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礼仪回归家教

繁体

当今社会流行的“家教”,是以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补习文化知识为内涵的。其实,在中国本来的传统中,评价某个人是否有“家教”,主要不是指文化知识,而是指道德修养。其外在的表现就是行为举止是否合乎礼仪,通俗地讲,就是是否懂礼貌或懂礼数。

传统家教名着《颜氏家训》就贯穿着礼仪教育。作者颜之推指出,“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其家庭的礼仪教育十分系统,“晓夕温?,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意即早晚实行奉养父母的温?之礼,行走言谈都要合乎礼仪的要求,神色安详,谦恭谨慎。颜之推之所以编撰这本家训,正是为了使这样的家教门风得以传承,“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非常频繁,但不能待人以礼的现象却颇为普遍。这与时下缺乏较为完整的礼仪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让礼仪回归家教,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传统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

礼仪是传统家教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西方文化所没有的概念,“礼”和“族”。只有“礼”被遵守时,包括双方家庭所有亲戚的“家族”才能存在。传统社会把礼仪教育作为家教的基本内容,并以是否知书达理来评价某个孩子是否有家教。

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家教非常重视礼仪,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殊传统所决定的。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西方文化所没有的概念,一个是“礼”,一个是“族”。在他看来,“‘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如果你要了解中国各地的风俗,你就会发现各地的风俗差异很大。……然而,无论在哪儿,‘礼’是一样的。‘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

至于“族”,“家族的形成是与‘礼’所规定的准则从家庭成员延伸到所有亲戚相联系的,只有‘礼’被遵守时,包括双方家庭所有亲戚的‘家族’才能存在。换言之,当‘礼’被延伸的时候,家族就形成了,‘礼’的适用范围再扩大就成了‘民族’。中国人之所以称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的准则”。这就是说,由于作为全民族社会关系准则的“礼”首先是以家庭为原点,然后扩展到家族和民族,所以,中国传统的家教就把礼仪放到极其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了。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的形成和延续无疑是依赖于家教的,各家的家规会有不同,但它们都以普遍性的“礼”为基础。因此,旧时所谓书香门第,在住宅的大门上,往往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字,以标榜门风家教。这样的家教传统在孔子那里就已经存在了。

《论语•季氏》记载,陈亢问孔子之子孔鲤:“你是老师的儿子,一定得到老师特别的传授吧?”孔鲤答:“父亲对我的教育,其实和大家是一样的。如果说有单独的传授,那只有两次。有一次,他老人家独自站在庭中,我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出有文采的话。’于是我开始学习诗。不久,他又站在庭中,我又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又开始学礼。我独自受到父亲教导,就是这两次。”陈亢听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了三件事。我知道了诗、礼的用处,还知道了君子要求孩子继承的家风是诗和礼。”后来,儒家思想被称作“礼教”,其中的重要涵义就是以礼为教,通过礼制实现教化的价值。因此,传统社会把礼仪教育作为家教的基本内容,并以是否知书达理来评价某个孩子是否有家教。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把家庭中的礼仪教育看作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基,认为它有见于人和动物的区分。人们呱呱坠地时是自然人,只具有类似动物的本能。要从这样的自然人成长为被社会所认同的人,就必须按照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即礼仪)来规范自己。这就是说,家庭礼仪教育是孩子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礼记•曲礼》中有如下规定,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取饭时不要把饭抟成团,不要把手中的余饭放回食器,喝汤时不要倾流不止,上菜时舌头不要在口中作声,不要把骨头啃得有响声,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器,不要把肉骨扔给狗,不要专吃最好的食物,不要用手扬去饭的热气,吃黍时不要用错餐具,吃羹时不要连羹中的菜嚼都不嚼就吞下去,不要重调主人已经调好的羹,不要当别人面剔牙,不要重调主人已经调好的肉酱。如此详尽的规定,是为了使人们自觉意识到,即便在吃饭时,也应该在端饭举筷之际,体现有别于动物的进食习惯。可见,家庭作为孩子文明养成的最初的摇篮,首先是从养成其合乎礼仪的行动规范开始的。

