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繁體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广严城大林楼阁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除诸重担所作已办。如大龙王。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得深解脱心达正道。调伏诸根威仪详审。唯一补特伽罗尊者阿难。受于佛记奉持法藏。

复有大菩萨众一千人俱。皆得不退转地总持法门平等法忍。是大智者。具大信重言行相应。断诸疑惑面相圆满。亦无颦蹙常大欢喜具大精进。是法王子。知法自性说法无倦。所说之法离诸戏论。化度众生发起佛智。凡所导利功不唐弃。得大忍辱离诸颠倒境界之法。满足十地善知三时。明了自性不生不灭。永断缠缚威仪具足。证得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虽出生死常行轮回。不乐声闻缘觉之行。唯以发起大菩提心应根说法。其名曰。

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香光菩萨。无边光菩萨。除盖障菩萨。胜义心菩萨。得光王菩萨。断一切忧暗菩萨。萨哩嚩尾沙摩那哩尸菩萨。内行菩萨。无边意菩萨。具大精进步意菩萨。宝海菩萨。装严王菩萨。具大神通王菩萨。无差步菩萨。胜意菩萨。普满菩萨。阿那嚩啰拏那哩尸菩萨。常喜菩萨。上金光菩萨。观一切法意菩萨。阿秫巘驮那罗拘酥弥多菩萨。首积菩萨。无忧吉祥菩萨。须弥藏菩萨。观自在菩萨。香自在王菩萨。欢喜王菩萨。无边慧藏菩萨。持一切妙法藏菩萨。师子吼音菩萨。如是等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与二千苾刍众而共围绕。入广严城乞食。是时世尊入城门时。以大慈悲现神通力。放大光明照耀一切。变广严城而为琉璃。令四衢道皆悉清净。其有众生蒙光所照。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喑哑之者皆悉能言。迷惑之者咸得正念。天花如雨降满城中。天乐自呜妙音清亮。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其中众生唯受大乐。是时广严城星贺里蹉尾王。有子名曰宝授年始三岁。乳母抱持在于殿上。时彼宝授忽见光明希瑞之相。又闻城中种种异事。从其怀抱速下于地。向乳母前端然而立。说伽陀曰。

