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夏莲居会本商兑
在会集本系列研究之一的《阿弥陀经》脱文考辨一文中,我们主要从夏莲居居士补入的廿一字脱文的来源及其内证、外证等方面,论证了脱文说的不成立。同日本学者一样,高观如先生在比较了现存于世的梵文原本和藏文译本《阿弥陀经》之后,也总结说:
但今藏译本和梵本并玄奘译本中,却未见有和这所谓脱文相同的文句。
而且,他认为莲池大师也称此二十一字的所谓脱文,是前人解经掺入的语句,这似乎可信。(《中国佛教》中国佛教经籍之《阿弥陀经》,第三册第51页)
将这段话与《考辨》一文合观,脱文论似乎可以休矣。将没有充分依据的解经注文死死认定为脱文补入会集本,本身就是考订不严密的做法。而黄念祖居士所作的断章取义的引证和附会,只不过是对夏会本先天不足进行的徒劳无功的强辩与回护而已。
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一向是以有美皆备,无谛不收(梅光羲居士《无量寿经》夏会本序中语,第17页。以下简称梅序)而著称的,黄念祖居士更是不负责任地宣称夏会本《阿弥陀经》一字一句,悉本原译;所会所集,咸符圣心。(见序文第93页)果然是鸠摩罗什、玄奘两大译师以及逍遥园、玉华宫数百预译者依据梵本的集体智慧结晶,反而比不上一个居士仅酌华言的闭门造车之作么?答曰:非也!夏会本(包括夏会本《无量寿经》)的超世希有,终究不过是一个人造的神话罢了!继考辨脱文之后,我们不妨再从夏会本《阿弥陀经》删正为误、删圆为阙、删深为浅、改是为非四个方面提出问题,与夏会本的支持者商兑。
一、删正为误
极乐世界的殊胜,在于众生纵然生于边地疑城,也必至不退转而最终成佛。但是,往生者却随功行深浅,有种种品类的差别。上上者,本身即是等觉往生(注1),下下者,则经多时莲花方开(注2)。在秦译本《阿弥陀经》(以下简称秦译本)里,有这么一句话: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9页)
秦译本是先讲往生有情,后谈菩萨弟子。唐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以下简称唐译本)则分二段讲菩萨弟子和往生有情:
无量寿佛,常有无量菩萨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具足种种微妙功德,其量无边,不可称数。
若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转,必不复堕诸险恶趣、边地下贱、蔑戾车中,常游诸佛清净国土。(均见第384页)
然而,这一段话到了夏会本《阿弥陀经》(以下简称夏会本)中,则成了这个样子:
若诸有情生彼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必不复堕诸险恶趣(第391页)
我们首先要弄清阿鞞跋致和一生补处的含义。唐代窥基大师在《阿弥陀经通赞疏》(以下凡《阿弥陀经》之注疏,均省前面的经名,如此疏省称《通赞疏》之例)中解释说:
阿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语,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证不退,四行不退,五烦恼不退,不被烦恼所退转故。(中卷,第676页)
一生补处者,补者补阙,处者处所。此等菩萨因圆十地,劫满三祗,尽此一生便成正觉,故云一生补处也。(中卷,676页)
蕅益大师在《要解》中也说: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卷三,第155页)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卷三,第159页)
可见,阿鞞跋致即指位居不退的圣者,一生补处则指等觉菩萨。秦译本此句的意思是:往生到极乐国土的有情,都是位居不退的圣者,其中有很多等觉菩萨。但从夏会本来看,则可以作以下两种解释:
一是:往生到极乐国土的有情,都是位居不退的圣者和等觉菩萨
二是:往生到极乐国土的有情,都是位居不退的圣者,只经过这一生,就能补前佛之位
这两种解释,都与佛经原义不合。元代性澄法师在《句解》中明确说:
若此娑婆生彼土者,多未破惑,不论位次,如前云五种因缘,故得不退。若到彼己,闻法入真,方可论位、行、念三不退也。若不尔者,文云多有一生补处,岂此土初生之人便登等觉耶?一生补处,如观音势至位邻妙觉,次补佛处。无量无边,亦显其多也。(第810页)
的确,绝不可能初生之人立刻个个都登等觉之位,秦译本的多有,正指不全是。这与《无量寿经》所说完全相同:除弥勒等一生补处菩萨往生之外,还有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魏译《无量寿经》卷下,第249页)这些人,是不能称为一生补处的。