传统家礼以育德为内核

道德规范对于儿童来说,显然是不太容易明白的。但如果从行为准则尤其是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入手,对于儿童来说,就比较容易达到习得以至于遵守道德规范的目的。在起居、就餐等家庭生活琐事中,每天按照礼仪来规范自己,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礼记•乐记》说,“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礼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这是在告诉我们,外在的礼仪训练是以内在的德性培养为目的。

人们常常把中国称作“礼仪之邦”,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说,中国更是“礼义之邦”。中国传统文明不只是讲究形式上的礼仪,更注重“礼”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义”,更强调礼所依据和蕴含的道德之义理,因为这是礼之所以成立的伦理基础。而“礼义之邦”又是和“礼仪之邦”相联系的:只有从礼仪着手,才能让礼之义理入耳入脑。中国传统的家庭礼仪教育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即礼仪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美好德性的君子。这和现在的职业礼仪培训(如时装模特的礼仪训练)仅仅把礼仪作为谋生的技能,是很不相同的。

道德规范是当然之则,道德教育是要人们懂得这些当然之则的义理,即为何应当如此。但是,这对于儿童来说,显然是不太容易明白的。但如果从行为准则尤其是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入手,对于儿童来说,就比较容易达到习得以至于遵守道德规范的目的。在起居、就餐等家庭生活琐事中,每天按照礼仪来规范自己,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而习惯成自然,遵守这些习惯仿佛成了他的第二天性,“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于是,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举手投足似乎并不刻意而为,却合乎礼仪。由此,这些礼仪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就内化为了人们的德性。

如《礼记•曲礼》所说,“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古人舂米,喜欢唱送杵的号子。而当邻里有殡伤之事时,应该默舂,不在巷中歌唱。这样的家礼包含着与他人共情的同哀之心。宋代朱熹的《家礼》、《童蒙须知》、明代屠羲英的《童子礼》,对衣着、盥洗、洒扫、行走、语言、视听、饮食等行礼之法都有详细的规定,以此作为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例如,“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衣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童蒙须知•衣服冠履第一》)”、“走,两手笼于褒内,缓步徐行,举足不可太阔,毋得左右摇摆,致动衣服”(《童子礼•行》)。这里表现的是约束自我的道德自律精神。又如,“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自)称名。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这都表达了尊敬长辈的道德品质。因此,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的家庭,如果有效地进行了礼仪教育,就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

由于儒家的礼仪教育是由养成习惯来培育德性,因而就十分注意生活习俗与礼仪的关系。人们常常把“礼俗”连在一起。因为礼既源于俗,又是对俗的变易。不过,儒家的移风易俗,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风俗彻底破除,而是主张“因俗制礼”,尽量利用原有的风俗形式和其中的合理部分,灌注新的精神,加以整理、提升,从而在人们本来熟悉的习俗中受到教化。很多家庭礼仪也是这样的。

比如冠礼,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代,曾流行过“成丁礼”。氏族中的未成年人享受氏族对他们的抚育,不用参加生产劳动和战争。但当他们达到成人年龄后,氏族要用一些方法来测定他们是否具备了生产、战争的技能,以确定他们是否能够成为氏族的正式成员。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成丁礼”慢慢地在很多地区消失了,而儒家看到了它的合理性,将它加工改造成“冠礼”。举行冠礼,不仅意味着生理上进入成年人的年龄,而且意味着,应当具备与承担成年人社会责任相一致的道德品行。《礼记•冠义》有言,“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可见,将原来的“成丁礼”变易为“冠礼”,是提示行冠礼者,从此要践履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的德行,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角色。

当今社会流行的“家教”,是以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补习文化知识为内涵的。其实,在中国本来的传统中,评价某个人是否有“家教”,主要不是指文化知识,而是指道德修养。其外在的表现就是行为举止是否合乎礼仪,通俗地讲,就是是否懂礼貌或懂礼数。

传统家教名着《颜氏家训》就贯穿着礼仪教育。作者颜之推指出,“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其家庭的礼仪教育十分系统,“晓夕温?,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意即早晚实行奉养父母的温?之礼,行走言谈都要合乎礼仪的要求,神色安详,谦恭谨慎。颜之推之所以编撰这本家训,正是为了使这样的家教门风得以传承,“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非常频繁,但不能待人以礼的现象却颇为普遍。这与时下缺乏较为完整的礼仪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让礼仪回归家教,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传统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

