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

繁體

第一节 净土法门所依的经论

净土法门,是佛教最容易使人接受和信仰的一个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导致人们欢喜修学、信受奉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真是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无上法门。我们按此修去,尽此一生,就一定能达到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横超三界的崇高目的。净土宗的依据是出在净土三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在天台五时教法里,属第三时方等部。在佛教看来,一切诸法,都是随着因缘和合而发生发展,这是一条客观存在的规律,净土法门也不能例外。

(一)观无量寿佛经

净土法门的发起因缘,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汉译《观无量寿经》,在《开光释教录》卷五列有两种译本。即:

一、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畺良圣合译

二、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译

本经是释尊在摩羯陀国王舍城的东北方耆闍崛山(别名灵鹫山),于千二百五十人之声闻众和三万二千的菩萨众之前说法之时,以王舍城所发生的宫廷事变为起因而述说的经典。

王舍城太子阿闍世,被提婆的恶言煽动,将其父王频婆娑罗王予以禁闭,他自己作了国王。频婆娑罗的王后韦提希夫人,恐王被饿死,把身上涂了面蜜,在头上宝冠中装入了蒲桃酒,秘密献给了频婆娑罗王。佛弟子大目犍连,每日还到王处说法。阿闍世王盼望其父早日身死,他听说母后韦提希夫人和佛弟子目犍连到关禁处所作之事,深为震怒。他想把自己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处死。此时有月光、耆婆两位大臣,劝诫阿闍世王说:古时为夺取王位,弑父之人不少,但尚未闻有杀母之王。如王行此无道,实有污王族,与栴陀罗(四姓以外的屠人)无异,又安得称之为王。阿闍世不得已,将其母韦提希夫人亦关闭于深宫,韦提希夫人被囚禁之后,悲愁痛苦,他遥望灵鹫山顶礼跪拜,请求释尊救援。释尊慧眼已知韦提希夫人之心,即由耆闍崛山现神通出现于王宫。韦提希参拜释尊后,即告以其子的恶行,使他忧心如焚,请释尊予以开示。

释尊依韦提希夫人之愿,说示十方净土,韦提希夫人深愿往生西方极乐的净土世界,请求观想至净土的方法。佛就为其开示十六种观想的念佛法门。修观想念佛,应当先要清净身口意三业。一心系念谛实,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彼国。一定要虔诚恭敬修行三种福业。第一要孝顺和供养父母双亲,要诚心诚意奉事师长。要发慈悲心修十善业。第二要精进受持三皈依法,具足清净戒律,不要毁犯威仪。第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要读诵大乘经典。

《观无量寿佛经》的主要内容是十六观。

(1)日观:专心谛观西方落日如悬鼓。

(2)水观:澄心观想西方水结成冰,清净光洁,犹如琉璃。

(3)地观:一心谛观极乐国土琉璃宝地,内外明彻,清净庄严。

(4)树观:一心观想七重行树,众宝合成,枝叶花果八宝交织。

(5)八功德水观:专心谛观八功德水如如意珠流出摩尼水,注入华间。

(6)总观:一心观想极乐国土,众宝所成,亭台楼阁,诸天云集,作天伎乐,常念三宝。

(7)华座观:一心谛观七宝池上,百宝华台,妙真珠网,严饰金刚宝座,随心变现,作大佛事。

以上七观是依报观。

(8)像观:一心观想阿弥陀佛坐宝华台,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侍立左右,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水鸟树木,皆说妙法。

(9)佛身观:遍观一切相。一心谛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于身相中,遍见十方无量诸佛。

(10)观音观:一心谛观,观音菩萨肉髻圆光,紫金色身,相好庄严,五百化佛、诸大菩萨,变化自在,遍满法界。

(11)势至观:一心谛观大势至菩萨紫金色身,圆光普照,于一毛孔光明之中,遍见十方无量诸佛。菩萨行时,十方世界,大地震动。

(12)普观:一心观想极乐国土,主伴庄严,身坐莲华,常闻妙法,精进行道。

(13)杂想观:一心观想阿弥陀佛,神通自在。于十方国土,随类化现。三圣齐彰,大小无碍,坐宝莲华。

(14)上辈生观:一心谛观上辈往生众生,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一日一夜,莲华开敷,七日之中,即得见佛。

