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
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沩山灵祐禅师(771-853)和仰山慧寂禅师(814-890)师徒两人为宗祖。因灵祐常住湖南沩山(今湖南宁乡县西),慧寂常住江西仰山(今江西宜春县南),故取沩仰二字而为宗名,称为沩仰宗。
唐元和年间,灵祐住潭州(今湖南长沙)之沩山,宣扬宗风,门人慧寂承继宗风,禅风大盛。沩仰宗在唐末五代时期极为繁盛,到宋代之后渐渐绝迹,最后与临济宗合并,前后一百五十年。
灵祐禅师是福州人,俗姓赵,十五岁出家,二十三岁游江西,参礼百丈怀海禅师,因百丈炉中有火否的问对,而豁然有悟。悟道之后,被百丈禅师选拔为沩山住持。
灵祐到沩山之后,披判斩棘,营宇立像,开法传禅,一时禅风大盛,门徒云集。灵祐独居沩山长达七年。灵祐在沩山弘法时期,得到了另一高僧懒安的得力辅佐,为沩仰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学者渐渐云集而至,最多时可达一千五百人。灵祐和懒安两位高僧,都是唐长溪(今霞浦)人。
灵祐禅师简介
据《宋高僧传》载:灵祐11岁那年,戏于庭前,仰见吉祥彩云,盘绕于庭前上空,犹如天乐清奏,佛身降灵之兆云云,颇具神奇色彩。
唐贞元元年(785年),灵祐15岁,别父母,扎髻发,穿褐衣,依本县建善寺法恒禅师剃发出家,勤修苦行,前后三载。
18岁,别师赴钱塘(今杭州)龙兴寺,广究大小乘经律。嗣后入天台山,途中得寒山寺和尚寒山指教。旋出浙江,入江西南昌泐潭。
23岁那一年,参谒百丈山怀海禅师。一天,怀海召见灵祐说:你拨炉中,看看有没有火?灵祐拨之,说:无火。怀海站起身亲自拨之,深拨得一火,举灵祐看,并说:此不是火吗?灵祐顿然大悟,谢礼并陈述自己的悟解。接着怀海又授予深机密用之佛法。灵祐得其正传,深得其旨。
唐元和元年(806年),怀海为续其禅宗,广度后学,召集众僧,以净瓶进行悟境和功行测试,选择开法沩山首任住持。灵祐善解怀海之深邃奥密的教化,不言而踢倒净瓶,一试出格,其悟境居于众僧之上,获选。
嗣后,灵祐赴沩山(今湖南长沙西北)开法。初时,沩山蟠木穹谷,荒无人烟,属豺狼虎豹群居之地。灵祐至此结茅庵,形影孤单,与猿猴为伍,采野果充饥,面壁诵经,诚心修行,苦度七个春秋。
宝历初,百丈怀海又派遣建善寺上座懒安(今霞浦人)同数僧来沩山辅助灵祐。
灵祐率僧众开垦种植,弘扬佛法,德感山下居民,遂捐资为其建造了一座寺庙。自此,沩山禅风大振,先后参禅者多达1500余人,门下得弟子40余众。
灵祐在此弘法40余载。至大中元年(847年),湖南观察使李景让为弘扬沩山禅风而上书朝廷,唐宣宗赐寺名为同庆寺。
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武帝毁寺,众僧四散,灵祐隐于民间,有识之士十分敬重他。
唐大中元年,湖南观察使斐休察访到灵祐下落,迎其复居同庆寺。灵祐的门徒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回来,禅风比初时更盛。继后,灵祐又受到相国崔慎崇加礼。
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灵祐跏趺而坐,怡然而寂,享年83岁,葬于大沩之南。圆寂11年后,其徒以灵祐之道上奏,封号大圆禅师,建坟立塔曰:清净。相国郑愚为其立碑,细述平生,以昭万古。
灵祐之言行有《警策卷》及沩山摘茶、沩山举米、沩山业识等启发、教化弟子的生动事迹。其首座弟子慧寂率徒往王莽山弘法,继而迁到仰山接化,师资相承,别开一派,创立沩仰宗。
灵佑及其弟子慧寂共同开创的沩仰宗,遐迩闻名,成为禅宗一花五叶中最早伸展出的一个叶片(《中国禅宗源流》)。作为沩仰宗的开山祖师,灵佑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自然也是有口皆碑的。
当年沩山僧团以灵佑为中心,在四众弟子特别是裴休等大外护的大力支持下,人数最多时达到一千五百人以上。沩山道场自给自足,法喜充满,法音远播,在安顿流民,减轻国家负担,稳定社会人心以及培养佛教僧才各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大中七年(853)灵祐圆寂,享年83岁。其时担任四镇北庭行军、泾原渭武节度使、检校右散骑常侍等职的卢简求为他撰碑,并由著名诗人李商隐题写了碑额。唐懿宗咸通四年(863),朝庭赐谥大圆禅师尊号及清净塔额。咸通六年(865)弟子审虔为灵祐墓塔前立碑,请节度使郑愚撰写《大圆禅师碑铭》。