礼仪是传统家教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西方文化所没有的概念,“礼”和“族”。只有“礼”被遵守时,包括双方家庭所有亲戚的“家族”才能存在。传统社会把礼仪教育作为家教的基本内容,并以是否知书达理来评价某个孩子是否有家教

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家教非常重视礼仪,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殊传统所决定的。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西方文化所没有的概念,一个是“礼”,一个是“族”。在他看来,“‘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如果你要了解中国各地的风俗,你就会发现各地的风俗差异很大。……然而,无论在哪儿,‘礼’是一样的。‘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

至于“族”,“家族的形成是与‘礼’所规定的准则从家庭成员延伸到所有亲戚相联系的,只有‘礼’被遵守时,包括双方家庭所有亲戚的‘家族’才能存在。换言之,当‘礼’被延伸的时候,家族就形成了,‘礼’的适用范围再扩大就成了‘民族’。中国人之所以称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的准则”。这就是说,由于作为全民族社会关系准则的“礼”首先是以家庭为原点,然后扩展到家族和民族,所以,中国传统的家教就把礼仪放到极其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了。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的形成和延续无疑是依赖于家教的,各家的家规会有不同,但它们都以普遍性的“礼”为基础。因此,旧时所谓书香门第,在住宅的大门上,往往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字,以标榜门风家教。这样的家教传统在孔子那里就已经存在了。

《论语•季氏》记载,陈亢问孔子之子孔鲤:“你是老师的儿子,一定得到老师特别的传授吧?”孔鲤答:“父亲对我的教育,其实和大家是一样的。如果说有单独的传授,那只有两次。有一次,他老人家独自站在庭中,我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出有文采的话。’于是我开始学习诗。不久,他又站在庭中,我又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又开始学礼。我独自受到父亲教导,就是这两次。”陈亢听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了三件事。我知道了诗、礼的用处,还知道了君子要求孩子继承的家风是诗和礼。”后来,儒家思想被称作“礼教”,其中的重要涵义就是以礼为教,通过礼制实现教化的价值。因此,传统社会把礼仪教育作为家教的基本内容,并以是否知书达理来评价某个孩子是否有家教。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把家庭中的礼仪教育看作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基,认为它有见于人和动物的区分。人们呱呱坠地时是自然人,只具有类似动物的本能。要从这样的自然人成长为被社会所认同的人,就必须按照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即礼仪)来规范自己。这就是说,家庭礼仪教育是孩子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礼记•曲礼》中有如下规定,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取饭时不要把饭抟成团,不要把手中的余饭放回食器,喝汤时不要倾流不止,上菜时舌头不要在口中作声,不要把骨头啃得有响声,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器,不要把肉骨扔给狗,不要专吃最好的食物,不要用手扬去饭的热气,吃黍时不要用错餐具,吃羹时不要连羹中的菜嚼都不嚼就吞下去,不要重调主人已经调好的羹,不要当别人面剔牙,不要重调主人已经调好的肉酱。如此详尽的规定,是为了使人们自觉意识到,即便在吃饭时,也应该在端饭举筷之际,体现有别于动物的进食习惯。可见,家庭作为孩子文明养成的最初的摇篮,首先是从养成其合乎礼仪的行动规范开始的。

传统家礼以育德为内核

道德规范对于儿童来说,显然是不太容易明白的。但如果从行为准则尤其是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入手,对于儿童来说,就比较容易达到习得以至于遵守道德规范的目的。在起居、就餐等家庭生活琐事中,每天按照礼仪来规范自己,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礼记•乐记》说,“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礼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这是在告诉我们,外在的礼仪训练是以内在的德性培养为目的。

人们常常把中国称作“礼仪之邦”,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说,中国更是“礼义之邦”。中国传统文明不只是讲究形式上的礼仪,更注重“礼”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义”,更强调礼所依据和蕴含的道德之义理,因为这是礼之所以成立的伦理基础。而“礼义之邦”又是和“礼仪之邦”相联系的:只有从礼仪着手,才能让礼之义理入耳入脑。中国传统的家庭礼仪教育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即礼仪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美好德性的君子。这和现在的职业礼仪培训(如时装模特的礼仪训练)仅仅把礼仪作为谋生的技能,是很不相同的。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堕胎对于女人来说是道永恒的伤,梦魇般一生如影随形讲述人:绿莹31岁精算师第一次堕胎年龄:22岁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没有一天没想到过他,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他叫做我的孩子,他只是一个没成的胚胎..

