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典篇 八城经

繁体

圣典篇 八城经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瓜村。

那个时候,八城的居士第十因办某事到达巴嗒厘子城。当时,八城的居士第十来到鸡园一位比库之处。来到之后,礼敬该比库,坐在一边。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第十对该比库如此说:

尊者,具寿阿难现今住在哪里?我想谒见具寿阿难。

居士,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瓜村。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在巴嗒厘子城办完事后,来到韦沙离城木瓜村具寿阿难之处。来到之后,礼敬具寿阿难,坐在一边。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如此说:

阿难尊者,是否有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

居士,有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阿难尊者,有哪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

居士,于此,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居士,这即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二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三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四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以悲俱之心喜俱之心舍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舍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舍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无边的虚空。成就并住于空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空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无边之识。成就并住于识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识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什么都没有。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无所有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居士,这也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如是说已,八城的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如此说:

阿难尊者,犹如有人寻求一种宝藏,却一次获得了十一种宝藏;同样的,尊者,我寻求一种不死之门,却一次得听闻到十一种不死之门。尊者,又犹如有人的家有十一个门,当他的家着火时,即使从任一个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同样的,尊者,我从此十一个不死门的任一个不死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尊者,那些异学都能为老师遍求老师的酬劳,我为何不向具寿阿难作供奉呢?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召集了巴嗒厘子城和韦沙离城的比库僧,亲手以美味的嚼食、啖食侍候令满足,又各供一套衣给每一位比库披着,供三衣给具寿阿难披着,并为具寿阿难建造了五百精舍。

八城经脚注部份:

55 八城经 (A??hakangarasutta):译自M.52。

八城的居士第十请教阿难尊者:佛陀是否说了一法,能使比库们通过精进获得解脱、断尽烦恼?阿难尊者连续回答了十一种修习止观的方法:先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慈心解脱、悲心解脱、喜心解脱、舍心解脱、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从这些定出定后再修观,能得漏尽,证阿拉汉果;即使不能,也可证不来果。

56 八城(A??hakangaro):住在八城。第十(Dasamo):是该居士的家姓。

57 鸡园 (kukku?rmo):鸡长者所建造的僧园。

58 世尊在圆满了三十种巴拉密后,摧毁了一切烦恼,证正觉于无上全自觉。以世尊能了知不同有情的意乐随眠故为知者;对一切所知之法如观放在手掌上的余甘子,故为见者。又清楚宿住等为知者,拥有天眼为见者;拥有三明、六通为知者,以无障碍的普眼见一切处为见者;以强力的智慧识知一切法为知者,以极清净的肉眼能见一切有情视域之外、户外等之色为见者;以增长自己利益的、定为足处的通达慧为知者,以增长他人利益的、悲为足处的教说慧为见者。以已杀敌及有资格接受资具等为阿拉汉;完全地及自己觉悟诸圣谛为全自觉者;或知障碍法为知者,见出离法为见者,已杀烦恼敌为阿拉汉,自己觉悟一切法为全自觉者。如此以四无畏、四所行来称赞世尊。

59 造作(abhisa?khata):经造作而生。思念(abhisacetayita):思念分别。

60 他住于其处 (so tattha ?hito):他住立于该止观法。

61 法贪、法喜 (dhammargena dhammanandiy):这两句是指对止观的欲贪。止观的确能令所有一切的欲贪灭尽,能够成就阿拉汉,不能则成不来者。他尚未舍断对止观的欲贪故,以第四禅之思投生于净居天。这是论师们的一致说法。对止观的欲贪属很微细的欲求,即欲(nikanti)。

62 义注提到:就如这部经,《大马伦迦经》、《大念处经》、《身至念经》等也教导止观。在这部经中,既教导修止又教导修观,并侧重于指导修止,《大马伦迦经》则侧重指导修观;《大念处经》称为教导修观为主之经,而《身至念经》则以修止为主。

