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学不学佛都进来看看吧,初入佛门的这几个问题会让你受益终身

繁體

由于无始以来烦恼业障的染污,人们大多具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缺失,刚刚接触到佛法的时候,没有经过系统的佛法熏修,或者没有明师的引导,或者受到缺乏正信正见者的误导,或本身对佛法的误解,往往在学佛的过程中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知见。

如果不理清这些知见障碍,就会导致严重的信仰误区,从而误导他人,严重影响正信佛教的形象。下面略举几例初学佛法过程中的知见问题,以期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素食主义与学佛

素食主义是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法门之一,即从不杀生戒延伸为对生命的普遍尊重与关爱,以大悲心及菩提心为基础,对菩萨自利利他情怀的践行,断食众生肉(腥)及对身体有害的葱、蒜、韭、薤等五辛(荤)。

由于一般佛教徒大多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素食主义也有全面禁食荤腥及每逢佛菩萨圣诞等吃素的不同形式。从营养卫生学这个角度来说,断食或少食荤腥非常有利于健康,尤其是现代生产的肉食品里含有大量的激素、防腐剂等各种毒性物质,时刻危害着我们的身体。

佛教的素食主义思潮与卫生学、营养学、环保与保健等科学意见一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前卫人士及新贵一族率先成为素食主义者,影响甚为深远。

然而,有些学佛者误解了慈心不杀与爱生护生的素食主义者的本意,误解了学佛的内涵外延,单纯地将吃素等同于学佛,消极地认为学佛就是吃素,吃素就是学佛。以吃不吃素为学不学佛的标准,甚至对他人横加指责,造成不利的影响。

对于刚刚学佛的信徒,应当先受持不杀生戒(包括不自杀、不叫他杀、不为杀业提供因缘等),广泛参与佛教环保、护生及生命关爱等活动,条件具备的可以在佛菩萨圣诞日吃素。

如果自己发心成为素食主义者,也只能是个人实践佛法的高雅生活行为,尽量不给家人带来麻烦,不强求别人效仿,更不能歧视没有吃素的人。

二、遁世隐居与学佛

现在人一般误以为佛教是消极的、避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学佛者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生起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结,忘记了大乘菩萨道的慈悲济世精神,忽略了佛教是世出世间的圆融。

初学佛法时,大事未明,见地不正,依止善知识远离愦闹专心致志地修学佛道,是有必要的;但应知道,放下一切,一心修学,目的是济世度生,而不是逃避现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学,解行相应,知行合一,就应该发广大菩提心、慈悲心,努力做到护持三宝,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为净化世道人心尽一份力。

因为个人根性或性格的不同,有的人生性好静,喜欢独处闲居,不适合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那么,远离尘嚣的纷扰,作无事逍遥人也无妨。

不过,佛教主张自觉觉他、以四摄法自利利他,圆融真俗二谛,效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精神,是最圆满的修学生活方式。

三、持戒与学佛

释迦牟尼佛在圆寂时,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即佛教徒依靠戒律生活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组成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的理想六和僧团。

戒律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保障我们身心不受外在侵害、抵御困难的精神力量,更是我们提升人格素养、净化自心的动力。

持戒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管理,其表现为止恶防非与进德修善两方面。

止恶防非是自我身心的保护,防止一时的过失给自己带来永久的痛苦。

进德修善是戒律的积极作用,要求我们以利益众生为宗旨,实践佛教博大精深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广泛开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萨事业。

有的初学者不明白戒律的崇高利他精神,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个性孤僻,行为怪异,甚至发展为偏执的禁欲主义,远离人民大众,以戒律衡量他人,说四众过失等,与佛陀的慈悲教诲相违。

作为佛陀的弟子,应当谦虚谨慎地广泛地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在实践佛法的历程中,如何融摄工作与学佛等世出世间法的关系,尤为重要。

总之,在修学的过程中,充满希望,充满法喜,充满智慧,说明学佛就有进步。

四、神通感应与学佛

修学佛法的清净善信,有的人会出现一些感应道交的事,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或心理素质而导致的自然现象,不可执著。如果因修学出现的神秘境象而生起傲慢之心,炫耀大众,惑乱世人,就容易入于魔道。

虽然佛陀告诉我们修学佛法会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现象,但神通并不能贪求,即使获得了神通,如不是为了弘法利生因缘,也绝不能显现,更不可作为称誉天下的资本,应该平平淡淡地真实面对。

