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普贤菩萨
千年菩提路之峨眉山【上】
《峨山图志》中有这样一段话:凡伟大民族之历史,每与其山岳有密切之关系。奥林帕斯山之于希腊,昆钦景加山之于印度,关乎中国,何独不然?有五岳名山,亦有佛教圣地。
峨眉山,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大峨、二峨、三峨山的总称。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由于峨眉山的高度及地理位置的原因,从山脚到山顶就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峨眉山抚摸星辰,积蓄云雨,神秘无比。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就有高人到此寻仙问道,搭茅建屋,视为峨眉山民间宗教的开始。
山因佛而兴盛,佛因山而扬名。正是佛教传入峨眉山后,重新赋予了深厚的佛教文化,才使峨眉成为闻名遐迩的天下名山。依托于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萨信仰一直香火兴旺,长盛不衰。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峨眉山几乎享有了千年的盛名,寺院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座,可谓三里一庙,五里一寺。峨眉山寺院建筑布局是依山取势,或隐没于苍翠之中,或耸立于高峰之上,或巧架于危岩之畔,与峨眉山水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川南民居风格。
那么峨眉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呢?
峨眉山在东汉魏晋时期是道教人士修行的场所,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经在这里著书立说。这片遗址上的几块石碑告诉人们它曾经的历史,相传它是吕纯阳修道成仙的地方。
中峰寺曾经是峨眉山最大的道观,东晋以前叫乾明观,是因为道教的始祖老子在这里传道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峰寺与佛道两教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道教到佛教名山的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隋唐以后,随着佛教的兴盛,许多道观纷纷改为寺院。这块石碑的道教八仙图,清楚地记载了峨眉山曾经的道教文化踪影。到清朝顺治年间,山上最后一座道观纯阳殿也被僧人改建,从此峨眉山就成了佛教的圣地。
据佛典《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率门人三千,在西南方大光明山普度众生,佛经中把峨眉山称为大光明山。
峨眉山通永长老:峨眉叫大光明山。
记者:那么古代呢,这个普贤菩萨道场叫大光明山。
峨眉山通永长老:普贤菩萨向大光明山而去,骑着六牙白象。
相传公元63年,即东汉永平年间,峨眉山华严顶下面住着一个老人,名叫蒲公,祖祖辈辈靠采药为生。他认识宝掌峰下的宝掌和尚。一天,蒲公在山上采药,忽然看见一头麋鹿,便紧紧追逐,追到金顶绝壁处,那头麋鹿忽然不见了,只有紫云升腾。蒲公很惊奇,于是向宝掌和尚询问。宝掌口诵佛号说:你见到的就是在末法时代守护如来,普度众生的普贤大菩萨的应化之身啊!宝掌和尚让蒲公去洛阳询问摩腾、法兰两位法师,两位法师肯定了宝掌的说法。于是,蒲公就回到峨眉山建立了普光寺,专门供奉普贤菩萨,这也是峨眉山第一所专门供奉普贤菩萨的佛家寺院。
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高度的洗象池,相传就是普贤菩萨骑着白象登山的时候,从池中汲水洗象的地方。
蒲公开山说年代过于久远,已经很难证实。在峨眉山最早建寺的历史记载有两个:一个是西晋时,有西域僧人阿罗婆多来到峨眉山,见这里山水环合,很像西域化城寺的地形,就在这里建立了道场;其后,东晋时,慧持法师于公元399年来到峨眉,并在这里修建普贤寺,专门供奉普贤菩萨。从二人同是千里迢迢到峨眉山瞻礼而后建寺的记载,不难想象当时的峨眉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菩萨是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强调,菩萨不仅拥有智慧而且要发大心,就是不单自己觉悟成佛,而且要引导他人觉悟成佛。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在中国佛教中最有名的是观音、地藏、文殊和普贤四大菩萨信仰,四大菩萨已经成为中国人佛教信仰的象征。
峨眉山唯清长老:文殊是大智,普贤菩萨是大行,观世音菩萨是大悲,地藏王菩萨就是大愿,这是四大菩萨。
峨眉山昌明法师:普贤他又称为遍吉祥菩萨,那么普贤菩萨他所代表的就是行愿,那么简单的理解,愿就是愿望,行就是实践,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关键在一个行字上。为什么普贤菩萨他的坐骑是大象,我们都知道大象一步一个脚印,是稳重,踏实。
在《大藏经》中,记载普贤菩萨事迹的经典大致有十几种,主要见于一部部轶庞大的大经《华严经》。阐述普贤菩萨核心思想的《普贤行愿品》就出自该经,而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又是《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在。
在佛教的娑婆世界中,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两大助手,始终努力地帮助着如来教导度化众生的事业。作为如来的左膀右臂,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不仅在空间位置上两相对应,更在德行上相互依存。两者密切融合,意味着佛法最圆满境界的完成。
古往今来,信佛的人千千万万,但究竟什么是佛教?有些人把它复杂化了,说得很深奥很玄妙;有些人又把它简单化了,只是进庙烧香拜佛,求得保佑。
