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概述

繁体

《俱舍》的品目

世亲论师是犍陀罗国人,到迦湿弥罗国学《大婆沙论》之后,回国即出要义,计六百颂,再送到迦湿弥罗,当时有部的悟入论师,以其有违正统的教义,要他为颂作释,世亲便作了释论,这便是《阿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kosa-sa-srowa 以下略作《俱舍论》)。此论现尚存有梵文论疏,及西藏译的印度之注疏数种。中国近人演培法师作有《俱舍论颂讲记》,可资参考。

《俱舍论》是巧妙地将有部极繁琐的思想,予以整理、统一、批判、组织而成,其品目如下页表。

《俱舍论》的品目记忆法,古来使用有一偈子:

「界二根五世间五,业六随三贤圣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俱舍》的七十五法

《俱舍论》将一切法分为有为法及无为法。凡依因缘造作而有时间的迁流,染净的差别,即是一切世间的现象,均属有为法;离有为法的性质,离一切作用的状态,含有灰身灭智的涅槃义的,属于无为法。

阿达磨多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三科作为法的分类依准,《俱舍论》承此而复采用《品类足论》的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的五位,作为法的类别。虽然七十五法的确定,是出于后来普光的《俱舍论记》,因为在《俱舍论》中,尚未将心所有法中的不定法之恶作、睡眠、寻、伺等做数字的确定。七十五法之源出于《俱舍论》,则无可疑。

果因缘

《俱舍论》摄一切法为七十五法,但此诸法并非个别的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相互关连的关系之间,这就是因缘论(参阅木村泰贤《小乘佛教思想论》第二篇第六章),因与缘结合,即成为果,通称为六因、四缘、五果。

世间法

因果法,含摄了世出世法,但在世出世法之中,仍须加以分类。 《俱舍论》的〈世间品〉、〈业品〉、〈随眠品〉,是分析迷界的果、因、缘。迷界 又分为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地狱、饿鬼、傍生、人、天,此五等为有情世间,乃 为空间中的安立层次;有情的生死流转,又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的四种 状态,依十二缘起而有三世两重因果,乃是时间上的安立次第。欲界、色界、无 色界,此三界为器世间在空间中的安立层次;又以成、住、坏、空的四劫,支配器世间的生灭循环,乃是器世间在时间上的安立次第。但是,若不出世间,世间法的安立,不论有情世间或器世间,总是回还不已、无始无终、因果相续、因缘生灭。

众生之不脱生死,是由造业而得的果报,本论的〈业品〉,即在对于业说的剖析。业分思业及思已业,意业为思业,身、语二业为思已业。又将身、语二业各各分为表业及无表业。

众生之造业,是由于惑的驱使,本论的〈随眠品〉,即为疏导惑的问题。随眠是由业的活动而引生的苦果,它有烦恼的意味。烦恼分有根本的(六种或十种)及枝末的(十九种)。惑又分作迷理的见惑及迷事的修惑,见惑迷于四谛之理,配合三界则为八十八使;修惑即是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慢的四种,三界共有十种,欲界四种,上二界除贪之外,各有三种。又有所谓百八烦恼,即是见惑的八十八使,加十种修惑及十缠而成。(各名相请自检阅法数)

出世间

分析世间法的目的,是在进窥出世间的圣道。《俱舍论》的〈贤圣品〉、〈智品〉、〈定品〉,即是说明悟界的果、因、缘。智有决断义,分为有漏智及无漏智。生得慧、闻慧、思慧、修慧的四种,称为有漏智;法智、类智的二种,称为无漏智。智的功能在断见惑。至于定,分为生得定及修得定,此两种定,各 有四色界定(四禅)及四无色界定,每一定又分有近分定及根本定。由智及定的功用,可渐次证入贤圣的果位,断惑证真的阶位过程极为繁复,现在只能略述如下:

(一)贤位七阶,分作两类:三贤--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四善根--善根、顶善根、忍善根(忍善根又可细分为下、中、上的三品)、世第一法。

(二)圣位两类,分作三道八辈:有学位分为见道的预流向,修道的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无学位是无学道,即是阿罗汉果。这是有佛之世的声闻果位。

无佛之世,有能自观十二因缘而独悟的圣者,称为独觉,梵名辟支迦佛(Pratyekabuddha)。释尊的前生及至今生之尚未成佛以前,称为菩萨,菩萨先修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只劫,再经百劫植相好之业,最后证等正觉(成佛)。

最后的〈破我品〉,阐明佛教的无我之理,以破斥外教及异执的有我之说。

2024-03-17 13:52

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吗

大家是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的,只要不给其它的人造成影响就可以了,听诵地藏经对大家的来说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只要坚持的听诵,那么就是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功德和利益,甚至是对地藏经的经文也会感悟。大家在听诵地..

可以播地藏经吗

地藏经是可以播放的,这也算是一种修行方式。经常播放地藏经对自身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让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解决烦恼,可以培养定力等等。只是地藏经的播放也不能随意进行,师兄需注意几点,这样在..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修行和世间福报的关系,就像烧柴火做饭的同时会产生炊烟一样,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而自然会伴..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我见过一个人,心很高,很会嫌弃,在感情上也如如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婚姻不顺利,天天愁眉苦脸。如果女人爱嫌弃,往往命是不好的。嫌弃说明一个人看不起东西,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得不到..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

宋冯珉《净土圣贤录》

冯珉,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患,珉杀之。虑蛇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忏,诵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请净业友数人,同诵阿弥陀经,唱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终。(佛祖统纪)..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上周,87岁高龄的传奇推广人鲍勃.阿鲁姆,谈及自己麾下拳手、前8个级别世界冠军曼尼.帕奎奥时,非常担心对方7月20日的比赛,因为在这一天,帕奎奥将对..

开经偈解释

开经偈解释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您为障碍弟子出家的众生,取法号回向!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海涛法师开示..

布施的要诀

布施的要诀做布施不是为了自己要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这样去帮助、爱护一切众生,才是平等的施舍,才能直接对治我们的自私自利心。做布施应该像仙人做布施一样,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

邪淫的祸报事例五

◎云间人吕某,是世家子弟,平时纵情淫欲,就连一家大小女婢丫环也都好淫成病。后来子女几乎都病死。家庭又因诉讼破败,屡次遭受官刑。吕某到了中年因穷困潦倒,寒不得衣,饥饿无食,房屋破漏,病重没人看视。死时也..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一切唯心造,心无恶念就好!第一、你必须要知道,佛珠是用绳子穿起来的,再结实的绳子,也会有断的一天,可能是长..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心律法师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落发为僧,遁入空门的说法,剃光头似乎成了和尚的标志,请问修行是必须出家吗?出家人一定要剃光..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一音声怎么能演说百亿陀罗尼门?这在众生界的心里很不容易理解,“百亿”是无量的意思,佛经上讲..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于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们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两千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