何人威德力现此希有相

如俱胝日光照耀三千界

其中诸恶趣一切得清净

如是之神通母速为我说

天雨众妙花遍散于佛刹

复成妙伞盖悬覆于空中

十方有异鸟翔鸣而萃集

男女皆大喜异常而严饰

盲者复瞻见聋者还听闻

喑哑者得语迷惑得正念

诸丑陋粗恶变成妙色相

一切不善人皆发慈悲心

何人行世间发起神通力

此为最上事母速为我说

尔时乳母答宝授童子。说伽陀曰。

功德宝出现清净难思议

清净最上行无垢无增减

世尊为眼目视生如的亲

化行于世间无亲疏分别

为现乞食来不住世间相

不染世间法如莲花在水

能断众生疑慈悲常利物

众生所有苦唯佛悉能除

称赞不生喜讥谤亦不嗔

无障复无碍行世如清风

来者世间师最上大法王

善解甚深法明了第一义

常说中道法言离于取舍

法句最寂静远离一切处

智积无我相最上大福聚

善逝世间解来者无边相

佛身如须弥高显无伦匹

亦如尼俱陀上下皆相称

其色如真金晃耀而璨镧

清净若玻璃又如秋满月

头顶圆如盖发鬒而绀青

髻相若螺纹一一皆右旋

面相如满月湛然而清净

眉间之白毫右旋而宛转

两目如青莲光莹善观察

唇妙频婆果齿白正齐密

舌相如莲叶长广覆面门

鼻高而修直额广而平正

两眉色绀青延袤及于耳

两耳极端正轮朵垂至肩

如来梵音声清亮如频伽

美妙复柔软众生闻者喜

所有紧那罗孔雀鹅鹦鹉

鸲鹆拘枳罗拘那罗鸳鸯

[口*爾]母多命命如是等音声

及彼诸天乐一切美妙声

皆不及如来于十六分中

不及于一分项细复圆满

两臂而佣直二手指纤长

具轮螺等相软如兜罗绵

甲妙赤铜色胸臆广平正

脐轮而深密阴藏若马王

藏覆而不现乃至二足下

其色如红莲平满复柔软

具千辐轮纹及与钩幢等

如是诸相备百福悉装严

具力大丈夫一切世间师

常作师子吼说于不二法

所出诸言辞真实无差忒

爱语复柔顺众生闻者喜

觉悟诸众生应根而启发

有义利功德为最上第一

具如是装严名为佛世尊

十方世界中凡圣无有比

尔时宝授童子。得闻乳母说是伽陀赞叹佛已即白母言。云何令我得见于佛。佛知其意速往宫门现身而立。乳母指言斯即是。佛宝授童子。乃于殿上遥见世尊。举手顶礼即作是念。

若有众生睹见如来如是具足功德之相。不发大菩提心者难得己利。又复思惟。经于百千俱胝劫中难遇于佛。我今值遇甚为希有。当舍此身而为供养。是时童子。手持千叶金莲。即于殿上投身而下。时彼童子佛力所持住于空中。捧以金莲用献于佛。是时金莲离童子手。乃于佛上虚空之中。变成花盖众宝严饰殊妙第一。

尔时宝授童子。即于空中向佛合掌。说伽陀曰。

我所献莲花不为断烦恼

及于一切法唯为佛菩提

如菩提不生非有亦非无

非取亦非舍我从佛现化

非愚迷所著相与无相等

我离一切相供养佛世尊

所获诸功德亦离一切相

今奉献此花不愿证二乘

以彼第一乘常转于佛刹

尔时尊者大目干连。侍佛之右。见是事已。即说伽陀。问宝授童子曰。

如是释迦佛汝信重供养

汝何心颠倒云菩提不生

尔时宝授。答尊者大目干连。说伽陀曰。

诸法本不生所施空无为

法性本如是云何有所生

圆顶被袈裟住于罗汉相

如不能知空佛智何能了

汝若有妄想供养俱胝佛

虽供如是佛实为非供养

尊者至于今犹不断妄想

汝心当云何无相称有相

尔时尊者大目干连。复谓童子曰。如来不证无上正等正觉耶。亦不说法耶。宝授童子曰。夫大智者不住菩提相。不住如来相。诸法性无为法本无有生。若如是了知是即知法性。不惊不怖。舍离亲疏无来无去。无行无相不住佛法。不住缘觉法。不住声闻法。亦不住贪法。不住嗔法。不住痴法。乃至不住愚迷众生无明烦恼等法。亦复不住有色无色有想无想。有相无相。清净不清净。及身口意。平等不平等。一切诸法皆无所住。

尔时尊者大目干连又复问言。宝授童子。如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莫有所证耶。童子言不也。若有所证即住如来相。住菩提相。住解脱相。若住是相即为愚迷。大目干连言。童子我亦无相。汝谓有相。大目干连又复告言。童子我前所问为俗谛故。童子言。大目干连。一切众生愚迷虚妄。乃生诸根不能调适。大目干连言。若众生具足虚妄者法亦虚妄。若虚妄者汝云何说。童子言。大目干连。说法无相是名说法。如是说者无有所至亦无所证。亦无所知亦无所见。大目干连言。童子若如是者。汝今何故供养如来。童子言。大目干连。汝若如是见如来相见施者相。时大目干连闻童子言已。默然而住。

尔时童子又复告言。大目干连。若复众生见有是相者。不能解脱不得己利。远离如来寂静涅槃。必当发趣声闻乘也。

尔时大目干连。说伽陀曰。

童子虽年幼智慧如大海

经于几多时学成无生法

尔时宝授童子答大目干连说伽陀曰。

所学即非学一切学无性

大智如是学我学亦如是

汝之所问我着于众生相

众生本无相诸法不可得

说有菩提相愚迷非正见

尊者今云何犹住于诸见

智者于诸见一切悉清净

佛法愚迷法及彼种种法

如是观皆空是知诸法性

若住有无相求证菩提者

法本非有无菩提云何得

说法无边际众生亦如是

不住差别相斯即名涅槃

如是行轮回师资无所有

此无相法中智者不迷惑

愚迷言得证彼皆住轮回

无明转增长是即为魔着

安坐菩提场为示俗谛故

诸佛之所证非俗非寂静

菩提不可说远离见非见

若见如是实彼能解妙法

尔时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宝授童子。从于何时于法修行。佛言。舍利弗。我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此宝授童子。已证无生法忍经三百千劫。