峨眉山通永长老:众因有因就必有果,所以说成了恶因,我们必定要得恶果、得恶报;成了善因,我们必定得善报。意思就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画外音:大家拜拜佛,也诵诵经。普贤菩萨有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錀;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山中不定是清静,庙宇在参天的大树中间藏着,早晚间存的是风,松有松声,竹有竹韵,这就是天然的笙箫,时缓时急地搀和着天地间种种的呜鸣,静似不静,但山中的声响不论是泥土里的蚯蚓叫,还是轿夫们低低的喘息,自有它的特别处。居住于山间,这样的天籁之音摇着你入梦。清早,你也会从这天籁的怀抱中苏醒。在峨眉山如织的游客中,有不少人是专门为拜普贤菩萨来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既然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那么只有到了峨眉山,拜过峨眉山的普贤菩萨才是最虔诚的。
峨眉山昌明法师:我们从世间的角度来谈,那么你的工作、你的人生目标,这就是一个远大的目标,这就是你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愿望,对不对。那么你有了愿望过后呢,只是一个空架子,如果你不做,只是白说,但是你把它付诸于实践行动,一个目标又一个目标地去完成,你的理想你的愿望就成了现实。
这里是万年寺,明代以前叫古白水寺。寺中有一个不大的水池,名叫白水池。假如你与佛有缘,就会听见池里的青蛙弹琴诵经的叫声,人们叫它弹琴蛙。
唐代的时候,万年寺里住着一位高僧广浚和尚,喜爱弹奏古琴。有一年,李白遭到朝廷贬斥,为求精神解脱,到峨眉山拜佛。一天,李白来到万年寺,如天籁之音的古琴声飘然而至,乐曲瞬间震慑了他的心灵,仿佛受到从未有过的抚慰。
李白在万年寺里每天傍晚和广浚和尚就在这池边席地而坐,抚琴而唱。琴音缭绕山谷,久久不绝。李白问广浚:你的琴声里是否有诵经的声音。广浚和尚指着漂浮的白云、奔流的溪水说:佛陀无处不在,一切生灵皆有佛性,佛法无边。他轻轻拨动琴弦,白水池里的青蛙柔声合唱,令李白惊叹不已。
一千多年过去了,生生不息的小青蛙代代传诵着广浚法师的琴音。
峨眉山作为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普贤菩萨道场,佛教不但存在于寺院,而且存在于这些修行人身上。他们过着淡泊简单的生活,就像山中的一棵树、一块石、一滴水,遍布在各个角落,已成为这座山的一部分。
从进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高低起伏,暮鼓晨钟,经声佛号,是一个恬静沉思的境界,可以彻悟人生,在这里做一个心灵净化的人。
峨眉山佛学院尼众班,位于伏虎寺一处幽静的角落,它是比丘尼学习和修行的地方。早在三百多年前,伏虎寺刚刚落成之时,寺内就建起了峨眉山第一座僧人学校,称为学业禅堂。如今的伏虎寺,虽然由比丘寺院变成了比丘尼寺院,但是寺内的学堂里学习和修行的声音一直延续至今。
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求教于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
禅师回答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哑然失笑:这有谁不知道。
禅师说出了看似简单却又极深刻的话:三岁孩子能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禅师的回答出自《法句经》,这句话说明佛教的教义是实践的、行为的。不论做与不做,都在乎一个行字。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行,告诉众生学佛要行,行佛所走的解脱之路。《华严经》在《普贤行愿品》中,将十大愿与临终时能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世界联系起来,深受净土信仰者重视。
画外音:这个阿弥陀佛念佛是佛教的最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也是一个捷径,就是我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愿力,有没有行持,有没有精进心,长远心,念阿弥陀佛。所以居士也可以念佛,出家人更要念佛。师父一天可以念十万声阿弥陀佛,那祖师大德也有这个记载,一天十万声阿弥陀佛。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修行,很简单,但你可以试一试,你来念一下,你坐得住不?你能不能把思想冷静的下来?刚才师父说让你冷静。
从唐代以后,由于净土信仰的普及和流传,普贤菩萨在佛教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普贤行愿品》被列为净土五经,成为净土宗修行的根本经典,推动了普贤菩萨信仰的普及。
根据《普贤行愿品》,如果按照这十大行愿修行,就能度化一切众生,圆满成就如来的功德。
现在,峨眉山有很多位年近百岁的老僧人。今年已九十七岁高龄的惟清老和尚从出家以来,每天坚持抄写经文,从未辍笔。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和坚持。
惟清老和尚:写经书的时间,这个心啊它是单独一个心,你打妄想就是写不好。
般若智慧从哪里来?当然不能凭空产生,而是修行的结果,并且所谓修行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在正信指导下的实践。其步骤是依教奉行,深心信仰,依凭信力,起发真解,得证菩提,入于涅槃。
每年的阴历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菩萨的诞辰日。2008年的这一天,峨眉山的金顶,一大早,师傅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为晚上即将举行的纪念普贤菩萨诞辰典礼做准备。
峨眉山的永寿大和尚也早早地来到了金顶。
永寿大和尚:千百年来,在峨眉山演绎着这种多姿多彩的佛教的文化和佛教的修行活动,同时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底蕴。
这就是峨眉山,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但在佛家的眼中,如用大行普贤与之相比,峨眉山就太微渺了,甚至只有沧海之一粟,而峨眉之有普贤,则如同在极微小、极平凡的事物中,放入了巨大无朋的东西。这就是佛家眼中普贤菩萨与峨眉山的关系,也正因为这层关系,作为普贤道场的峨眉山虽地处偏远,但其名声却高过非菩萨应化道场的五岳,取得了与普陀山、五台山相同的地位而令世人崇奉。 2024-03-17 13:52
通血管的古方,利益有缘,多多转载!
