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念处》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3《心念处》
心念住(梵 citta-smrty-upasthāna,巴 cittecittā 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心念处。即观能求
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
比丘心贪者,知:「心贪。」
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又心,瞋者,知:「心瞋。」
又心,离瞋者,知:「心离瞋。」
又心,痴者,知:「心痴。」
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
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
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
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
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
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南传长部二 大念处经282-283)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耶?于此,比丘有贪欲心而知:「有贪欲心。无贪欲心而知:「无贪欲心;」有瞋恚心而知「有瞋恚心,」无瞋恚心而知「无瞋恚心;」有愚痴心而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而知「无愚痴心。」摄心而知「摄心,」散心而知「散心,」高广心而知「高广心,」非高广心而知:「非高广心。」有上心而知:「有上心,」无上心而知:「无上心,」定心而知:「定心,」非定心而知:「非定心,」解脱心而知:「解脱心,」非解脱心而知:「非解脱心。」
如是,于内心随观心,于外心随观心,于内外心随观心而住。于心而随观集法,于心而随观灭法,于心而随观生灭之法而住。彼现「心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心随观心而住。
(南传中部一 念处经77-78)
心,梵语 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执取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是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身与心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然依实践之方法而言,心是身口发业的主导者,心杂染;则身口杂染,心清净向上;身口亦清净向上,心为一切事物之根本,亦为迷妄之根本,底下依八对十六种心,分别说明如何于心观心而住:
1.贪心,与贪相应及贪所系属之心,是为有贪心;而不与贪相应之余善心及无覆心,是为离贪心。
2.瞋心,逢违逆缘(不顺心)而心起瞋恨,是为有瞋心;逢违缘而心不瞋恨不记心而住,是为离瞋心。
3.痴心,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为有痴心;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为离痴心。
4.摄心,心专注于一境,令不昏沉散乱,是为摄心;心驰骋六尘,散动而不能止住一处,是为散心。
5.大心,于戒定慧转上转胜而修彼心,是为广大心;于戒定慧不求胜进转趋下劣,是为狭小心。
6.上心,于戒定慧增胜上进以致圆满,是为上心;于戒定慧怠守不进,是为无上心。
7.定心,止息妄念杂虑,令心住于一境,是为定心;心恒驰攀缘六尘之境且暂住之,是为无定心。
8.解脱心,由诸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为解脱心;于诸欲境烦恼未脱未离,为未解脱心。于内之贪瞋痴令不生,观心而住;于外之身口令不造业,观心而住;于内外之身口意令圆满清净,观心而住;观心生之一切善法令住令增上,观生法而住;观心生之一切恶不善法令灭不生,观灭法而住;观心生之一切善恶法灭恶扬善,观生灭法而住。这些依心的观察自然会有「心是存在」的念头,但此心是无常多变非依止之处,应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这才是修习心念处的目的。
2024-03-17 13:52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吗
大家是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的,只要不给其它的人造成影响就可以了,听诵地藏经对大家的来说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只要坚持的听诵,那么就是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功德和利益,甚至是对地藏经的经文也会感悟。大家在听诵地..
可以播地藏经吗
地藏经是可以播放的,这也算是一种修行方式。经常播放地藏经对自身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让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解决烦恼,可以培养定力等等。只是地藏经的播放也不能随意进行,师兄需注意几点,这样在..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修行和世间福报的关系,就像烧柴火做饭的同时会产生炊烟一样,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而自然会伴..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我见过一个人,心很高,很会嫌弃,在感情上也如如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婚姻不顺利,天天愁眉苦脸。如果女人爱嫌弃,往往命是不好的。嫌弃说明一个人看不起东西,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得不到..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
宋冯珉《净土圣贤录》
冯珉,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患,珉杀之。虑蛇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忏,诵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请净业友数人,同诵阿弥陀经,唱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终。(佛祖统纪)..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上周,87岁高龄的传奇推广人鲍勃.阿鲁姆,谈及自己麾下拳手、前8个级别世界冠军曼尼.帕奎奥时,非常担心对方7月20日的比赛,因为在这一天,帕奎奥将对..
开经偈解释
开经偈解释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您为障碍弟子出家的众生,取法号回向!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海涛法师开示..
布施的要诀
布施的要诀做布施不是为了自己要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这样去帮助、爱护一切众生,才是平等的施舍,才能直接对治我们的自私自利心。做布施应该像仙人做布施一样,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
邪淫的祸报事例五
◎云间人吕某,是世家子弟,平时纵情淫欲,就连一家大小女婢丫环也都好淫成病。后来子女几乎都病死。家庭又因诉讼破败,屡次遭受官刑。吕某到了中年因穷困潦倒,寒不得衣,饥饿无食,房屋破漏,病重没人看视。死时也..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一切唯心造,心无恶念就好!第一、你必须要知道,佛珠是用绳子穿起来的,再结实的绳子,也会有断的一天,可能是长..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心律法师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落发为僧,遁入空门的说法,剃光头似乎成了和尚的标志,请问修行是必须出家吗?出家人一定要剃光..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一音声怎么能演说百亿陀罗尼门?这在众生界的心里很不容易理解,“百亿”是无量的意思,佛经上讲..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于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们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两千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