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新白话版6

繁体

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新白话版6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新白话版6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

问:念佛名叫真无念,往生名叫真无生,确实是了。《维摩经》说:“诸佛解脱,应当如何求?应当在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既然说在一切心行中求,为什么不向自心求,而向外求佛呢?

答:你认为念佛三昧无上妙禅,不是在心行中求的,不对啊。为你说明吧。那心的行持,有种三境界啊。一是行善境。就是念佛三昧,是善中的善,是天中的天。二是行不善境。就是贪瞋痴等,诸恶境界。三是行无记境。就是那心不住留境界,善恶不攀缘。如果论到理性,这个理性遍布前三个境界。至于顺乎理性,只留善境了。经上说:“所谓执取我是垢,不执取我是净了。”意思是说不了知法的性体没有悭贪,违背法性而不行布施,纵然布施也会执布施相,不能不执,不是垢是什么?如果能了知随顺法性,行檀波罗蜜(布施),没有悭贪和布施相。善顺这个道理,不是净是什么?不善境与无记境,背离法性,不能与善并行啊。所以胜天王问佛:“为什么菩萨通达禅波罗蜜?”佛告诉天王:“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智慧),行禅波罗蜜(禅定),应当观察这个心,行在什么境界,或善,或不善,还是无记境界?如果行善境,就精勤修习。譬如莲华上,不能停留水滴,一点不善的法,不能暂时住留。”根据佛的金口,难道有不善境、无记境却不排除的吗?这样就是顺理善心,行在善境中,炽热地念佛,解脱在心行中了。如果认为念佛的心行不是解脱,那不善境、无记境二种心行难道就是吗?如果这是解脱,迷惑了就滞留无量劫,醒悟了那修证就易如反掌。修习禅法的明镜,总之在这里了。如来是世间大雄,考察那种种的禅定,把念佛三昧作为禅法中的王,其余三昧都是相待相对的,都是凡夫的定罢了。然而宝王三昧(念佛三昧),不执着尊相,不执着卑相,邪相,正相,生死相,涅槃相,烦恼相,菩提相,静相,乱相,成正觉相,度众生相,坐道场相,无所得相。这等等的相,都不执着。犹如梦醒,空荡荡没有来去。所以《大品般若经》说:“无去无来是佛。”既然如此,那中道尚且要除去,又怎么能执着两边呢?如《诸法无行经》的偈语说:

譬如人,于梦中。得佛道,度众生。此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复然。坐道场,无所得。若不得,则不有。明无明,同一相。知如是,为世尊。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众生。菩萨众,亦不二。知如是,为世尊。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第十八

问:念佛三昧的观门,已经听到奇唱了。身口意三业的供养,佛在世和灭度后,供献的福报哪个多呢?

答:论到供养法界海众的,在六度万行中,能清净三业,都名叫供养啊。何况随意思维真境却不是供养吗?《理趣经》说:“观一切法,或常或无常,都不可得。”对于所有如来,广设供养,不也是明确的吗?又如来在世,庄严供养表达至诚,都说是华云香海,遍布无量国土,还嫌太少。菩萨大士们所以进入禅观,观想须弥山作为灯炷,大海作为油盏,尚且不能展现殷勤的敬仰。所以焚烧金色的手臂,献给净明的佛塔,金身燃起的火焰,光明洞照十方,那么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的榜样了。而今天的人,只是推说“心中有佛”,或指着远处的华树作为供养,这样违背奉献的礼仪,为什么傲慢这样深重啊?你问佛在世和灭度后,供献的福报哪个多?试着为你说明吧。且说孝子丁兰刻木头人像当父母供奉,冷暖如父母在生一样,美名光照青史,人们到今天还称他为真孝子啊。若是如来在世,如金山辉煌,庄严相好赫然分明,谁看见了,不发起道意?献华表达诚恳,不也容易吗?自从世尊大雄隐晦形迹灭度了,如月亮隐藏在重山中。不能敬奉真仪容,只留传贝叶经文,面对佛的形像,发起无上心意,能献一华,这样的意志这样的信心,实在可以嘉勉。有这样的行持,不也太难吗?《涅槃经》说:“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那么一香一华,一灯一乐,以及饮食,尽心乐意奉献三世诸佛的,就是往生净土的妙因,成圣的元始。怎么能轻易从事,而不遵守呢?如果离弃了这种修行,而听信那无稽之谈。所谓献心华,点心灯,焚心香,礼心佛,而要求得正觉的,又与那猴子捞月,望梅止渴有什么不同呢?以及让人穿心衣,吃心饭,那就困扰不已。至于六度万行,怎么能用空见的心排斥呢?谈心说空的话,那过失如此,不可不慎重啊。在真言门中,瑜伽观行,也是要有事门来表达相的,不是一向推诿给心的。常常庄严供养香华,六时不废止啊。

无相献华信毁交报门第十九

问:华是事相啊,理在哪里呢?信受与毁谤,互相的果报在哪里呢?

