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的人生哲理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人生哲理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八大人觉。现对其中的人生哲理作简要介绍。
一、世间无常,人生是苦
八大人觉的第一觉告诉我们世间无常,人生是苦的道理。经云: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经文中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的存在,现在存在的事物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国土也脆危不能永久。四大和合的事物也都是无常的。自然界的事物有沧海桑田的变迁,朝代有盛衰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变化。以人为例,人生是无常的,看看我们周围,有幼年夭折的、有英年早逝的、有老年寿终正寝的。即便一个人能活到长命百岁,最终也要离开人世。很多时候,天灾人祸、贫穷疾病等难以预料的事情,很可能在一瞬间夺走一个人的生命。人生其实也是很短暂的,现在的青年要不了多久就变成了老年。李白的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形象地描写了人生的短暂无常。
人生不仅无常,而且充满痛苦。经文说: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告诉我们人生还充满痛苦。从生理方面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从生病到老死,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会遇到各种痛苦。佛教经常讲到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等诸多痛苦,就是对人生痛苦的形象说明。从心理方面说,人心的贪嗔痴之心的生起,常会给人带来诸多痛苦;从生理上说,人的生病或是遭到外来伤害时,都让我们痛苦不堪。
很多时候,世事并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转,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都认识到人生苦短的痛苦,都曾在诗句发出感叹。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经文之所以让人觉察到世间无常,人生是苦,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目的是让我们看到世间一切虚幻不实,人生苦空无常,从而能够厌离生死,从而通过修道了脱生死。
二、多欲为苦,少欲知足
佛教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有多种烦恼痛苦,是因为有过多的贪欲。因为贪欲所使,一个人总会贪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若得不到还会绞尽脑汁去获得,得到了还想贪求更多。有时候虽经努力也得不到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无限的烦恼。对此,本经第二觉知中说: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贪欲增长人的烦恼痛苦,解除这种烦恼的方法是做到少欲知足。其实,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你有很多钱财,或者高官厚禄,若是做到心态平和,即使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你也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经文第三觉知中说: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经文告诉我们,一个人若贪欲太大,不仅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还会增长罪恶。而菩萨却常念知足,安贫乐道,将开启智慧作为自己的事业。以上两种觉知都告诉我们,要知道多欲为苦,只有少欲知足,才能够过得如意自在。
佛教很多经典都劝人做到少欲知足,认为只有知足才是幸福安乐之法。如《佛遗教经》云:知足之法,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孔子有个弟子叫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学问,最懂得孝道的人,同时,他还是一个少欲知足的人。他长期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巷子里,而且平常吃的也很简单。所以,孔子就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说颜回生活虽然简单,但由于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知足,别人都对他的这种生活感到忧虑,但他却不以为苦,仍然能够过得很快乐。
一个人能怀有一颗知足的心,他就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出人生的滋味。假使一个人怀有贪得无厌的心,他就会为实现自己无止境的欲望不停地奔波,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却很少。一位官员可怜农夫的遭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他。
于是,农夫非常兴奋,一直不停地向前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赚钱,他又拼命地在往前跑,最后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
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自己年纪大,可能乏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虚弱身体,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一声倒在地上死了。
俗话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若是心中怀有太多的欲望,而自己的能力又无法满足欲望的时候,就会有痛苦。只有当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到少欲知足,才能感觉到自己过得无限快乐。
三、等念怨亲,不念旧恶
我们一般人都会对自己至亲好友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与自己无关的人会淡漠很多,对曾经与自己结怨的人会则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而菩萨待人与我们完全不同,菩萨会在布施于人的时候,做到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经文第六觉知云: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中国有句话叫富而无骄易,贫而无嗔难,一般的贫苦之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自己的财力又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往往会对世事心怀抱怨,怨恨心的生起,就会与人结怨。因而经文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之中,从无始以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们也曾为众生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众生因为造作恶业而生到异类,受到人类杀戮。将来我们也会生到异类,被众生所杀,如此冤冤相报没有了期。《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食我父母。既然一切众生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如果我们现在伤害与我们有怨的人,就有可能伤害的是我们多生多劫的六亲眷属。
正因为如此,经文劝我们应当以怨亲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要感恩;有怨于我们的人,我们应当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只有当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之时,我们才能消除与人的怨恨,建立友好的关系。
孔子曾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用是希。意思是说,伯夷、叔齐不怨恨别人以前对自己的伤害,渐渐地怨恨他们的人就少了。只有我们能够做到怨亲平等,不念旧恶时,才能够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2024-03-17 13:52阿姜查:为什么你很难理解别人?原因很简单
阿姜查:为什么你很难理解别人?原因很简单认识你自己的身和心,也就会了解他人。一个人的脸部表情──言语、手势、行为都源于他的心理状态。佛陀,一位觉者,因为他经历过,且以智慧看透心理状态和它们的基本因素,..
