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亲自说要僧团尊敬的弟子是哪位?

繁体

释尊亲自说要僧团尊敬的弟子是:优波离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经典结集时,诵出律部。有关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缘,载于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优婆离经,记述优婆离就律向佛陀请问;而同经卷三十二之优婆离居士,与师乃同名异人。 

在密教,为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诸声闻之一,居于释迦左方上列第七位。其形像,全身呈肉色,现比丘形,趺坐于荷叶上。

(一)众僧上首

优波离,汉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僧之首,故名。又译近执,以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故名。优波离出身于首陀罗族,是释种的理发奴隶,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发。佛回迦毗罗省亲时,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很欢喜地为他剃度,并说优波离很有善根,将来一定能宣扬我的正法。优波离出家后,很快证得圣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视行住坐卧四威仪。对佛制定的戒条,都能一一严加遵守,从不毁犯,被大众推为持戒第一。

僧团中一些不持戒的人,对他不大欢迎,看到优波离来了把门关起来,不予理睬,偷兰难陀比丘尼竟当面骂优波离说:你在僧团里兴风作浪,提倡什么戒律,给我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难和苦恼。佛陀了知这一情况,把那些对优波离无礼的比丘、比丘尼叫来,严肃的诃责说:你们对持戒的比丘不尊敬?还有谁值得尊敬?戒是汝等大师,戒住则法住。你们不尊敬戒,就说明有非法的企图。

(二)持戒第一

优波离在僧团中被公认为持戒第一,他常向佛问戒。如迦毗罗的释迦族,法律规定:凡释迦族女子,不得嫁给别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当时释迦族黑离车女,青年丧夫,有许多异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将她占为己有,不允许她外嫁,并把她打伤。此人即逃到祇园随比丘尼出家。迦罗国政府到处通缉此女。优波离将此事报告了佛陀,并请示说:犯了国法的人,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佛答说:假若有人犯了国法,在未宣判无罪之前,僧团不可收他出家。并把收留黑离车女出家的比丘尼叫来诃责一顿。清净僧团内,对犯了戒律的人,还要摈弃出去。犯了国法,自应受国法制裁,僧团不能包庇犯罪分子,不能抵触国法。有一天优波离问佛:比丘、比丘尼是否可为社会上男女做媒?佛答说: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边,持女意至男边,乃至介绍一交会,就犯僧伽婆尸沙罪,须要悔过。戒是规范身心,防非止恶,而男女问题最易给人带来烦恼和不安,所以在戒律中对此限制特多。

僧团扩大后,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颇,偷兰难陀等。这些人常在僧团里挑起争端,制造矛盾。佛就派德高望重,能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优波离,到各处调解纠纷。如佛派他到拘单弥国,沙祗国去息诤。优波离息诤的原则:‘彼处诤事彼处断’。意即那里的是非那里了,不把争端的事扩大,不将争端的话传播。优波离调解纠纷的方法,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从不偏听偏信。他接受一个事件的处理,先召开不同物件的会议,晓喻大众说:我奉佛慈命,为你们好争者作种种羯摩、摈治汝等。有的比丘自知理亏,看到执法如山的优波离,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敢相争,这就使一场争事,化为乌有。

(三)关心病比丘

有几次优波离乞食途中,见一病比丘卧在粪秽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见一病比丘卧于路旁,装著不见,绕道而行,不愿照顾病比丘。还有的病比丘,认为患了病,即可不须持戒,随意行事。优波离将这些问题向佛提出来,请求开示。佛陀答说:生病比丘应住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中。弟子应常侍左右,洒扫房中,插花烧香,听候呼唤。应以饮食汤药,供养病比丘。如果病人无饮食汤药,大众应供给。大众若无,应取病比丘值钱的衣钵等物易取饮食医药。若病比丘爱惜不舍,应由大德软语说法,使其开解,然后贸易。若无贸易,大众应乞化供给。如乞化不得,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给予。如僧食中没有好食,看侍人应持钵到聚落中乞食,将好食供养病人。优波离对病比丘的关心,说明持戒的出发点,是在于慈悲为人,使人们感到僧团的温暖与幸福。

(四)关心僧团和结集毗尼

优波离认为每个比丘、比丘尼都要关心的是僧团的团结。对僧团有利的话和事,要多说多做。例如礼拜、恭敬、随顺,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发心助僧、赞僧、和僧等,名为和合僧。和合僧的人,能在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乐。说和做对僧团不利的话和事,名破和合僧。

破和合僧的行为有三:

(一)对比丘或僧团轻视、嘲笑、讥讽、毁谤者。

(二)在家信徒对出家僧团,妄分人我。或挑拨离间,或制造纠纷者。

(三)军政人员,以专政权力,干涉寺院,驱污僧尼者。破和合僧者,一劫之中堕在地狱受苦。

优波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入灭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王舍城结集,公推他结集律藏。当他诵律时,每一条目,都说明佛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犯了此戒,得罪的轻重程度等专案,都说得清清楚楚。参加结集的长老,对他记忆力的惊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2024-03-17 13:52

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吗

大家是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的,只要不给其它的人造成影响就可以了,听诵地藏经对大家的来说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只要坚持的听诵,那么就是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功德和利益,甚至是对地藏经的经文也会感悟。大家在听诵地..

可以播地藏经吗

地藏经是可以播放的,这也算是一种修行方式。经常播放地藏经对自身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让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解决烦恼,可以培养定力等等。只是地藏经的播放也不能随意进行,师兄需注意几点,这样在..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修行和世间福报的关系,就像烧柴火做饭的同时会产生炊烟一样,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而自然会伴..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我见过一个人,心很高,很会嫌弃,在感情上也如如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婚姻不顺利,天天愁眉苦脸。如果女人爱嫌弃,往往命是不好的。嫌弃说明一个人看不起东西,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得不到..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

宋冯珉《净土圣贤录》

冯珉,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患,珉杀之。虑蛇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忏,诵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请净业友数人,同诵阿弥陀经,唱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终。(佛祖统纪)..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上周,87岁高龄的传奇推广人鲍勃.阿鲁姆,谈及自己麾下拳手、前8个级别世界冠军曼尼.帕奎奥时,非常担心对方7月20日的比赛,因为在这一天,帕奎奥将对..

开经偈解释

开经偈解释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您为障碍弟子出家的众生,取法号回向!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海涛法师开示..

布施的要诀

布施的要诀做布施不是为了自己要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这样去帮助、爱护一切众生,才是平等的施舍,才能直接对治我们的自私自利心。做布施应该像仙人做布施一样,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

邪淫的祸报事例五

◎云间人吕某,是世家子弟,平时纵情淫欲,就连一家大小女婢丫环也都好淫成病。后来子女几乎都病死。家庭又因诉讼破败,屡次遭受官刑。吕某到了中年因穷困潦倒,寒不得衣,饥饿无食,房屋破漏,病重没人看视。死时也..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一切唯心造,心无恶念就好!第一、你必须要知道,佛珠是用绳子穿起来的,再结实的绳子,也会有断的一天,可能是长..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心律法师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落发为僧,遁入空门的说法,剃光头似乎成了和尚的标志,请问修行是必须出家吗?出家人一定要剃光..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一音声怎么能演说百亿陀罗尼门?这在众生界的心里很不容易理解,“百亿”是无量的意思,佛经上讲..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于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们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两千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