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和素心是相辅相成的

繁體

我进入三级修学不久后便开始尝试吃素了,这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我是个美食家,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因为喜欢吃,所以我也很会做美食,清蒸鱼、焗大虾、红烧狮子头、红酒焖牛肉等等拿手菜不少,很受家人好友喜爱。

入学一个多月,辅导员师兄带我们去吃素,这是我五十多岁以来第一次进素菜馆,觉得挺新鲜的。我是佛学小白,因为身体不好,听说念佛对身体好,所以我进入了三级修学,只是想学习佛教的一些教理后回家念佛,没有想过要吃素。

端午节放假,班级共修停了一次,辅导员师兄在群里发菩提慈善的每周一素。我自修结束后闲来无事,就看了菩提慈善的素食介绍和素食心得,感到栏目饶有趣味,竟然也动起了学做素食的念头。说干就干,我从几个简单方便又常见的素食做起。素烧鹅、素烧麦、蔬菜饼、素面、时蔬小炒等,菜的品名从每周一素里找灵感,方法和口味自己琢磨。以家常菜为根本,力求食材新鲜、制作简便、口味清淡、朴实好吃。

素食听起来好像简单,实际做起来比较费时间,择洗切,样样费功夫,不像香煎三文鱼、白灼虾那么信手拈来。还要时时想到,五辛不能用,蚝油、料酒等和荤腥沾一点点关系的配料、调味品都不能用。这对我五十多年来的饮食习惯和做菜方式是个颠覆性的考验。

我又开始找灵感,看到一篇介绍韩国素食大师静观师太的文章。这位五十九岁的比丘尼用那些平淡简单的食材,做出了世界素食之巅的料理。静观师太十七岁出家,自己在深山里种菜、采山珍、酿造酱油,她的素食从选材到造型、口味都是那么美妙绝伦。师太面对人们争先去品尝她的美食,只是淡淡地说:人们为了美食慕名而来,那为什么不通过美食去传达禅,传达佛法呢?这正是她所追求于宗教而行于内心的个人哲学。慢慢的,来品尝的人都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感受:师太的料理是关于觉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熟思和关心,是一种特别的关心方式,甚至比在最好的餐厅中所体验到的关心还要好。这篇文章震撼了我,做素食也是一种禅,静观师太的禅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通过修学,知道了解行合一的道理,我就把学做素食当作修行。带着这一观念,我就不局限于每周一素栏目里的素食,开始自己用心搭配,认真对待每一个素食,把家常小炒作为我的当家菜。选材上,我把逛农贸市场当作修行,和小贩们和颜悦色友好相处不讨价还价,选新鲜但又不昂贵的菜蔬,崇尚节俭健康。制作上,尽量体现江南特色,少油少盐少糖少调味品,保持菜蔬的原汁原味和清淡爽口。比如说茭白炒毛豆米,除了少许盐油外,没有其他调料,菜品白是白、绿是绿,很是爽口。这考验的是做菜的火候和原料的搭配。

有时间,我就一个人安静地在厨房,一边摆弄着我的食材一边默念佛号,真是内心清净。我做的素食深受家人喜爱,我自己更是和素食越来越有缘。吃素,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开始尝试吃素是容易的事,但将吃素坚持到底,对我这个凡夫心深重、贪爱肉食的人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并不担心吃素引发营养不良的问题,因为在当今物质丰富、物流便捷的今天,无需食肉也完全可以达到营养均衡。在我看来,说素食营养不全是不接受素食的一种借口。我喜欢肉食,也注意荤素搭配,但我的身体非常糟糕,几乎三天一小病。反观那些吃素的师兄,一个个精神奕奕。

我吃素的困难主要是嘴馋,贪图口腹之欲,感觉海鲜水产等肉食好吃,这是我吃素最大的考验。其次是缺少吃素的环境和氛围。进入三级修学前,几乎没有佛缘,工作生活的环境中没有学佛和吃素的人。作为家庭主妇,我除了做素食,也要同时做肉食满足家人的需求。对付嘴馋,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时,我每周六天素食一天荤食,再发展到每两周一次荤食,渐渐地摆脱荤食对我的诱惑。现在我两三周不吃肉,也不感到馋得慌了。

