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原文

繁体

大念处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卧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果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乃至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乃至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乃至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视此身,知:

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经过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

诸比丘!比丘韟饱A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苦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

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又心,嗔者,知:心嗔。

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

又心,痴者,知:心痴。

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

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存在。于内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嗔恚,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悼悔存在,知:于我内悼悔存在。或于内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又知已灭尽之悼悔,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耶于五盖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A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知声乃至知鼻,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触乃至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或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比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

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觉支法,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

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1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吉他。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

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 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

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

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果、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乃至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

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

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

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年间之念。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附:《大念处经》译文

2024-03-17 13:53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