从逻辑关系来看,一生补处菩萨一定是阿鞞跋致,而阿鞞跋致则不全是一生补处菩萨。所以阿鞞跋致是种概念,一生补处菩萨是属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真包含关系)。秦译本在皆是阿鞞跋致之后,明确地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正揭示了这种关系。夏会本删去其中多有,就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并列关系,即往生西方的有情都是阿鞞跋致和一生补处菩萨,违反了逻辑学中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的原则(见《普通逻辑原理》第38页)。这种删节,无异于说参加法会的都是居士、女居士一样,是非常可笑的。
其次,一生补处虽然可以解释成只此一生即补佛处,但在秦译本里,却专指一生补处菩萨而言,并且古德均作此说。宋代智圆法师说:一生补处即等觉也。(《义疏》,第742页)灵芝律师亦说: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义疏闻持记》卷中,第781页)
明代大佑法师在《略解》中进一步明确地说:
一生补处即等觉也,亦名最后身,谓次当作佛,唯馀一生,若此土弥勒者是也。(第525页)
莲池大师也说:
(疏)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补佛位,即等觉菩萨也。(《疏钞》卷三,第1186页)
而且,一生补处的原义,正指有情而言。《佛光大辞典》解释说:
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册,第30页)
所以,在经典中,往往在一生补处后加菩萨二字,以明其义。如《大日经》说:
复次,秘密主,一生补处菩萨,住佛地三昧道,离于造作,知世间相住于业地,坚住佛地。(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余,第32页)
如果硬要勉强融通,说往生者在此生中必成等觉,所以说皆是一生补处的话,那么,往生者也当一生成佛(注3),能不能说皆是阿鞞跋致,妙音如来呢?如果不能的话,删去多有,是明显的违经之谈。
二、删圆为阙
从判教上看,净土宗为圆顿之教。莲池大师说:
《华严》名大不思议,《净名》诸经名小不思议,此则亦名不可思议功德故。是则齐等《净名》诸经,同为《华严》流类。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疏钞》卷一,第887至888页)
蕅益大师在《要解》序中说: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卷一,第12页)
故此经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华严》深奥之藏。(卷一,第52页)
所以,黄念祖居士特于《大乘无量寿经解》(以下简称《大经解》)中,广引华严宗十玄门以明《无量寿经》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大经解》第52页)
故而古德也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华严经》中圆旨,《阿弥陀经》无所不备。但是,经过夏莲居居士的删节,往往使圆宗玄旨,荡然无存。
其一:《华严》十玄第一的同时具足相应门,黄念祖居士解释说:
《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为此门之玄义。又《泉池功德品》中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众生所欲水之冷暖、缓急各各不同。而此一水,能同时同处满足一切众生心意。水是一法,众生之欲是多法。而此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此正是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也。(《大经解》第53页)
《阿弥陀经》所说的八功德水,正显同时具足相应门之妙义。在秦译本中,八功德水只有名目而无具体内容,唐译本则明列八功德为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第382页)