因为家人反感吃全素,对待家人,我在坚持做三净肉的情况下,每次配一二个素菜,自己不动声色地以素菜有利于身体健康为由以净素为主,偶尔吃点肉边菜,以不引起家人讥嫌。因为肉边菜很美味,我为了戒断肉食的瘾,也仅是象征性地夹一二筷子,绝不多吃。我吃素还仅仅是个开始,但我坚信离长素已经不遥远了,因为我逐渐生起了对三宝的信念,认识到自己以前对佛法太无知浅薄,以为一句佛号就可以得到生命的解脱。生命品质的改善来源于对佛法真诚、认真、老实地修学,我已发心向佛,如果连不杀生都做不到,如何增加信心?又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呢?

素食好吃还是肉食好吃,素食有营养还是荤素搭配更有营养,如果从世俗生活来说,这个问题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修行来说,吃素是不二选择。通过学佛,我意识到自己是贪嗔痴的重病患者,如果不治疗难以得到内心的宁静,悲智和解脱更无从谈起。控制自己对美食的贪婪,是治疗贪嗔痴的重要内容。

我感到自己吃素、不杀生后,内心柔软,慈悲,宁静了。因为内心宁静慈悲了,我的烦恼少了。对于病痛,我也觉得不那么折磨人了,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说来奇怪,吃素一段时间后,我也自然而然地没有了吃肉的欲望。我认为,我今后能不能长期坚持不懈地吃素,是检验我修学的标准,如果我再回到无肉不欢的状态,只能说明我又回到了不良串习中,枉费了自己的一番努力,既浪费了生命,更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解脱。

素食和素心相辅相成,做素食和吃素食的过程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所谓禅茶一味,素食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我们学佛有正确的发心,吃素就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2024-03-17 13:53
打赏 点赞 (1)
评论问答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也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梵网经》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

怎样做才能使各宗各派和合

问:各宗各派应是圆融一体的,互不相违,从发出离心、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直至成就佛果,都是异曲同工的,没有差别。可是现在道场、僧众、居士间常有纷争。怎样做才能使道场和合,僧众和合,居士和合?达真..

总是受到亡者干扰,怎么办?

问:我请师父开示,我身体挺好,为什么时不时的受到一些亡者的干扰?像是病了一样,但又没有实病,经过一些处理就好了。 答:因为我们产生了幻觉。就是说这些不正确的观点,所谓的仙啊,附体啊。甚至用《地藏经》现..

恭祝佛陀成道日

恭祝佛陀成道日(腊月初八)恭祝佛陀成道日本师释迦牟尼佛二十五岁等身像释迦如来成道日,即释迦牟尼成道日或佛成道日,是在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佛的日子。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寻求人..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

念阿弥陀佛圣号神奇治病末学自上次见一师兄发表一篇念阿弥陀佛治牙痛的文章后,效仿其做法,并收到非常神奇的效果!首先,末学今年初开始茹素,可能是去年坐月子时吃不少肉,导致一直便秘,吃什么水果呀,练瑜伽啊,..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九卷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世间品之四复次夜摩等天宫其量云何。上四天如须弥娄山量。余部说如此。复有余师说。向上倍倍广。复有余师说。初定地量。同一四洲..

怎样发菩提心?

怎样发菩提心?第一,学习关心一切众生,要学会关心每一个人,人 溺我溺,就是看见人家掉进水里,要感觉像自己掉进水里 一样;人饥己饥,就是人家饥渴了,饥饿了,就像自己饥 饿了一样;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就是不管..

读地藏经可以超度婴灵吗

读地藏经是可以超度婴灵的,但是在超度时需要通过回向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顺利的为婴灵超度。大家在为婴灵超度时们可以直接说:愿将此次诵经功德回向给去世的婴灵,希望他能得到解脱,去往极乐世界,也希望他能投胎..

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里以后遇..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7 相信“无中生有”如果能够把开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会是自我中心。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我发现,去相信“无..

宋昙诜《净土圣贤录》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卸任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