沩仰师承
灵祐的其首座弟子慧寂,继承师风,住袁州仰山,大振法道。慧寂门下分西塔、南塔二派。西塔传仰山另一师耽源应真之法脉;南塔则正属沩山法系。
西塔派始自光穆,传资福如宝,再传吉州贞邃与潭州鹿苑:南塔派始自光涌,传芭蕉慧清与清化全慰等。慧清下有逞州继彻、兴阳清让、幽谷法满等。此外,仰山门下尚有霍山景通、无著文喜等人。
仰山慧寂简介
在灵祐的弟子中,以仰山慧寂成就最高。慧寂,又称仰山慧寂、仰山禅师。韶州怀化(广东广州)人,俗姓叶。自幼欲出家,父母不许,后断两指以明志,时年十七,乃依南华寺通禅师剃度,未受具足戒即四出游方,初参谒耽源应真,既悟玄旨;继叩访沩山灵佑,遂登堂奥,得传其心印。
后更往江陵受戒,深探律藏,又参访岩头全,不久又回沩山,执侍灵佑前后十五年,后继嗣沩山之法,迁居江西仰山,学徒聚集,盛冠一方,世称仰山慧寂。
一日,有一梵僧来东土,谓(大四九八四上):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后遂有仰山小释迦之号。师资相承,别开一派,即沩仰宗。
一日,耽源和尚告诉慧寂禅师:国师(南阳慧忠)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我今付汝,汝当奉持。说完便将记有九十七个圆相的本子交给慧寂禅师。慧寂禅师接过后,看了一遍,便将本子烧掉了。
后来,耽源和尚有一天问慧寂禅师:前来诸相,甚宜秘惜。慧寂禅师道:当时看了便烧却也。
耽源和尚道: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洞悉、看破),子何得焚之?慧寂禅师道: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
耽源和尚道:然虽如此,于子即得,后人信之不及。慧寂禅师道:和尚若要重录不难,即重集一本呈上,更无遗失。
耽源和尚道:然。第二天,耽源和尚上堂,慧寂禅师走出大众,作此相,接着以双手托给耽源和尚上看,然后退步叉手而立。耽源和尚以两手相交,作拳示之。慧寂禅师便进前三步,作女人拜。耽源和尚见此,遂点头称可,慧寂禅师于是礼拜而退。
一日,慧寂禅师正在洗衲衣,耽源和尚走上跟前,问道:正恁么时作么生?慧寂禅师道:正恁么时向甚么处见?耽源和尚知道慧寂禅师已经悟旨,不再勘验,便走开了。
慧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耽源,往参沩山灵佑和尚。
沩山和尚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慧寂禅师道:有主。
沩山和尚又问:主在甚么处?
慧寂禅师于便从西边过到东边站立。沩山和尚一见,便知道他不同凡响。
慧寂禅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
沩山和尚道: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慧寂禅师一听,言下彻悟,从此以后,他便留在沩山和尚座下,执侍前后,盘桓十五年之久。后住仰山开法化众,道誉天下。其接机利物,被后人视为宗门标准。
师平时常以手势启悟学人,称为仰山门风。后迁江西观音院,后梁贞明二年复迁韶州东平山,同年示寂,世寿七十七。一说唐中和三年(883),或大顺二年(891)示寂。谥号智通禅师。塔号妙光。
沩仰家风
沩仰宗的家风方圆默契,审细密切,师资唱和,事理并行,接机多用明似争夺而实默契之交谈。
仰山慧寂在夏末问候沩山。沩山问:我一个夏天没见你上山,不知你在山下做了些什么?仰山回答说:我在山底下翻了一块地,播了一箩筐的种子。沩山说:那你今夏三个月真没有白过。
接着仰山问沩山灵祐:不知和尚你今夏都做了些什么呢?沩山答:中午吃顿饭,晚上睡觉罢。仰山笑着说:那也挺好。沩仰宗的机锋如家常便饭,亲切自然,并且自然中也并不故意藏煞机,令人向往。
有一次沩山休息,仰山慧寂和香严智闲侍立一旁。沩山自言自语道: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佛的道法都一样,每个人都得着了一个解脱之路。仰山慧寂忙问;什么是每个人的解脱之路?沩山转头对香严智闲说:慧寂提问,为何不回答呢?香严道:如果说过去、现在、未来,我倒有个答复。说完道声珍重出去了。
沩山又问仰山:智闲的答案,合不合你的意思呢?仰山说:不合!沩山问:你的意思又如何呢?仰山道声珍重也走了出去。沩山不禁放声大笑,说:真是水乳交融呀!