答:华就是理啊。所谓“色即是空”啊。信受的果报,如《悲华经》说:“昔日有王子,名叫无所畏。手持莲华,上供宝藏佛。佛说:‘你因为莲华印在虚空,现今给你取名号虚空印,当来成佛,你的世界名叫莲华。佛号莲华尊,就是你啊。’”国土以及佛,都是因为昔日供献莲华而成为名号的,要使众生明白行因感果的意义啊。怎么可以破阻献华的布施,而要另外遵从别的无相呢?毁谤的果报,如《大方广总持经》说,昔日有一比丘,名叫净命,住持正见,用华供养佛。又一比丘,名叫法行,住持邪见,打坐到四禅定,常说空宗般若最优胜。诽谤净命法师说:“净命得到的华,不拿去供养,而是自己受用。”因为这一句话,在六万世中,常常没有舌根,直到成佛,还居住五浊恶世。他是什么人呢?就是释迦牟尼啊。佛说:“少见闻的人,在我法中作另一种解说的,命终之后,堕入地狱,多过百千劫。如果用恶眼看发菩提心的人,就得无眼的果报。用恶口诽谤发菩提心的人,就得无舌的果报。”如果只修一个般若波罗蜜法能得菩萨道的,如往昔迦尸迦王,行菩萨道时,舍弃他爱惜的身体,头眼脑髓。当时这个大王,难道没有智慧吗?那么可知六波罗蜜,都应当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华严经》语,意思是执着一种否定其它,就是魔业),怎么能舍弃献华的布施,而用恶取空(顽空),妄自代替那般若的真无相呢?无舌的果报,是自取其咎。如来所以引用自己昔日的错,是要使众生不再重蹈前车的覆辙罢了。一枝华是如此,一切土木形像,书籍经典,剃发的僧尼,住持三宝,戒定慧学,无论是福田,还是非福田的,都可以恭敬。一切都进入真实三业供养法界海中,有什么不可以,而要忽略呢?《法华经》的偈语说: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第二十

问:那布施灯的长明,就生到日月宫。布施华香幡盖,与灯没差异,都是生天的福报啊。却说都已成佛道了,为什么回报的那么深呢?

答:如帝王出行,上万的车乘上千的官员,随从的士卒出来,都带有御字。冒犯了天子的仪仗,死在当前。如果帝王返回宫中,士卒解散,回到乡间,这时还在声称帝王出行带着御字,也是死在当前。可是士卒相同,而生死有不同了,因为缘起的不同,才有这样的宠辱啊。前面说的华盖香灯,不遇到《法华经》王的仪仗,其实也是果报在天宫。如今遇到三昧宝王,犹如随从,甚至献一枝华,都已成佛道,这就是“佛种从缘起”,理所当然罢了。也犹如群鸟飞向须弥山,都是同一色,百川朝向大海,没有别的名字。所以《大宝积经》中,文殊普门会,会集天龙八部地狱畜生色声香等,一切万法,都是三昧了。也犹如毫毛能容纳大海,芥子能容纳须弥山,哪里是毫毛芥子的神奇呢?实在是神奇的东西本来如此罢了。那么可知解犹如眼睛,行就像脚,解正就是行正,解邪就是行邪,魔佛的浅深,全在于解了。所以《涅槃经》说:“对于戒迟缓的,不名叫缓。对于乘迟缓的,才名叫缓。”所谓乘就是慧解的称谓啊。一行既然如此,万行也都是如此。所谓法华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啊。所以如来说这三昧是胜定,是三昧宝王,是光明藏,是除罪宝珠,是去邪见的明灯,是迷路的导航,王子的金印,贫夫的宝藏,空三昧,圣三昧陀罗尼,真思惟,最胜观,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无尽藏,胜方便,大慧光明,消恶观法三昧等等。所以知道教理行果,八万四千的法门,都是念佛三昧的别名啊。既然如此,那么献一华,就是敬奉三世尘刹,念一佛,就是通达未来世雄。如大地作为标靶,哪有放箭却射不中的呢?不然的话,那就是《思益经》中“畏空舍空行空索空”的讥诮罢了。

