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历史和入门需要明白的知识点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我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宏扬提倡,使释教深化社会各个阶层。
佛教博大精深,各种典籍汗牛充栋,这些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针对这种状况,本书采用了符合现代人知识结构和快节奏生活特色的问答形式,将艰深晦涩的教义和纷繁复杂的宗派传承历史一望而知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您轻松阅览。
第1章佛教的根底知识
在公元前500多年,悉答多在古代印度伽耶村的菩提树下开悟得道,所以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教的历史从此开端。在这绵长的两千多年中,释教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三大宗教之一。在本章中咱们将介绍有关释教的根底知识。
释教的概念是什么?
释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日的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答多(公元前565~前486年)。释教是国际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
乔达摩?悉答多王子在他29岁的时分放弃了王族的生活出家修行,他历经磨难,总算在35岁那年,在一棵菩提树下禅定49天后开悟,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然后成为佛陀。
因为佛陀的父族归于释迦族人,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教创建以来,就在亚洲地区逐步撒播,并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
那么,什么是释教呢?精确地说,释教便是指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所以,释教并不是一种宗教,也不是一种哲学,而是指经过修炼,依托般若的才智打破自身的无明的烦恼,然后成果菩提之道。
因此,佛并不是神,而是代表一种沉着、情感和能力都现已达到最满意境地的一种人格。佛并不是万能的,世人也不可以依托佛脱节烦恼,佛的意义只在于告诉并引导世人怎么经过自己的努力脱节烦恼。
释教中的六道是什么意思?
在释教的轮回理论中,六道只是一个概念罢了。所谓六道,便是指天道、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阴间道。其中,天道、修罗道、人间道因为作业(也便是善恶二业,即因果)比较善,也称为三善道;畜生道、饿鬼道、阴间道因为作业比较恶,也称为三恶道。人间的一切众生,会因为不作善业而投生于三恶道,或许因为作善业而投生于三善道,一切众生都在这六道之中进行存亡轮回,只要佛、菩萨、罗汉可以跳出三界,不进入轮回。
一、天道在天界中是福报最好的。但是,因为来自享乐的巨大引诱,很难静下心来修行,而且因为福报现已用尽了,所以下一生一般都投生在三恶道中。
二、修罗道,间隔天道的福报很近,但是因为心中怀有妒恨之心,好勇斗狠,不思修行,常常和天界作战,因此在身后一般也堕落于三恶道中。
三、人间道便是人间人类,尽管没有天道的好福报,但是有苦也有乐,是最适合修持佛法的,可以凭借这一机缘进行修行,然后达到醒悟,超脱于轮回。
四、畜生道,往往是因为杀生而投入了这一道中,并饱受自然和人类的奴役之苦。因为天生愚痴,大多数都缺乏修行的机缘。
五、饿鬼道,大多是因为不肯施舍,或许盗窃,或许见难不救的业,所以投入了这一道中。饿鬼们一般都要接受黑私自饥渴不堪的苦楚,他们日夜遭受苦楚,无心于修行。
六、阴间道,恶业最重的一般都会投生在这一道中,要历经几十万亿年以后,才有或许脱离阴间道的苦楚,因为太苦而不可以修持佛法。
什么是因果轮回?
因果又称为业因果报,或许称为因果报应,这是释教的基本原理之一。在这里,因便是指原因,果便是指结果。业便是指一切的身心活动。业又分为身业、口业、意业这三种业。所谓的报是指来自业的报应,也便是由三业的善恶引起的结果。
轮回是释教中的一项基本理论。所谓的轮回,便是指众生处于不断的存亡循环之中,循环的路途有六条,即天道、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阴间道。行上品十善的人升天,行中品十善的人做人,行下品十善的人成为阿修罗;犯上品十恶的人落入阴间中,犯中品十恶的人成为饿鬼,犯下品十恶的人沦落为畜生。
依据释教的教义,十善是指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十善的反面便是十恶。
什么是释教三宝?
在释教中,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释教三宝是释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内容。
佛宝是指现已成果满意佛道的一切诸佛。要想成果满意的佛道,就必须修成佛身和佛德。佛身是指法身、报身、应化身。佛德是指智德、断德、恩德。
法宝是指诸佛的教法,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以涅槃脱节,常乐我净为体性,方针是为了得到清净法身;以三十七道品为便利,包含了三十七种修行方法;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这是专门教授佛法的法门,可以分为国际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终究悉檀这四类。
僧宝是指依佛法照实修行的人,分为义僧、贤圣僧、福田僧。义僧是指以法相之身居于人间的佛,他们可以依据机缘幻化出不同的外相,但是他们的真实之相历来不可以被人们看见,他们在私自护佑着人间的芸芸众生。贤圣僧是指见道位以上的贤圣,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地,在大乘指初发心以上的菩萨。福田僧是指在凡夫位的出家和尚,他们尽管还没有证道果,但是也可以庇荫众生。
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释教的教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本相。缘起论便是指释教阐释宇宙万法都是因为缘由所生的一种理论,它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证悟,也是释教的基本原理。释教用缘起来对国际、生命和各种现象发生的根源进行解说,因此建立起了释教特别的人生观和国际观。
缘起便是指诸法是由缘由开端的。释迦牟尼从前这样对“缘起”作了解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他又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缘起论的根底是“法印”,中心思想是“十二缘由”、“四谛”、“八正道”。释教中,一切教法都是以缘起论作为依据的,不管是原始释教、部派释教,还是大乘释教,都是以缘起论作为底子教理的。
在释教中,三界是什么意思?