又舍利弗。我于往昔燃灯佛处得授记时。我初证得无生法忍。宝授童子。于彼法中为大菩萨解空第一。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宝授菩萨。何因何缘经如是时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汝将此义自问宝授菩萨必为汝说。时舍利弗承佛圣旨。即伸问言宝授菩萨言。今云何不成佛耶。宝授菩萨言。尊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故。由是我不成佛。舍利弗言。宝授菩萨。于意云何。如来成佛莫有相耶。宝授菩萨言。如来若于菩提有所证者即是取相。若取相者即是妄想。舍利弗言。宝授菩萨。汝从尔来住何忍何行。复以何法化度平等。宝授菩萨言。我于一法而尚不住。何况有四。舍利弗。汝勿谓我有法说耶证菩提耶。是如来耶。得解脱耶。舍利弗言。希有善男子。若能于法如是了知。汝向于佛宜可出家。尔时宝授菩萨。说伽陀曰。

诸有出家者多着出家相

心妄想迷惑称谓有所得

执见于事法修行布施因

欲求无为果所证即有为

不了无相地见有生不生

得与无得相谓得甘露味

是人于佛法乃名破法者

如来释师子说法寂无相

不住心非心不住性无性

若见如是说是即见佛说

若见有相者斯人眼非净

我见非解脱智者不应行

我见即愚迷执见有常相

以自有相见谓得于涅槃

不识梦幻性及背空无相

佛说如是人是大无智慧

又复调诸根持戒着禅定

起于妄想心住相迷求果

此则法中贼智者应当知

以斯种种法我出家何益

法界本湛然诸法无分别

譬如山响等智者不见相

当住于如如无别有性相

若了如是法何住出家相

尔时妙吉祥菩萨告宝授菩萨言。云何说为菩提。宝授菩萨言。离诸语言名为菩提。妙吉祥言。汝当云何作如是说。宝授菩萨言。法本无言故作是说。

妙吉祥言。为初地菩萨。当何所说令云何学。宝授菩萨言。当如是说。不断贪欲嗔恚。不舍愚痴不断烦恼。乃至五蕴六处等。又复于智慧愚痴不生疑惑。不心念佛不思惟法。不供养众。亦不持戒。不于朋友而求寂静。乃至诸难亦不越度。妙吉祥。当为初地菩萨说如是法令如是学。于意云何。亦复不应于是诸法而有住相。若住相者是为住法。彼即愚迷起生灭法。若于是法说无疑惑。即于法界知其性也。若能如是了法性者。是得名为说菩提也。妙吉祥。若有菩萨闻斯法已不惊不怖。当知是为得不退转。

尔时会中有八苾刍。忽闻说此无相正法心不爱乐。出于法会吐血命终。皆堕阿鼻大地狱中。

尔时妙吉祥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此八苾刍闻此正法乃有如是大恶相耶。佛言。妙吉祥莫作是说。然此苾刍经十千劫。不曾闻法不近善友。是故今日闻此正法心不爱乐。妙吉祥。此八苾刍。当来之世于阿鼻狱中忽思正法。寻便命终生兜率陀天为彼天子。或生人间为转轮王。经六十八劫当得承事十那由他佛。于彼劫后有佛出世。号无垢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彼无垢光佛。如我今日住广严城广为人天说法授记时彼天子。天耳遥闻说法授记。即与八万天子同诣佛所。到佛所已散众天花遍广严城。供养瞻礼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随喜乐闻正法。愿佛为说菩提之行。时无垢光如来。为说正法便令发起大菩提心。彼诸天子才发心已。应时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是时广严城中有八万四千人。亦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复有千二百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妙吉祥言。假使菩萨于百千劫。修行六波罗蜜无方便慧。不如暂时闻此正法。何以故。闻此正法功德无量。何况爱乐听受。乃至书写受持读诵为他广说。妙吉祥。若复有人乐求阿罗汉果。及乐求辟支佛者于此法中不应修学。若乐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学此法。