奇怪的友谊

奇怪的友谊真真在小的时候生了一场病,是失忆症,于是不知怎么的,就和一直叫珞珠的老虎交上了朋友。他们两个亲密无间,如果真真被老狼追击,珞珠就立刻窜了出来,老狼便不敢来袭了。每当珞珠受了伤,真真便用自己的..

随缘之义

随缘之义 杨云唐 识与智的最主要差别在—识是有「自我」的成分,而智是脱却了「自我」的色彩。意识,它所取的都是有利自己、保护自己、顺于自己的;所以它能自己养胖自己。也因此,意识活在自己世界里,一直在自我堆..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

圆 梦 王宽心

圆 梦 王宽心我曾有过一个梦。此梦已圆多年,然而却羞于启齿,原因是,别人为了圆梦,无不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我圆梦,未有点滴付出,却坐享其成。此因此果,作下陈情。我是学俄语的,对地铁的了解,早在上世纪中叶。当..

姻缘靠天定?算命先生都说孤独终老的姑娘,靠这个办法竟然找到如意郎君收获幸福美满

姻缘靠天定?算命先生都说孤独终老的姑娘,靠这个办法竟然找到如意郎君收获幸福美满 俗话说,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正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能否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几乎决定了人生最后..

信愿法师: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

信愿法师: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问:念佛修行如何择法择师?答:以末法时代,我们凡夫众生要修学,很多人在弘扬佛法,到底谁讲的才对呢?很简单,依法不依人。无论出家在家大德,他所讲的,引经据论,我们就听从;不..

堕胎活见鬼

堕胎活见鬼 小饼的大姐是北京人,他有个女性朋友,婚前曾经堕过胎,无神论者,毫不在意也毫不愧疚,婚后生了个大胖儿子,红红火火。 儿子几岁的时候,突然开始天天哭,用稚嫩的声音惶恐的哭喊:窗外有人!窗外有人!..

妙江法师: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都是正法住世的能量

妙江法师: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都是正法住世的能量妙江法师我们向往正法住世,这也是一种动力。每一个四众弟子的发心就是这个动力,就是正法住世的能量。诸位都是能量,我们出家人也是能量。三宝就代表明灯,大家能..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原文]智首菩萨说念佛《华严经》云:“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做。” 智首菩萨说念佛在《华严经》中,智首菩萨劝人念佛的偈子中说:“作为法王子,在平时..

太虚大师:为何要修学佛教

太虚大师:为何要修学佛教可知学佛为吾人极平常极必要之事。而决非不近人情者也。佛法的精义甚深难知,不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但他的义理虽然深妙,却又在吾人日用寻常之中,并非离掉吾人日用寻常另外有所谓佛理佛法..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和美丑之分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 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佛..

宁愿拖著尾巴

猴子转生为人仍残留尾巴余报(前生可能是马来西亚猴子)达尔文尝试以进化论解释人类的进化,这个理论至今仍是争论不息。然而马来西亚的一名有尾婴孩,却似乎增强了此进化论的可信程度。这名已三个月大的婴孩,居于马..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俯瞰苍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景区,龙门石窟分为西山石窟和东山石窟,中间是易水河昼夜不息地流淌。龙门石窟最大的看点,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群像。..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

女XA生气,会导致很多疾病大家都有这种体会吧,你心情好的时候,别人跟你开两句玩笑,你不怎么放在心上。一得病,身体不舒服,情绪就容易敏感、波动,心态往往就会不好,这时候别人稍微一惹你,你就烦,对吧?这说明..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

姐姐亲身经历的六字大明咒驱魔的威力作者:reading我姐姐信佛20年,常年吃素,虽已经50岁,但和40岁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看上去很年轻。姐姐平时以念佛和诵《地藏经》为主,也持一些短咒:比如六字大明咒、大悲咒、莲..