释迦牟尼对于国际的结构描绘出了这样一个国际:这个国际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的周围有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在这个国际里边,按照有情生命寓居的层次,又分成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在释教中,所谓的有情生命是指人间一切的有情众生,不只包含人类,还包含畜生、饿鬼和诸天界。
在三界中,欲界是榜首界,也便是说,凡是寓居在这一层里的众生,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愿望之中。在释教中,愿望有五种,也称五欲,即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此外,按照人的感官,五欲是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色欲是指人的眼睛喜爱看美观的东西;声欲是指人的耳朵喜爱听好听的声响;香欲是指人的鼻子喜爱闻好闻的香气;味欲是指人的舌头喜爱品味好吃的食物;触欲是指人的身体喜爱与舒适的环境进行触摸。在欲界,众生的快乐是以寻求愿望的满意为根底的,众生的快乐是建立在愿望的满意的根底之上的,一旦愿望不可以得到满意就称为苦楚。
在三界中,色界是第二界。在这里,“色”并不是指色彩,也不是指女色,而是指物质。生活在色界里的众生现已没有男女饮食的愿望,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脱节物质的引诱与捆绑。如果人类想要上升到色界天,首要就需要修禅定,等修到了一定层次的禅定后,将来就可以升到色界天。此外,依据修炼的禅定的不同层次,色界天又可以分为四重天,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在初禅天中,天人现已脱离了欲界淫欲等粗俗的情味,而得生在清净无染的色地,所以称为离生喜乐地;在二禅天中,天人的心里清净,但是他们的心中依然存在喜乐,不可以躲避开劫末的水灾;在三禅天中,天人现已没有了喜乐的情感,只要静妙之乐;在四禅天中,天人现已没有了三禅诸天的情感,只忆想清净修行的功德。这四禅天中自无烦天以上,现已是归于圣者的境地,不再会进入轮回之中。
在三界中,无色界归于最高层次。在无色界中,众生不只脱节了愿望的捆绑,同时也脱节了物质的捆绑。依据修炼的禅定的不同层次,无色界也可以分为四重天,即空处天、识处天、无一切处天、非想非非想天。在前三处天中,众生还有心识存在,在非想非非想天中,众生现已完全没有心识了。
2024-03-17 13:52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吗
大家是可以用手机播放地藏经的,只要不给其它的人造成影响就可以了,听诵地藏经对大家的来说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只要坚持的听诵,那么就是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功德和利益,甚至是对地藏经的经文也会感悟。大家在听诵地..
可以播地藏经吗
地藏经是可以播放的,这也算是一种修行方式。经常播放地藏经对自身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让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解决烦恼,可以培养定力等等。只是地藏经的播放也不能随意进行,师兄需注意几点,这样在..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福报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修行和世间福报的关系,就像烧柴火做饭的同时会产生炊烟一样,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而自然会伴..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
常常嫌弃,命会越来越薄我见过一个人,心很高,很会嫌弃,在感情上也如如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婚姻不顺利,天天愁眉苦脸。如果女人爱嫌弃,往往命是不好的。嫌弃说明一个人看不起东西,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得不到..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当你觉得自己不富有时,看看这篇文章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
宋冯珉《净土圣贤录》
冯珉,上虞人。少事游猎,有巨蛇,为乡民患,珉杀之。虑蛇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忏,诵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请净业友数人,同诵阿弥陀经,唱佛号,次诵普贤忏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终。(佛祖统纪)..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
阿鲁姆担心帕奎奥遭遇脑损伤,帕奎奥这样回复:上帝永远保佑我!上周,87岁高龄的传奇推广人鲍勃.阿鲁姆,谈及自己麾下拳手、前8个级别世界冠军曼尼.帕奎奥时,非常担心对方7月20日的比赛,因为在这一天,帕奎奥将对..
开经偈解释
开经偈解释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 师父,要如何跟你出家?追随您出家众,有什么条件?请您为障碍弟子出家的众生,取法号回向!请师父介绍出家真正的意义。海涛法师开示..
布施的要诀
布施的要诀做布施不是为了自己要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这样去帮助、爱护一切众生,才是平等的施舍,才能直接对治我们的自私自利心。做布施应该像仙人做布施一样,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
邪淫的祸报事例五
◎云间人吕某,是世家子弟,平时纵情淫欲,就连一家大小女婢丫环也都好淫成病。后来子女几乎都病死。家庭又因诉讼破败,屡次遭受官刑。吕某到了中年因穷困潦倒,寒不得衣,饥饿无食,房屋破漏,病重没人看视。死时也..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
开过光的佛珠断了就是凶兆?这三点一定要知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一切唯心造,心无恶念就好!第一、你必须要知道,佛珠是用绳子穿起来的,再结实的绳子,也会有断的一天,可能是长..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
般特一偈得道度众人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心律法师: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心律法师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落发为僧,遁入空门的说法,剃光头似乎成了和尚的标志,请问修行是必须出家吗?出家人一定要剃光..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
弥勒菩萨的相应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意义相同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一音声怎么能演说百亿陀罗尼门?这在众生界的心里很不容易理解,“百亿”是无量的意思,佛经上讲..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
陈果:明心见性,人生果然不同!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于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们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两千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