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麦之报,佛陀弘法生涯中的一段特殊经历

繁体

按照《四分律》的记载,那个时候佛陀带领着弟子们在人间游行,四处教化有缘的众生。有一次他们来到了苏婆罗国的毗兰若。因为印度的文化是非常尊重宗教导师的,毗兰若的城主一位婆罗门,听说佛陀来到这边教化,他就按照礼节过来拜访,并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在这个地方做三个月的夏安居。

因为当时已经快要到雨季了,印度的雨季雨水非常多,地里边各种小虫子,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生长。因为爱护物命的原因,加上僧侣们也需要一段时间安住精进用功,佛陀在这个时候举行三个月的夏安居,在安居期间大家就不再离开这个地方。白天乞食或者做一些教化工作,晚上都回来,三个月时间安住在一处不动。

毗兰若的婆罗门邀请僧团在他们这个地方进行夏安居,佛陀答应之后,僧团就在城外森林里一个安静的地方的住了下来。可是毗兰若的婆罗门,他虽然礼节性地拜会、邀请了佛陀,但是拜见完了回到城市里,就忙着去处理他自己的事务去了。

因为他的事情太忙,而且这个人可能做事情也有点丢三落四,他就把僧团在森林里安居这件事情给忘在了脑后。三个月的时间里,他都没有想起来僧团住在森林里是需要供养的,师父们修行也是要吃饭的。他把这件事情完全抛在了脑后,整整三个月,忘掉了供养,就忙着去管理城市、家务、产业。造成了什么后果呢?

当时正好遇上了大饥荒。那一年印度的饥荒非常严重,按照律藏的记载,当时人民饥饿、白骨狼藉,大片大片的村庄一片荒凉,人们纷纷逃难到其他地方,随时能在路边看到饿死的人倒在地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僧团住在这个地方三个月的时间不能离开,毗兰若城市里的婆罗门又没有任何供养,这给僧团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那怎么办呢?比丘们尝试着去周边的村庄托钵乞食,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粮食。当时正好就在僧团安居的森林附近,有一群商人,他们是贩卖马匹的马商,有五百匹马,喂养在附近的山谷里等待出售。当僧团来乞食的时候,这些马商就说,今年的饥荒实在是太紧迫了,我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吃的了。

而且佛陀的身边有很多弟子,僧团的人很多,实在没办法。如果佛陀能接受,我们可以供养僧团马麦。僧团没有其他的食物,只能接受了。阿难拿到马麦以后,请人加工处理了一下,做成了非常粗糙的食物,拿给佛陀和僧团的大众来食用。

在这个时候,当时跟佛陀在一起的大目犍连,他看到佛陀居然吃马麦,心里特别难受。因为他有神通,他就跟佛陀讲,佛陀您老人家这么尊贵的身份,不应该吃这样下劣的食物。我来用神通从其他大陆取来最好的稻米供养您!但是佛陀却拒绝了。为什么呢?佛陀说:你有神通,可以去取其他地方的食物来,那没有神通的比丘怎么办?

大目犍连说:我可以用神通带他们过去;或者我多取一点回来。佛陀说:我们现在拥有神通,那未来的比丘们如果没有神通又该怎么办?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困境,而我们不能总是使用超能力来处理所有的事情。如果我们遇到任何问题,只想借助于超能力,那么这样的佛法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学习和受益的了。因此,佛陀拒绝了大目犍连的建议,坚持用从容接纳的态度面对当下的因缘。

这时,阿难也觉得佛陀吃的食物太过粗糙简陋。佛陀却告诉他:如果你的内心宁静,没有那么强的分别心,你会发现所谓的粗糙食物其实也没那么难吃(我们现在人也是这样,现在也有很多人开始吃粗粮,爱吃南瓜叶、山芋藤、野菜)。粗糙与精美,其实也只是我们内心的一个价值评判。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僧团在这个地方安住,每天接受马麦的供养,也有很多比丘在安居期间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到了安居结束的前七天,佛陀吩咐阿难到毗兰若城市去向毗兰若婆罗门告辞:安居快要结束了,佛陀和僧团即将离开。

在这个时候,阿难旁边有比丘说道:他邀请我们来安居三个月,却没有供养僧团任何食物,我们干嘛还要去跟他告别?直接走就好了!佛陀说到:我们是应了他的邀请来到这个地方,那么也必须在走的时候去告辞,这是宾主之道。

然后阿难就来到城里求见了毗兰若婆罗门,告诉他:还有七天安居期即将结束,我们马上就要离开了,向你告辞。这时候婆罗门才突然想起来,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自己竟然没有供养僧团任何食物!邀请了却没有尽到邀请的义务。他就问道:你们这三个月是怎么过的?阿难告诉他:还好有马商供养了僧团马麦,安居期间大家都平安度过,实际上还是生活得很平静的。

这个时候毗兰若婆罗门就非常惭愧。他亲自去请求佛陀:僧团能不能再住一段时间,我要弥补我的过失,我的疏忽太严重了!他匍匐在地上忏悔,哀求僧团再留一段时间。但是佛陀却告诉他:安居期已经结束,我们将要去下一个地方弘化了,未来如果有因缘的话,我们也许还会再次相见。然后佛陀率领僧众们往舍卫城方向出发。

舍卫城的居士们听说僧团三个月的时间只能靠着马匹的粮食来维持生活,他们觉得特别心痛,于是精心准备了极为丰盛的供养。佛陀一路上受到了整个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富商和信众们的夹道欢迎,大家给予了最高礼节的欢迎和最盛大的供养。

佛陀当然一如既往地安详平静,任何食物在他看来都只是食物。可是弟子中有一些比丘就变得非常兴奋激动,失去了正念。他们开始眉飞色舞,而且大声喧哗,表现得非常开心。他们喧闹的声音给原来住在城市里安居的比丘们带来了困扰,打扰了大家的修行。僧众们就去找佛陀告状了,说这些尊者大饥荒的时候没有吃的,好像还比较克制,还能静得下来;现在拥有了丰富的食物,他们就变得这么动荡!