如果在人道不说人话,一味谈玄说妙,言神言鬼,则成为世人讥笑的话柄,显然已经偏离了佛道,应该及时纠正。

五、佛油子或泛亚圣主义

一般将学佛中不求胜解,好夸夸其谈而不重实修的人称佛油子。

佛油子一般自恃聪明,不愿意下工夫去实证,在理论上持“相似佛法”的见解,乍听起来似乎很圆融,实际见地不清,知见不明。这种浮泛的心理对以后修学佛法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有些人生性慧黠,善根深厚,但以傲慢心学习佛法,常常自以为是,轻视末学后学,自诩悟境高深,误以为已经证果成圣,常以亚圣自许,这种人就犯了泛亚圣主义的毛病。

泛亚圣主义最终是画饼不能充饥。不仅如此,此种未证言证的行为是犯大妄语罪,误人误己,必遭恶报。

六、喜欢赶场的“老修行”

“老修行”喜欢到处赶场子,以广游名山大川,结交高僧大德为能事,炫耀世人,以为这就是修行。但是如此修来修去,却很少有进步。

佛法的修持,关键在于稳定地依止一定的善知识,一门深入地学习;在于从内心去深入理解佛法,从行动去证得佛法。

而“老修行”则热衷于以结识许多善知识为荣耀,或以为这里听一耳说法,那里受一次灌顶,而自己无须修持就能学得佛法。其实这种“依”而“不止”的误区,结果是无所依止,学无所成。

在信佛初机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相当多的,比如口谈随缘而沦为自然外道,提倡多元文化包容导致鬼神不分,不明了万有因果律产生的机械因果论,为福修善而导致有福少慧的相似善业等,都值得注意。

2024-03-17 13:52
打赏 点赞 (4)
评论问答

读地藏经可以超度婴灵吗

读地藏经是可以超度婴灵的,但是在超度时需要通过回向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顺利的为婴灵超度。大家在为婴灵超度时们可以直接说:愿将此次诵经功德回向给去世的婴灵,希望他能得到解脱,去往极乐世界,也希望他能投胎..

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里以后遇..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7 相信“无中生有”如果能够把开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会是自我中心。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我发现,去相信“无..

宋昙诜《净土圣贤录》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卸任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二卷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辩本事品第一之二于色蕴中已说根境唯余无表此今当说。颂曰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论曰。乱心无心等者。等言谓通两处..

楞严经里的智慧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楞严经是一部开悟的无上法典。楞严经里蕴含的智慧真的是非常多的,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慢慢的感悟楞严经里的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楞严经里蕴含的智慧。1.文字优美、学修兼备..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八卷

陈大惠: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世间上的人,常常将挫折灾难归咎于自己的命运不好,或运气不佳,所以为了改变命运,便到处求神问卜,希望能够获得神明的指引,从此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或者趋吉避凶,一路平安顺遂。..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慈能予乐佛讲,慈能予乐。慈,慈者爱念,即能给予众生快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利益对方。与人相处,如果保持一个;慈的原则,就能让别人和自己快乐。曾经有人在微博上留言,说有一个人生了一..

邪淫的果报

三 邪淫造邪淫业将会堕入三恶趣中,业重者感生于近边地狱的铁柱山中,或于地狱中感受卧铁床、抱铜柱的燃烧之苦,或者转生于不净淤泥中,或者转生为女人胎中的寄生虫。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有邪淫者在地狱受苦情形的..

拜楞严咒的功德利益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拜楞严咒的功德利益。楞严咒是佛顶光明,化..

陈士东居士:求是斋品茗谈

陈士东居士:求是斋品茗谈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愚闲居于求是斋,素无所好,惟一卷古书一盏清茶而已,觉此已是人间至乐也!读古籍可使人心明,品清茶可令人身爽。尤迁居南方而后,学生们常带茶来看我,一则知我..

命由己做 境由心生的道理

佛给我们说,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能懂吗?你要是真的懂得了,你自私自利的念头自然就没有。怎么会没有?因为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是自己,哪里还有自私自利,还会为这个身体..

阿弥陀佛圣诞日​的由来

阿弥陀佛圣诞日的由来永明延寿大师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之后,呈现衰微的现象,已经见不到盛唐时期的八宗共荣的兴盛景象,永明延..

陈大惠:奔三,奔四,奔五人士必读,看后非常受益

陈大惠:奔三,奔四,奔五人士必读,看后非常受益1.把时间分给靠谱的人和事。2.把周围的人过滤一遍,缩小朋友圈。3.善于与人沟通,适度采纳别人意见。4.与跟生命有关的人耗着,少与生命无关的事耗。5.多想什么是自己真..

大悲咒原文带注音

大悲咒的功德利益很大,而且大悲咒也是修行路上的重要法门,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修这部咒了。只是在修大悲咒时,大家要认真读诵咒语中的每个字,因此,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按照大悲咒原文带注音的版本去读诵,这样能..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