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说的烦恼?产生烦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繁体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

烦恼

’。

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就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

生死果报

,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佛陀

成道之初曾揭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虽然佛性本具,却为烦恼无明所覆蔽,因此不能开显。由于烦恼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俱舍宗与法相宗便将烦恼分为‘见惑’与‘思惑’两种,天台宗则将‘见惑’与‘思惑’并称为‘见思惑’,另立‘尘沙惑’与‘无明惑’,三者合称三惑。

‘烦恼’是学佛最大的

魔障

之一,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

佛性

,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象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

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万四千’法数形容烦恼之多,但是若论烦恼的根本,则不出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其中的‘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错误的见解。此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瞋、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两者合称‘十使’,又称‘十根本烦恼’。随著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

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心’;相反的,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这就是‘瞋恚’;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因为贪、瞋、痴作祟,于是产生悭贪、吝啬、嫉妒、自私、怨恨、执著、恼怒、散乱、烦闷等情绪,这就是烦恼。因此,产生烦恼的根本原因起于贪欲、瞋恚、愚痴,三者又称‘三毒’,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产生烦恼,究其

原因

,其实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于物境;亦即透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于是五欲、六尘便像尘埃一样覆盖真心,产生无明,进而起惑造业。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瞋痴’,尤其要‘转识成智’。《六祖坛经》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则无明

烦恼

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因此,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产生烦恼的

根本原因

(一)不比较、不计较的平等观:有些人很喜欢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诸如我有痛苦,为何你没有?人一旦有了比较、计较的心,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与烦恼。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我们经常因为一件事情做错了,就怨天尤人,怪家里的眷属不支持,怪世间的亲朋好友不帮忙。如果能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就可心安理得了。

(三)不侵犯、不推诿的道德观:就是对人要不侵犯,对事要不推诿,因为侵犯他人就是给人不自由;推诿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敢承担。

(四)不贪求、不瞋怒的修养观:我们要把贪求的心改成一种善法欲,也就是好的欲望。譬如发奋读书、发心做善事,而不是贪求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更不可以瞋恨破坏自己的修养。

(五)不自卑、不懊丧的战斗观:人生宛如一个战场,遇事无须自卑与懊丧,要勇往直前,要当仁不让。

(六)不邪见、不妄动:要培养自主、自尊与自信的性格;面对问题要以智能来判断,要能“以静制动”,也就是“如如不动”。

2024-03-17 13:52

庄子试妻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拚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干。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坟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坟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三八妇女节祝福语短信,将你的三八节祝福送给与众不同的她。还在为找不到好的祝福短信而发愁吗?小编特献上妇女节祝福短信祝福语大全。祝美女们妇女节快乐!1. 我们的节日,我们..

开启自性的芬芳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本该有随时开放的花朵,本该是五光十色、生机盎然,本该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本该是阳光灿烂、艳丽缤纷……,可是令人痛惜的是,多愁的人们总是在这花园里种植烦恼葛藤,开..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初春的甘孜州,美得不可方物,国道317上的康北明珠德格县更是银装素裹,苍莽遍野。春雪,如期而至,春雪下的大,化得快!早早开始登山,赶在融化之前纪录下这美轮美奂的佛国春雪图。德..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再说婴灵。这一年间,曾为许多缘主来超度婴灵孩子,只是到了今年,二次寻师傅帮助超度新造成的婴灵孩子。这样的事情出了三五例,师傅我有些难过,此前孩子超度尚..

地藏经略谈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

地藏经略谈(四十四)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如来赞叹品第六【南阎浮提众..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匆匆的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有位老人的话耐人寻味:“一件..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是哪八种呢?”一者,善于观察适当的时节因缘而行布施。二..

布施一杓饭汁,果报不可思议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

度化众生记得别把自己「染污」了

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大乘行者,现在应该去利益众生。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帮助别人。什么是;把握自己呢? 在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事情的时候,不能染污自己,不能失去道心。..

可以错,但不要错过

每次看央视的《开心辞典》节目,我都很欣赏那些已经取得了很高积分而选择继续答题的选手,钦佩他们的勇气。而有一个选手却是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的道理,不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时那个选手只剩下最后..

哲人与石匠

哲人与石匠 两个石匠正在山下,挥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经此地。哲人就问其中一个石匠: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

因果关系中的三种错见

在因果关系里边,我们推翻了三种不正确的见解。第一个不平等因。第一性的东西在推动,造出一切万物的,大梵天也好,什么也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个非因即因。一切哲学里边,把时间或者是空间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提醒,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天石禅师和一个青年男子偶遇,于是二人结伴同行。..

在做事中修行

在做事中修行昨天晚上,小组共修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其中,在第一讲关于“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讲解中,导师提到,在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法门叫做忍辱。其实这个忍辱,跟我们世间上的人所理解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