《人天眼目》说: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你欲吃饭,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知是火,隔墙见角知是牛。
沩仰宗接引学人时,经常以九十六种圆相作暗示,以使学人深解其意。《五家宗旨纂要》说:沩仰宗风,父子一家,师资唱和。语默不露,体用双彰,无舌人为宗,圆相明之。
由此可见,沩仰宗教化学徒时,所采用的是温和的暗示或劝诚手法,使弟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达到明了心智的目的。
在禅宗五家中,沩仰宗兴起最早,衰亡也最早。传承六代以下,史籍不载。其法脉延续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2024-03-17 13:53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
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阿弥陀佛是欢喜光佛梵语“阿弥陀”,中国话的意思是“无量寿”,又名“无量光”。也就是说,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功德无量,乃至神通、智慧、说法、度生一切无量。可见得阿弥陀佛的名号真的是万德..
读地藏经可以停吗
师兄在读诵地藏经的时候是可以停的,但是不建议,因为这样是会影响我们对经文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我们修行的效果。但是由于地藏经的经文比较多,所以师兄可以分成3部分去念诵,每天念诵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是..
楞严经谁讲的比较好
《楞严经》是佛学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楞严经的地位和作用。而我们修行楞严经的众生,我们..
陈兵教授:忆访黄念祖老居士
陈兵教授:忆访黄念祖老居士忆访黄念老作者为著名佛学家陈兵教授黄念祖老居士的大名,我是在1981年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明真法师和熟识的学僧那里听闻:他是北京邮电学院教授,自然科学家,虔诚佛教徒,曾任北京居士林..
大悲咒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不但是佛学中的经典之一,它在佛学中所占位置也是很高的,而且它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也非常深,为此,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学这部咒了。在学大悲咒时,有的人能很快了解大悲咒的意思,而有的人对大悲咒不了解,..
清除净尽烦恼,成就摩尼宝珠
清除净尽烦恼,成就摩尼宝珠五祖问六祖说:米熟也未?米熟了没熟呢?意思是说,你把米舂好了没有?舂好这个米没有啊?迄是一个意恩。又一个意恩,是说你的功夫,成就了没有?你的用功,有没有上路?头前我问你们,不..
普门品说了什么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
隆莲法师: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
隆莲法师: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只要好好修——通达无我、般若之智,才得自在。——隆莲法师“观自在菩萨”中的“自在”:解脱就会自在,解脱是针对“缚”而言的,烦恼就是..
诵金刚经的正确方法
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的内心都会有很多烦恼。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读《金刚经》。但是,因为多数人都是没有接触过《金刚经》的,所以就不知道怎么读《金刚经》才好。所以,如果你想要了解怎么读..
达真堪布:怎样修证悟空性的智慧?
达真堪布:怎样修证悟空性的智慧?怎样修证悟空性的智慧? 达真堪布解答: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才可以修“证悟空性的智慧”。不管是对世间,还是对出世间所有的法,不管是对众生还是对佛,不管是对净土还是对娑婆世界,..
附体的仙是造什么业才得这种果报的
问:仙是做什么样的业才得到这种果报呢?成刚法师答:仙?畜生啊,你指什么仙呢?(提问者:就是总附在人体上作乱的仙。)这个附在人体的,《楞严经》说,天魔就是指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说的,天魔,魔王、魔民、魔女..
修出魅力来
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沩山禅师如是说。庞蕴居士问马祖禅师:不与万法为伍的是什么人呢?马祖禅师答: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你说。这些偈语或公案,给人感觉,很豪迈,气冲霄汉的。当然,还有给人感觉玄的,甚至..
宋孙氏女《净土圣贤录》
孙氏女,钱塘人。常持佛名,兼习梵咒。已而有疾,请清照律师至。告曰,久病厌世,安得脱离五浊,受诸妙乐乎。师为称说净土因缘。女大喜。其夜,梦师授药一盏,服之,脱然病愈。后三日,语侍人曰,迦叶尊者在此,大好金莲华座,吾..
阿秋喇嘛仁波切遗教
阿秋喇嘛仁波切遗教阿秋喇嘛仁波切遗教阿秋喇嘛仁波切遗教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圆寂之前,委托我(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转告所有弟子:“我圆寂后,所有弟子要团结和合,远离世间八法,清净持戒,好好地精进..
宋吴琼《净土圣贤录》
吴琼,不详其所出。先为僧,已而返俗,作庖人。当切肉时,口中称佛名不辍。每教村中人诵经修忏,念阿弥陀佛。后眼郭生瘤,大如鸡子,乃惶怖。分遣妻子,造一草庵,昼夜焚修。绍兴二十三年秋,告村中人曰,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二)守培法师著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二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 皈依弟子云常忍校刊三匿王观河显见性不灭。四。初阿难问二明性。二匿王陈疑更请。三如来反令自说。四大众闻法得益。今初。..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