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 永恒的生命箴言
与世界上其他主要宗教不同,佛教慈悲救度的对象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人类,而是包括动物在内的各种生命形式。在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他在树下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印度吠多派崇拜梵天,每年都会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释迦牟尼坚决反对这一恶劣传统。
佛教主张六道轮回,即在没有解脱之前,生命在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中轮回,依据自身的行为业力获得来世相应的果报。不同的众生由于修行的高低而有差别,但由于生命本质是平等的,不同的众生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在转世再生的信仰基础上,因果轮回使得所有生命都具有了血缘关系,也使得动物在内的其他生命不仅与人有着平等的地位,而且还有密不可分的亲属关系。
佛教注重慈悲,因此保护动物是题中应有之义。佛教经典再三劝导信众应该保护动物,不得伤害动物。如《佛说阿难四事经》曰:当以慈心育养幼孙,见禽兽虫蛾当常念,随其所食,令时酥息,莫得如杖伤绝其命。
从某种角度上讲,佛教中最高的善就是保护生命,最严重的罪恶就是杀害生命。《大智度论》中明确表示: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地藏十轮经》说:设使能戒诸杀生,诸众恭敬成无上,恒时无病延寿命,安乐畅适无损害,一切生生世世处,深信如来之行境,现见佛法及僧众,速得无上菩提果。
作为佛教徒最基本戒律的五戒中,第一条就是不杀生。其规定是不可以杀害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包括所有的动物,而且要做到不自杀、不教他杀,不见杀随喜,就是说不仅自己不能去杀害动物,而且不能教唆、命令、劝诱他人杀害动物,甚至连见到他人杀害动物在心里表示赞同欢喜都是有罪的。可见,佛教对于杀戮动物是全面禁止的。
佛教徒不杀害生命,对一切生命平等相待的精神,甚至推广到了我们通常恨不得斩尽杀绝的所谓猛兽和害虫上。在佛教经典中,不仅有佛陀割肉贸鸽的故事,也有舍身饲虎的故事,而且在中国古代,也不乏以慈悲心降伏猛兽,甚至让其为高僧服劳的佳话。如台湾高僧广钦老和尚年轻时,于1930年代在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石洞为安身之处。据传广钦法师在深山洞中坐禅念佛,米尽粮绝,即以树薯、野果充饥,山中多猴虎,久之,人兽相处了无畏惧,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师之雅号乃不径而走。人与动物和平相处,不仅是佛教的理想,而且在许多高僧那里也得到了部分的实现。
除了消极的不杀生之外,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佛教历史上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更加积极的实践方式,集中体现为素食、放生行为。放生是用钱买来被捕的飞禽走兽鱼鳖等,将其放归森林、旷野或者湖泊,使其重获自由。《杂宝藏经》记载,有一个沙弥原本七日之内就会寿终,但由于救活了即将被淹死的无数蚂蚁,沙弥延寿免难,最终得以长命终老。
放生让佛教徒的保护动物行为,从消极地不伤害生命变成积极地拯救生命。在佛教中放生被认为是积累功德,消除罪业最为有效、迅速的手段,因此广大佛教徒以很高的宗教热情投身这种活动中去。
《梵网经菩萨戒本》说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又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放使救护解其苦难。
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国文人也常常通过诗文来劝导世人爱护动物。如白居易就曾动情地写到: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苏东坡劝描绘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动人画面: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普通民众乃至中国历朝皇帝也开始放生。所据记载,始自梁元帝时代就开始设置放生亭,隋唐以至明清,设放生池、放生会的习俗就更为流行。后世凡朝廷举行祭祀大典,或逢皇族诞辰,或天象告警,下诏罪己,或久旱祷雨,都要下令严禁宰杀,甚至大赦天下囚徒,以示皇上的宽大仁爱的胸怀。可见,由于佛教的长期宣传,戒杀放生已经不仅仅是佛教徒的宗教行为,而且在国家的制度政策层面上也得到了落实。
佛教诞生于印度之初,主要流行的是小乘佛教,虽然也严禁杀生,但是尚未完全禁绝肉食,只是规定僧人和信众只可吃所谓三净肉。即所谓眼不见杀,就是没有自己亲眼看见吃动物被杀害:耳不闻杀,就是没有亲耳听见动物被杀害:不疑杀,就是不怀疑动物为了我而被杀。三净肉规定的本质是,只允许僧人和信众可以食用已经死亡动物的肉,禁止他们因为肉食而杀害动物。
