捧水喝,或用树叶折叠成碗..
华严经开示:具有这十种求法之心,没有师傅自学佛经也可得法
华严经开示:具有这十种求法之心,没有师傅自学佛经也可得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在手机上就能够接触到许多的佛经。接触到佛经的机会多了,对佛经有兴趣的人也多了。但是遇到能够帮助自己开示讲解佛经的师傅可不容易..
华为nova 4e——雀翎蓝,对自然之美的虔诚礼赞
华为nova 4e——雀翎蓝,对自然之美的虔诚礼赞拥有前置3200万像素的华为nova 4e选择在今春上市,无疑是心怀对自然之美虔诚的礼赞。尤其是吸引眼球的雀翎蓝色系,是设计师把在自然中见到的美好,融入到每一块灵动的色..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的始祖,为何还要听从玉皇大帝的命令呢?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的始祖,为何还要听从玉皇大帝的命令呢?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的始祖,为何还要听从玉皇大帝的命令呢?这个问题确实让人不太容易能够理解。我们知道,老君是道教的始祖,是道教之中的最高神,那么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