客人说:医生离去留下药物,商人出行寄来金银。先贤的宝藏,不是那样合适的人不可传授。弟子学道愚昧懵懂,所以偷窥三昧的门径,尚且期望无生,总是希望真实的演说。如王的奥旨,法的宝印。动寂双双觉照,理事圆融无碍。举心动念都是真,任意触及就增长。称念南无佛号,都能成就佛道,散华还是弹指,尽情超越菩提。经王所在而自然尊贵,眼有金鈚(治眼工具)而恢复失明。二十条义理门,从没有听闻过,欣喜的是雪洗减轻众生的罪愆,能优游众宝庄严的净土,多么幸运啊。愿不变这个身,获得醍醐灌顶的妙记,悟到当来的诸佛就是现在的众生了。于是顶礼多宝塔,面对莲华僧,与我普观十方世尊,圆念三世佛,长跪合掌,而说偈颂:

一心忆念过去佛,亦忆未来诸世尊。现在一切人中雄,亦学于其所说法。无有一佛在过去,亦无现世及当来。唯此清净微妙禅,彼不可言证能说。

旧跋

比丘正知,先前见到云栖莲池大师的净土代言,有唐朝的《宝王论》,列在“名存书不存”中,心里很敬慕向往。三十岁时,万融师得到这个古本赠送我,真是喜出望外,就在姑苏慧庆寺刻印。丙戌年,重新在祖堂幽栖寺刻印。但愿法界有情众生,同生极乐世界.

宣化上人:你就把你的执着去了,那个佛法就现出来了

宣化上人:你就把你的执着去了,那个佛法就现出来了无得无说分第七◎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何学佛才算有真诚心

如何学佛才算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

守愚念佛过一生跪着往生度世人:刘会龙往生纪实

守愚念佛过一生跪着往生度世人:刘会龙往生纪实守愚念佛过一生跪着往生度世人——刘会龙往生纪实大雨滂沱后的世界格外清新,心情也分外愉快舒畅。天空洒净,似乎喻意着此次行程有着特殊的意义。师父领着我们一行从江..

宣化上人:你磕这些个糊涂头,就把菩萨笑得嘴都大了

宣化上人:你磕这些个糊涂头,就把菩萨笑得嘴都大了《地藏经》上说:“舍一得万报”,舍得一分钱,就得万分那么多的报。其实我们做布施的时候,也不应该有一个得万报的思想,不应该说:“我布施一文钱,将来我就富贵..

学佛的人,命由我立----宣化上人

学佛的人,命由我立----宣化上人----现在要改变我们的命运,必须多做功德事。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开示在世界上有很多问题,你认为是好的,可是在这里头也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认为是很快乐,将来可能会受痛苦。..

如何从种种恶缘中解脱

若是有好的因缘和福德,在哪里工作、生活都可以,不然即使换个单位、换个伴侣也一样,不可能从恶缘中解脱,因为这是自己的因果。;欲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问来生事,今生作者是。有的人在家里、在单位遇到了很多..

太桥旦曾堪布:我们的时间有多少用于修行-

太桥旦曾堪布:我们的时间有多少用于修行?轮回中,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现在,与我年纪相仿的,人生已过去大半,剩下的寿命或长或短。回忆以往的经历与作为,造作恶业甚多,真正为佛法付出的却很少。尤其是生活在城..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核心五愿2-1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核心五愿2-1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净界法师 丙二、光明无量愿(十二) 经文 我们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看经文: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

通达哲理

韫光大德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意否?怀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心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

净界法师:见自身微尘与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净界法师:见自身微尘与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这个地方使得持地比丘内心的世界有点变化。在当时的国家有一个大王,因为种种的喜..

净界法师:舍利弗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

净界法师:舍利弗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舍利弗尊者作为华光如来,他这一期的国土是一个净土呢,还是一个秽土?我们看辛二这一段就容易清楚。看国土庄严,我们看经文。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

遇到这种事,很多人也许就离婚了!

遇到这种事,很多人也许就离婚了!有一对夫妇,在婚后11年生了一个男孩。夫妻恩爱,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宝贝!男孩两岁的某一天早晨,丈夫出门上班之际,看到桌上有一瓶打开盖子的药水,不过因为赶时间,他只大声告诉妻..

道伟法师:如何念佛才能与佛相应?

道伟法师:如何念佛才能与佛相应?《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对如何有效地念佛,有极为亲切地开示:“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净界法师: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

净界法师: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看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是整个三界里面最高的境界了。四、非想非非想处定,谓行者舍前识处之有想,并舍前无所有处之无想,缘念非想非非想之法,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成已..

净界法师: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净界法师: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变命运,这是错误的。佛教的第一个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结果,再讲过程。就是说,面对我们今生的生命是先求认命,才能够逆来..

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成就痛苦的果报

我们看古代圣贤的教诲,有很多道理是相同的──比方说:子路,子路这个人是好勇过人,很勇猛的。有一天,他看到有一个人掉到河里面去,他赶快把他救起来,这个人的家人很感激他,就送子路一只牛。子路这个人很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