但是,夏会本采唐译却删去了第八之中定能长养诸根四大,仅剩下饮已增益种种殊胜善根(见第390页)。从唐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出,第八种功德,是从长养色身和增益善根这两个方面来说的。其中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四大指构成色法(相当于物质现象)的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原素。由于宇宙万有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所以,唐译本中的诸根与四大均代指人的色身。善根则是指产生各种善法的根本,即无贪、无嗔、无痴(布施、慈悲、智慧)三善根。
八功德水为什么能长养诸根四大呢?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
一者清净润泽,即是色入摄;二者不臭,即是香入摄;三者轻、四者冷、五者软,即是触入摄;六者美,是味入摄;七者饮时调适、八者饮已无患,是法入摄。(卷三,第45页)
再加上八功德水出微妙音的音声说法,是声入摄,正可长养诸根四大。所以,莲池大师明确说:又彼(舜案:指《四帖疏》)配六入,此则澄净色入,甘美味入,至云长养诸根,则耳鼻身意,皆摄之矣。(《疏钞》卷二,第1068页)显然,此句是决不能删的。
莲池大师又说:(疏)又大本(舜案:指《无量寿经》)叙宝池水毕,复开三种殊胜妙用:一水能随意,二水能说法,三浴毕进业。(《疏钞》卷二,第1069页)进业正指增益善根而言。魏译《无量寿经》说八功德水开神悦体,荡除心垢。(第234页)吉藏法师解释为开神悦体,灭恶生善(见《无量寿经义疏》卷上,第87页),可以说正是唐译本二句的最好注解。
在娑婆世界,由于众生业力,所感之六根不利、四大不调,正是一大苦事。极乐世界八功德水则不仅能够涤去身心剧苦,而且还能增进道业、增益善根,实在是阿弥陀佛彻底悲心之体现。倘若八功德水只能增益善根而不能长养诸根四大,显然使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落空,那么,同时具足相应门的妙义将从何显现呢?
其二:《华严》十玄第六的微细相容安立门,黄念祖居士解释说:
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又《宝莲佛光品》曰: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夫一光者,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是表至极微细也。而一光中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也。(《大经解》第56页)
莲池大师引《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中文句,证明净土门中所含事事无碍法界十例之六也说:
《华严》一即一切故,如来能于一身现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一一头出尔所舌,一一舌出尔所音声,乃至文字句义,充满法界。此则如《大本》云:彼国无量宝花,一一华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佛,普为十方说一切法故。(《疏钞》卷一,第887页)
秦译本无此类文字,但唐译本却补足了此义:
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有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希有事,假使经【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以【其】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无量声,赞其功德,亦不能尽,是故名为极乐世界。(第383页)
但是,到了夏会本中,上文方括号内所有文字悉数被删(见第391页)。且不论百千俱胝(亿。参见《佛光大辞典》五册,4033页)那庾多(兆。参见《佛光大辞典》三册,3022页)劫能不能等于百千劫,我们只从舌与声的数量上来进行分析。在唐译本中,一舌正表极其微细,而一舌能出无量声,是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与《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见第96页),完全一致。一一,含有每一、逐一、个个、任一等意(见《佛光大辞典》一册,第1页),由于它的被删,无量舌与无量声直接相对应,就变成了一舌出一声,微细相容安立门的妙义,自然也就无从显现。如果夏莲居居士的这种删改法能成立的话,《普贤行愿品》和其他经典中的类似文句,是不是都要加工呢?