(15)中辈生观:一心谛观、具足威仪,求愿往生。自见其身,坐宝莲台,闻四谛法,得阿罗汉道。闻法藏比丘二十四愿,屈伸臂顷,生极乐国。

(16)下辈生观:一心谛观,罪业深重,诚心忏悔,专心观佛,消除罪障。临命终时,坐大莲华,生极乐国。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闻实相法,发菩提心。

以上九观是正报观。

总之,从第一观到第十六观,都是一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无量庄严的殊胜境界。使韦提希夫人深厌娑婆,愿生极乐。到了观想妙行,功夫成就的时候,随时随地,开眼闭眼都能看到极乐世界胜妙境界,清净庄严。这即是娑婆印坏,净土文成的大事因缘。这部《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法门的发起因缘。

韦提希夫人听了释尊的说法,立即开悟,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亦同发菩提心,一齐发愿往生净土,佛为他们往生净土,得见诸佛,得解佛法,现前三昧而予以授记。

王宫说法终了。释尊便回返耆闍崛山。侍者阿难又将此王宫说法的内容对在耆闍崛的人们重为叙说一遍。

因此观经是前后两次的说法:一是释尊在王宫的说法。二是阿难在耆闍崛山的复说。前者叫作王宫会,后者叫作耆闍崛山会。说者虽有不同,而内容则是一样的。本经是由两次所说法要成立,又叫作一经二会。

善导在《观经疏》中论本经的宗要说: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以一心回向往生净土为体。由此可知观经是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二法为宗的经典。定善十三观乃是观佛三味,散善九品乃是念佛三昧。观佛三昧,是依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的随他意之说。散善的念佛三昧,是为未来世的散心凡夫而说的随自意之说。释尊对阿难尊者并未付嘱观佛三昧,而只付嘱念佛三昧,因此释尊说示本经的目的之一就是念佛。观佛三昧乃是随他意的方便说。

(二)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译本有三种,即:

一、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佛说小无量寿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玄奘译

本经是释尊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为首以及诸多佛弟子听众而说的经典。

本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讲出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而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在经一开头就说,依报世界的种种庄严。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能照十方国土。他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他的国土和菩萨、罗汉也是无量无边。经中还说: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一生到那里,个个都是得到三种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其次,佛特地劝导众生发愿,愿生西方。那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讨论佛法。再次,佛对舍利弗说:千万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众生既然听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要念念相续来执持名号。一天或二天乃至七天,要净念相继。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到临命终时,即能够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许多圣众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最后佛劝告众生,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经》是劝告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唯一法门。

(三)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译本有十二种。即:

一、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缺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后汉支娄迦讦译现存

三、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枟过度人道经二卷吴支谦译现存

四、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会译现存

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白延译缺

六、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缺

七、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东晋竺法力译缺

八、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觉贤译缺

九、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宝云译缺

十、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密多译缺

十一、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菩提流支译现存

十二、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赵宋法贤译现存

本经是述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净土庄严及往生人的因果之经典,由上下两卷而成,一名双卷经,又名大经。四十八愿如下:

(1)国无恶道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2)不更恶道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以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3)身真金色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4)形色相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5)宿命智通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6)天眼普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7)天耳普闻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8)他心悉知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9)神足无碍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0)不贪计生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11)住定证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12)光明无量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3)寿命无量愿: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14)声闻无数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15)随愿修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6)不闻恶名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17)诸佛称叹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18)十念必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19)临终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20)欲生果遂愿:设我得佛,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21)三十二相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就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22)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3)供养诸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24)供具随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25)演说妙智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26)那罗延身愿:设我得愿,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27)一切严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特殊,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28)道树高显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不取正觉。

(29)诵经得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30)慧辩无限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31)照见十方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2)宝香妙严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3)蒙光柔软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4)闻名得忍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35)脱离女身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36)常行梵行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7)天人致敬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8)衣服随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持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39)乐如漏尽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40)树中现刹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士,应时如意,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1)诸根无缺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42)清净解脱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3)闻名得福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4)修行具德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5)普等三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6)随愿闻法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7)闻名不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48)得三法忍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上述净土三经,再加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合称为净土五经一论,是净土法门主要经论依据。 2024-03-17 13:53

打赏 点赞 (2)
评论问答

读楞严经的好处

楞严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多多诵持肯定会功德无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心一定要诚。下面讲述一下读楞严经的好处:一、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有人诵持楞严经,就是正法驻世。楞严先灭,佛法才亡。因此,诵持楞严经的..