而大乘佛教经典都明确指出一切众生肉都不可食用,因为食肉不利慈悲心的发起。如《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食肉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由于深受佛教慈悲护生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许多佛教徒甚至不少非佛教徒都在不同程度上践行了不杀生,放生、素食的理念,在动物保护的实践上远远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今天,在中国动物保护意识逐渐兴起,然而动物遭受严重虐待的局面却依然十分严重,动物保护的宣传还受到许多人怀疑,动物保护立法一时不能实现。在此情况下,多多了解和介绍中国古人是如何接受来自印度的佛教慈悲护生理念,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今天中国动保志愿者和动保NGO与佛教徒是救助动物两支最重要的力量,但是很可惜他们之间合作却不多。原因是佛教徒救助生命的最重要的形式放生,今天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反而变成了动物迫害的市场拉动,有可能走向慈悲护生的反面。对此,佛子们需要回归到放生的真正意义所在:救护生命。随顺今天的具体因缘,真正回到佛教慈悲护生的精神实质上,更加如法合理地放生,善巧方便地以各种形式开展救护生命的活动,这样可以实现佛教护生与源于现代西方动物保护运动的合流。而动保志愿者和NGO也可以从佛教徒慈悲护生的宗教热诚中获益良多。
2024-03-17 13:53庄子试妻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拚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干。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坟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坟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三八妇女节祝福语短信,将你的三八节祝福送给与众不同的她。还在为找不到好的祝福短信而发愁吗?小编特献上妇女节祝福短信祝福语大全。祝美女们妇女节快乐!1. 我们的节日,我们..
开启自性的芬芳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本该有随时开放的花朵,本该是五光十色、生机盎然,本该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本该是阳光灿烂、艳丽缤纷……,可是令人痛惜的是,多愁的人们总是在这花园里种植烦恼葛藤,开..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初春的甘孜州,美得不可方物,国道317上的康北明珠德格县更是银装素裹,苍莽遍野。春雪,如期而至,春雪下的大,化得快!早早开始登山,赶在融化之前纪录下这美轮美奂的佛国春雪图。德..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再说婴灵。这一年间,曾为许多缘主来超度婴灵孩子,只是到了今年,二次寻师傅帮助超度新造成的婴灵孩子。这样的事情出了三五例,师傅我有些难过,此前孩子超度尚..
地藏经略谈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
地藏经略谈(四十四)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如来赞叹品第六【南阎浮提众..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匆匆的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有位老人的话耐人寻味:“一件..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是哪八种呢?”一者,善于观察适当的时节因缘而行布施。二..
布施一杓饭汁,果报不可思议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
度化众生记得别把自己「染污」了
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大乘行者,现在应该去利益众生。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帮助别人。什么是;把握自己呢? 在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事情的时候,不能染污自己,不能失去道心。..
可以错,但不要错过
每次看央视的《开心辞典》节目,我都很欣赏那些已经取得了很高积分而选择继续答题的选手,钦佩他们的勇气。而有一个选手却是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的道理,不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时那个选手只剩下最后..
哲人与石匠
哲人与石匠 两个石匠正在山下,挥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经此地。哲人就问其中一个石匠: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
因果关系中的三种错见
在因果关系里边,我们推翻了三种不正确的见解。第一个不平等因。第一性的东西在推动,造出一切万物的,大梵天也好,什么也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个非因即因。一切哲学里边,把时间或者是空间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提醒,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天石禅师和一个青年男子偶遇,于是二人结伴同行。..
在做事中修行
在做事中修行昨天晚上,小组共修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其中,在第一讲关于“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讲解中,导师提到,在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法门叫做忍辱。其实这个忍辱,跟我们世间上的人所理解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