世尊在《大马伦迦经》(M.64)中说:阿难,哪种道、哪种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呢?阿难,在此,比库远离依、舍断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恶,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然而其处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他观察那些法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其心从那些法中得解脱。其心从那些法中得解脱后,心集中于不死界:此为寂静,此为殊胜,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舍遣,爱尽、离贪、灭、涅槃。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就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接着佛陀继续教导了依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定修观的方法。

63 之所以没有教导观照非想非非想处定心,是因为该定过度微细,超越了弟子的能力范畴。

64 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譬如有人前往森林寻找宝藏,一位乐于助人者见到后问:朋友,你去哪里?他回答:我想寻找生活资财。朋友,那你过来吧!搬开这块大石。他搬开该石后不断往下挖,发现了十一个罐子。如此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

65 缅文版作bhvanya(修习),今依兰卡版savanya(听闻)翻译。

66 外学弟子在向其老师学习技术期间或之前、之后,都会从家中拿钱来酬劳。若家中无钱,其亲戚朋友也会帮忙。外学们在不能导向出离的教法中学习技术皆会寻找钱财来供养其师,在这种能够导向出离的教法中,我为何不向为我宣说了十一种生起不死行道的导师作供养呢?

67 造价为五百金的住所。

2024-03-17 13:52

开启自性的芬芳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本该有随时开放的花朵,本该是五光十色、生机盎然,本该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本该是阳光灿烂、艳丽缤纷……,可是令人痛惜的是,多愁的人们总是在这花园里种植烦恼葛藤,开..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初春的甘孜州,美得不可方物,国道317上的康北明珠德格县更是银装素裹,苍莽遍野。春雪,如期而至,春雪下的大,化得快!早早开始登山,赶在融化之前纪录下这美轮美奂的佛国春雪图。德..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再说婴灵。这一年间,曾为许多缘主来超度婴灵孩子,只是到了今年,二次寻师傅帮助超度新造成的婴灵孩子。这样的事情出了三五例,师傅我有些难过,此前孩子超度尚..

地藏经略谈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

地藏经略谈(四十四)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如来赞叹品第六【南阎浮提众..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匆匆的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有位老人的话耐人寻味:“一件..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是哪八种呢?”一者,善于观察适当的时节因缘而行布施。二..

布施一杓饭汁,果报不可思议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

度化众生记得别把自己「染污」了

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大乘行者,现在应该去利益众生。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帮助别人。什么是;把握自己呢? 在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事情的时候,不能染污自己,不能失去道心。..

可以错,但不要错过

每次看央视的《开心辞典》节目,我都很欣赏那些已经取得了很高积分而选择继续答题的选手,钦佩他们的勇气。而有一个选手却是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的道理,不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时那个选手只剩下最后..

哲人与石匠

哲人与石匠 两个石匠正在山下,挥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经此地。哲人就问其中一个石匠: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

因果关系中的三种错见

在因果关系里边,我们推翻了三种不正确的见解。第一个不平等因。第一性的东西在推动,造出一切万物的,大梵天也好,什么也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个非因即因。一切哲学里边,把时间或者是空间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提醒,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天石禅师和一个青年男子偶遇,于是二人结伴同行。..

在做事中修行

在做事中修行昨天晚上,小组共修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其中,在第一讲关于“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讲解中,导师提到,在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法门叫做忍辱。其实这个忍辱,跟我们世间上的人所理解的不一样..

宽运法师:佛陀不愿意回答的十四个问题

宽运法师:佛陀不愿意回答的十四个问题宽运法师佛教,就是让我们取智、取善、取涅槃,因为佛教有十四种无记的方法,怕我们在这里面拘泥,不能抽离。当时,有一位叫鬘童子的人,也是有着十四个问题,来请教佛陀。这些..

在山的那边:弟子规生活训练营侧记

在山的那边:弟子规生活训练营侧记(文:转载)(一) 周末,我们一些学生家长,驱车来到位于城市郊区的弟子规儿童生活训练营。这里四面环山,在绿树蓝天的环绕下,中间有一汪清泉,岸边有一个小树林,陈设着石桌石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