其三:《华严经》为了表明如来心业广大的不可思议境界,特以《阿僧祗品》广说不可思议数量和计算方法:
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阿僧祗、无量、无边、无等、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世尊,云何阿僧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注4)
对于心王菩萨的问题,佛连声赞叹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令诸世间,入佛所知数量之义,而问如来应正等觉。(以上均见唐译《华严经》卷四十五,第1094页。舜案:此句晋译作饶益众生故,乃能问此如来、应供、等正觉、佛智境界甚深之义。见卷三十,第9页)
心王菩萨到底欲令诸世间入什么义呢?李长者(通玄)在《新华严经论》中指出:
且如《阿僧祗》一品,明如来心业,广大自在。菩萨名心王,此明得心成忍之后,心业自在,名之为王。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明此数法广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非至差别智满方了。又此数法智满,佛果方终,以智遍故,任运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说故。(见《华严合论》七十三卷,第1至3页)
可见,佛经中常用的无量无边、阿僧祗、不可说等等,绝不是汉语中用来表示极多的漫汗无际之言,而是代表着佛智甚深,不可思议境界。这种境界,非心王菩萨不能问,非佛不能说。不到差别智果圆满,究竟成佛,等觉菩萨也无法窥测其境界。但是,代表着佛果极致和中道观(注5)的数量词,如无量、无边等,在夏会本中,有许多都是被毫不留情地大删特删了的。由于被删节处多不胜举,我们只取夏会本采唐译本全句而独删数量词的例子加以说明(方括号内的文字均被删去):
极乐世界净佛土中,自然常有【无量、无边】众妙伎乐(舜案:夏会本改作天乐),音曲和雅,甚可爱乐。(唐译本第382页,夏会本见第390页)
(上妙天华)增长有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唐译本第382页,夏会本见第390页)
持此天华,于一食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供养百千俱胝诸佛。】于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树华】持散供养(唐译本第382页,夏会本见第390页)
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舜案:夏会本改为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唐译本第385页,夏会本见第392页)
删与存的差别,不必再细作分析,就可以一目了然。无数也好,无量无边也好,只不过是对于凡夫来说的不可思议境界,而对于佛智,仍是可以了知的,否则,佛就不是一切智智。佛说无量无边,除了要表明如来寿量、功德等等的不可思议境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引导众生入佛所知数量之义,最终同如来广大自在的心业相应,圆满差别智。倘若这些数量词都如夏莲居居士的作略,可以一一删去的话,《华严经》的阿僧祗品,是不是也就成了连篇废话呢?! 2024-03-17 13:52
庄子试妻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拚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干。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坟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坟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三八妇女节祝福语短信,将你的三八节祝福送给与众不同的她。还在为找不到好的祝福短信而发愁吗?小编特献上妇女节祝福短信祝福语大全。祝美女们妇女节快乐!1. 我们的节日,我们..
开启自性的芬芳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本该有随时开放的花朵,本该是五光十色、生机盎然,本该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本该是阳光灿烂、艳丽缤纷……,可是令人痛惜的是,多愁的人们总是在这花园里种植烦恼葛藤,开..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初春的甘孜州,美得不可方物,国道317上的康北明珠德格县更是银装素裹,苍莽遍野。春雪,如期而至,春雪下的大,化得快!早早开始登山,赶在融化之前纪录下这美轮美奂的佛国春雪图。德..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再说婴灵。这一年间,曾为许多缘主来超度婴灵孩子,只是到了今年,二次寻师傅帮助超度新造成的婴灵孩子。这样的事情出了三五例,师傅我有些难过,此前孩子超度尚..
地藏经略谈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
地藏经略谈(四十四)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如来赞叹品第六【南阎浮提众..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匆匆的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有位老人的话耐人寻味:“一件..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是哪八种呢?”一者,善于观察适当的时节因缘而行布施。二..
布施一杓饭汁,果报不可思议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
度化众生记得别把自己「染污」了
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大乘行者,现在应该去利益众生。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帮助别人。什么是;把握自己呢? 在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事情的时候,不能染污自己,不能失去道心。..
可以错,但不要错过
每次看央视的《开心辞典》节目,我都很欣赏那些已经取得了很高积分而选择继续答题的选手,钦佩他们的勇气。而有一个选手却是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的道理,不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时那个选手只剩下最后..
哲人与石匠
哲人与石匠 两个石匠正在山下,挥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经此地。哲人就问其中一个石匠: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
因果关系中的三种错见
在因果关系里边,我们推翻了三种不正确的见解。第一个不平等因。第一性的东西在推动,造出一切万物的,大梵天也好,什么也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个非因即因。一切哲学里边,把时间或者是空间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提醒,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天石禅师和一个青年男子偶遇,于是二人结伴同行。..
在做事中修行
在做事中修行昨天晚上,小组共修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其中,在第一讲关于“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讲解中,导师提到,在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法门叫做忍辱。其实这个忍辱,跟我们世间上的人所理解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