这时,佛陀就为弟子们开示道:愚痴者在事情不顺利的时候,神情沮丧、满心忧愁;一旦事事如意,就会快乐得意、雀跃不已。所以愚者接受快乐、拒绝痛苦,追寻虚幻短暂的欲望享受,沉迷于永不满足的欢乐。而智者不为世间财富、权势、名位和荣耀所征服,他不执着世间的一切,不因苦乐而喜忧,内心一直保持着清净和安宁。

摘自:《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戒幢法雨

2024-03-17 13:52

通血管的古方,利益有缘,多多转载!

通血管的古方,利益有缘,多多转载!这个通血管的古方,来自一位患者,他的三条心血管已经被严重堵塞,需要做搭桥手术,手术的时间是一个月以后,在这个期间,他吃了一个月这个古方,一个月以后他去同一家医院做检查..

嘎玛仁波切:你只是做别人生活中的军师吗?

嘎玛仁波切:你只是做别人生活中的军师吗?现在人的参与意识都非常的强,而且总喜欢津津乐道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话题和事情的评论。不知道这样的蠢蠢欲动,到底其结果是让我们能成为话题主角呢?还是话题主角能取而代之..

陈兵:佛教的轮回说 有这么几个鲜明的特点!

陈兵:佛教的轮回说 有这么几个鲜明的特点!1、佛教轮回说不片面着眼于灵魂或物质,而是从朴素辩证法缘起论出发,把生命活动,众生存在看作身心合集。心识主枢,非断非常的流变过程。它既否认有不变不灭的灵魂,又反..

长颈鹿与鹅卵石

下面这个故事是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当动物学家莱克斯在西伯利亚亲眼看见一头巨大的长颈鹿倒下时,不但他为长颈鹿扼腕叹息了好长时间,作为电视观众的我,也为那个悲壮的场面感叹了好久。那时,长颈鹿因为口渴得厉害,..

陈大惠:什么样的人会穷一辈子?

陈大惠:什么样的人会穷一辈子?钱袋鼓鼓,福袋空空楼下住着一家做豆腐的,是租住户。一对夫妻男过六十,女的五十五。一个老婆婆。是男人的妈妈,八十三岁。他们有两个加工门面,一间住房。每天晚上,夫妻俩住在房里..

嘎玛仁波切:佛,从来没有说过让你只念经不看病

嘎玛仁波切:佛,从来没有说过让你只念经不看病如果自己或亲朋好友生病了,一般佛弟子首先会想到的,要么是看医生,要么是给上师打电话。很多生病的弟子联系我,“师父,我头痛了,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我告诉他们..

通过观手就能知道您的健康如何-

通过观手就能知道您的健康如何?手腕互击36次。说明:打击心经及心包络经/大陵穴。主治:预防及治疗心脏病、胸痛、胸闷、纾解紧张的情绪。4、第四巧虎口交叉互击36次。说明:穴位是八邪穴。主治:预防及治疗末梢循环..

阿賴耶是個什麼樣子?

阿賴耶是個什麼樣子?阿賴耶是個什麼樣子?佛問彌勒菩薩,問的,我這裡以前寫的一份資料,「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裡頭問了三樁事情,有幾個念?有幾個相?相是物質現象;有幾個識?識是什麼?受想..

什么条件才可以做护法神

什么条件才可以做护法神问:请问什么条件才可以做护法神?净空法师答:你想做护法神,不容易,护法神他的功德,给诸位说超过弘法的法师。为什么说?弘法的法师再有能力,没有人护持,他就一筹莫展。譬如说我们今天讲..

原来这么简单

原来这么简单 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辆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年轻人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

诵金刚经的功德有什么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金刚经,修行金刚经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诵金刚经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但是有些人并没有体会到,只要我们坚持诵金刚经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功德。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下诵金刚经的功德有有什么吧..

在每一步中修行

在每一步中修行前行准备适逢假期,班级师兄们因缘具足,共赴五台山朝台之路。我对朝台这件事并没有做深入了解,内心向往着和师兄们的朝圣之旅,并沉浸在殊胜行程的期待中。行程如期来到了,在火车站和师兄们集合前往..

圣宇法师主讲:无量寿经036

圣宇法师主讲:无量寿经036《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

原来读诵楞严咒可以改造命运

原来读诵楞严咒可以改造命运“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不单是要改变今生之中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而且要创造未来生中受大安乐,不受诸苦的福报。才是一生中所追求最究竟最彻底的事情..

什么是魔怨?什么是魔

什么是魔怨?什么是魔问:什么是魔怨?什么是魔?答:魔怨是指烦恼,佛在《八大人觉经》里有提到四种烦恼,也就是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魔是折磨,怨是犯害,所以必须要认清楚、要精进,你的精神、时间..

嘎玛仁波切:如黄金线般的法脉传承

嘎玛仁波切:如黄金线般的法脉传承导语:佛陀说:“依法不依人”。清净的法脉传承,犹如一条纯净无染的黄金线,没有自创的人,没有自封的人,更没有后来加进去的人,脉络清晰,来源清净。带着慈悲,依教奉行,弘法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