尔时宝授菩萨知佛世尊及苾刍众未有食处。乃告乳母。可于宫中速取食来用施佛僧。于是乳母。速取百味饮食盛满一器。授与宝授菩萨。菩萨得食即于佛前发誓愿言。如来之所说一切法无尽。斯言真实者此食亦无尽。乃至苾刍众悉令得饱足。

尔时宝授菩萨。即以饮食盛满一钵。奉献佛已。告诸苾刍言。尊者慈愍我故各各受食。又复告言。我所施者。不以身施不以心施。离于三业不求福果。不住有为法不住无为法。亦不着世法。亦复不住声闻缘觉及佛菩提。时彼苾刍众无有一人伸钵受食者。宝授菩萨言。诸尊者当受此食。尊者乐乞我今乐施。我于尊者亦无所求。时宝授菩萨复发愿言。佛语真实。如妙吉祥及百千俱胝菩萨。当来之世。于功德装严王佛刹。皆得成佛同一名号。若真实者。今此器中所有饮食。令诸苾刍所持之钵悉皆充满。此器中食愿得无尽。以愿力故。诸苾刍众各各钵中自然食满。时宝授菩萨。复以器中余食。施广严城中一切人民悉令饱满。器中饮食犹尚不尽。

尔时世尊告宝授菩萨曰。有五种宝。于菩萨行施能令清净。何等为五。一者行施无有希望。二者于施心无所著。三者所施不起于相。四者不见施之果报。五者不令受者有所还报。佛言。复有四种宝行施。菩萨应常思念。何等为四。一者常念空三摩地。二者常念于佛。三者常念大悲。四者常念于己不求果报。菩萨若如是行施是为净施。

佛告妙吉祥言。此宝授菩萨。于当来世过三十劫。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不空力称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彼佛众会有无边菩萨。是诸菩萨皆住不退转地。威力无边寿亦无量。

尔时世尊及大苾刍众。受彼食已还归本处。

尔时妙吉祥菩萨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佛言。此经名为菩提行。亦名一切法为首。如是受持。

佛说此经已。宝授菩萨并诸大众。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24-03-17 13:52
打赏 点赞
评论问答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 阿弥陀佛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佛说阿弥..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一是忍得过。忍一时之气,消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逃避,直面惨淡..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续前)在唯识学中,讲到熏习义的经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二部论。第一部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此论以如来的十相殊胜殊胜语摄尽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名为..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文:大安法师宋朝时,有一位姓黄的铁匠,大家都叫他黄打铁。他通过打铁感觉到人生很苦,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有生计。天天在火炉旁烤着,抡着沉重的铁锤,想想看这个活..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 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 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 你就麻烦了, 你一千个大..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忍能养福人活着,不过一口气。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爆发。善..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很容易,但是如果要放下一个人真的有点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投入爱海的小伙伴们。虽然很难,缘分尽了,感情也就不复存在了,本人向来追求的是对人对事,讲的是好聚好散,没有..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各位缘主安康,我是师傅。接下来和大家继续说一说有关“婴灵超度”的事,此前向一些苦于婴灵的缘主们介绍了一下在家中自己超度婴灵的方法,很多人都说我按你说的去做了,如何确定..

心累之人

心累之人常听有人抱怨:“哎,活得真累!”一个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心累,凡事看不开,就会导致肌体内各器官调节作用的失衡,久而久之,疾病就会缠身。两个一起跑步的人,跟在后面跑的总会显得累些;社会在发展..

心理养生四要素:善良、宽容、乐观、淡泊

心理养生四要素:善良、宽容、乐观、淡泊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

心间有福田

心间有福田从前,有一对母女过河,母亲希望女儿能平安到达彼岸,女儿也希望母亲能平安到达彼岸。母女之间的利他心是人之常情,不是很伟大,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会这样想。河水特别急,两个人可能都会被冲走。女儿想:我..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也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梵网经》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