陈士东居士:论开顶之窍穴
陈士东居士:论开顶之窍穴陈士东近来社会人士谈及颇哇法,有严重走偏之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则会使大法蒙尘,于修学者不利,这是我写下此文之目的。薛俊英先生在《开顶—囟门与百会》(见《气功》1995年12月号)中云:..
怎样才能把心念控制下来?
师父,怎样才能把心念控制下来?如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说,有一个水泡,下雨了,水泡起来的时候。这个水泡灭了,下一个水泡又起来了,它俩是一模一样的。那后面的水泡是不是前面的水泡呢?它不是。前面的水泡是..
读十遍金刚经有什么效果
读金刚经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行方法,大家在读金刚经时是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智慧的,这样长时间的去读金刚经时,从中体会到的知识也就是很多的,读金刚经十遍能让自己从感受到很多的知识,而且自己的坚持能让自己懂得更多..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修行哪个法门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修行哪个法门一信徒问师:师父怎么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修行哪个法门呢?师答:想知道自己适于哪种修行方法,就必须虚心向出家法师和大德居士求教和请问,要放下自己心里的种种认知和成见,不要有分..
长喝柚子茶,可以去色斑
很多年轻的女性,经常会消化那些长了色斑的上了年龄的人。殊不知,色斑的出现不仅在于老人身上。年轻的人也是会出现色斑的。因此,年轻的漂亮女性,也应该懂得最基本的色斑的防治方法。而多喝柚子茶,这几乎是所有方..
海神请法
海神请法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宝计画,慎重而热切地商议着:「大海!变幻莫测,虽藏有众宝,但却也蕴含无限危机!」「是啊!若没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导,此行如何圆满顺利达成任务..
陈晓旭往生失败,与印祖文钞的启示
陈晓旭往生失败,与印祖文钞的启示陈晓旭往生失败,与印祖文钞的启示当末学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陈晓旭去世的消息,心里一阵失落。据报上说,陈晓旭临终时昏迷不醒,醒来则叫唤姥姥、母亲。一个学佛念佛多年的居士..
怎样才算是真信佛
【原文】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
念楞严咒身体发热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念楞严咒身体发热是因为什么。自身有业报导..
大悲咒初学版带拼音
大悲咒当中有着很深的智慧以及道理,所以现在有不少人在读诵这部咒文。但有的人是初次读诵大悲咒,所以对于大悲咒不是很熟悉。对于这样的人建议参考大悲咒初学版带拼音的全文去读,这样能让大家尽快熟悉大悲咒中的每..
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
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梵语“阿弥陀”,中国话的意思是“无量寿”,又名“无量光”。也就是说,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功德无量,乃至神通、智慧、说法、度生一切无量。可见得阿弥陀佛的名号真的是万德..
读地藏经可以停吗
师兄在读诵地藏经的时候是可以停的,但是不建议,因为这样是会影响我们对经文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我们修行的效果。但是由于地藏经的经文比较多,所以师兄可以分成3部分去念诵,每天念诵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是..
楞严经谁讲的比较好
《楞严经》是佛学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楞严经的地位和作用。而我们修行楞严经的众生,我们..
陈兵教授:忆访黄念祖老居士
陈兵教授:忆访黄念祖老居士忆访黄念老作者为著名佛学家陈兵教授黄念祖老居士的大名,我是在1981年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明真法师和熟识的学僧那里听闻:他是北京邮电学院教授,自然科学家,虔诚佛教徒,曾任北京居士林..
大悲咒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不但是佛学中的经典之一,它在佛学中所占位置也是很高的,而且它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也非常深,为此,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学这部咒了。在学大悲咒时,有的人能很快了解大悲咒的意思,而有的人对大悲咒不了解,..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