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为何要求“一心不乱”?

繁体

无量寿经

》需要学人一日夜或十日夜一贯专念。

彻悟禅师说:

念佛

若能

专心不乱

,净业即为大成。

已然伪君子临终遇善常识,教他念佛,十念也可往生,为何又需要一不心乱呢?《弥陀要解》对

专心不乱

,作了翔实的说明,文说:专心亦二种,不管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甚至见(惑)思(惑)先尽,皆事专心。不管事持理持,持诚心开见赋性佛,皆理专心。事专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专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世界中三有倒置,往生同居、便利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存亡,涅槃二见倒置,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当知执持名号,既简练直捷,仍至圆至顿,以念念即佛故。大师这样说明,对学人很有协助。

为何需要学人持名要

专心不乱

呢?《要解》又说:若无往常七日时间,安有临终十念一念。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积德行善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唯念至

专心不乱

,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全军能制耳。这是持名需要

专心不乱

的理由。

离欲上人说:悉数佛法,归结到一点,即是断除妄念。《楞严经》说:无始存亡根柢,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攀缘心即是期望心。即是第六知道在起效果,妄念不能断除,耐久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众生存亡分二种,即粗存亡和细存亡。人从出生到去世,叫做粗存亡,妄念生灭,叫做细存亡。妄念不断,存亡难了。佛所拟定的修行法门,如参禅、观心、念佛、持咒,无非教人断除妄念。佛说:妄念若歇,歇即

菩提

。当妄念歇下,妙明真性即会出现出来。南怀瑾居士也叫学人要善护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元音白叟说:啥是存亡命根哩?即是我们的倒置期望啊!当我们喫苦作观或念佛,用到着力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外,别无他念。这存亡命根妄念,行将终断。到最后遽然根尘坠落,

专心不乱

,当下即亲见真佛,生到净土了。

他又说:现在我们就持名念佛法门来谈一谈它修法的美好。释迦文佛默察末法众生垢染深重,难以翻开玄关识锁,离苦得乐,从悲心中运用广大智慧,美好地设一念佛法门,将一粒清净

佛珠

万德洪名安放在众生妄染心中,密密搬运其倒置期望,从切近处断其存亡根株。而得心花开敷,见弥陀佛性,往生净土。悉数唯心造,而人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贪、嗔、痴。念贪、嗔、痴则杀,盗、淫业起,存亡轮回无有止息。

佛乃顺水推舟,抓住众生不能无念的习气,善巧便利地用一佛念来替代妄念,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妄念转为佛念,染心换为净心,然后垂手可得地往生净土,出离存亡。古德云: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莲池大师云:念佛即是于众生存亡切近处(妄心)作最接近、最简练的改换。我们假定不体恤佛祖的深心和无量的阅历,细心以念佛的功行来改造自己,单靠依托弥陀之愿力接引往生,又怎样能抵达目的呢?古德云:单修(单靠弥陀愿力)生西难,双修(自己喫苦和佛力相应)生西易。真是永存的名言!

我们理解了念佛的效果和生西的道理,就知道大势至

菩萨

阅历我们念佛的办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得当不移,无可改动的至理名言了。上中下三根,不问哪种人,都须遵从这得当的指示,内而身心,外而世界,悉数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统统摄在一句佛号上,绵密提持不断,天然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心转化为佛心,与西方弥陀感应道交,天衣无缝,所以古人说:万修万人去。

念佛法门,虽说是易行道,从即生效果,现生就证得念佛三昧来说,似易而难。我有个同修讲:教师您开端讲修净土法门很简单成功,十念可以往生,老鼠、八哥念佛也可以往生,现在越讲越难,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我说:说法要对机,对初念佛人,要说往生很简单,引其入门,就要通知他,怎样一步一步行进。好像学生一样,对幼儿班学生说,你来幼儿班,有歌唱、跳舞、玩木马、吃糖块,多开心。他就来了。假定一开端就谈学习很辛苦,他就吓跑了。这道理是一样的,我现在照旧在说十念可以往生。不过学佛,修净土应从易处信入,难处下手,挑选成功。

再录元音白叟对净念的开示:盖净念二字非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净心念佛,即为净念,而是念佛功纯,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时坠落,能所双忘,空有皆泯之正念,方为净念。

至于相继,则又分静中相继、动中相继与动态一如等功夫深浅的不一样。兹分析如下:

一、静中相继。念佛人念至能所双忘,赋性显发时为初显净念。嗣后,因无始旷劫着相习气深重,不能每座都显,须隔数周、数月甚或一年再现,此全视行人的根基与修行的疏密而定。此刻行者须加劲精勤喫苦。使相隔时间逐步缩短。由一年而数月、而一月、而数日,最后座座皆现;此为静中相继,恰当于禅宗的保字功夫的榜首时期,是为理专心。

二、动中相继。静中能不时相继,遇境缘骚乱时,又复打失,不能称为真相继。须在平常动用中磨炼,上而至于纵横无碍,顺逆无拘,如在静中一样,照旧孤明历历,无有走着,方为动中相继。但有时偶而忘却,遇境而动,立刻即觉而归空。此恰当禅宗保字功夫的第二个时期功夫,是为事专心。

三、动态一如。不管动中静中,俱无走着,且无遵法之心,纯任天然。此恰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榜首时期,是为理事专心。

四、相继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无,旧日悉数美好一起,一扫而光,竟日如痴如呆,淡而无味,然无味中有至味在焉。此恰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时期,是为事事专心。斯真净念相继者也。

以上是元音白叟对净念相继分四个时期理专心,事专心,理事专心,事事专心,也是运用华严道理教导念佛的开示,要抵达这一步恰当不简单,但只要功夫深,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呀!

《要解》又说:非持名妙行,何由满所愿证所信。我们挑选生净土,一定要持名,才调满所愿,证所信,证明自己所信的净土法门实在不虚,所以我挑选把现有事务处理完毕,告一段落,有些使命都分配好。自己白日以念佛为主,晚上仍经验青年佛子学习教理,做到念佛、学习、弘法三不误,得

专心不乱

挑选求生

西方极乐世界

2024-03-17 13:52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