陈彩琼:怎么样有求必应呢?

陈彩琼:怎么样有求必应呢?我们大家都希望心想事成,有没有?怎么样心想事成?就是要有求必应,这是大家都最喜欢的。没有,就要去求;求,就希望它能够应验。可是,有求必应,这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大家要了解,有的人..

陈大惠:培养定力,要从嘴巴开始

陈大惠:培养定力,要从嘴巴开始现代人在轮回里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最缺乏的:一个是耐心,一个是定力。尤其是我们的嘴巴,毫无定力可言。好朋友把她的心思向你倾诉,当她做了一些不如你意的小事,你就可能把她的丑事..

广钦老和尚:别人的是非善恶与你何干?

广钦老和尚:别人的是非善恶与你何干?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

幸福,谁知个中味

幸福,谁知个中味我们常常将幸福建立在一个未知数上,建立在我们不曾实现的人生目标上。 幸福在哪里?我们盲目地追逐着。当我们没有成家的时候,会觉得成家是幸福的基础;当我们没有孩子的时候,又会觉得孩子是幸福..

你无怫性

潭洲慧朗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禅师看到就问道:你来求什么?慧朗:求佛知见。马祖:佛已超越知见,有知见就是魔。慧朗听了,恭敬礼拜。马祖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慧朗回答道:南岳!意思是说他从湖南南岳石头希迁禅师那儿..

应对冬季手脚冰凉

冬季,很多人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如果长时间手脚冰凉容易生冻疮及其他疾病。其实,手脚冰凉的原因在于冬季血液的新陈代谢减缓,低气温造成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得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部位的血液..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外界环境无关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外界环境无关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独坐寺内,闷闷不语。师父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也不语,微笑着领着弟子走出寺门。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师父依旧不语,怀抱春光,打坐于万顷温暖的柔波里。..

少欲知足是只能过苦日子吗

少欲知足是只能过苦日子吗在工作和生活领域,树立起积极的佛教徒形象知足而少欲的人,就很容易感受到快乐,佛教中有“知足少欲,圣者种”的教言。知足少欲,是一种内心修持的结果,需要警惕的是,它很容易变成我们懒..

应不应该教育孩子向善

应不应该教育孩子向善有位居士和我诉苦:她从小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心存善念,爱惜生命,更不要和小朋友打架、不要和小朋友吵架;孩子很听话,也很善良。可是从他上幼儿园开始,问题就出现了,孩子老受别人欺负,甚至..

观世音普门品怎样回向

我们在读诵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想要回向的时候,有很多初学的师兄还不知道回向该怎么去做,或者不知道什么样的回向文适合普门品,其实这很简单,最适合普门品的回向文是什么在妙法莲华经中就有提及,这也算是一个比较..

少看别人,多想自己,才会幸福

少看别人,多想自己,才会幸福别人的东西不能要,这是我们孩提时代接受的最初教育。为什么大人首先要教会孩子懂得这个道理呢?不能要别人的东西,首先是出于礼貌、自尊,不侵占他人的物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做..

观音心经念诵注意事项有哪些

现在念观音心经的师兄是非常多的,在念诵观音心经全文的时候也是要知道其中的注意事项的,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修行观音心经时从经文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而且自己长时间的修行心经时,从中得到的知识也就是更多的。1、..

往生要靠坚定信念来遣除内心的障碍

在表面上修行很精进,明白的道理也很多,行为与戒律也很清净,某种功德虽然可以说是很圆满,若是没有断除这些贪着,若是去执着这些法与功德,自己的心就会受到束缚。所以,修行要保持适度。很多人都特别着急,有的求..

楞严经述旨卷第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并序)明 陆西星述劝持叙师子林沙门 惟识 撰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

彬县大佛 陕西境内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

坐落在大佛寺的彬县大佛彬县大佛坐落在大佛寺旧名庆寿寺,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唐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大佛窟是全寺规模最大的洞窟,雄居石窟群的中心。窟前有护楼,曰明镜台,高70米,为五层三檐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