通血管的古方,利益有缘,多多转载!这个通血管的古方,来自一位患者,他的三条心血管已经被严重堵塞,需要做搭桥手术,手术的时间是一个月以后,在这个期间,他吃了一个月这个古方,一个月以后他去同一家医院做检查..
嘎玛仁波切:你只是做别人生活中的军师吗?
嘎玛仁波切:你只是做别人生活中的军师吗?现在人的参与意识都非常的强,而且总喜欢津津乐道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话题和事情的评论。不知道这样的蠢蠢欲动,到底其结果是让我们能成为话题主角呢?还是话题主角能取而代之..
陈兵:佛教的轮回说 有这么几个鲜明的特点!
陈兵:佛教的轮回说 有这么几个鲜明的特点!1、佛教轮回说不片面着眼于灵魂或物质,而是从朴素辩证法缘起论出发,把生命活动,众生存在看作身心合集。心识主枢,非断非常的流变过程。它既否认有不变不灭的灵魂,又反..
长颈鹿与鹅卵石
下面这个故事是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当动物学家莱克斯在西伯利亚亲眼看见一头巨大的长颈鹿倒下时,不但他为长颈鹿扼腕叹息了好长时间,作为电视观众的我,也为那个悲壮的场面感叹了好久。那时,长颈鹿因为口渴得厉害,..
陈大惠:什么样的人会穷一辈子?
陈大惠:什么样的人会穷一辈子?钱袋鼓鼓,福袋空空楼下住着一家做豆腐的,是租住户。一对夫妻男过六十,女的五十五。一个老婆婆。是男人的妈妈,八十三岁。他们有两个加工门面,一间住房。每天晚上,夫妻俩住在房里..
嘎玛仁波切:佛,从来没有说过让你只念经不看病
嘎玛仁波切:佛,从来没有说过让你只念经不看病如果自己或亲朋好友生病了,一般佛弟子首先会想到的,要么是看医生,要么是给上师打电话。很多生病的弟子联系我,“师父,我头痛了,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我告诉他们..
通过观手就能知道您的健康如何-
通过观手就能知道您的健康如何?手腕互击36次。说明:打击心经及心包络经/大陵穴。主治:预防及治疗心脏病、胸痛、胸闷、纾解紧张的情绪。4、第四巧虎口交叉互击36次。说明:穴位是八邪穴。主治:预防及治疗末梢循环..
阿賴耶是個什麼樣子?
阿賴耶是個什麼樣子?阿賴耶是個什麼樣子?佛問彌勒菩薩,問的,我這裡以前寫的一份資料,「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裡頭問了三樁事情,有幾個念?有幾個相?相是物質現象;有幾個識?識是什麼?受想..
什么条件才可以做护法神
什么条件才可以做护法神问:请问什么条件才可以做护法神?净空法师答:你想做护法神,不容易,护法神他的功德,给诸位说超过弘法的法师。为什么说?弘法的法师再有能力,没有人护持,他就一筹莫展。譬如说我们今天讲..
原来这么简单
原来这么简单 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辆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年轻人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
诵金刚经的功德有什么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金刚经,修行金刚经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诵金刚经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但是有些人并没有体会到,只要我们坚持诵金刚经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功德。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下诵金刚经的功德有有什么吧..
在每一步中修行
在每一步中修行前行准备适逢假期,班级师兄们因缘具足,共赴五台山朝台之路。我对朝台这件事并没有做深入了解,内心向往着和师兄们的朝圣之旅,并沉浸在殊胜行程的期待中。行程如期来到了,在火车站和师兄们集合前往..
圣宇法师主讲:无量寿经036
圣宇法师主讲:无量寿经036《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
原来读诵楞严咒可以改造命运
原来读诵楞严咒可以改造命运“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不单是要改变今生之中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而且要创造未来生中受大安乐,不受诸苦的福报。才是一生中所追求最究竟最彻底的事情..
什么是魔怨?什么是魔
什么是魔怨?什么是魔问:什么是魔怨?什么是魔?答:魔怨是指烦恼,佛在《八大人觉经》里有提到四种烦恼,也就是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魔是折磨,怨是犯害,所以必须要认清楚、要精进,你的精神、时间..
嘎玛仁波切:如黄金线般的法脉传承
嘎玛仁波切:如黄金线般的法脉传承导语:佛陀说:“依法不依人”。清净的法脉传承,犹如一条纯净无染的黄金线,没有自创的人,没有自封的人,更没有后来加进去的人,脉络清晰,来源清净。带着慈悲,依教奉行,弘法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